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經釋(索達吉堪布 著疏)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施、供養上師叁寶或布施乞丐孤貧的功德非常大,但如果通過聞思修行,對佛所說般若空性法理生起定解,其功德遠超前者。由此可知,平時表面的布施,心不清淨故不一定有很大功德,而在相續中如理生起聞慧、思慧、修慧中的任意一種,哪怕是僅僅一刹那間觀修空性,對無我法生起堅定不退轉的定解,其功德無可言喻。

   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,許多人以叁寶聖地等外緣加持,會自然趨入佛法正見,而漢地千千萬萬人都是持邪見者,極少有修持正法者,以此自心隨外境轉于邊見而難以保持穩固正見。世間愚昧的凡夫根本不懂佛法的道理,在痛苦來臨時,根本不知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,從而枉受諸苦。佛法最殊勝的精華即是無生法忍般若法門,內道弟子學修佛法對此法門生起不退信心,至關重要。《大智度論》雲:“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,心已通達無礙,是名無生法忍。”對于無生滅的諸法實相真正通達無礙,得到不退轉的境界後,只需在此境界中刹那安住,其功德已遠遠勝過他人相似布施之功德,因爲此菩薩已沒有任何實相的執著,住真實法性義之功德極爲殊勝。

   “何以故?須菩提!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”

   須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雲何菩薩不受福德?”

   “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,是故說不受福德。”

   “爲什麼得無生法忍境界的功德已遠遠超過了布施的功德?因爲菩薩不受福德。”須菩提問佛:“世尊,爲什麼菩薩不受福德?”佛言:“須菩提,菩薩對所作善事得到的福德,不應貪著執取任何相狀,所以說不受福德。”

   《六祖壇經》中雲:真正所得的功德實際是一種空性。從名言顯現方面講積累福德資糧,顯現色身,但是究竟的勝義實相中一切都不存在。在菩薩的境界沒有可得的智慧與福德,不貪著任何法相,如《心經》雲:“無智亦無得。”菩薩以般若空慧攝一切修法,斷除貪執果位的所知障,住于大等性。《維摩诘經》中雲:“諸法究竟無所有。”如果福德自相實有存在,則以滿恒河沙數世界七寶布施,也不能得到任何福德,任何法也不能顯現。《定解寶燈論》中廣述菩薩所得的智慧,只是暫時道中的一種所證之法,法身境界若以分別尋伺衡量則成非理之舉,因此應觀諸法實相爲空性。

   “須菩提!若有人言:如來若來若去、若坐若臥。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何以故?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”

   須菩提,如果有人依著相分別說如來有來有去,有坐有臥,此人根本未理解佛說法之密意。因爲所謂如來,無有來亦無有去,其性無有遷變,以此故名之爲如來。

   如來與凡夫衆生有天淵之別,如來已如理如實來到或證達諸法本地。顯密共同承認,凡夫衆生是漂泊流轉于輪回中有迷亂顯現的有情。世間凡夫的見解紛繁複雜,多數人認定如來有來有去,是基于這樣的史實:世尊從兜率天降生閻浮提藍毗尼園,苦行六年,于印度金剛座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豁然大悟,成就無上正覺後,廣度有緣。如來有住的地方,世尊在靈鹫山等十大聖地分別說法,在嘎亞郭拉地方駐足25年,世尊也示現如何修行、吃飯等,尤其在小乘的戒律詳細記載世尊居住、結夏、化緣入坐等的地方,最終世尊住世84年後示現涅槃,趨入清淨刹土。如是種種顯現在衆生眼識前現量成立,在世俗中毫無疑問應當承認。而從勝義實相分析,如來無來無去,上述承認完全是一種錯誤觀念,依現象判斷如來有來去,說明彼人沒有真正了解如來的實相。佛經雲:“諸法自性無所住,無來無去如虛空。”常啼菩薩求般若法的公案中,常啼菩薩見到法勝菩薩後,問自己在路上見到的佛從何而來,去于何處,法勝菩薩因而宣講了《諸佛無來無去品》。此無來無去品中,以衆多如陽焰水等比喻說明諸法無自性,如來無來住去。《老婦請問經》中雲:一切諸法無生如鼓聲一樣,暫時顯現聲音,實際鼓聲無有任何來源。真正的鼓聲既不在鼓上也不在手上,始終得不到一個真正實有自性的鼓聲,以此無來無去的鼓聲比喻如來的無來無去。

   “須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,于意雲何?是微塵衆甯爲多不?”

