..續本文上一頁藉著外在的佛,外在佛:阿彌陀佛,觀世音、大勢至西方叁聖,看這個相片來念佛,我們現在都是這樣,托心外佛,顯我心佛。借重著心外的佛,來顯示我們心中的佛。【經雲。心想佛時、是心作佛、故須事念。】你的心若想佛,是心就是作佛,所以要事念,事相念佛,事一心不亂,事相念佛就是說從早上一直到晚上連續佛號沒有間斷,就是平常我們統統都是事相念佛。【若離事理二念、何名即心即佛。】怎麼可以說即心即佛?這是一個問跟答,意思是說不是事念就是理念,若離開這個事念跟理念就不可以說即心即佛。【問。若即佛是心、】意思是說把它分開,若佛就是我們的心,【只應念心、何必念佛。】因爲佛就是我們的心,【又即心是佛、只應念佛、何必念心。】因爲你兩樣都一樣,念一樣就好,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,你念佛就好,不然,念心就好,何必念兩樣做什麼?【答。但執即佛是心、】我們只知道執著佛就是我們的心,【不知即我本覺心性。是彼究竟覺佛。】意思是我們每一個衆生本來的面目(這個本性),本覺就是我們本來自有覺悟的本性,就是他(對方)的究竟的覺佛,所以【經雲。是心即佛叁十二相。】我們這顆心當下作佛就是叁十二相,當下是叁十二相【故不妨念佛。又執即心是佛、】心就是佛,即心就是佛,【不知即彼究竟覺佛、是我本覺心性。經雲。諸佛入于衆生心中、故不妨念心。】因爲佛會來到我們的心中,所以我們念我們的心,佛就影現。下面這句比較難,【若心佛偏念、即義不成矣。】偏念,若心跟佛對立,偏念,不是偏心不然就是偏佛,他不能圓融即心即佛同時,就是說如果是心跟佛把他分開來,用一種對立的觀念,對立的心,佛、心分開來念這就偏念,如果心也念,佛也念,變成不是融合在一起的念,那麼這個道理就不成,即義不成意思就是你不能執佛就是心,也不能執心就是佛,把他分開兩個角度,不可以。【問。一真法界、】華嚴宗都是講一真法界,那麼天臺宗是講十法界,佛法界、菩薩法界、聲聞、緣覺還有六凡法界,四聖六凡這是天臺宗講的十法界,那麼一真法界是華嚴宗的思想,華嚴宗是以《華嚴經》爲根據開展出來的一個宗派,天臺宗是以《法華經》爲根據開展出來的一個宗派,那麼這日本的日蓮正宗,是采取《法華經》裏面的其中一品(幾品),作經教的教理的依據,所以只有贊歎這個《法華經》,大肆的誹謗其他的宗派,所以這日蓮正宗是一種極端,你說正法,它是真的佛法,你說是佛法,它是很極端的佛法。一真法界【體無二相、】本體沒有二相,【何存內外心佛念耶。】一真法界本體是無二相,是相同,何必存這個內跟外的心佛念呢?【答。法界一真、本無內外、不屬佛心。】不屬于佛也不屬于心。【佛目證窮、】目就是心,佛的心是盡。。。,窮就是盡,盡就是究竟的道理,所以【知生等有。】知道衆生本來就有這個佛性的叫做知生等有,佛目證窮,知生等有,佛的心是證到最究竟的果位,他知道每一個衆生都有本有的清淨本性,【欲令生悟、】想要令衆生開悟,所以【義分心佛。】道理才分心跟佛。【佛爲外境、心爲內境。憶念功成、自然證知、】沒有這個能所,【心無佛外之心、佛無心外之佛。】意思是說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,根本就不能分。【唯一法界、普融無盡。現前見佛者、謂不離現陰、】陰就是五陰身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就是說佛就是不離當下,當下我們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個五陰身,【于定中見、或于夢中見也。】所以【當來見佛者、謂報終陰壞、】報終就是臨命終,五陰身要壞,壞就是死亡,報終陰壞就是說我們臨命終,這個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五陰身,要死亡的時候我們就能【見佛來迎、或于華中見也。而雲必定者、有二意。一感應道交、難思議故。謂信得即心是佛、】我們的心就是佛,【專于事念、念相好佛。故見果報佛、來入我心中。經雲。是心作佛、諸佛如來。來入一切衆生想中。二始本契合。法爾然故。】這個法本來就是這樣,【謂信得即佛是心、專于理念、念本性佛。故于自心中、見法身佛現。經雲。是心是佛、心想佛時、是心即是叁十二相。此中不合佛念衆生者、】合就是適用于,不合就是不適用于佛念衆生,因爲是【重在】于心,在這個【衆生念佛故。】意思是說他的重心點是放在衆生念佛,而不是佛念衆生,所以此中不合佛念衆生者,這裏不適用于佛念衆生,是因爲我們的重心點都是放在衆生在念佛這個角度。
【若衆生心、憶佛念佛。現前當來、必定見佛。】
(接上文“疏”。疏爲經文的注解,鈔爲疏的注解。——錄入者 注)
【鈔】
