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淺易
聖一法師 主講
弟子衍輪 輯錄
各位善知識:
今日大好因緣,與各位大德研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。
在今天末法時代,能夠深入研究叁世諸佛的妙理,的確是因緣難逢難遇,本人非常高興,亦非常樂意與共。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此乃經題之文,金剛是譬喻,般若波羅蜜是法,此經以法、喻而立題。 金剛譬喻般若,能破衆生的執著,衆生的執著,從無始劫以來,到現在都未能破,所以生死輪回無有了期,若破了我執,誰也不受生死,我執不易破,惟金剛般若能破。 什麼是我執呢? 我們死了以後,到地府受審的那個,就是“我”,不是我們的身體去,是“我”去,“我”,執則有,不執則無,所以,是“我相”到地府受審,判罪後,到地獄處受苦的,也是“我”,不是我們的身體去受,身體已死了,埋葬了,沒有受與不受,只有“我”去受。地獄罪畢後,投胎時,也是“我”去投胎,無我,不會入胎,有我,才入胎;或入人胎,入胎後,出生爲人,長大後造罪,誰造罪?不是身體造罪,是“我”造罪。 一切罪都是由我而造,例如行路時,不知不覺,踏死了一只蟻子,不知道——無我——無罪,若見到一只蟻子,故意踏死它,有我,有殺蟻罪,所以一切罪都是從我而生。 不但一切罪從我而生,一切貪嗔癡煩惱,亦是由我而起,所謂我貪、我嗔、我癡、我嫉忌、我谄曲、我憍慢,無我,一切煩惱無所從起。 煩惱因我而生、業因我而作、輪回因我而受,都是因爲“我”,稱爲我執。“我執”非常厲害,亦不易斷,惟有金剛般若,可以斷我執,若不斷除我執,生死無有了期。 昔日摩登伽女,因執著五百世的姻緣,是故五百世皆爲女人,後來在楞嚴會上,得楞嚴咒的力量,把我執消除,證阿那含果。 因五陰而起我,破了五陰的我,則無我起煩惱、無我造罪、無我受生死,是謂了生死。聲聞緣覺,只不過以般若力破了我執,無我,不再起煩惱,無我,不作業,無我,不受生死,出叁界火宅,免受輪回。 聲聞緣覺雖然認爲五陰無我,但仍認爲有五陰之法、有生死之法、有涅槃之法,稱爲法執,既執有法,便蓋覆佛性,是故二乘人雖然生死已了,但仍未見佛性,既未見佛性,不懂得從性起修,又焉能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呢? 凡夫不但我執未空,法執亦未空,有我執,所以受生死輪回,有法執,所以不見佛性;菩薩以金剛般若智破我執,出生死苦海,不受輪回,再破法執,見佛性,從性起修六度萬行,功德圓滿即成佛。 何謂般若? “般若是一法,佛說種種名,隨諸衆生力,爲之立異字。”般若是一法,佛以種種的名字而說,或說圓覺、或說實相、法界、涅槃、法身,壇經雲:“般若無形相,智慧心即是,若作如是解,是名般若智。” 般若又分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及實相般若叁種,一切經典、陀羅尼咒等,都是文字般若,念阿彌陀佛,亦是文字般若,戒律,亦是文字般若,乃至禅宗大德參“念佛是誰”,亦是文字般若,文字般若的範圍很廣,文字般若多者,成一部經,少者,是一四句偈,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,就是觀照般若。 例如持大悲咒,大悲咒是文字般若,持得純熟,觀照般若現在眼前;念佛,是文字般若,念得純熟,觀照般若亦現出來,從文字般若修行,決定得觀照般若。 何謂觀照般若?觀照就是觀一切法空,例如持大悲咒,持至相應時,觀照般若現前,空了時間性,本來念一遍大悲咒須兩叁分鍾,現在只須一彈指頃;又例如禅宗大德坐香,但覺一彈指頃便開靜,皆因觀照般若力,若無觀照般若,坐香時,會覺得時間很長,若起觀照,不但時間空,文字般若亦空,甚至一切法空,虛空粉碎,大地平沈,一刹那間黑暗消除,光明現前,這都是觀照般若之力。 從文字般若生觀照般若——一切法即非一切法:布施,不見有布施相可得;持戒,不見有持戒相可得;念佛,不覺自己有佛可念——再由觀照般若生實相般若,實相就是到彼岸。 又例如,念阿彌陀佛,是文字般若,念至妄想伏,煩惱薄,阿彌陀佛放光明,是觀照般若;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,亦是觀照般若,再精進念,命終時,生到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悟無生,就是實相般若。 實相般若者,諸法實實在在就是“這樣”——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——實相般若就是彼岸。 不論我們用什麼功,必定先從文字般若下手,從文字般若而起行,行起解絕,就是觀照般若——照色,色空;照受想行識,受想行識空;五蘊空時,衆生亦空,衆生空即無生,無生就是佛,就是到了彼岸。 用功至觀照般若起現行時,欲罷不能,觀照般若得力,即起實相般若,實相,就是我們的佛性,佛性最真實,除了佛性以外,一切都是虛妄,都不真實,都可以舍。 