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须菩提,的确是问得好,是故世尊云:“汝善得我心,善会我意,如汝所说,皆不错谬。”谛听者即审谛而听。
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服其心。 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服其心”,是释迦牟尼佛最妙的法门: 应如是住——这样,便住于菩提心。 应如是降服其心——这样,就能够降服其心。 这是禅宗以心印心的法门,不落言诠。昔日梁武帝请傅大士说法,傅大士是弥勒菩荫的化身,傅大士升座,鸣尺一下,立即下座,梁武帝愕然,志公禅师云:“大士说法已毕。” 不落语言文字,名为禅宗,一落言诠,就是教下。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,拈花示众,迦叶尊者破颜微笑,世尊拈花示众,不落语言文字,表禅宗的心法,迦叶尊者破颜微笑,是领会禅宗的心法,以心印心,然当时大众不明所以,是故世尊惟有以语吉文字再讲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付嘱摩诃迦叶为第一代祖。”一落语言文字,便有正法眼藏、涅槃妙心、实相无相、微妙法门、有第一代祖、第二代祖等。 今日佛讲金刚经亦复如是,亦一样以心印心,对须菩提谓: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服其心。” 唯然,世尊,愿乐欲闻。 须菩提谓自己虽然明白佛意,但在座部份大众还未领会,所以请世尊以语言文字再说,是为教下。 佛告须菩提,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。 诸菩萨者,指善男子善女人。发了菩提心后,便称为菩萨,摩诃萨者,大菩萨也,以慈悲喜舍,种种方便善巧,化度众生,名为菩萨,能化所化,心不取着,能所心灭,念念清净,虽在尘劳,心常不退,称为摩诃萨。 菩提心是直心,未发菩提心以前的,是虚妄心,妄心就是众生,离众生无妄心,离妄心亦无众生,所谓度众生者,度虚妄之心,众生是虚妄的,那一个众生不是虚妄?俄而为人、俄而为鬼、俄而作畜生、俄而生天、俄而入地狱,都是虚妄的。菩提者,觉也,觉则度尽无边众生,不但度尽自己八识田中,无始劫以来的众生,乃至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,亦能尽,你若能度自己的众生,则可以度法界的众生,所谓降服其心者,度众生也。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。 所谓众生者,不离色及心,心色和合是众生,色空、心空,涅槃妙心便显现出来。色是身体,身体不离四种生;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;心指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色不离心,若没有心,色(身体)便坏,若无色,心亦无所依止,所谓度众生者,度色,四生空;度受想行识,心空。 卵生——楞严经云:“卵为想生。”随妄想而受生,例如雄雁飞翔,它的影子投在雌雁身上,雌雁便受孕,又如斑鸠,雄的在东边叫一声,雌的在西边和,就这样一唱一和的,便受孕,都是因妄想而受生。 胎生——胎因情有,有感情然后才有胎生,无论父母,兄弟姊妹,都是因感情而有,是为胎生。 湿生——湿与合感,与境相合,便有湿生,例如把湿的瓦盆覆转,第二天,便滋生了虫,是为湿生。 化生——化以离应,与境相离,舍旧趣新,便是化生;天,是化生,极乐世界的众生,也是化生。 六道众生不离四生,有生即有妄,如何度妄,云何降服其妄心呢? 妄心虽然很多,但不离如下五种: 有色——是执有的众生,著有见。 何谓有色?真心不会有色,起心动念去修心,妄想心便生起来——起心修心,则见是见非,见是见非则执是执非,执是舍非属修福,执非舍是属造罪,罪福均属于“有”;福,有人天生死轮回;罪,有三涂恶报。 迷了无相之理,所以见是见非,若能领会无相之理,便能度去“著有”的众生。 梁武帝初见达摩祖师时问道:“朕一生布施、斋僧、建庙,有何功德?”是着了有。祖师云:“全无功德,此乃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,如影随形,虽有不实。” 执著有,是有色,著有色,如何能悟涅槃妙心呢?后来梁武帝拜志公禅师为师,将自己布施、斋僧、建庙、印经的功德渐渐空去,不再执“有”功德。 无色——是执“无”的众生,不肯修福慧、不恭敬人、不供养三宝、不拜佛、亦不念佛,认为空就是道,是豁达空。有些人在丛林上修行,三十年也不愿提起扫帚扫地,他是一点福也不求,所以任他如何修行,如何用功,如何精进,最后也是枉然,是着无的众生。 着无的众生比较难度,不知涅槃妙心内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不能以空而蔽之,经云:“宁可著有如须弥山,不可着空如芥子许,如来说空法破有,若复着空者,诸佛所不化。”所以千万不要着空,着空则拨无因果。 