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他幻、善、惡,這都是我們人心所産生、定義的東西,因爲你把它立一個標准,你就有高低上下,這不是正定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,所以這個正定就是透過無上畢竟空,二十四個小時都在定裏面,他也沒有感覺他在定,因爲本來就沒有,他就自然的與這個本性符合。正定【亦雲正思惟。】正思惟透過這個般若的智慧,所以他頭腦用出來全都是思惟正確的東西,所以【正心行處。一心念佛、名正定心。若他念者、即名邪思惟也。叁昧、是禅觀通名。】意思就是修禅的人,修觀的人,這個統統叫做叁昧,叁昧,只要修禅觀的,有一點定,有一點定,都叫做叁昧,但是,下面說【念佛、是一行別目。】別目,念佛的這個叁昧又是另外一個名詞,所以叫做念佛叁昧,也可以說一行叁昧,簡單講叁昧就是只要心修禅觀,只要你心有定都叫做叁昧,但是這個念佛是特別的叫做一行別目,別目,這個目就是另外一個名字,這樣的修行是另外一個名字,【又此念佛叁昧、】你若念佛念到沒有妄想,一心全是佛號,這就是念佛叁昧,【亦名一行叁昧。亦名諸佛現前叁昧。般若叁昧。普等叁昧。】全都是同名,念佛叁昧就是一行叁昧,就是諸佛現前叁昧,就是般若叁昧,就是普等叁昧。
【彼佛教我、念佛叁昧。】
【鈔】
【言念佛下。釋念佛二字。念佛有下、明念佛法門。】
底下寫一個:甲,畫一個框框,甲:【稱名者、】什麼叫做稱名念佛?【文殊般若經雲。】這句話讓我們聽到,大家都很有信心,《文殊般若經》這麼說,【衆生愚鈍、觀不能解。】觀不能解就是沒有觀照的功夫,若觀照也不能去了解、深悟,這解就是悟,觀還是不能悟,還是不能去悟道。【但令念聲相續、】讓這個念佛的聲,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。。。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。。,讓念佛聲這樣相續,【自得往生。】自自然然他就會往生極樂世界,若這樣,我們聽起來就很有信心,不然,我們怎麼辦?要叫我們開悟,我們也沒辦法,所以但令這個佛聲息息相念,因此我才告訴諸位,這念珠戴著,二十四個小時,你坐公車也好,騎摩托車也好,戴在手上,這樣你看到念珠你就。。。,騎摩托車加油,你就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。。,大聲也阿彌陀佛,小聲也阿彌陀佛,都培養這個習氣,這樣臨命終才不會手忙腳亂。【彌陀經雲。聞說阿彌陀佛、執持名號。】這叫做稱名,執持名號,因爲你要執著倒不如執著佛號。
再來,畫個框框,底下寫個:乙,【觀像、】念佛,觀像念佛【通二。一觀現在相好光明之佛、如法華雲、起立合掌、一心觀佛。】觀像,看佛像。【二觀彩畫雕塑鑄造之佛、】比如說我們在觀釋迦牟尼佛,像我們這尊玉佛,一丈一,本來是將近九尺,墊高這個蓮花座,一丈一,很莊嚴。【如優填王、以栴檀作佛像是也。】優填王就是佛到天上說法,他都不能見到佛,很思念佛,這優填王將這個栴檀木作佛像,這樣觀想佛。
下面寫:丙,【觀想者、】觀想念佛,【十六觀經雲。諸佛如來、是法界身、】是法身界的意思就是說諸佛如來盡虛空遍法界,都是他的法身,因爲他的法身是無相,無相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空,一切無相,不論在哪裏念佛他都會來到你的心中,所以你只要念佛就是【入一切衆生心想中。】你的心若觀想,佛就來到你的心中,所以有的人念佛念得這麼感應就是這樣,過去一個很有德行的老居士,年紀很大,約莫六、七十歲了,快往生了,問老居士:老居士!老居士!我要怎樣修行?老居士跟他講說:你只要聽我的話,第一你吃素,第二你念珠戴著,一天到晚都念佛,都想去極樂世界,發願以後成佛度衆生,你只要聽我這兩樣就好,其余的都不要管,經典多少聽一些,聽得懂也好,聽不懂也好,你就聽我的話,第一、一定吃素,第二就念珠戴著,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就好,那臨命終才是行,都自知時至,也不用人家牽腸挂肚,都不用,時間到就說他要回去了,熱水幫他燒一燒,身體洗一洗,他說:佛要來接我了,吉祥臥,吉祥臥,全身發出這個香味出來,念佛才幾年?才四、五年而已,不到七十歲就往生了,念佛也沒幾年,往生並不是很困難的事,我們今天會覺得困難就是不能下這個死功夫,他會懷疑,他念久沒有感應,他會懷疑,他不是像這個老阿婆去聽老居士開示,這老居士說:你只要聽我的話,第一就吃素,第二就拼命念佛,其余的都不要管,臨命終都知道,清清楚楚,哪有困難?我今天因爲是法師,沒說法。。。,因爲佛祖養十幾年了,我要說法,多少要講,要不然我也很想像阿婆這樣,門關起來,眼睛閉上,整天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。。