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于禅定,“不住”者,空也,一切法空便入定,色空入色定,受想行識空,入受想行識定,火空入火定,水空入水定,空空入空定,能空一切法即得定,是謂菩薩于一切法無所住,而行于四禅八定。

   菩薩于一切法無所住,所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等十八界之法無住,無住便是般若,是謂菩薩于一切法,應無所住,行于般若。

   又,佛弟子中,舍利弗智慧第一而不住智慧,以智慧布施利益衆生,若有所住,便生出自私自利之心;目犍連神通第一,不住于神通而利益衆生;阿難多聞第一而不住于多聞,以多聞結集經藏,利益無量衆生,是爲不住于多聞而行布施。

  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,以長處布施利益衆生,不應住于長處,我們雖然還未開悟,亦可以把自己的長處貢獻出來,布施利益衆生,有所住,便是悭貪,所以凡夫菩薩,亦可以不住于法而行布施。

  

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

   “不住色”,財是色之一,不住財就能布施財,不住珍寶之色,亦能以珍寶布施,菩薩不住一切色,是故能以最好之物布施,不住,就是智慧,有智慧就不會起煩惱,所以對財物之色不會悭貪。

   不住色,是智慧,布施,是慈悲,所以菩薩有智有悲,羅漢不住色,但不肯布施,所以有智無悲,凡夫不但住色,亦不布施,所以無智無悲。

   “不住法”,法即法塵,叁藏十二部語言文字經典,就是法座,不住于法就能布施法,是法施,若住于法,就不願以法布施,是爲吝法。

   不住神力,以無畏神力利益衆生,是無畏施,若有威德而住于威德,不能布施,不住威德,就可以神力布施,例如觀音菩薩神力能救苦,神力能與樂,是爲無畏施。

   所以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則具足叁種施,不但如是,戒亦具足,著色破戒,不著色,心清淨,便是戒,不住聲香味觸法,心清淨,戒亦清淨。

   如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煩惱不生,忍則衆惡無喧,名忍辱波羅蜜。

  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空了時間性,是謂精進波羅蜜。

  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六塵空,得禅定波羅蜜。

  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一切法不住便住于般若。

   因此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不但能布施,更能修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

   須菩提,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

   布施時,不應住我相,若“有我”布施,將來便“有我”受果報,亦即有我入生死,無我布施,則無我受果報,誰受生死?

   菩薩布施,不住我相,“我”則無限量,周遍法界,以法身真我,供養大衆。

   布施時,若有受施的人相,便會有揀擇,有分別心,則心量小,心小福亦小,梵網經雲:“供養五百羅漢菩薩僧,不如僧次一凡夫僧。”供養五百羅漢菩薩僧是分別心,在大衆中僧次一凡夫僧是無分別心,有分別心不及無分別心,布施時若無受施的人相,則無分別揀擇心。

   菩薩布施,不住于人相,人相無限量,上供四聖,下濟六道。

   布施時,若著所施的物相,物有大小,福亦有大小,故福有限量,有限量是有爲法,無爲法無限量。

   菩薩布施,不住物相,物相便無限量,布施物周遍法界,福德亦周遍法界。

   菩薩不住相布施,內不見有布施的我相,外不見有布施的物相,亦不見有受施的人相,叁輪體空,是爲無相布施。

  

何以故,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

   爲何要以無相布施?

   不住相布施是無爲法,無爲法無相,無相即無大無小,既無大小,故福德不可思量。住相布施是有爲法,有爲法有相,相有大小,故福德可以思量。

   是故世尊拈花示衆,迦葉微笑,一花雖小,但一朵花可以供養法界如來。

   須菩提,于意雲何,東方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,世尊。

   東方虛空無有大小,故不可思量。

  

須菩提,南西北方、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,世尊。須菩提,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。

   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,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,何以故,凡有形相,不得名爲大,虛空無形相,故名爲大。衆生心性有限量,例如惡性不含善性,剛性與柔性不能並住,此乃限量,不得名爲大;佛性則無有限量,善惡均能覺,非動非靜,覺動覺靜,故名爲大。

   虛空中無東西南北,若見東西南北,亦是住相,不得解脫;佛性本無我人衆生壽者,若有四相,即是衆生性,不名佛性,亦所謂住相布施也,菩薩行施,不住于相,無所希求,其所獲福德,如十方虛空,不可較量。

  

須菩提,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

   須菩提請問世尊:“雲何應住?”佛言:“應如是住。”——

   無住而住,就是住于菩提心,布施無住,布施的功德便住于菩提心,持戒無住,持戒的功德便住于菩提心,忍辱無住,忍辱的功德,住于菩提心,禅定無住,禅定的功德,住于菩提心,菩薩修六道萬行,一一離相,無相的功德,住于無相的菩提,故雲“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”

