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尊師重道,唉!很嚇人,他才不像我們大乘佛法,師父!師父!好像在叫賣冰棒,喊來喊去,有一個多可愛,一個人:師父!來!來!我跟你講一些事情,他自己不會跑到我面前報告,竟向我招手,師父!來、來。。。,人家“來”的意思是說長輩向晚輩招手,你這麼懶惰,師父在這邊,竟向我招手要我過去,他用右手向我招手,我說:來、來,我用(手指)勾的,後來他自己來,不懂,不懂,所以說我們這個禮貌不建立也是不行,不尊師也不重道。你們到泰國去,今生今世佛教徒一定要到泰國去的,去看看那個小乘的,噢!那對師父的恭敬,師父坐在這裏,旁邊的白衣背這個僧袋絕對跪在旁邊,他不敢站著,不敢比師父還高,像我們到仁德法師那個地方去的時候,泰國對師父也是非常、非常的恭敬,我們號稱一個大乘的法門竟然不尊重師父,其實不是不尊重,不懂,因爲我們中國不是佛教國家嘛!不像泰國這樣,出家人很普遍,所以他對叁寶的尊重,包括國王都一樣。我們這講堂不用像泰國這樣,至少最基本上對師父的禮敬要注意,不然人家會笑。【頂禮佛足者、以己上頂。禮佛足下。敬之至也。】尊重到最高,【上皆身業。】頂禮是身業,【白佛言者。】拿佛來說,【上示曰告、下啓曰白、】就是說佛長輩對晚輩,在上的人告訴底下叫做告,底下,下就是晚輩對長輩叫做白,上示就佛告阿難,阿難就白佛,不一樣,佛告阿難,長輩對晚輩叫做告,晚輩對長輩叫做白,白就是晚輩恭敬長輩,這在《金剛經》就看得很清楚,【是口業也。身口恭敬、意業可知。】
【鈔】【梵語下、釋人名也。先勢至中、初約行、】第二是就願來講,第叁是就悲來講,所以初就行,【中修自行也。由有智】慧,智德跟【斷】德,智德就是先天性的智慧,斷德就是後天性的加行跟用功,【威勢、故能震動一切。】【亦名下、次約願、上求佛道也。由有想念勢力、】動一個念頭念這個勢力,【故能取證淨土。】我們現在也都從這個念頭開始,願求這個極樂淨土,也是都從這個念頭,所以由有想念勢力,我們想,我們這樣願,念力所造成的,就能夠取證這個淨土,【亦名下、叁約悲、下度衆生也。由有化導勢力、故能救拔叁途。】【上二、自利。】就行跟願來講,【此一、利他。】悲就是利他。【依本文者、上通諸經釋名、此局】指限于本經,【當經】是指限于本經的【釋也。】【能念叁句、亦約上求、】上求當中【中修、下度、】上求是什麼意思呢?能念大勢佛,大勢佛就是阿彌陀佛,我們往上求阿彌陀佛,求阿彌陀佛加被我們,憐愍我們;中修就是能攝六根妄,我們能夠攝受六根的虛妄,專精念佛,歸真;下度就是能接念佛人,能接引學佛的人。能念這叁句就是上求、中修跟下度。【叁義】,叁種道理【以釋。】【大勢佛者、指彌陀言。十方叁世佛中、彌陀爲第一故。】所以下面說【能念、非如衆生不求大勢佛、及斷苦法故。】衆生不求阿彌陀佛,那麼他也不斷苦,不斷苦就是這個苦因,惡業繼續去做,他不斷,所以不能離開痛苦。【能攝、非如衆生六根、攀緣六塵故。】不是像衆生的六根攀緣這個六塵,阿彌陀佛不是這樣,阿彌陀佛【能接、】引衆生,所以阿彌陀佛能念、能攝、能接,我們衆生沒有一樣有辦法,不能念、不能攝,六根每天都亂七八糟,也不能接引衆生。【非如衆生自利、不耐他榮故。】噢!這一句講得太好了,不是像衆生這樣,耐不住別人一點點好處,這個“榮”就是光耀、光榮、優點,耐就是按捺不住,受不了,忍耐不了,他比我還好,好像我比較差,就沒有那種隨喜功德的念頭,他就是不會隨喜,一個團體會大亂,就是這個不耐他榮,師父若每次叫這個(人),就說師父比較疼這個,偶爾有一次若叫另外那個,“你叫他就好了,你不要找我,你叫他就好了”,我們人這個心病很嚴重的,其實師父沒有那個意思,一個團體是這樣,家庭也是這樣子,所以我們人的內在裏面充滿著煩惱,困惑,這個要在這個地方下一番功夫,出家也是一樣,出家剃度還是凡夫,不是聖人,那個不耐他榮,也是一樣的道理,就是不能太炫耀,這就是衆生,人家佛祖能接引衆生,佛祖每天都在度衆生,他才不管你比誰強誰弱,也沒有對立法的觀念,在我今天我也是這樣子,我的徒弟我也沒有說哪一個強哪一個弱,都一樣,你不要犯到這裏的戒規都沒關系,我畫一個圓圈讓你跳,怎麼跳都沒關系,就不要踩到圓圈,畫一個規矩給你走,對不對?所以【有此叁大德、威勢之至也。菩薩名實相稱、衆生無勢可知。于法下、次法王子。自在爲王者、王以自在爲義故。】王,誰敢管他,這一國之君,王是最自由,他一出口就是皇帝的命令,說斬就斬。【次補佛者、彼土彌陀佛後、次當觀音補位。觀音之後、次乃勢至補位。】當然這還得很久、很久。。。,【猶如儲君、】備用的君王就是太子,儲君就是太子,太子【暫居東宮。】暫時住在東宮。