,整天,也有想要這樣,我的業障深重,沒辦法,責任在身,我們是佛祖在養,我們沒說法度衆生不能報佛恩,若像阿婆,你要叫她說法沒辦法,叫她度衆生沒辦法,咦!叫她念佛她有辦法,她只要吃素,堅持吃素,堅持念佛,OK!就解決生死,哪有困難?你要說很困難,就是因爲我們的心不堅定,所以這個佛不能進入衆生的心裏面,簡單講就是說你全盤接受,我全部接受善知識的勸告,穩住,不改變,到死我都這樣,那位阿婆才修幾年?還不到五年的時間,至于我,我現在出家已經十叁年了,我民國六十八年出家,六十八、六十九、七十,今年八十,就十叁年,照理講往生二、叁遍,都還有剩,她五年就能往生,哪有困難,不困難,其實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很困難,困難在哪裏?困難在你不決定它,不決定,你若下個決心:我絕對會往生,絕對有極樂世界,絕對有阿彌陀佛,那個心就是九牛不挽,所謂九牛不挽就是九頭牛在後面拖,我照常肯定佛講的絕對不會妄語,人家那位老太婆年紀大,念得自己都知道時間。所以說這個入一切衆生心想中,就是說你是不是發決定心,(這就是)生死的要訣。你是發決定心,那沒有話講,決定心,一百個人相信,一百個人往生,一千個人相信,一千個人往生,問題是我們下不了決斷心,就是自認爲。。。自卑感太重,我罪惡造很多,我不會往生,佛要接引了,自己障礙自己他不知道,佛就是專門要接引這個五逆十惡可憐的衆生,你只要肯悔改,若不悔改就沒辦法,所以【是故心想佛時、是心即是叁十二相、】這個心就是佛的【八十隨形好。】
再來,丁:【實相者、】實相念佛,【觀佛叁昧經雲。佛告阿難。住念佛者、心印不壞。】我們一個人若心在念這個佛,我們心印不壞,怎麼解【釋曰。】呢?【谛了自心、名爲念佛。】這個難了,谛了,就是徹徹底底的證悟自己的心就是佛,這才叫真正的念佛,名爲念佛,因爲佛就在你的念中,念當下就是佛。“谛了自心”這個難,除了大徹大悟的人。下面那句更加清楚,【如如不動、名爲不壞。】你若能念佛念到如如不動,這如如不動就是不受到境界的影響,子孫對他這樣也無所謂,媳婦對他這樣也沒關系,他全部精神都放在往生極樂世界,媳婦對我好或壞,這個兒子對我好或壞,我都不管他,我只要有得吃就好,我到臨命終,百年之後我就要到極樂世界,我不擔憂別人對我好、壞,每樣都看得開,如如不動,這叫做不壞。我們沒辦法做到這樣,我們會壞,會壞就是無常法,透過這個無常的空性就如如不動,所以你說往生困難,我認爲往生很簡單,你說往生很簡單,我認爲很困難,看你發什麼心。所以下面說,【解脫長者所謂、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、隨意即見、是也。】心就是佛嘛!
【初二下、約觀】也分別,【料揀也。】就是分別。【若依六根。稱名、攝耳舌。】攝這個耳朵跟舌,舌就是在念佛,稱名念佛能攝耳根跟舌根。【觀像、攝眼身。觀想、攝鼻意。】因爲觀想就是說這眼觀鼻,鼻觀心,攝鼻跟意。【實相、】當下【攝六根。】稱名念佛攝耳跟舌,觀像念佛是攝眼根跟身根,觀想念佛是攝這個鼻跟意,實相念佛是攝這個六根。【則一念佛叁昧、六根無不攝也。】就是說你一念佛,進入這個定,這樣一切叁昧都具足,六根都攝。
【又清涼下、引古明五也。】
底下寫個:甲,【緣境者、稱名觀像、皆屬外境故。】甲:緣境念佛,那麼這就是稱名念佛跟觀像念佛,這都是屬于外境。好!翻倒回來,倒數第4行,你們看緣跟境,那就是緣想境界念佛,攝境唯心念佛,所以說稱名就是等于稱名念佛跟觀像念佛,都是屬于外境。
翻回來,【唯心者、依正相好、】就是依報跟正報,都很好,【唯是心作故。】這寫個:乙,叫做唯心無境。
丙,【無礙者、】念佛,叫做心境無礙念佛,【雙照事理故。】這“照”就是通,通事相也通理體名叫做照,這天臺宗都是講雙遮雙照,雙照就是也照事相念佛,也照理體,通達事理的念佛叫做雙照。
再來,丁,叫做【俱泯者、】俱泯就是禅,頓,頓教,離相當體即空,離一切相,當下就是空性,【離相如空故。】這就俱泯,非心非佛,沒有能、所,沒有心、沒有佛,沒有文字,都沒有。
再來,戊,【無盡者、于一切時處境念中、】什麼叫做無盡?重重無盡念佛,一切時間跟空間,處就是空間、境界全都念佛,【普見十身諸如來故。】這十身就是《華嚴經》都是講十身,將來我們會講到華嚴的思想,就知道華嚴都是講十的,十信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重重無盡十法界都是以十爲主。
【會曰下、會通古今也。】叫做會。
【又大疏雲。】大疏這麼說,【古人已有五門。一稱名往生念佛門。】你若稱名念佛,單提這個阿彌陀佛,往生念佛門。【二觀像滅罪】這也是一種【念佛門。叁攝境唯心】就是知道境就是心,心就是佛,所以他都用心在【念佛門。】以他眼睛也不用看,耳朵也不用聽,一心下去用功,觀照這個心當下就是佛。【四心境無礙念佛門。】走到哪裏心境都一體。【五緣起圓通念佛門。】這緣起就包括一切的時間、空間,六根當下全都是通達無阻。【此之五門、名則盡善、釋義不周、】名字都很好,可惜解釋得不是很完全,【故今改…
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