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須菩提,的確是問得好,是故世尊雲:“汝善得我心,善會我意,如汝所說,皆不錯謬。”谛聽者即審谛而聽。

  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服其心。

   “應如是住,如是降服其心”,是釋迦牟尼佛最妙的法門:

   應如是住——這樣,便住于菩提心。

   應如是降服其心——這樣,就能夠降服其心。

   這是禅宗以心印心的法門,不落言诠。昔日梁武帝請傅大士說法,傅大士是彌勒菩蔭的化身,傅大士升座,鳴尺一下,立即下座,梁武帝愕然,志公禅師雲:“大士說法已畢。”

   不落語言文字,名爲禅宗,一落言诠,就是教下。

   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,拈花示衆,迦葉尊者破顔微笑,世尊拈花示衆,不落語言文字,表禅宗的心法,迦葉尊者破顔微笑,是領會禅宗的心法,以心印心,然當時大衆不明所以,是故世尊惟有以語吉文字再講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囑摩诃迦葉爲第一代祖。”一落語言文字,便有正法眼藏、涅槃妙心、實相無相、微妙法門、有第一代祖、第二代祖等。

   今日佛講金剛經亦複如是,亦一樣以心印心,對須菩提謂:“應如是住,如是降服其心。”

  

  唯然,世尊,願樂欲聞。

   須菩提謂自己雖然明白佛意,但在座部份大衆還未領會,所以請世尊以語言文字再說,是爲教下。

   佛告須菩提,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服其心。

   諸菩薩者,指善男子善女人。發了菩提心後,便稱爲菩薩,摩诃薩者,大菩薩也,以慈悲喜舍,種種方便善巧,化度衆生,名爲菩薩,能化所化,心不取著,能所心滅,念念清淨,雖在塵勞,心常不退,稱爲摩诃薩。

   菩提心是直心,未發菩提心以前的,是虛妄心,妄心就是衆生,離衆生無妄心,離妄心亦無衆生,所謂度衆生者,度虛妄之心,衆生是虛妄的,那一個衆生不是虛妄?俄而爲人、俄而爲鬼、俄而作畜生、俄而生天、俄而入地獄,都是虛妄的。菩提者,覺也,覺則度盡無邊衆生,不但度盡自己八識田中,無始劫以來的衆生,乃至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衆生,亦能盡,你若能度自己的衆生,則可以度法界的衆生,所謂降服其心者,度衆生也。

  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。

   所謂衆生者,不離色及心,心色和合是衆生,色空、心空,涅槃妙心便顯現出來。色是身體,身體不離四種生;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;心指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色不離心,若沒有心,色(身體)便壞,若無色,心亦無所依止,所謂度衆生者,度色,四生空;度受想行識,心空。

   卵生——楞嚴經雲:“卵爲想生。”隨妄想而受生,例如雄雁飛翔,它的影子投在雌雁身上,雌雁便受孕,又如斑鸠,雄的在東邊叫一聲,雌的在西邊和,就這樣一唱一和的,便受孕,都是因妄想而受生。

   胎生——胎因情有,有感情然後才有胎生,無論父母,兄弟姊妹,都是因感情而有,是爲胎生。

   濕生——濕與合感,與境相合,便有濕生,例如把濕的瓦盆覆轉,第二天,便滋生了蟲,是爲濕生。

   化生——化以離應,與境相離,舍舊趣新,便是化生;天,是化生,極樂世界的衆生,也是化生。

   六道衆生不離四生,有生即有妄,如何度妄,雲何降服其妄心呢?

   妄心雖然很多,但不離如下五種:

   有色——是執有的衆生,著有見。

   何謂有色?真心不會有色,起心動念去修心,妄想心便生起來——起心修心,則見是見非,見是見非則執是執非,執是舍非屬修福,執非舍是屬造罪,罪福均屬于“有”;福,有人天生死輪回;罪,有叁塗惡報。

   迷了無相之理,所以見是見非,若能領會無相之理,便能度去“著有”的衆生。

   梁武帝初見達摩祖師時問道:“朕一生布施、齋僧、建廟,有何功德?”是著了有。祖師雲:“全無功德,此乃人天小果,有漏之因,如影隨形,雖有不實。”

   執著有,是有色,著有色,如何能悟涅槃妙心呢?後來梁武帝拜志公禅師爲師,將自己布施、齋僧、建廟、印經的功德漸漸空去,不再執“有”功德。

   無色——是執“無”的衆生,不肯修福慧、不恭敬人、不供養叁寶、不拜佛、亦不念佛,認爲空就是道,是豁達空。有些人在叢林上修行,叁十年也不願提起掃帚掃地,他是一點福也不求,所以任他如何修行,如何用功,如何精進,最後也是枉然,是著無的衆生。

   著無的衆生比較難度,不知涅槃妙心內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不能以空而蔽之,經雲:“甯可著有如須彌山,不可著空如芥子許,如來說空法破有,若複著空者,諸佛所不化。”所以千萬不要著空,著空則撥無因果。

