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生死,何來有生死滅?有爲法有煩惱可斷,無爲法中,既無煩惱,何來斷煩惱?

   一切叁賢十聖,皆證無爲法:從有爲——有煩惱可斷,入無爲——煩惱空,無煩惱可斷,便是無爲。

   小乘以初果、二果、叁果爲賢,四果阿羅漢爲聖,大乘以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爲叁賢位,十地菩薩爲十聖位。雖雲無煩惱,亦有賢聖之差別,猶如大海,大海是一,但是大海有淺有深,是故有差別;無爲法是一,但亦有賢聖之差別:

   初果見惑煩惱空,阿羅漢果是見思煩惱空,菩薩不但見思煩惱空,所知障亦空;小乘以我空得無爲,大乘以我、法二空得無爲。

  

須菩提,于意雲何,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甯爲多不,須菩提言,甚多,世尊。

   以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,有能施的我,所施的七寶,有受施的衆生,是有相布施,屬有爲法,故佛問須菩提:“其福多否?”須菩提回答說:“甚多。”爲什麼呢?

  

何以故,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

   有爲的布施有相,有相則必有處所,其處所落在人天路上,既在人天路上,此布施福德,即非福德之性,而是福德之相。

   何謂福德性?心有能所,即非福德性,能所心滅,是名福德性。雖以恒河沙七寶布施,有能施所施,未得叁輪體空,依然落生死,故名即非福德性。

   福德性是無相,在諸法來說,就是布施的性,是禅定、持戒、忍辱的性,稱爲福德性,性是無相,例如佛性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惟是佛性無相,色身有相,衆生受人身,佛性不是人,衆生生天,佛性不是天,衆生入地獄,佛性不是地獄,所以佛性無相,在衆生來說,名爲佛性,在諸法來說,稱爲法性、福德性,在佛來說,名爲法身。

   大千世界七寶是相,相有多有少,所以布施亦有多有少,例如山河大地有相,故有大有小。

   性是無相,周遍法界,猶如虛空,無相、無有邊際、不可量、無大無小。

   福德相不是福德的性,是故如來說有相布施的福德多,是有可量故。

  

若複有人,于此經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

   信力爲受,念力爲持;假如有人受持整部金剛經,或受持一章,乃至只受持四句偈,其福德性亦相等,若以虛空爲例,萬丈虛空亦是虛空,一尺的虛空也是虛空。受持整部金剛經固然是般若,受持一四句偈也是般若。

   又例如飲一口大海水,只這一口亦是大海水,所以受持四句偈之人,亦見福德性。

   金剛經中有十六處講四句偈,但不指明是那四句,依彌勒菩薩言:“若論四句偈,應當不離身。”不離身就是指不離法身,意謂若見法身,便是受持四句偈,若不見法身,便是迷了四句偈,四句偈乃法身妙理在其中。什麼是一四句偈見法身呢?就是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便是見色身。

   以四句偈自悟自行是自利,爲人演說是利他;自己見性,又令他人見性,見性的福最爲殊勝,一切福不及見性的福,所以說其福勝以七寶布施的福。

   何以故,須菩提,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

   無爲法無住,不住生死涅槃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一切不住,有住則有相,無住則無相,無相即無生,無生即無滅,豁然空寂,就是解脫的佛性,就是佛,佛是覺,覺即觀照,觀照即般若智慧。

   受持一四句偈,見佛性之時就是佛,所以諸佛是從般若出。又,見佛性即是菩提法,所以法也是從般若出,若佛若法,都是從般若出,故雲“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”

  

須菩提,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

   般若無形相、無佛相、無佛名,惟是佛從般若出,故佛即非佛;般若內亦無諸法的名相,但從般若而出生一切法相,所以佛法即非佛法。

  

須菩提,于意雲何,須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不。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,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,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

   佛問須菩提,須陀洹能否起心動念,在心內見有我相,見有得果的相,須菩提答:“聖人證無爲法,無能得的我,無所得的果,那裏能作是念,言我得須陀洹果,何以故,須陀洹修行,斷了粗重煩惱,遠離世間六塵,入法性之流,法性是無相,常入法性時,無能入的我,無所入的法性,能所俱空,才能入法性之流,既能所俱空,當然不會作是念,說我得須陀洹果。”

