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▪P3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或有緣有相、無得無诤等。二即指念佛叁昧。文殊般若經雲。佛告文殊。欲入一行叁昧者、】一行叁昧就是念佛的叁昧,若要入這個念佛的叁昧,【應處空閑、舍諸亂意。不取相貌、系心一佛、】不取相貌就是不管他外相怎麼樣,心安住在佛號裏面,【專稱名字。】所以我勸告你們,在座諸位!有時候你麼要閉個關,比如說四個小時,你不要閉一天,早上八點起床,閉到十二點,門關起來,電話筒拿起來,所有一切客人來都不接洽,這樣試試看,四個小時都放錄音帶,放什麼?放那個臨命終在助念的錄音帶,你想:我現在快死了,我現在快死了,心一直放在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試試看!那面臨死亡的滋味怎麼樣,四個小時閉關有必要,我不騙你,有必要試試看,自己四個鍾頭試試看,二個鍾頭也好,或是一個鍾頭,門關起來拼命念佛,一個鍾頭試試看,有這個必要學習閉關,番薯不要吃太多,(免得)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放一個屁,唉!你真糟糕,對佛不恭敬。那個時候要舍諸妄想,尤其這個下氣,胃腸要照顧好。系心一佛,專稱名號,我是建議你們有空閉兩個鍾頭的關,叁個鍾頭、四個鍾頭,乃至一天都不要出門,師父這裏若沒課,關起來,不要到處亂跑、亂參,參到後來死在半路不知道,沒必要這樣。【隨彼方所、端身正向。能于一佛、念念相續、即是念中、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。】所以你要注意看!應該在空曠處,舍離一切散亂,不取相貌,只有系心一佛,專念佛,我們現在最方便,錄音帶裝上去,收音機裝上去,看你要念整天也沒關系,不會累,一直聽、一直聽佛號,隨彼方所,端身正向,能于一佛,念念相繼,即是于念中,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,所以在這裏我就要勸告諸位,說:我們若是好朋友,常常整天講一些無聊的話,我勸告諸位,不要這樣,好朋友就是你來找他,他來找你,我們重要的講一講就好,講這些無關緊要的不會解決生死,不如在家裏安住念二個小時的佛。我們爲什麼不會往生?沒有下決定心。【念一佛功德、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。若得一行叁昧者、諸經法門、皆悉了知。】你只要念佛念到開大智慧一切法門你都通達。

  【問。此教念佛、爲念十方佛耶。爲念阿彌陀耶。答。但念阿彌陀佛。以十二如來同名阿彌陀故。下雲、攝念佛人、歸于淨土。又普廣問佛十方俱有佛土、何以獨贊西方。】何以獨贊極樂世界?【佛言。閻浮提人、】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,【心多雜亂。令其專心一境、】要讓他的心專注在一個境界裏面,【乃得往生。若念十方諸佛、境繁意散、】這個意很散亂,【不成叁昧。】心不會定,【況諸佛同一法身、念一佛、即念一切佛故。問。何十二佛、皆教勢至、念自名耶。】念他自己佛的名,念佛自名就是阿彌陀佛,爲什麼十二佛都教大勢至菩薩念自名呢?【答。一者十二如來、本願如是。如今法藏願雲。聞我名號、乃至十念、若不生者、不取正覺、是也。二者教念十二佛名、即是教念古彌陀十二別號。猶今法藏教念無量壽佛、即是教念無量光、乃至超日月光也。又此下。出異名、約義配教。念佛、小也。般若、始也。佛現、終也。一行、】就是念佛叁昧,就是【頓也。普等、圓也。】緣起重重無盡,這是圓教。【如理思之。】

  【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下】

  【清浙水慈雲灌頂沙門續法集】

  (庚)二釋義(分二) 先修因 後證果

  (辛)先修因(分二) 初舉喻 二合法

  (壬)初舉喻(分二) 初二人喻 二母子喻

  (癸)初二人喻

  【譬如有人。一專爲憶。一人專忘。如是二人。若逢不逢。或見非見。二人相憶。二憶念深。如是乃至從生至生、同于形影、不相乖異。】

  【譬如有人。一專爲憶。】這就是佛,一人專憶,佛專門在想衆生,【一人專忘。】衆生老是忘記,佛一直想我們,而我們衆生一直老是忘記,【如是二人。若逢不逢。】有時候會遇到,有時候不會遇到,【或見非見。】有時候見得到,有時候見不到,所以一個是專門想我們,佛憐愍衆生,一個衆生是專門把佛忘記,底下再來不同,【二人相憶。】二個人互相憶,佛想衆生,衆生也想佛,【二憶念深。如是乃至從生至生、】生生世世,【同于形影、】不離,【不相乖異。】不互相違背。

  【疏】【先喻單憶有離也。】單憶就是只有佛在想我們,而我們衆生沒在想佛,這叫做單憶。【有人、喻生佛二人也。】有人就是衆生與佛這二人,【一專憶者、喻佛念衆生也。一專忘者、喻衆生不念佛也。若逢不逢、或見非見者、以佛專念衆生、未嘗不在衆生前、】其實佛二十四個小時都在我們衆生的前面。【今偶逢偶見。】現在有時候遇到,有時候見到。【故言若逢或見也。衆生專不念佛、】衆生他專門不念佛,【佛雖在衆生前、亦蹉過不見、】他也是會蹉過,見不到,【故言若不逢見也。】所以說若不逢見,遇不到,【二人下、後喻雙】人都互相憶念,所以說相【憶不離也。】佛來念衆生,衆生來念佛,憶佛,這樣就不相離,【二相憶者、喻生佛念同也。二念深者、】就是說他想我們,我們也每天都想佛,【喻久憶不忘也。如是、結指之詞。乃至、超略之詞。謂能如是念、則決定時時常相見也。】我們若是能夠這樣念,決定時時都見得到。【從生至生不相異者、】不相異就是同,【喻生生不相離也。同形影者、謂生佛世世不舍、猶如形影無乖違也。】

