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想。
因此,若妄心而言,執是執非是有色,撥無罪福是無色,單講不行是有想,除妄而不起作用是無想,有無俱遣、語默兩亡,是非有想,理還未明,有求理心在,是非無想。
度衆生就是度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之色,及度其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非無想之心。
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
無余者,無煩惱習氣妄想之剩余,名爲無余。
涅槃,就是清淨心,妄想,是染汙心,妄想滅,涅槃妙心即現前。
“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”,因我們最初一念不覺,迷了涅槃妙心,故有種種妄想,因種種妄想而作業,便有種種生死,因種種生死而有種種衆生,是故所有衆生,都是從涅槃妙心而起,衆生滅,還歸涅槃妙心,猶如大海出生千濤萬浪,千濤萬浪滅,大海澄靜,回複大海的本來面目。
有妄想的衆生,涅槃妙心不現前,所有妄想的衆生滅盡,就能見到清淨圓滿涅槃妙心。
“我皆令入無余涅槃”,把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非無想的心——妄想、煩惱、習氣——度盡無余,“而滅度之”,滅,即寂滅,煩惱本來寂滅,一切法本來無生,迷則有生,悟時無生;度,即是出生死苦海,到涅槃彼岸之意,故雲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
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 此乃觀照般若之文。 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後,開始度妄想的衆生、度習氣的衆生,度煩惱的衆生,凡夫的妄想煩惱習氣,多如空中的塵,搖動不停,又如虛空的風,忽然而起,忽然而滅,一彈指頃,有九十刹那,一刹那,有九百生滅妄想,所以凡夫一念之中的妄想多得厲害。 “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”,以般若觀其寂滅,度其出生死,來一個妄想,滅一個、度一個,來無量的妄想,滅無量個、度無量的妄想衆生,所有衆生度盡,涅槃妙心即現前,若有一妄想衆生未盡,涅槃妙心也不會現前,一定要把衆生度盡無余,涅槃妙心才現出來。 無論念佛、持咒、參禅,目的都是度妄想的衆生,當用功時,把妄想逼了出來,開始時,只逼出一個兩個妄想,到後來,妄想傾巢而出,那時便是好消息,仗念佛的力、或咒力、或是參禅看話頭的觀照力,一下子把妄想衆生一網打盡,所謂“滅度無量無邊衆生”,無量無邊的衆生度盡後,再觀一觀,佛號空、大悲咒空、話頭空,真妄兩亡,天下太平,可有衆生? 衆生本來空,猶如發夢一樣,夢中有無量衆生,醒來時,一個不可得,夢原來是空。 煩惱本來空、衆生本來無、生死本來寂滅,迷時則有,悟時則無,故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,是爲實相般若。 衆生滅度後,還有什麼?若果說還有什麼,便著了個什麼,所以什麼也不說,只說涅槃妙心,也就是菩提心,滅度妄想的衆生後,只有菩提心現在眼前,我們便依這個菩提心而修行。 何以故,須菩提,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 此乃金剛經度衆生而無衆生可度之文。 爲什麼實無衆生得滅度?皆由菩薩無四相,有四相則有衆生,無四相,所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 相不住相,迷性而有相,迷失了佛性則見種種相;性不住性,離相而見性,欲想見佛性,一定要離相;“迷性見相,離相見性”,我們一定要緊記這八個字。 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,何謂四相? 1、我相——度衆生時,見有能度的我,則有我相,不見有能度衆生的我,則無我相,我相不是本來有,取我則有我相,不取則無我相,何爲取我而有我相?例如,你有錢財,若執自己有財便有我相,不執自己有財便無我相,我相,是從執著而有。 菩薩有我相,煩惱因而生起,亦因此增長,因爲有“我”而生起無量煩惱,雲何“我”度煩惱?煩惱反會增加,爲什麼呢?若見有衆生滅度,見有滅便有生,不見有滅,無滅則無生,那時才可稱爲實實在在度衆生,而不見有衆生滅度。有些人埋怨煩惱破不盡,皆因見有煩惱可滅,見有滅則見有生,不久,煩惱又生起來,因爲有能滅的我相在。 2、人相——人相也是取則有,不取則無,例如,我修善,執自己是修善之人,他不修善,執別人不是修善之人,看輕他人,這便是人相。經雲:布施即非布施、持戒即非持戒,則無布施持戒之人相;忍辱,無辱可忍,則無忍辱之人相。 人相,也是我相的一種,執“我”行善,我是善人,八識田中,便有善人的相,有相即遮蔽佛性,迷失佛性,迷性即有生滅,有衆生生,亦有衆生滅;或者著我是修行人,著了修行人的相,著了人相,心內便有一物,亦遮蔽佛性,迷性則煩惱起。 3、衆生相——衆生即妄想,去掉妄想,那裏有衆生,妄想的確是衆緣而生。妄想有無量之多,比恒河沙還多,的確是衆生。我們一天打多少個妄想?日間爲想,晚上發夢,也是妄想,是爲衆生相。 