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道,就是般若,所以雲叁千裏路逢人,不可錯說。
“以是義故”,以不取二邊的中道義故,“如來常說”,如來于方等八年、般若二十二年,說的也是這個道理,對誰說呢?對比丘說,因爲比丘求了生死,在家二衆未必求了生死,故雲:“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”如來所說的法,都能度人離生死苦海,到涅槃彼岸,到了彼岸後,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都要舍,何況世間法,更要舍。
其實舍法即是舍心,法舍至極點,心亦舍,心與法相連,法盡,心亦盡,法絕,心亦絕,所以舍法就是舍心,若還有一法在,即是未肯舍心,例如要保護黃金,不是有一法保護黃金,是你的心要保護黃金,若肯舍黃金,你的心亦舍掉,是故舍法即舍心,舍心即舍法,心法俱舍,心空法盡,即到彼岸。到了彼岸,船要舍,心亦要舍,法窮心盡,即見如來;修行無別法,惟“舍”而矣。
須菩提,于意雲何,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。
道,只有一個,悟,亦無兩個,衆生悟道,與佛無異,如何能悟道呢?先要認識清楚何爲道?道是不生不滅,無來無去,非一切法,清淨本然周遍法界。道是無相,若想求道,一定要達無相的境界,方能與道相合,若著有相,任汝無量劫修行,以有相求覓無相的道,如何能求到呢?所以一定要舍離有相,修無相行。
無相即無爲,有相即有爲,以無相的心,求無相的道,能求的(心)是無相,所求的(道)亦是無相,無相與無相合爲一體,便悟道。有與空是合不來,一定要以空,才能與空相合,空與空相合,便成一體;再舉一例,若想與水和合,一定要用水,水與水合,便合爲一體,若用泥,泥與水是合不來,一定是水合水,空合空。
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,句句無爲,未曾以有爲法系縛衆生,所謂戒定慧叁無漏學,以無漏法度衆生:戒是無相,定是寂滅,慧是無住,以此戒定慧,才能出苦海,所以應修無爲法。例如念佛,念至無念而念,才算有點進步,但還有“我”在,有我仍是有爲法,要念至無我念佛,才是無爲,才能悟無生忍,若還有我相在,有我便有生,那又如何可以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呢?所以念佛是從有念而念、無念而念、再進一步無我而念,即念佛時無我相,無我相,心即空,以無相念佛的心,才可以求無相的道。
此段文是說得菩提道,得道時沒有能得所得,如空與空合時,沒有能合所合,既無能合所合,則無能得所得,但亦不能說無得,彼空與此空相合不能說無合,得道時就是這個境界,得時無能得所得,是爲無得而得,是真真得無上道,此文的大意就在此。
須菩提聞說修行至法極心盡時,便到彼岸,心內便起疑問:“既無心又無法,到彼岸時得個什麼菩提法?若是無心,誰人得法?如來是得法才說法,有得才有說,無得又以何說法?究竟如來有沒有得法?若有得才說法,不應要我們舍法,若無得無說,才可以叫我們舍,究竟如來有沒有得菩提?”
佛知須菩提有此疑,故問須菩提:“如來有否得菩提?”
如來得菩提,不是從外而得,如水合水,如空合空,無能合所合,如來得菩提,菩提無相,如來亦無相,無相與無相合,名爲得菩提。
何以如來無相?如來心空寂,能所心滅,故得菩提,凡夫能所心未滅——“能”是知,“所”是妄想——例如聰明的人,“知”道自己心內“想”什麼,便是有能有所,既有能所便有相,有相又如何得無相的菩提?如來亦不過修行用功,至能所心滅,心空,心空即無相,無相的智慧就是無相的菩提,所以能所心滅,便是菩提,那麼如來得個什麼?
水流入大海,何曾得大海,水就是大海,大海就是水,無能得所得,如來得菩提是無爲法,無爲法無兩個——得、不得。
菩提不能說有得,有得就是妄想,又不可說無得,無得亦是妄想,妄想不空,不能得菩提,妄想空,就是菩提,若妄想已空,更不能說得與不得,這就是不二法門,故雲“如來得阿耨菩提耶?”
其實此段文所講的,是菩提無得之文,免得衆生依真起妄。依真,妄亦起,真若不立,妄亦不生,聞說真,便依真起妄,所以得菩提是無得,不令衆生依真起妄。
這部是般若經,般若是大火聚,一點也不能執,古人雲:“太末蟲,處處能著,獨不能著火焰之上;衆生心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般若上。”般若不能被攀緣,從前依生死起執著,起煩惱作業,現在豈能依般若起惑作業?
