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2> 佛告須菩提,莫作是說,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爲實。
如來說法,若無人相信,如來是空說。如來言不虛發,如來金口出言,不會空說,如來說“若見諸相非相”,須菩提以爲在法會中無人相信,其實除了須菩提相信外,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羅漢會相信,焉能說“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”,所以世尊謂須菩提:“莫作是說。”
不但現在有人相信,如來滅後,亦有人相信,信什麼?信“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”的般若妙法。
“後五百歲”者,如來滅後,有五個五百歲,第一個五百歲,解脫堅固,其中有龍樹菩薩,優波鞠多尊者,度無量人,依如來的遺教,得解脫之果。
第二個五百年,禅定堅固,佛弟子雖未得解脫之果,有修四禅八定、有修念佛叁昧、有修數息觀、有修空觀等,皆得禅定叁昧,在此五百歲中,亦有人相信般若。
第叁個五百年,多聞堅固,佛法開始流入中國,常時有鸠摩羅什法師、道安法師等,一個寺門中,最少住上五百位和尚,道安法師講經時,最少有一萬人聽法,是爲多聞堅固,在此五百歲中,亦有人相信般若。
第四個五百年,寺廟堅固,在六祖菩薩時代,恰巧是佛滅後二千年,馬祖興叢林,百丈立清規,到處是佛堂,是爲寺廟堅固,辦道場求福,在此五百歲中,亦有人相信般若。
第五個五百年,鬥诤堅固,各立門戶,學者無所適從,但仍有人相信般若。
在最後的五百年中,有努力求福求慧者,嚴持如來清淨戒,由清淨戒得見如來無相戒。
例如殺生,殺了一條魚、一只雞,是有相,不殺生即無殺,無殺即是無相,戒是無相,功德亦是無相,如是不盜、不淫、不妄,亦是無相。
“修福”者,福有叁種:布施、持戒、禅定,文中指的是修禅定的福;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,佛弟子持無相戒,修無相定,依此章句,能生信心,信心清淨,得見法身如來,知道法身才是真實,故雲“以此爲實”。
當知是人,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于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,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心生淨信者。
“諸相”我已見到,但是還未見到“非相”,皆由自己的善根還未成熟,所以要多種善根,如何種善根呢?
地藏經雲: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于佛法中種少善根,一毛、一塵、一沙、一渧,地藏菩薩,即以道力擁護是人,漸修無上,不令退失。
所以若不在佛法中種善根,就是以恒河沙七寶布施,也只得人天的果報,是有漏的因,生死的果,決不能成佛。所謂修行者,就是栽培自己的善根,聞了佛法便有善根,要好好的栽培。
善根是于佛法中來,悟與不悟,看你可有善根,早悟或遲悟,也得看你善根成熟還是未成熟。
種善根者,如地藏經所說,于諸佛所而種善根,故雲“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”,善根成熟,方可解般若。此外,誦經、念佛、拜佛、參禅,也是種善根,應該勇猛精進,念念佛、念念種善根。
“已于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”,是指長遠心,以長遠心修行,直至善根成熟,一聞法,便大徹大悟。
馬祖二十年不開口,二十年種善根,南泉祖師得法後,叁十年不下山,達摩祖師九年面壁,九年種善根,是謂已于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,善根成熟,就是聞法開悟之時,所以種善根須有長遠心,善根由種子而增長,因增長而成熟,善根成熟,聞法即悟。
應以何身得度,觀音菩薩即現何身而說法度之,爲什麼觀音菩薩不現身向我們說法呢?因爲我們的善根未熟,若善根未成熟,就是觀音菩薩向我們現身說法,我們也不能開悟。諸佛如來出現世間,都是在衆生善根成熟之時,是故釋迦世尊初轉*輪之時,五比丘證阿羅漢果,百萬諸天證無生法忍。
聞是章句,一念生淨信,念念生淨信,念念生淨信是由最初第一念而生,在最初一念清淨信心中,見到自己的佛性,知道佛性才是真實。因此,“一念生淨信”,是屬于十信位的菩薩,傅大士雲:“信心生一念,諸佛盡能知,修因于此日,得果未來時,叁大經多劫,六度久安施,薰成無漏種,方號不思議。”
從“念信心而修因,以十信爲因,進而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而得佛果,故雲得果未來時。
由一念信心而修佛因至成佛果,須經叁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,把八識田中有漏的種子薰成無漏,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,普照十方世界,所以信心生一念,是成佛之因,經雲:“十善菩薩發大心,長別叁界苦輪海。”見法身後,生死已了,雖然還未成佛,但是已經長別叁界輪回苦海。
修行不難,天天的念佛誦經坐禅,但是難在一念生淨信,我們不但未曾有一念生淨信,反而念念妄想昏沈,未曾有一念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
上文我曾經引用涅槃經中兩句法語:“發心究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先心難。”發心及究竟成佛,等一無異,惟是二者之中,先心最難,即是一念生淨信者。果從因生,不是因從果生,一念生淨信是佛因,佛因較難,但只要有一念淨信的佛因,將來自然有成佛的佛果,所以“乃至一念生淨信者”的功德很大,有誰知道呢?
