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于禅定,“不住”者,空也,一切法空便入定,色空入色定,受想行识空,入受想行识定,火空入火定,水空入水定,空空入空定,能空一切法即得定,是谓菩萨于一切法无所住,而行于四禅八定。
菩萨于一切法无所住,所谓六根、六尘、六识等十八界之法无住,无住便是般若,是谓菩萨于一切法,应无所住,行于般若。
又,佛弟子中,舍利弗智慧第一而不住智慧,以智慧布施利益众生,若有所住,便生出自私自利之心;目犍连神通第一,不住于神通而利益众生;阿难多闻第一而不住于多闻,以多闻结集经藏,利益无量众生,是为不住于多闻而行布施。
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,以长处布施利益众生,不应住于长处,我们虽然还未开悟,亦可以把自己的长处贡献出来,布施利益众生,有所住,便是悭贪,所以凡夫菩萨,亦可以不住于法而行布施。
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
“不住色”,财是色之一,不住财就能布施财,不住珍宝之色,亦能以珍宝布施,菩萨不住一切色,是故能以最好之物布施,不住,就是智慧,有智慧就不会起烦恼,所以对财物之色不会悭贪。
不住色,是智慧,布施,是慈悲,所以菩萨有智有悲,罗汉不住色,但不肯布施,所以有智无悲,凡夫不但住色,亦不布施,所以无智无悲。
“不住法”,法即法尘,三藏十二部语言文字经典,就是法座,不住于法就能布施法,是法施,若住于法,就不愿以法布施,是为吝法。
不住神力,以无畏神力利益众生,是无畏施,若有威德而住于威德,不能布施,不住威德,就可以神力布施,例如观音菩萨神力能救苦,神力能与乐,是为无畏施。
所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则具足三种施,不但如是,戒亦具足,着色破戒,不着色,心清净,便是戒,不住声香味触法,心清净,戒亦清净。
如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烦恼不生,忍则众恶无喧,名忍辱波罗蜜。
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空了时间性,是谓精进波罗蜜。
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六尘空,得禅定波罗蜜。
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一切法不住便住于般若。
因此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不但能布施,更能修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
须菩提,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
布施时,不应住我相,若“有我”布施,将来便“有我”受果报,亦即有我入生死,无我布施,则无我受果报,谁受生死?
菩萨布施,不住我相,“我”则无限量,周遍法界,以法身真我,供养大众。
布施时,若有受施的人相,便会有拣择,有分别心,则心量小,心小福亦小,梵网经云:“供养五百罗汉菩萨僧,不如僧次一凡夫僧。”供养五百罗汉菩萨僧是分别心,在大众中僧次一凡夫僧是无分别心,有分别心不及无分别心,布施时若无受施的人相,则无分别拣择心。
菩萨布施,不住于人相,人相无限量,上供四圣,下济六道。
布施时,若着所施的物相,物有大小,福亦有大小,故福有限量,有限量是有为法,无为法无限量。
菩萨布施,不住物相,物相便无限量,布施物周遍法界,福德亦周遍法界。
菩萨不住相布施,内不见有布施的我相,外不见有布施的物相,亦不见有受施的人相,三轮体空,是为无相布施。
何以故,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
为何要以无相布施?