得菩提者,如寤時人,說夢中事,心縱精明,總不能將夢中事指示于人,是故得菩提是無得而得,不可執、不可著、不可取,若取菩提,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則現前。
煩惱是沿真而有,金剛經中,處處指出依真起妄,亦剖析得最透徹,所以真尚不立,何況是妄,真妄兩亡,就是到家之日,因此得菩提,是無得而得。
如來有所說法耶。
如來說法的目的,是去除衆生煩惱,若有衆生煩惱盡,那麼如來無所說,若衆生煩惱未空,如來便要說法治衆生煩惱病,所以不能謂如來無所說。
須菩提言,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亦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
菩提即是覺,覺有,有滅,有滅即非有;覺無,無滅,無滅即非無;如是覺生非生、覺滅非滅、覺一乘非一乘、覺叁乘非叁乘,是故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若有定法,衆生便執著菩提是有,取有,四相亦跟著生起;若雲菩提是無,衆生便取著無,四相亦跟著生起,取有取無,執大執小,都是依真起妄,所以菩提是無定,不可執、不可著、不可取,故雲“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。
無有定法又是什麼呢?就是無爲法,若有定法,定于惡著惡,定于善,著善,定于有,執有,定于無,著無,定于小乘,執小乘,定于大乘,執大乘,無定,則無執,故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。
菩提只是一個假名,如來說種種法逗衆生種種機,對業障重的衆生教以念佛觀,對散亂的衆生教以數息觀,多欲的衆生教以不淨觀,愚癡的衆生教以因緣觊,嗔恚衆生教以慈悲觀,是故如來無有定法可說,維摩經雲:“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,皆謂世尊同其語,斯則神力不共法。”佛以一音說法,小乘人聽到的是小乘法,大乘人聽到的是大乘法,所以佛初轉*輪時,五比丘證阿羅漢果——是小乘法;八萬諸天證無生法忍——是大乘法。
何以故,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、非非法,所以者何,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
如來得菩提是無爲法——無得而得;如來說法,也是無爲——無說而說,所以如來所說的法,皆不可取。
取,即心取,如來所說的法,過凡心境界,心行處滅,才可領會,心行未盡,不能領會。凡心的境界是有爲,有生死,有生滅,無爲的境界才是涅槃,所以凡夫以妄想心不能取如來的法,若果念佛念至心滅,當下即能領會,或是持咒至心空,亦能領會,法華經雲:“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。”不可以思量心、分別心,取如來的法,思量分別心盡,便能領會如來的法,若思量分別心未盡,你還未能領會如來的法,故雲“皆不可取”。
心如何才滅?念佛念至心法兩亡,就是心行處滅。
如來所說的法既不可以妄心取,那麼可以口說嗎?亦不可以口宣說,如來所說的法,超過凡夫言語界,不能用凡夫言語表達出來,是爲不可說,惟有語言道斷,才可以明白如來的法,語言未斷之時,就是用多劫的時間,也講不出來。法華經雲:“是法不可示,言辭相寂滅。”一乘之法,不可以指示,更不可以言辭表達出來,法華經又雲:“諸法寂滅相,不可以言宣。”諸法的寂滅相,不可以用言語宣說出來。
既不可以說,那麼就不說嗎?又不是不說,語言道斷,就是說法,古人雲:“達摩西來一字無,全憑心裏用功夫,若以紙上談佛法,筆尖點幹洞庭湖。”
法眼祖師未悟道以前,很喜歡研究肇論,曾到處參學,有一次,因雪阻,在羅漢琛禅師處挂單,琛禅師與他談肇論,禅師說:“肇論雲,天地與我同根,請問上座與山河大地,是同是別?”法眼說:“別!”琛禅師豎起兩個指頭,法眼改說:“同!”琛禅師又豎起兩個指頭。
兩個指頭,不能說同,又不能說異,兩個指頭不一樣,所以不能說同,兩個指頭同一掌出,所以又不能說別;意思是,山河大地與我,不可以說同,又不可以說別。
第二天,雪停了,法眼向琛禅師告假,禅師送他到門外,說:“佛法說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,對麼?”“對!”琛禅師指著門外一塊大石說:“那一塊石,究竟是在你心內,抑或是在你心外?”法眼說:“在我心內。”琛禅師說:“行者,何苦把石頭放在心內!”法眼啞口無言,立即放下衣包,依止琛禅師。
法眼用叁十天講言說道理,琛禅師不認可,說:“佛法不是這個。”法眼雲:“某甲辭窮理極。”琛禅師說:“若論佛法,一切現成。”法眼當下開悟。
辭窮就是語言道斷,理極,就是心行處滅。修行至心盡言絕之時,才能夠明白佛法,心行未盡,未解佛法,更不會說法,所以雲如來所說的法,不可以心取,更不可以口說。
語言道斷就是不可說,心行處滅就是不可取,那又是什麼呢?就是非法、非非法。
如來所說的法,不是有(非法),又不是無(非非法),黃檗禅師雲:“法本不有,莫作無觀,法本不無,莫作有觀。”法不是有、不是無、不是亦有亦無、不是非有非無,離四句,絕百非,就能見到諸法的實相,諸法的實相亦即無爲法,無爲法不可以說有——有生死;更不可以說無——無生死。無爲法內既…
《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