衆生相的範圍很廣,好食懶做,是衆生相,惡事向他人,好事歸自己,俄而作小人,俄而爲若子,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,都是衆生相。 菩薩度衆生,自己不能有衆生相,自己有一個衆生相,則度不了衆生。 我貪,是一個衆生相,我貪,又如何度別人不貪,我嗔,又是一個衆生相,我既有一個“嗔”的衆生,又如何度別人的嗔;自己不布施,別人更不布施,自己不持戒,別人更不持戒。菩薩度衆生,自己萬不能有衆生相,若無衆生相,一切衆生,一時度盡。 有了衆生相便迷失佛性,迷佛性則心有生滅——有衆生生,有衆生滅,故有衆生得滅度者——滅去衆生相,是爲離相見性,見佛性則無生滅,是故無衆生得滅度者。 4、壽者相——遇境逢緣,取舍分別,經過很長久的時間,仍堅執取舍分別,是爲壽者相。例如某甲開罪了某乙,某乙叁年也不跟他說話,嗔恨心還在,這便是壽者相。 壽者相,是指煩惱命的壽者相,是惑命,不是慧命;煩惱由今生帶到下一生,前世嗔,今世亦嗔,前世愛,今世亦愛,前世癡,今生亦一樣愚癡,是爲煩惱的壽者相。文殊菩薩偈雲:“衆生學平等,心隨萬境轉,百骸俱舍盡,其如憎愛何?” 對境取舍憎愛,分別取舍憎愛的心相續無間斷,便是壽者相,對境若不取舍憎愛,便無壽者相,壽者相是比較微細,取舍憎愛是第七識,分別是第六識,經過很長久的時間,也不容易放下解脫的,名爲壽者相。 菩薩無我相,即如大海無東風,海水無波浪,菩薩無人相,即如大海無南風,海水亦無波浪,菩薩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即如大海無西風,亦無北風,海水無波浪。若大海無四邊風起,則波浪止息,還歸大海。 金剛經講四相的確有道理,所有煩惱都是因四相而有,若無我相,何來有貪嗔癡的煩惱?著我是善人的人相,便有憍慢心,看人不起;衆生就是生滅心,所謂衆生相者,是指衆生的八萬四千塵勞煩惱,衆生相空,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亦空;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,相續不斷,名壽者相;四相中,但有一相都不得了,有一相則招無量煩惱,即如大海但有一邊風起,大海波濤便不能止息。菩薩無四相之無明風,涅槃性海現在眼前——清淨、不生不滅、無余。 四相空,菩提心現前,菩提是覺,覺即無生,覺一切衆生無生,是爲不滅度而滅度一切衆生,亦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若想見佛性,一定要離四相,四相,是煩惱的根本。 世尊先答降心,狂心不降,如何能住于菩提?狂心就是生死,生死就是衆生,衆生有無量無邊,狂心亦無量無邊,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,狂心不外是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非無想,行者回光返照,見有色則度,見無色亦度,見有想無想亦度,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,終有一天,豁然悟到衆生本來空,不見有一衆生得滅度,所度的衆生既無,能度的我相亦無,能所兩亡,自性真實,自性清淨,菩提心現前,從性起修,修六度萬行,直至成佛。 複次須菩提,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行于布施。 此乃金剛經無住布施之文。 無住就是般若,般若不住一切法,凡夫法法有所住,故不得般若,若想求般若,一切不可住,不住財色名食睡,乃至不住叁身四智五眼六通,古人雲:“不與萬法爲侶者是何人?”不與萬法爲伴侶者,便是般若,所以一切衆生成佛時,什麼也無,惟有般若具足六度萬行,莊嚴佛土,菩薩悟道時亦然,惟有般若,以般若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 觀音菩薩得般若,尋聲救苦;普賢菩薩得般若,六度萬行齊修;文殊菩薩得般若,教一切菩薩發菩提心,得根本智;地藏菩薩得般若,空地獄,衆生度盡,然後證菩提。所以般若之行,一行一切行,行行遍法界,故經中雲:其福德猶如虛空。 六度以布施爲首,布施有叁種: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舍財而施名爲財施,曆代叁藏法師說法,令人悟道,稱爲法施,觀音菩薩現神力救衆生苦,是無畏施。 以菩提心修布施,菩提心不住一切法——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、不住六根六塵六識、不住欲界色界無色界,于叁界九地已證之法亦不住,是謂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。不住就是布施——內舍悭貪煩惱,外利益一切衆生。 不住一切法,自性清淨名爲戒波羅蜜,持戒度毀犯,舍離破戒的妄想,是爲上求佛道,持戒清淨,以戒福利益衆生,是爲下化衆生。菩提心不住一切法,在塵而不染塵,在欲而離欲,名爲戒波羅蜜。 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行于忍辱,不住就是無生,煩惱不生,就是忍辱波羅蜜。 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行于精進,用功而不住法,便忘了時間性,是名精進波羅蜜。 不住于法行… 《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