   著空的衆生,無福無慧,將來受愚癡的果報,是貧窮無福慧的衆生,著空,是爲狂心,亦違背佛性,必須舍去空(無),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,方可見佛性,發菩提心。

   有想——但有其想而不見有行,眼看佛經,耳聞法,心內思惟諸法名相,口講得很好,但無行動,只有其想——打妄想成佛,但不肯修行,打妄想布施,但不願布施,打妄想念佛,但始終不願念佛,打妄想持戒,他終不持戒,是有想無行,名爲有想,曉得講不曉得行,全都是妄想。

   虛雲老和尚有一次對請法者說:“你不必請我說佛法,你滿肚皮都是佛法。”意即是他滿腦子都是妄想的佛法,還請講什麼佛法。

   修行者,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,說得一丈,不如行得一尺,志在實行,但有其想的衆生,不能見菩提。

   昔日有一位香岩禅師,很年輕便出家,在百丈會下精研叁藏十二部,能問一答十,百丈圓寂後,他便到湖南親近沩山老人,沩山老人知他會說不會行,便問他:“父母未生以前,如何是你自己的本來面目?”他啞口無言,叁藏十二部內都無這句,香岩求沩山解答,沩山說:“我若說出答案,將來你會怨我。”于是香岩把從前所學的文字般若,全部燒掉,跑到荊州玉泉寺,一心參究“如何是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。”參了叁年,一日,鋤地時,把一塊小石子掉到竹樹旁,擊竹之聲,使他猛然醒悟過來,悟到父母未生以前,自己的本來面目,悟道便見道,見道便能說道,即時說了一首偈:“一擊亡所知,更不假修持,動容揚古路,不落悄然機,處處無蹤迹,聲色外威儀,諸方學道者,鹹言上上機。”

   “一擊亡所知,更不假修持。”無六根之能,亦無六塵之所,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佛,何用再修呢?“動容揚古路,不落悄然機。”揚眉瞬目,均顯禅機,“處處無蹤迹”,若想求覓,更無一下手處,“聲色外威儀”,這威儀發乎內心,出乎外相,不是在一切事相之內,是故“諸方學道者,鹹言上上機。”

   于是立即向沩山的方向頂禮,答謝他當日未曾說破,所以今日能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,是沩山老人善護念、善付囑求法之人。

   有想的衆生,只要能放得下,從解而起行,行起解絕,把自己“有想”的衆生度盡,終會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,見到涅槃妙心。

   無想——妄想來,止,不打妄想,甚或停正妄想,久而久之便空了妄想,無妄想便能入定,可以入定一日、二日、一個月、十年或二十年。壇經中,智隍禅師以爲自己得正定,回河北住茅蓬,整天打坐,所用的就是無想的功。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師慕名來拜訪他,問道:“大德在這裏作什麼?”“我入定。”玄策問:“你是有心入定還是無心入定?假如你是有心入定,一切有情都入定,若無心入定,荊棘瓦礫石塊都可以入定,你是有心還是無心入定?”智隍禅師雲:“當我入定時,不見有無之心而入定。”玄策雲:“若你不見有無之心而入定,離了有無之心而定,是常定,常定是大定,大定就是佛定,佛定常定而無出入,你怎可以說自己入定?”

   智隍答不上來,問玄策:“汝師是誰?”“我師是六祖。”“六祖如何說禅定?”“五陰本空,四大非有,禅性無生,離生禅想,禅性無住,離住禅寂,心如虛空,亦無虛空之量。”後來智隍往見六祖,六祖對他開示一翻後,智隍二十年所得禅定的心,冰銷瓦解。

   無想,是指一些禅人,但除妄想,妄想除盡了後,不知從空出妙有,像木石一樣無想,不起作用,古人雲:“冷水泡石頭”,“枯木岩前岔路多”,就是此意,若果無妄想可以悟道,石頭應推爲第一。

   但得其體,未有其用,只可以生在禅天,如何能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、廣作佛事呢?應該從體起用,方可以悟道。有些外道可以五百劫無妄想,入無想定,生于色究竟天,五百劫後,妄想又生起,等于大石壓草,草雖暫不生長,把大石移開後,草又生起來,依然有妄想,依然未入涅槃妙心。

   非有想非無想——不想有亦不想無,語默雙寂,動靜兩亡,是“非有想”,但是想開悟,故雲“非無想。”

   非有想非無想的衆生,修行已到了極點,但菩提心還未現前,必須親近大善知識,由善知識替他抽釘拔楔,令他悟過來。

   一位禅人問趙州老人:“一物不將來(有亦無,無亦無),如何?”趙州曰:“放下著。”禅人雲:“一物不將來,放下個什麼?”趙州曰:“放不下,挑起去。”他便悟道,他雖然無妄想,但他存無想,仍是有想;他就是卡在一物不將來這個非無想的關內。

   修行人想開悟也是一個妄想,令你永不能開悟。

   禅宗大德參禅就在這個地方——非無想——話頭是空(無想),但話頭不明,想明白這個話頭,還有求理心在,便是非無想,于是直參下去,參,就是非無…

《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