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想。

   因此,若妄心而言,执是执非是有色,拨无罪福是无色,单讲不行是有想,除妄而不起作用是无想,有无俱遣、语默两亡,是非有想,理还未明,有求理心在,是非无想。

   度众生就是度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之色,及度其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、非有想非无想之心。

  

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

   无余者,无烦恼习气妄想之剩余,名为无余。

   涅槃,就是清净心,妄想,是染污心,妄想灭,涅槃妙心即现前。

   “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,无不还归此法界”,因我们最初一念不觉,迷了涅槃妙心,故有种种妄想,因种种妄想而作业,便有种种生死,因种种生死而有种种众生,是故所有众生,都是从涅槃妙心而起,众生灭,还归涅槃妙心,犹如大海出生千涛万浪,千涛万浪灭,大海澄静,回复大海的本来面目。

   有妄想的众生,涅槃妙心不现前,所有妄想的众生灭尽,就能见到清净圆满涅槃妙心。

   “我皆令入无余涅槃”,把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、非有想非无想的心——妄想、烦恼、习气——度尽无余,“而灭度之”,灭,即寂灭,烦恼本来寂灭,一切法本来无生,迷则有生,悟时无生;度,即是出生死苦海,到涅槃彼岸之意,故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

  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

   此乃观照般若之文。

   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后,开始度妄想的众生、度习气的众生,度烦恼的众生,凡夫的妄想烦恼习气,多如空中的尘,摇动不停,又如虚空的风,忽然而起,忽然而灭,一弹指顷,有九十刹那,一刹那,有九百生灭妄想,所以凡夫一念之中的妄想多得厉害。

   “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”,以般若观其寂灭,度其出生死,来一个妄想,灭一个、度一个,来无量的妄想,灭无量个、度无量的妄想众生,所有众生度尽,涅槃妙心即现前,若有一妄想众生未尽,涅槃妙心也不会现前,一定要把众生度尽无余,涅槃妙心才现出来。

   无论念佛、持咒、参禅,目的都是度妄想的众生,当用功时,把妄想逼了出来,开始时,只逼出一个两个妄想,到后来,妄想倾巢而出,那时便是好消息,仗念佛的力、或咒力、或是参禅看话头的观照力,一下子把妄想众生一网打尽,所谓“灭度无量无边众生”,无量无边的众生度尽后,再观一观,佛号空、大悲咒空、话头空,真妄两亡,天下太平,可有众生?

   众生本来空,犹如发梦一样,梦中有无量众生,醒来时,一个不可得,梦原来是空。

   烦恼本来空、众生本来无、生死本来寂灭,迷时则有,悟时则无,故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,是为实相般若。

   众生灭度后,还有什么?若果说还有什么,便着了个什么,所以什么也不说,只说涅槃妙心,也就是菩提心,灭度妄想的众生后,只有菩提心现在眼前,我们便依这个菩提心而修行。

  

何以故,须菩提,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

   此乃金刚经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之文。

   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?皆由菩萨无四相,有四相则有众生,无四相,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

   相不住相,迷性而有相,迷失了佛性则见种种相;性不住性,离相而见性,欲想见佛性,一定要离相;“迷性见相,离相见性”,我们一定要紧记这八个字。

  金刚经处处提出四相,何谓四相?

   1、我相——度众生时,见有能度的我,则有我相,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,则无我相,我相不是本来有,取我则有我相,不取则无我相,何为取我而有我相?例如,你有钱财,若执自己有财便有我相,不执自己有财便无我相,我相,是从执着而有。

   菩萨有我相,烦恼因而生起,亦因此增长,因为有“我”而生起无量烦恼,云何“我”度烦恼?烦恼反会增加,为什么呢?若见有众生灭度,见有灭便有生,不见有灭,无灭则无生,那时才可称为实实在在度众生,而不见有众生灭度。有些人埋怨烦恼破不尽,皆因见有烦恼可灭,见有灭则见有生,不久,烦恼又生起来,因为有能灭的我相在。

   2、人相——人相也是取则有,不取则无,例如,我修善,执自己是修善之人,他不修善,执别人不是修善之人,看轻他人,这便是人相。经云:布施即非布施、持戒即非持戒,则无布施持戒之人相;忍辱,无辱可忍,则无忍辱之人相。

   人相,也是我相的一种,执“我”行善,我是善人,八识田中,便有善人的相,有相即遮蔽佛性,迷失佛性,迷性即有生灭,有众生生,亦有众生灭;或者着我是修行人,着了修行人的相,着了人相,心内便有一物,亦遮蔽佛性,迷性则烦恼起。

   3、众生相——众生即妄想,去掉妄想,那里有众生,妄想的确是众缘而生。妄想有无量之多,比恒河沙还多,的确是众生。我们一天打多少个妄想?日间为想,晚上发梦,也是妄想,是为众生相。