不住相布施是无为法,无为法无相,无相即无大无小,既无大小,故福德不可思量。住相布施是有为法,有为法有相,相有大小,故福德可以思量。
是故世尊拈花示众,迦叶微笑,一花虽小,但一朵花可以供养法界如来。
须菩提,于意云何,东方虚空可思量不。不也,世尊。
东方虚空无有大小,故不可思量。
须菩提,南西北方、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。不也,世尊。须菩提,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
世界中大者莫过虚空,一切性中大者莫过佛性,何以故,凡有形相,不得名为大,虚空无形相,故名为大。众生心性有限量,例如恶性不含善性,刚性与柔性不能并住,此乃限量,不得名为大;佛性则无有限量,善恶均能觉,非动非静,觉动觉静,故名为大。
虚空中无东西南北,若见东西南北,亦是住相,不得解脱;佛性本无我人众生寿者,若有四相,即是众生性,不名佛性,亦所谓住相布施也,菩萨行施,不住于相,无所希求,其所获福德,如十方虚空,不可较量。
须菩提,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
须菩提请问世尊:“云何应住?”佛言:“应如是住。”——
无住而住,就是住于菩提心,布施无住,布施的功德便住于菩提心,持戒无住,持戒的功德便住于菩提心,忍辱无住,忍辱的功德,住于菩提心,禅定无住,禅定的功德,住于菩提心,菩萨修六道万行,一一离相,无相的功德,住于无相的菩提,故云“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”
须菩提,于意云何,可以身相见如来不。不也,世尊,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
色身有相,法身无相,色身者,四大和合,父母所生,肉眼所见,法身者,非父母所生,无有形相,亦非青黄赤白,肉眼所不能见,惟有慧眼乃能见之。
凡夫但见三十二相的色身如来,不见无相的法身如来,法身身等虚空,是故佛问须菩提,能否以身相得见法身如来。
须菩提知道,凡夫但见有相的色身如来,认为色身是有,著有见,不见无相的法身如来,故言不能以身相,得见法身如来。
何以故,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
须菩提再解释:“世尊所说的色身如来是应身,应身有身有相,法身无身无相,若能见身即非身,相即非相,即见法身如来。”
佛告须菩提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
金刚般若是佛的境界,由众生到佛的境界,其实是不隔的,迷即众生,悟时是佛,何谓不隔?波浪即水,不是离开波浪才有水,即波浪而见有水,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,从波浪体会水不难,但着了波浪,则永远只见生灭无常的波浪,见不到不生不灭,一体的水性,所以众生悟佛道,说难不难,故谓不隔。
金刚经处处教我们离相——度众生不见有众生相可度、布施不见有布施相、离相即可见法身如来,不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,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则不用修行,舍卫国九亿人,有三亿人见佛闻法,三亿人见佛而不闻法,三亿人不见佛不闻法,业障深重所致,佛法的确难闻。
既闻了佛法,为什么还未开悟呢?问问自己可有种善根,未种要种,种了之后可有增长,增长了可有成熟,若善根成熟,一闻佛法即悟道,若善根未成熟,或未增长,甚或未种善根,那你以什么来悟呢?
上来说得很清楚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,不错,诸相非相是如来,但你何曾见到诸相非相,人家赞叹你便欢喜,开罪了你便发脾气,什至发梦时也还不知梦是非相,知道梦是非相就好了,但是任何一个人在梦中不知是梦,不知梦是非相,等到醒来时,才知梦是非相。人生如大梦,有谁知道自己现在发梦,知道现在发梦,就见到非相的法身如来,但现在不知道自己造梦,便着相见生死,所以虚云老和尚说:“拜佛若能见到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
有人问赵州老人:“请问和尚,何谓佛?”“殿里底。”“那是泥塑木像,我不问这个佛,我问法身佛。”“殿里底!”
法身佛未曾离开有相佛,若见诸相非相,便见法身如来,倘若离开诸相,那里还有法身呢?离了众生,那里还有人成佛呢?成佛是众生成,没有众生,谁来成佛?离了波浪,那里有水?惟有离了波浪的相,便能见清净的水体,所以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法身如来。
须菩提白佛言,世尊,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。
此乃金刚经正信之文。
须菩提知道世尊所说的是大乘法,小乘的罗汉也不易解,更何况未出轮回的众生,所以问,可有众生,得闻“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的章句,亲见法身如来,而生实信。世尊又谓布施无相,那一个人见到布施无相,而能相信无相的妙行呢?须菩提意谓,众生一定要见到三轮体空,才能生实信。
修行用功,若能够见到诸相非相,即见法身如来,能够见到法身如来,就算在任何艰苦的情形下,也不会退心,若只有泛泛而信,而未见法身,遇境逢缘,被五欲六尘之境所转,便生退心。
从前我认识一位居士,很诚心修行,甚至如来的舍利,也给他求得,后来年老时,他开始有点糊涂,我再次见他时,他说自己身体不好,要食狗肉,我很替他可惜,从前他的致诚心,可以求得释迦佛的舍利,现在年老时,反而食狗肉,可知道他未曾有一个实信,只是泛泛而相信,为何他可以得到舍利?那是他的一念诚心所感,但未见法身如来,所以未生实信,只是泛泛而相信。例如朝普陀山,不是每一个人朝普陀山回来之后,一定会转好的,有些人依然故我,皆由未曾有一个实信。实信真实,真实地相信佛教,是为正信。
见到法身如来,法身就是般若,般若就是佛性,佛性就是菩提,既然得见菩提,又怎么不会相信,又怎么会生退心呢?
《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