   入流者,入法性之流,法性無相,故無能入所入。

   何謂入法性之流?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才可以入法性流,例如眼見色,心內不起分別,即是色不入心,亦即心內無色,稱爲不入色。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亦如是,但自心內不起分別,即聲香味觸法不入心,亦即心內無聲香味觸法,心則清淨,六塵空,六根清淨,迥脫根塵,靈光獨耀,初入法性流,初見道迹,證初果,名須陀洹,決定不受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、修羅等異類之身,七生可證阿羅漢果。

   有入流之名,而無入流之相可得,無相有名,是名須陀洹。

  

須菩提,于意雲何,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,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

   斯陀含是梵語,此雲一往來,一往天上,一來人間,便了生死,出叁界,證阿羅漢果。

   斯陀含已見性,入法性流,性流無相,亦無往來之相可得,故雲實無往來。

   大乘斯陀含者,目觀諸境,心內只有一生滅,無第二生滅,故名一往來;前念妄起,後念即止,前念有著,後念即離,故實無往來。

   不但無爲法無往來之相,在有爲法來說,亦無往來之相。“往”——試研究這個往字,未往無往,已往亦無往,當往時一半往,一半不往,何來有一個往的相可得?“來”——未來無來,已來亦無來,正來時半來半不來,何曾有來的相?有爲法尚且無往來相可得,何況無爲法呢。

   凡夫本無往來之相可得,只爲妄想分別,執著說有往來,何曾有一往來之法可得?譬如由大嶼山往香港,是色身有往來,心沒有往來,凡夫尚且心無往來,何況聖人,所以斯陀含不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。

   雖無往來之相可得,無相而有名,是名斯陀含。

  

須菩提,于意雲何,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,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,阿那含名爲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

   梵語阿那含,華語譯作不還,亦名出欲,以欲習永盡,決定不來欲界受胞胎。既不來欲界,便在阿那含天修行,阿那含天是四禅天之一。

   阿那含已入性流,性流中無不來之相可得,故雲實無不來;雖無不來之相可得,惟無相而有名,故名阿那含。

  

  須菩提,于意雲何,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。

   小乘四果稱爲阿羅漢,此雲殺賊,把見思煩惱賊殺盡,故名殺賊;又名應供,應受人天供養;又稱爲無生,不再受生死輪回。

   阿羅漢只見生死空而住于空,名爲偏空,大乘佛法,真空不空,真空不空就是妙有,小乘真空而無妙有,所以阿羅漢只證得偏空,偏空即著空。

   世尊問須菩提,阿羅漢會否生起一個心,謂自己得阿羅漢道。

  

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。

   聖人無我、無相、無得、無念,然後才證聖果,所以證聖果的人,絕不會說自己得果,若阿羅漢起心動念,謂有我得阿羅漢果,便是著相,著相即有爲,有爲就是凡夫,就不能證聖果,故須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。”

  

何以故,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

   阿羅漢名爲殺賊,有煩惱才有所殺,無煩惱時,又殺個什麼東西?

   阿羅漢又稱爲無生,有生死,才有了生死之法,若無生死,那裏有了生死之法可得而名阿羅漢(無生)呢?若實無了生死之法可得,則實實在在無有一法名阿羅漢。

   如人發夢,醒來時,實無夢可得,亦實無夢可醒,若有夢,便有醒,但醒來時無夢,既無夢,便不能說有夢醒之法可得。

  

世尊,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。

   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便是依真起妄——著我得阿羅漢道的我相,執我是聖人的人相,有能得所得的妄心生起,是爲衆生相,執著自己得阿羅漢道是壽者相,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四相。

  

世尊,佛說我得無诤叁昧,人中最爲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

   此乃須菩提以自己證明之文。

   須菩提解空第一,不與人相诤,得無诤叁昧,別人嫌他坐,他便立,別人嫌他立,他便坐,別人嫌他坐立,他便行,絕不與人相诤,故佛說須菩提得無诤叁昧。一切羅漢都證無诤叁昧,卻是一切羅漢都見有叁昧可證,惟須菩提不見有無诤叁昧可得,故須菩提是阿羅漢人中,得無诤叁昧最爲第一。

   一切羅漢均離欲,惟是一切羅漢都見有欲可離,但是須菩提不見有欲可離,是故一切離欲羅漢人之中,須菩提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

  

世尊,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

   心不動念,則我、法二空,我空…

《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