【憶下、唯識雲。雲何爲念、】念是什麼意思?【于曾習境。令心明記不忘爲性。】曾習境就是過去生生世世包括這輩子所熏習的叫做曾習境,習就是學習,讓他的心明記不忘爲性,那麼漸漸有這個【定依爲業。】心定依爲業。【謂數憶持曾所受境、】數,數數,一次又一次的想,一次又一次這樣記憶受持,所以過去所感受的境界,【令不忘失。能引定故。于曾未受體類境中、全不起念。】未受就是沒有經過汙染的體性當中,能夠令他不起這個汙染,因爲我們心若有定,那麼汙染就不生起。【設曾所受、】過去曾經受過的,【不能明記、】在心,記不住,因爲沒有定嘛!【念亦不生。】這個念佛的力量也不夠。【慈雲忏主雲。凡涉曆緣務而內心不忘于佛、】這個涉曆緣務就是說不管你做什麼事情,緣務,務就是工作,緣務就是在一切工作上,你內心都不要忘記佛,【謂之憶念。譬如世人切事系心、】重要的事情放在我們的心中,【雖經曆語言、去來坐臥、種種作務、而不妨密憶、】靜靜的這樣思惟,所以我常常在講:今天用一個譬喻最好,就是說思念的心,思慕的人,我們可以將我們的感情去想一個人想得不分晝夜,寢食難安那種力量,爲何我們不能用這種力量來想佛呢?你說你想你那個愛人,他會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?他只接引你到地獄,不然,接引到哪裏?你想你的愛人的力量那麼大,整天失戀沒有他快不行了,你怎麼不想我們沒有佛快不行了,所以說若轉這個凡夫的念變成聖人的念來想這個聖人,那種力量就很驚人,所以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修行沒時間,其實我們都浪費生命,比如說我們一星期工作五天或是六天,我們禮拜天也有時間,禮拜天來做一個短暫的閉關,閉關二個小時也好,精進用功二個小時也好,我們不是,工作了六天,我們覺得很累,門關起來,做什麼?學唱歌、學跳舞。噢!(師父唱英文歌)開始就唱了,英文不會唱就用哼的,跳,兩眼傻愣愣的,好玩、好玩,學這個,他就不會抱佛跳舞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沒辦法。所以說不是我們修行的時間不夠,我們根本將我們的生命都浪費在這裏,吃、穿、住、跳舞、唱歌,接著這個講話,以講話作樂趣的人不能修行,就是這樣,講閑話,整天講那麼多話不知在講什麼,講的都重複,repeat,五分鍾可以講完,講叁個小時,都在五分鍾裏面打轉,重複,repeat ,每天都是這樣重複,所以我這種人最幹脆,信徒若在問我,第一你要問我什麼你說,師父!我從小講給你聽。不用,你不用從小講給我聽,你要問什麼。第二什麼,第叁,還有什麼沒有?沒有,休息,叁分鍾,一、二、叁,我跟信徒講話都這樣,一、二、叁而已,我沒有那麼多時間耗在這個衆生身上,一直在那裏跟他講話,一個來若五分鍾,那怎麼得了,十個來就五十分,我的生命都給衆生就好了,我出生以來,不是用來接客的,是用來弘法利生的,我要把我的生命投注在佛法。與其說你沒有時間修行念佛,不如說你根本就是浪費你的生命,所以說我們人不能往生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,不是別人的問題,再忙的,像我們都很會利用時間,刷牙的時候,刷下去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。。,只是念不清楚而已,但是也知道在念佛,(師父示範邊刷牙邊念佛貌)每句都佛號,對不對?你不會運用而已,哪有分在哪裏,所以說不妨密憶,你做任何事情你都能想,喻如世間人一切事,這個心經過任何語言,去來坐臥,種種作務,不妨密憶,好好的想,【前事宛然。】你所要辦的事情你也清清楚楚。所以【念佛之心、亦應如是。若或失念、數數攝還。】一次再一次的攝回來。【久久成性、】久了你就習慣,成性就是習慣性,刀傷、燙傷,阿彌陀佛,蚊蟲咬傷,阿彌陀佛,不用改作叁馬軟膏,統統阿彌陀佛,所以久久成性,【任運常憶。】久了,佛就在你的心中,【又複覺心微起惡念、】我們若覺得我們的心微起這個惡念,微就是一點點,【即便憶佛。】就想佛。【以佛力故、惡念自息。】惡念就沒有。【若見他人受苦、以念佛心、憐愍于彼、願其離苦。】希望他能夠離開這個痛苦。【如是相續念佛系心、能辦一切淨土功德。】注意聽!要相續念佛系心,這六個字就是說這個佛號一直想、一直記憶,然後無論你在吃飯、在走路,或是人家在開車你在坐車,都一直在佛號上面,動不動開口閉口都是念佛。有一次,在廁所我爬上去——因爲馬桶我沒有用坐的,從小到現在,一開始用到這種化學的馬桶用坐的,坐半個小時,拉不出來,所以我一輩子到現在不曾用坐的,一定要用蹲的,無論是哪一種化學的廁所一定要用蹲的——爬上去卻滑到,摔下去:阿彌陀佛,也是在廁所念阿彌陀佛,佛號還是跑出來,所以我若死在廁所也是往生。(笑)
【若事下、謂此中專心憶念、及下攝根淨念。】攝這六根淨念。【即彌陀經一心不亂、】《無量壽經》說:【一向專念、觀經一心系念也。皆通事理。事則能所緣曆、心佛分明。唯此一念、更無余念。念念相續、成就定力。】所以【起信謂以專意念佛因緣、是也。】專念佛。【理則能所一如、心佛不二。唯此一緣更無余緣。緣心自在、成就慧力。】緣的心非常自在,成就這個智慧的力量。【起信所謂、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也。又普…
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