   須菩提言:“甚多。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塵衆實有者,佛即不說是微塵衆,所以者何?佛說:微塵衆,即非微塵衆,是名微塵衆。”

   “須菩提,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,將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,其微塵之數是不是很多?”須菩提回答說:“非常多,世尊,爲什麼呢?如果微塵衆實有,世尊根本不可能說是微塵衆,爲什麼呢?佛說所謂的微塵衆根本不是微塵衆,只是假名安立爲微塵衆。”

   即使一個碗碎爲微塵也不可勝數,無法衡量,何況將組成叁千大千世界全部碎爲微塵呢?但是實相中微塵衆並非實有,名言中任何一個法都是這樣,因一切法本來無實有,所以說是微塵衆。如果微塵實有,則不可能依理抉擇爲空性。小乘認爲無分微塵是一切法的基礎,勝義谛中此微塵成實存在;外道認爲微塵常有、實有不變,凡夫人的分別智慧有限,依彼非正量的思維認爲微塵極其渺小細微,無法繼續分析觀察,故是常有。而實際上不僅中觀宗派不承許,即使因明宗派也不會承認微塵成實常有。從名言角度出發,佛也在各類經典中說微塵多,一個微塵中有無數個刹土,如《華嚴經》中雲:“一塵中有塵數刹。”此亦說明世尊不承認微塵實有,如果微塵實有,佛則不會說微塵多。因爲說微塵多是從世俗而言,在勝義中以理觀察時,或觀待聖者的根本慧定前,所謂的微塵非微塵,微塵衆多只是名言中的一種假相而已。在勝義中微塵尚不成立何況其形狀多少呢?《大幻化網》中引用顯宗的經典作教證雲:“一根發尖端,不可思議刹,各形皆不一,彼相無混雜。”一毛發尖端有無數的刹土,每個刹土形狀功德都不同,恒河沙數無量世界相互無有混淆。對此凡夫人難以接受解釋,以佛教觀點推理,諸法皆是空性,空性中不滅緣起,以法性不可思議之緣起力,可以有缤紛多彩的各種的顯現。佛教中稱作微塵,而自然科學家們將其稱作原子、中子、質子等,名稱各異,但不論何種名詞都不能改變微塵與世界非常有的本性。

   “世尊!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實有者,即是一合相。如來說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”

   世尊,如來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實際非世界,只是假名。如果世界是實有則是一合相,如來所說的一合相,並非實有,只是爲其安立名稱,假名爲一合相。

   真正在勝義中觀察,從微塵到叁千大千世界之間,諸法沒有任何實有自性,無論勝義谛還是世俗谛中都不存在一法有自性,它們既不是斷滅也不是常有。倘若執取世間實有,則成爲對事物總相的一種執著。一合相即是一種總相,世界本爲衆多不同因緣組合,而彼等各有別相,無有共同的相——即總相存在。如瓶子本來由許多微塵組成,但人們對瓶子有著一體聚合的概念;人也是如此,由頭、手、足等各支組成,本來無有所謂的身體,但人們認爲有一實有我存在。同樣器世界本來不存在,凡夫衆生迷亂分別感覺上實有諸法聚合爲一體,人們以業惑對其形成一種總相的虛妄執著,這叫一合相,並非實相中真正存在。蘊的聚合、世間的相續等都是假法,如來在佛經中常說一合相都不存在,聚合而成的總體假法中,人們産生一種邪執認爲諸法實有,這是邪執實有而不是真正實有。《中觀四百論》中雲:“于集聚假法,邪執言實有。”所有因緣聚合之法全部是假立不實的,諸法虛僞得象影像一樣,哪裏會有真實的存在呢?一合相並不是真正的一合相,《入菩薩行》中雲:“虛僞如影像,其中豈有真?”《圓覺經》中雲:“衆生國土,同一法性,地獄天宮,皆爲淨土。”衆生國土,皆爲同一法性,即不實有;所以地獄、天宮皆是淨土。如果淨土真正實有,則衆生國土不會同一法性,地獄天宮不會都變成淨土。所以如來說名言中的一合相,在實相中並非一合相,只是假名。

   “須菩提!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。”

   須菩提,一合相,在實相中是不可說,但在名言中凡夫人貪執而安立。

   對器世界有情世界的總合相狀執著,皆稱爲一合相,究竟實相中無一法可立,因此一合相實際不可言說。以瓶子、柱子爲例,不僅大乘中觀論典,即使小乘中也認爲瓶子、柱子只是一個總相,《俱舍論》中以理抉擇後確認瓶子是世俗谛,是一種假相,因此一合相的本性不成立爲實有,只是世俗顯法的一種假相。世間愚迷顛倒凡夫不了知此理,經常以妄想貪執其爲實有,更不能如實了達此離一切戲論的諸法實相,因此佛在經典中常說:若佛不出世爲衆生開示甚深甘露法要,恐怕彼等于此法義不能解了。但凡夫人的智慧非常淺薄,深深地執著五欲,聽到空性法門也不能真實理解,因此不應于非法器面前宣說般若法要。《妙法蓮華經》中雲:“凡夫識深執五欲,聞不能解,亦勿爲說。”凡夫人智慧根機有限,又有種種迷亂業障遮蔽,根本無法見到真實法相,如有眼翳者耽執空中毛發一樣,以此長久漂泊于輪回之中。佛成道時說:“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,證悟猶如甘露法性義,爲誰宣說也不可證悟,故當獨自安住寂林中。”世尊成道時已證悟如甘露般的妙法,爲什麼四十九日不欲對世人宣說?因爲世人妄執深重,不會真正通達佛的甚深法要,不能放棄一合相的妄執,所以世尊不願爲之演說,而甯可至寂靜林中獨自安住。

   “須菩提!若人言:佛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”

   “不也。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何以故?世尊說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是名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。”

   如果有人說佛說過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此人…

《金剛經釋(索達吉堪布 著疏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