  【鈔】【佛專憶者、含二種意。一者佛有大悲願故。二者佛在因地、自果未圓、尚于衆生念念不舍。何況果後、更無余事。】他就是在憐愍衆生而已,佛無事可做,佛所做的事情都在度衆生而已,所以他【則念衆生、殷勤懇切、無有加故。】無以複加就是很精進來憐愍衆生。【衆生專忘。】衆生是專門在忘記佛,【亦有二意。一者衆生無有信行願故。】他也不相信佛的話,他只相信這個邪魔外道,他也不想往生極樂世界,像我若跟朋友講:你可要念佛。他就說:我敢下地獄,你怎麼辦呢?我說:沒有辦法!你敢下地獄,我又能如何,他也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。“行”,你要叫他去除這個五欲六塵,叫他不要享受,很困難,叫他念佛,認真一心專憶佛,專門想佛,他也不要,他所知道的就只有眼前這些而已,所以衆生無有信行願故。【二者生在迷位、】因爲衆生是在迷的境地,【纏惑業苦。】纏惑就是糾纏住,這個貪、嗔、癡纏繞著,纏著,心魔不舍,我們內心的魔就是貪、嗔、癡,一直纏繞著我們,見到境界就克製不了,我們沒辦法,痛苦、煩惱,所以我也曾遇過壞脾氣的,脾氣發一發、發一發,就在那裏哭,“哎呀!我已經說不發脾氣了,怎麼又發脾氣。”所以自己在那裏很忏悔,這就是被這個煩惱的惑纏縛住了,沒有辦法,他也很不想發脾氣,就是沒有辦法,控製不住,所以就纏惑業苦。【人天因果、尚不得修。何況佛果、豈易得者、則念佛心、沈埋隱沒、不能發故。】【偶逢見者、諸佛菩薩、不違本願、遊化娑婆。故令衆生、偶然逢見也。】也是蹉跎而過,【亦蹉過者、】蹉過就是白白的空過,蹉,蹉跎,白白的浪費的意思,說蹉跎光陰就是浪費光陰,【如見文殊、】師利菩薩,若是有修行的人、有福氣的人就知道他是菩薩,【但】是不懂的人,【覩(音:睹du叁聲)老人、】只看到拿一只拐杖的老人,【貧婆等類。】貧婆,窮老太婆,老女人,我們講堂常常在稱呼的什麼老女人,【或見本相、亦不蒙法利。】若看到這個本來的面目,也是沒遇到這個法的利益。【此由惑業障覆、妄見劣相。】看到這個不殊勝莊嚴的相,看到文殊師利菩薩竟然看得像老人一樣,【如薄福見寶、爲蛇爲蛙。】水蛙。【豈彼聖賢、作意詐隱其本相耶。】實在是我們沒有福,不是這個聖賢要隱他的本相,不是這樣,是因爲我們沒有福,看不到,【生佛念同者、謂衆生念佛、猶如佛念衆生相同也。】【久憶不忘者、】就是想很久,每天這樣憶念不忘,這樣回憶、回想,念佛憶佛,【謂時刻在懷、雖經年累月、乃至盡形、】盡形就是這輩子,到臨命終【亦不忘也。】【結指者、指上相憶念深也。超略者。謂不但此生、常得見佛。乃至他生、】生生世世,【盡未來際亦常得見佛也。乖、違也。異、離也。形影、略舉一事。】形就是影,影一定有形,形一定有影,【以例不離。】形跟影一定不離的,所以【至于聲響、】回音叫做響,比如說你若到山谷的時候,你叫:嗚。。。,山那邊就嗚。。。,回音,回音。你若到山谷:阿彌陀佛,咦!來:觀世音,哇!怎麼跑出觀世音來,那不可能,這邊念:阿彌陀佛,山那邊跑出回音:觀世音,結果就是那邊也有人在念,也是佛教徒,(笑)這樣很好。所以在山谷的時候,喊愈大聲它的回音就愈大聲,響就是聲音的回音,回音叫做響,【水波、】二個也是不相離,有【鏡】子就有【光、】鏡跟光也是不相離。這個都是解釋不相離,聲響、水波、鏡光【皆不相舍離也。】【又此形影。】就近來講,【近對下喻合文意、單顯獲見佛益。遠對下證果文意、雙顯獲見佛成佛二益。】這讀起來比較困難,這是說就近,底下是就遠,要記住!這是對立的名相:近,就近,對底下的譬喻,合文章的意思是說顯這個見佛的利益;就較遠來講能證到果、這是說見佛成佛的利益。所以二益的底下有兩行小字體:【現當見佛。一益也。心開染香。二益也。】你現前見到佛,這一益;心開染香,二益,是第二種利益。所以【應釋文雲。如是一心念佛、心同佛也。心同形亦同、形同影亦同、不唯此世、】不只是這輩子而已,【乃至生生世世、形影皆同也。楞嚴雲容貌如佛、心相亦同。身心合成、名法王子。】底下這句不用看,這一句意思不是很明顯,看到“名法王子”就可以了。【此非敵對正意、故疏不釋。】

  (癸)二母子喻

  【十方如來、憐念衆生。如母憶子。若子逃逝、雖憶何爲。子若憶母、如母憶時。母子曆生、不相違遠。】

  【十方如來、…

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