  

須菩提,于意雲何,可以身相見如來不。不也,世尊,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

   色身有相,法身無相,色身者,四大和合,父母所生,肉眼所見,法身者,非父母所生,無有形相,亦非青黃赤白,肉眼所不能見,惟有慧眼乃能見之。

   凡夫但見叁十二相的色身如來,不見無相的法身如來,法身身等虛空,是故佛問須菩提,能否以身相得見法身如來。

   須菩提知道,凡夫但見有相的色身如來,認爲色身是有,著有見,不見無相的法身如來,故言不能以身相,得見法身如來。

  

何以故,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

   須菩提再解釋:“世尊所說的色身如來是應身,應身有身有相,法身無身無相,若能見身即非身,相即非相,即見法身如來。”

  

佛告須菩提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

   金剛般若是佛的境界,由衆生到佛的境界,其實是不隔的,迷即衆生,悟時是佛,何謂不隔?波浪即水,不是離開波浪才有水,即波浪而見有水,但波浪不是水的本性,從波浪體會水不難,但著了波浪,則永遠只見生滅無常的波浪,見不到不生不滅,一體的水性,所以衆生悟佛道,說難不難,故謂不隔。

   金剛經處處教我們離相——度衆生不見有衆生相可度、布施不見有布施相、離相即可見法身如來,不是以叁十二相見法身如來,以叁十二相見法身如來則不用修行,舍衛國九億人,有叁億人見佛聞法,叁億人見佛而不聞法,叁億人不見佛不聞法,業障深重所致,佛法的確難聞。

   既聞了佛法,爲什麼還未開悟呢?問問自己可有種善根,未種要種,種了之後可有增長,增長了可有成熟,若善根成熟,一聞佛法即悟道,若善根未成熟,或未增長,甚或未種善根,那你以什麼來悟呢?

   上來說得很清楚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,不錯,諸相非相是如來,但你何曾見到諸相非相,人家贊歎你便歡喜,開罪了你便發脾氣,什至發夢時也還不知夢是非相,知道夢是非相就好了,但是任何一個人在夢中不知是夢,不知夢是非相,等到醒來時,才知夢是非相。人生如大夢,有誰知道自己現在發夢,知道現在發夢,就見到非相的法身如來,但現在不知道自己造夢,便著相見生死,所以虛雲老和尚說:“拜佛若能見到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”

   有人問趙州老人:“請問和尚,何謂佛?”“殿裏底。”“那是泥塑木像,我不問這個佛,我問法身佛。”“殿裏底!”

   法身佛未曾離開有相佛,若見諸相非相,便見法身如來,倘若離開諸相,那裏還有法身呢?離了衆生,那裏還有人成佛呢?成佛是衆生成,沒有衆生,誰來成佛?離了波浪,那裏有水?惟有離了波浪的相,便能見清淨的水體,所以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法身如來。

  

須菩提白佛言,世尊,頗有衆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。

   此乃金剛經正信之文。

   須菩提知道世尊所說的是大乘法,小乘的羅漢也不易解,更何況未出輪回的衆生,所以問,可有衆生,得聞“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”的章句,親見法身如來,而生實信。世尊又謂布施無相,那一個人見到布施無相,而能相信無相的妙行呢?須菩提意謂,衆生一定要見到叁輪體空,才能生實信。

   修行用功,若能夠見到諸相非相,即見法身如來,能夠見到法身如來,就算在任何艱苦的情形下,也不會退心,若只有泛泛而信,而未見法身,遇境逢緣,被五欲六塵之境所轉,便生退心。

   從前我認識一位居士,很誠心修行,甚至如來的舍利,也給他求得,後來年老時,他開始有點糊塗,我再次見他時,他說自己身體不好,要食狗肉,我很替他可惜,從前他的致誠心,可以求得釋迦佛的舍利,現在年老時,反而食狗肉,可知道他未曾有一個實信,只是泛泛而相信,爲何他可以得到舍利?那是他的一念誠心所感,但未見法身如來,所以未生實信,只是泛泛而相信。例如朝普陀山,不是每一個人朝普陀山回來之後,一定會轉好的,有些人依然故我,皆由未曾有一個實信。實信真實,真實地相信佛教,是爲正信。

   見到法身如來,法身就是般若,般若就是佛性,佛性就是菩提,既然得見菩提,又怎麼不會相信,又怎麼會生退心呢?

  

《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