金剛經中,處處顯露叁般若:“般若波羅蜜多”,是文字般若,“即非般若波羅蜜多”,是觀照般若,“是名般若波羅蜜多”,是寶相般若;“如來說微塵”,是文字般若,“即非微塵”,是觀照般若,“是名微塵”,是實相般若。 金剛經處處顯露叁般若,若明白叁般若,全部金剛經就容易清楚,叁般若,的確是我們修行的路徑,出苦海的寶筏,惟文字般若,仍是此岸,只有實相般若,才是彼岸。 心經亦具足叁般若,不過比較簡單些,只從空五蘊而見寶相,金剛經則從布施、忍辱、微塵、世界、說法、叁十二相等法中見實相,範圍比較廣。 波羅蜜,意即“到實相的彼岸”,六祖雲:“著境生滅起,如水有波浪,故名爲此岸,離境無生滅,如水常流通,即名爲彼岸,故號波羅蜜。” “著境生滅起,如水有波浪。”法執一天未除,布施不是般若,般若不是禅定,禅定不是忍辱,忍辱不是持戒,法法不同,而且法法互不相容,例如水不容火,火不容水,地不容風,風不容地,法執空時,布施就是般若,般若就是忍辱,忍辱就是持戒,水性就是火性,萬法一如,萬法打成一片,如水無波浪,是名波羅蜜;是故波羅蜜,就是實相般若。 經,即路徑,從凡夫到成佛,以金剛經爲路徑,名之爲經。 經題解釋已竟。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指姚興,南北朝時秦國主,故稱姚秦。 玄奘及鸠摩羅什兩位法師,均有翻譯經典,但後人多奉行鸠摩羅什的經典,一次,終南山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,爲何後人多奉行鸠摩羅什所翻譯的經典,天人言,鸠摩羅什是過去七佛翻譯之師,深得佛意,人人歡喜受持。 梵語鸠摩羅,華語童壽,即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壽之德。叁藏者即經藏(诠心法)、律藏(身口意叁業持戒清淨)、論藏(辨別邪正),以叁藏之法而爲人師,故稱叁藏法師。 鸠摩羅什智慧過人,七歲隨母出家,每日誦一千首偈,有一羅漢對其母預言:“若此沙彌叁十五歲前不破戒,可以大興佛法,度人無量。”鸠摩羅什臨命終時發願言:“若我所譯經典,合乎佛意,願我死後,阇維時,舌根不壞。”果然阇維時全身壞盡,只剩下舌頭,紅如蓮花,證明羅什法師以廣長舌,翻譯叁世諸佛經典。 如是我聞,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。 此段文稱爲通序,每一部經都是一樣,亦稱爲證信序,有六種成就,證明爲佛所說: 1、如是——是信成就,佛法大海,惟信能入,除了信心以外,有福者,未必了解佛法,有定,亦未必明白佛法,乃至持戒者亦然,惟有一念信心清淨,才能明白自心,了解佛法。華嚴經中,所有菩薩位都是以十信位爲始。 信屬于心,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,信心若有疑、有煩惱、有執,不稱爲清淨,就是求生極樂世界,也是以信心清淨爲主。 2、我聞——是聞成就,“我”指阿難尊者,親從佛聞。 3、一時——時節到,其理自彰,是爲時成就。 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生死已了,又經方等食上,彈偏斥小,歎大褒圓,諸阿羅漢悉舍小乘,學習大乘的善根成熟,時節既到,世尊便宣講金剛經。又,一時者,悟道之時,得法之時也。 4、佛——六種成就中,說法主成就。 梵語佛陀耶,華言覺者,覺天地間之真理。覺,有二種解釋:1、外覺,觀諸法空,外不見人過,亦不被六塵所染。2、內覺,知心空寂,不被邪迷所惑,故名覺。 自己覺悟了後,稱爲自覺,令他人覺悟,名爲覺他,自己究盡諸法實相,又令他人究盡實相,稱爲覺滿,是故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名之爲佛。 5、在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——舍衛國乃波斯匿王的王都,只指只陀太子,其花園被給孤獨長者以黃金布地而買了,惟有園中之樹不能布金,仍屬只陀太子所有,二人合力築成精舍,供養世尊,故稱祇樹給孤獨園,是講經之處,乃六種成就中之處所成就。 6、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——六種成就中,聽法者成就。大比丘指已證阿羅漢果的徒衆,梵語比丘,含叁義:1、乞士,上乞法以養慧命,下乞食以養色身。佛在世時,製諸比丘,不得弄食,必須沿門托缽,次第乞食,一方面舍離自己的憍慢,另方面體會苦谛,故雲乞士。2、破惡,惡者,身有殺盜淫叁種惡,口有妄言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四種惡;比丘出家,持戒清淨,能破身口七支之惡,證阿羅漢果,出叁界火宅,具六神通,故稱爲大比丘… 《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