【後必南面、】南面就是繼承王位的意思,【紹王位也。】【與下、叁與同倫。易曰。】易這麼說,【同聲相應、同氣相求、故曰聲氣相應。若依華嚴、有八十四同(始從念、慧、趣、覺。終至不虛、出離)。故名同類。如七十叁、】卷講得很清楚,【茲不繁錄。】因爲太多了,所以說【道不同、不相爲謀。】道若不同,就不相爲謀,【同心言、其臭如蘭。】這個“蘭”在還沒有成長以前根部是很臭的,等它開了以後,哇!那就是萬裏香,到處都香,成長以後非常、非常香。【故雲與同倫也。五下四、五十二。】現在講這怎麼“行”,五十二位菩薩的行,甲,【信佛是心、】信佛就是我們的心在信,【信心作佛、即攝十信法行。】信心來作佛,你就能夠攝十信位。乙:安【住在叁昧、觀佛實相、即攝十住法行。】觀佛的實相,就是無相、無不相。丙:【行念佛行、度念佛人、即攝十行法行。】丁:【回念佛心、向佛心住、即攝十向法行。】回念佛心就是轉回來向佛心當下,向佛心住就是,佛心就是當體就是,本來的面目,這就是十回向。戊:【心地觀佛、地如佛地、即攝十地法行。】這文字都很簡單,沒什麼好解釋的。【憶佛念佛、去佛不遠、】我們憶佛念佛,離佛就不遠,【即攝等覺法行。】【心想佛時、是心即佛、即攝妙覺法行。則知超凡入聖、唯有念佛爲妙矣。】【菩下、五菩薩。初義約心、】23頁的倒數第6行,就是2、4、6底下,菩薩具雲菩提薩埵,肇雲,肇公說:菩提,佛道名也。“菩下”就是從一段開始,一開始就是我們的心,【謂能如是憶佛、即成大道心衆生、名爲菩薩。】初就是這個道理,【次義約境。】就這個境界。【謂能以念佛心、上求佛覺、下化有情、故名菩薩。從座下、釋敬禮也。意可知者、】意思是可以容易知道的,【謂意若不恭敬、】就是叁業,身、口、意中的意業,叁業裏面若不恭敬,【則身不避席、】他就不會避開那個位子起來頂禮,【口不發言、以身口禮白、】口不發言就是靜默,用這色身,色身是頂禮,口敬白,【隨意主故。】這很容易搞錯,隨意主就是隨叁業的意業爲主,引導,意業若清淨,身口自然就清淨的意思,意業若清淨,隨著意業清淨爲主,所以身跟口,心就恭敬,口就恭敬白佛,【所以叁業皆修敬者、表顯念佛、乃是一切世間希有難信之法也。】
(丁)二正陳所證(分二) 初詳引古佛教诏 二略述自己修行
(戊)初詳引古佛教诏(分二) 先總明佛出 次別示教道
(己)先總明佛出
【我憶往昔、恒河沙劫。】我回想起來這恒河沙劫,【有佛出世、名無量光。十二如來、相繼一劫。其最後佛、名超日月光。】
【疏】【我者、即自指法身、不同情計】不同于一般衆生的情執的我,不同情計【我也。】就是不同于凡夫的情執的我,錯覺的我,【明記不忘、爲憶。】明記不忘爲記憶的憶。【過去、稱爲往昔。恒河沙劫者、約恒河中之沙】一粒沙當作【以數劫、】那麼多,所以是【顯其久也。梵語佛陀、此雲覺者。覺人之不覺也。】佛是先知先覺,覺人之不覺,【略開叁義、】叁種道理,【一自覺我空、揀異凡外。】凡夫跟外道不會自我覺悟,不了解這個我是空性的。【二覺他法空、揀異二乘。】二乘只是我空而已,法沒有空。【叁覺滿俱空、】覺行圓滿,【揀異菩薩。】不同于菩薩,菩薩是自覺覺他,但是不圓滿,還沒有圓滿的境界,表示佛是最圓滿。【出世者、無機不興、根熟則現也。】那麼出世就是說無機,沒有合這個衆生的機就不興,根若熟,他就現。【如來者、從真如起、】真就是不假,如就是不動,從如如不動的本體而來隨緣而不變,所以【來成正覺也。】【十二者、大彌陀經雲。】第一、【無量光佛。】第二、【無邊光佛。】第叁、【無礙光佛。】第四、【無對光佛。】第五、【炎王光佛。】第六、【清淨光佛。】第七、【歡喜光佛。】第八、【智慧光佛。】第九、【不斷光佛。】第十、【難思光佛。】十一、【無稱光佛。】十二、【超日月光佛。】那麼這裏面都有一個“光”字,十二佛都有一個“光”字,我叫你們寫起來編號,把十二編號寫下來,這會講到的,【無量者、實智照理、無限量故。】實智就是空的道理,照理就無限量故。【無邊者、權智照事、無邊際故。】入一切法所以叫無邊際故。【無礙者、慈光與樂、無障礙故。】【無對者、悲光拔苦、無敵對故。】大悲的意思,沒有人像他這麼慈悲的意思。【炎王者、光音應化。得自在故。】叫做炎王,像火焰一樣的光。【清淨者、離垢清淨、發光明故。】清淨者,這是指法身。【歡喜者、令他受用、生大喜故。】【智慧者、以大智慧、破諸惑故。】【不斷者、常光不斷絕故。】【難思者、本光不思議故。】難思,不思議,不可思議。【無稱者、湧百寶光、不可稱故。】無稱者,當然就是無法贊歎,太偉大了。【超日月者、放一切光、超日月故。】【俱名光者、】全部都有一個“光”,【因中念…
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