   众生相的范围很广,好食懒做,是众生相,恶事向他人,好事归自己,俄而作小人,俄而为若子,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,都是众生相。

   菩萨度众生,自己不能有众生相,自己有一个众生相,则度不了众生。

   我贪,是一个众生相,我贪,又如何度别人不贪,我嗔,又是一个众生相,我既有一个“嗔”的众生,又如何度别人的嗔;自己不布施,别人更不布施,自己不持戒,别人更不持戒。菩萨度众生,自己万不能有众生相,若无众生相,一切众生,一时度尽。

   有了众生相便迷失佛性,迷佛性则心有生灭——有众生生,有众生灭,故有众生得灭度者——灭去众生相,是为离相见性,见佛性则无生灭,是故无众生得灭度者。

   4、寿者相——遇境逢缘,取舍分别,经过很长久的时间,仍坚执取舍分别,是为寿者相。例如某甲开罪了某乙,某乙三年也不跟他说话,嗔恨心还在,这便是寿者相。

   寿者相,是指烦恼命的寿者相,是惑命,不是慧命;烦恼由今生带到下一生,前世嗔,今世亦嗔,前世爱,今世亦爱,前世痴,今生亦一样愚痴,是为烦恼的寿者相。文殊菩萨偈云:“众生学平等,心随万境转,百骸俱舍尽,其如憎爱何?”

   对境取舍憎爱,分别取舍憎爱的心相续无间断,便是寿者相,对境若不取舍憎爱,便无寿者相,寿者相是比较微细,取舍憎爱是第七识,分别是第六识,经过很长久的时间,也不容易放下解脱的,名为寿者相。

   菩萨无我相,即如大海无东风,海水无波浪,菩萨无人相,即如大海无南风,海水亦无波浪,菩萨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即如大海无西风,亦无北风,海水无波浪。若大海无四边风起,则波浪止息,还归大海。

   金刚经讲四相的确有道理,所有烦恼都是因四相而有,若无我相,何来有贪嗔痴的烦恼?着我是善人的人相,便有憍慢心,看人不起;众生就是生灭心,所谓众生相者,是指众生的八万四千尘劳烦恼,众生相空,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亦空;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,相续不断,名寿者相;四相中,但有一相都不得了,有一相则招无量烦恼,即如大海但有一边风起,大海波涛便不能止息。菩萨无四相之无明风,涅槃性海现在眼前——清净、不生不灭、无余。

   四相空,菩提心现前,菩提是觉,觉即无生,觉一切众生无生,是为不灭度而灭度一切众生,亦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若想见佛性,一定要离四相,四相,是烦恼的根本。

   世尊先答降心,狂心不降,如何能住于菩提?狂心就是生死,生死就是众生,众生有无量无边,狂心亦无量无边,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,狂心不外是有色、无色、有想、无想、非有想非无想,行者回光返照,见有色则度,见无色亦度,见有想无想亦度,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,终有一天,豁然悟到众生本来空,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,所度的众生既无,能度的我相亦无,能所两亡,自性真实,自性清净,菩提心现前,从性起修,修六度万行,直至成佛。

  

复次须菩提,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行于布施。

   此乃金刚经无住布施之文。

   无住就是般若,般若不住一切法,凡夫法法有所住,故不得般若,若想求般若,一切不可住,不住财色名食睡,乃至不住三身四智五眼六通,古人云:“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何人?”不与万法为伴侣者,便是般若,所以一切众生成佛时,什么也无,惟有般若具足六度万行,庄严佛土,菩萨悟道时亦然,惟有般若,以般若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

   观音菩萨得般若,寻声救苦;普贤菩萨得般若,六度万行齐修;文殊菩萨得般若,教一切菩萨发菩提心,得根本智;地藏菩萨得般若,空地狱,众生度尽,然后证菩提。所以般若之行,一行一切行,行行遍法界,故经中云:其福德犹如虚空。

   六度以布施为首,布施有三种: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舍财而施名为财施,历代三藏法师说法,令人悟道,称为法施,观音菩萨现神力救众生苦,是无畏施。

   以菩提心修布施,菩提心不住一切法——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、不住六根六尘六识、不住欲界色界无色界,于三界九地已证之法亦不住,是谓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。不住就是布施——内舍悭贪烦恼,外利益一切众生。

   不住一切法,自性清净名为戒波罗蜜,持戒度毁犯,舍离破戒的妄想,是为上求佛道,持戒清净,以戒福利益众生,是为下化众生。菩提心不住一切法,在尘而不染尘,在欲而离欲,名为戒波罗蜜。

   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行于忍辱,不住就是无生,烦恼不生,就是忍辱波罗蜜。

   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行于精进,用功而不住法,便忘了时间性,是名精进波罗蜜。

   不住于法行…

《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