着空的众生,无福无慧,将来受愚痴的果报,是贫穷无福慧的众生,着空,是为狂心,亦违背佛性,必须舍去空(无),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,方可见佛性,发菩提心。 有想——但有其想而不见有行,眼看佛经,耳闻法,心内思惟诸法名相,口讲得很好,但无行动,只有其想——打妄想成佛,但不肯修行,打妄想布施,但不愿布施,打妄想念佛,但始终不愿念佛,打妄想持戒,他终不持戒,是有想无行,名为有想,晓得讲不晓得行,全都是妄想。 虚云老和尚有一次对请法者说:“你不必请我说佛法,你满肚皮都是佛法。”意即是他满脑子都是妄想的佛法,还请讲什么佛法。 修行者,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,说得一丈,不如行得一尺,志在实行,但有其想的众生,不能见菩提。 昔日有一位香岩禅师,很年轻便出家,在百丈会下精研三藏十二部,能问一答十,百丈圆寂后,他便到湖南亲近沩山老人,沩山老人知他会说不会行,便问他:“父母未生以前,如何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?”他哑口无言,三藏十二部内都无这句,香岩求沩山解答,沩山说:“我若说出答案,将来你会怨我。”于是香岩把从前所学的文字般若,全部烧掉,跑到荆州玉泉寺,一心参究“如何是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。”参了三年,一日,锄地时,把一块小石子掉到竹树旁,击竹之声,使他猛然醒悟过来,悟到父母未生以前,自己的本来面目,悟道便见道,见道便能说道,即时说了一首偈:“一击亡所知,更不假修持,动容扬古路,不落悄然机,处处无踪迹,声色外威仪,诸方学道者,咸言上上机。” “一击亡所知,更不假修持。”无六根之能,亦无六尘之所,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佛,何用再修呢?“动容扬古路,不落悄然机。”扬眉瞬目,均显禅机,“处处无踪迹”,若想求觅,更无一下手处,“声色外威仪”,这威仪发乎内心,出乎外相,不是在一切事相之内,是故“诸方学道者,咸言上上机。” 于是立即向沩山的方向顶礼,答谢他当日未曾说破,所以今日能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,是沩山老人善护念、善付嘱求法之人。 有想的众生,只要能放得下,从解而起行,行起解绝,把自己“有想”的众生度尽,终会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,见到涅槃妙心。 无想——妄想来,止,不打妄想,甚或停正妄想,久而久之便空了妄想,无妄想便能入定,可以入定一日、二日、一个月、十年或二十年。坛经中,智隍禅师以为自己得正定,回河北住茅蓬,整天打坐,所用的就是无想的功。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师慕名来拜访他,问道:“大德在这里作什么?”“我入定。”玄策问:“你是有心入定还是无心入定?假如你是有心入定,一切有情都入定,若无心入定,荆棘瓦砾石块都可以入定,你是有心还是无心入定?”智隍禅师云:“当我入定时,不见有无之心而入定。”玄策云:“若你不见有无之心而入定,离了有无之心而定,是常定,常定是大定,大定就是佛定,佛定常定而无出入,你怎可以说自己入定?” 智隍答不上来,问玄策:“汝师是谁?”“我师是六祖。”“六祖如何说禅定?”“五阴本空,四大非有,禅性无生,离生禅想,禅性无住,离住禅寂,心如虚空,亦无虚空之量。”后来智隍往见六祖,六祖对他开示一翻后,智隍二十年所得禅定的心,冰销瓦解。 无想,是指一些禅人,但除妄想,妄想除尽了后,不知从空出妙有,像木石一样无想,不起作用,古人云:“冷水泡石头”,“枯木岩前岔路多”,就是此意,若果无妄想可以悟道,石头应推为第一。 但得其体,未有其用,只可以生在禅天,如何能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、广作佛事呢?应该从体起用,方可以悟道。有些外道可以五百劫无妄想,入无想定,生于色究竟天,五百劫后,妄想又生起,等于大石压草,草虽暂不生长,把大石移开后,草又生起来,依然有妄想,依然未入涅槃妙心。 非有想非无想——不想有亦不想无,语默双寂,动静两亡,是“非有想”,但是想开悟,故云“非无想。” 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,修行已到了极点,但菩提心还未现前,必须亲近大善知识,由善知识替他抽钉拔楔,令他悟过来。 一位禅人问赵州老人:“一物不将来(有亦无,无亦无),如何?”赵州曰:“放下着。”禅人云:“一物不将来,放下个什么?”赵州曰:“放不下,挑起去。”他便悟道,他虽然无妄想,但他存无想,仍是有想;他就是卡在一物不将来这个非无想的关内。 修行人想开悟也是一个妄想,令你永不能开悟。 禅宗大德参禅就在这个地方——非无想——话头是空(无想),但话头不明,想明白这个话头,还有求理心在,便是非无想,于是直参下去,参,就是非无… 《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