須菩提,如來悉知悉見。
一念淨信的功德,乃至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也不知道,惟有如來知道,此文中“如來”,是指十方如來,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佛。“如來悉知”,“悉”,乃“盡”的意思,佛心盡知,佛眼盡見。
是諸衆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。
見佛法身,一念生淨信,就是見性,任何功德都不及見佛性的功德大。
“是諸衆生”者,雖雲見性,但還是衆生,因爲第一念見,又不知何時何日,于第二、第叁念再見,不過第一念見了之後,信心成就,永不退轉;“得如是無量福德”,佛性內有無量福德,所以見佛性的福德亦無量。
何以故,是諸衆生,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,無法相亦無非法相。
五蘊和合爲我,從五蘊起執,有我相,空五蘊即見法身,法身無相,所以見法身後,不再有我相。
四大和合爲人相,命終時,地歸地、水歸水、火歸火、風歸風,四大分散,何來有人相?所以見法身後,不後再有人相。
法身無生,無生則無滅,生滅的妄相心滅,衆生相亦滅,故無複衆生相。
既不執身爲我,便沒有長短壽之分別,所以無複壽者相,是故悟道之人,生死來去自由,能夠坐脫立亡。
無法相者,悟道之人,離名絕相,不再執著叁藏十二部諸法的名相,但亦不執著謂無叁藏十二部的名相,故雲“亦無非法相”,若言無叁藏十二部,便是謗法。
何以故,是諸衆生,若心取相,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,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衆生壽者,何以故,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衆生壽者,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,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,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如筏喻者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
“是諸衆生”,指未悟道之人,衆生未悟道,未生一念淨信以前,若見相,便立即取相,相就是境,都是虛妄,若取相,則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,是謂無明。
有些人執法相,法相者,叁藏十二部諸法的名相,其實法相是讓我們依著來修行,不是要我們去取著,言我能解名相,其實所解的是名相,能解的是誰?是妄想。所謂“名相妄想,真智如如。”名與相是二法,解名相的是妄想,妄想滅,得真智,名相滅,見如如之理,若取名相,心內便著我人衆生壽者四相。
假如不取諸法的名相,卻去取諸法的非相,認爲不須依叁藏十二部的經典修行,你教他念佛,他說不須要念佛,你教他持戒,他說不須要持戒,你教他拜佛、坐禅,他說不須要拜佛、坐禅,名爲取非法相,亦名爲謗經,所謂“離經一字,是爲魔說”,亦著了我人衆生壽者。
其實佛說法是無定的,衆生著空,如來說有,以有破空,但不可執有,故雲“不應取法”;衆生若著有,如來便說空,以空破有,但亦不可執空,故雲“不應取非法。”
上來“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”,一念相應,見到法身如來,見到自己本來面目,其福德猶如虛空,從此無四相、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,從性起修,直至成佛。未曾有一念生淨信者,那麼,就要小心,修行第一個條件,切莫取任何相,取相便迷性,若見相而不取相,離相便見性。
何謂取相?取相即取法,法者,一切法,簡而言之,不離一個“有”字,“有”莫取,“非有”亦莫取。修行時,不是見“有”便見“無”,見有之時,不取有相,過了“有”關,見無之時,不取無相,過了“無”關,要透過“有”、“無”二關,才能悟道。
例如坐禅時,妄想來,不取妄想,妄想便滅去,滅了之後,昏沈又來,昏沈又是一個相,不取昏沈相,昏沈便滅去,滅了之後,妄想相又來,如是妄想及昏沈相間而現,若離妄想及昏沈,便能得定,“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”,法即是“有”,非法,即是“無”,以“有”、“無”概括一切,所以法及非法,皆不應取。
昔日趙州門下,有一學人,向趙州老人告假,到南方參學去,趙州老人雲:“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,叁千裏路逢人,不可錯舉。”那位學人即時醒悟過來,不再去參學。
到南方參學不外是想見性,見性之路,依法華經說,有五百由旬,依趙州老人說,是叁千裏路逢人,但未見以前,在叁千裏路程內可能見到佛,所以有佛處不得住。有佛既不住,無佛又如何?無佛處急走過,離有佛無佛兩邊,就是行于中…
《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