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无生死,何来有生死灭?有为法有烦恼可断,无为法中,既无烦恼,何来断烦恼?

   一切三贤十圣,皆证无为法:从有为——有烦恼可断,入无为——烦恼空,无烦恼可断,便是无为。

   小乘以初果、二果、三果为贤,四果阿罗汉为圣,大乘以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为三贤位,十地菩萨为十圣位。虽云无烦恼,亦有贤圣之差别,犹如大海,大海是一,但是大海有浅有深,是故有差别;无为法是一,但亦有贤圣之差别:

   初果见惑烦恼空,阿罗汉果是见思烦恼空,菩萨不但见思烦恼空,所知障亦空;小乘以我空得无为,大乘以我、法二空得无为。

  

须菩提,于意云何,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,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,须菩提言,甚多,世尊。

   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,有能施的我,所施的七宝,有受施的众生,是有相布施,属有为法,故佛问须菩提:“其福多否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甚多。”为什么呢?

  

何以故,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

   有为的布施有相,有相则必有处所,其处所落在人天路上,既在人天路上,此布施福德,即非福德之性,而是福德之相。

   何谓福德性?心有能所,即非福德性,能所心灭,是名福德性。虽以恒河沙七宝布施,有能施所施,未得三轮体空,依然落生死,故名即非福德性。

   福德性是无相,在诸法来说,就是布施的性,是禅定、持戒、忍辱的性,称为福德性,性是无相,例如佛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惟是佛性无相,色身有相,众生受人身,佛性不是人,众生生天,佛性不是天,众生入地狱,佛性不是地狱,所以佛性无相,在众生来说,名为佛性,在诸法来说,称为法性、福德性,在佛来说,名为法身。

   大千世界七宝是相,相有多有少,所以布施亦有多有少,例如山河大地有相,故有大有小。

   性是无相,周遍法界,犹如虚空,无相、无有边际、不可量、无大无小。

   福德相不是福德的性,是故如来说有相布施的福德多,是有可量故。

  

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。

   信力为受,念力为持;假如有人受持整部金刚经,或受持一章,乃至只受持四句偈,其福德性亦相等,若以虚空为例,万丈虚空亦是虚空,一尺的虚空也是虚空。受持整部金刚经固然是般若,受持一四句偈也是般若。

   又例如饮一口大海水,只这一口亦是大海水,所以受持四句偈之人,亦见福德性。

   金刚经中有十六处讲四句偈,但不指明是那四句,依弥勒菩萨言:“若论四句偈,应当不离身。”不离身就是指不离法身,意谓若见法身,便是受持四句偈,若不见法身,便是迷了四句偈,四句偈乃法身妙理在其中。什么是一四句偈见法身呢?就是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便是见色身。

   以四句偈自悟自行是自利,为人演说是利他;自己见性,又令他人见性,见性的福最为殊胜,一切福不及见性的福,所以说其福胜以七宝布施的福。

   何以故,须菩提,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

   无为法无住,不住生死涅槃,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一切不住,有住则有相,无住则无相,无相即无生,无生即无灭,豁然空寂,就是解脱的佛性,就是佛,佛是觉,觉即观照,观照即般若智慧。

   受持一四句偈,见佛性之时就是佛,所以诸佛是从般若出。又,见佛性即是菩提法,所以法也是从般若出,若佛若法,都是从般若出,故云“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”

  

须菩提,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

   般若无形相、无佛相、无佛名,惟是佛从般若出,故佛即非佛;般若内亦无诸法的名相,但从般若而出生一切法相,所以佛法即非佛法。

  

须菩提,于意云何,须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须陀洹果不。须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,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,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是名须陀洹。

   佛问须菩提,须陀洹能否起心动念,在心内见有我相,见有得果的相,须菩提答:“圣人证无为法,无能得的我,无所得的果,那里能作是念,言我得须陀洹果,何以故,须陀洹修行,断了粗重烦恼,远离世间六尘,入法性之流,法性是无相,常入法性时,无能入的我,无所入的法性,能所俱空,才能入法性之流,既能所俱空,当然不会作是念,说我得须陀洹果。”

   入流者,入法性之流,法性无相,故无能入所入。

   何谓入法性之流?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才可以入法性流,例如眼见色,心内不起分别,即是色不入心,亦即心内无色,称为不入色。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亦如是,但自心内不起分别,即声香味触法不入心,亦即心内无声香味触法,心则清净,六尘空,六根清净,迥脱根尘,灵光独耀,初入法性流,初见道迹,证初果,名须陀洹,决定不受地狱、畜生、饿鬼、修罗等异类之身,七生可证阿罗汉果。

   有入流之名,而无入流之相可得,无相有名,是名须陀洹。

  

须菩提,于意云何,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须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,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。

   斯陀含是梵语,此云一往来,一往天上,一来人间,便了生死,出三界,证阿罗汉果。

   斯陀含已见性,入法性流,性流无相,亦无往来之相可得,故云实无往来。

   大乘斯陀含者,目观诸境,心内只有一生灭,无第二生灭,故名一往来;前念妄起,后念即止,前念有着,后念即离,故实无往来。

   不但无为法无往来之相,在有为法来说,亦无往来之相。“往”——试研究这个往字,未往无往,已往亦无往,当往时一半往,一半不往,何来有一个往的相可得?“来”——未来无来,已来亦无来,正来时半来半不来,何曾有来的相?有为法尚且无往来相可得,何况无为法呢。

   凡夫本无往来之相可得,只为妄想分别,执着说有往来,何曾有一往来之法可得?譬如由大屿山往香港,是色身有往来,心没有往来,凡夫尚且心无往来,何况圣人,所以斯陀含不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。

   虽无往来之相可得,无相而有名,是名斯陀含。

  

须菩提,于意云何,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,须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,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无不来,是故名阿那含。

   梵语阿那含,华语译作不还,亦名出欲,以欲习永尽,决定不来欲界受胞胎。既不来欲界,便在阿那含天修行,阿那含天是四禅天之一。

   阿那含已入性流,性流中无不来之相可得,故云实无不来;虽无不来之相可得,惟无相而有名,故名阿那含。

  

  须菩提,于意云何,阿罗汉能作是念,我得阿罗汉道不。

   小乘四果称为阿罗汉,此云杀贼,把见思烦恼贼杀尽,故名杀贼;又名应供,应受人天供养;又称为无生,不再受生死轮回。

   阿罗汉只见生死空而住于空,名为偏空,大乘佛法,真空不空,真空不空就是妙有,小乘真空而无妙有,所以阿罗汉只证得偏空,偏空即着空。

   世尊问须菩提,阿罗汉会否生起一个心,谓自己得阿罗汉道。

  

须菩提言,不也,世尊。

   圣人无我、无相、无得、无念,然后才证圣果,所以证圣果的人,绝不会说自己得果,若阿罗汉起心动念,谓有我得阿罗汉果,便是着相,着相即有为,有为就是凡夫,就不能证圣果,故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。”

  

何以故,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

   阿罗汉名为杀贼,有烦恼才有所杀,无烦恼时,又杀个什么东西?

   阿罗汉又称为无生,有生死,才有了生死之法,若无生死,那里有了生死之法可得而名阿罗汉(无生)呢?若实无了生死之法可得,则实实在在无有一法名阿罗汉。

   如人发梦,醒来时,实无梦可得,亦实无梦可醒,若有梦,便有醒,但醒来时无梦,既无梦,便不能说有梦醒之法可得。

  

世尊,若阿罗汉作是念,我得阿罗汉道,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。

   若阿罗汉作是念,我得阿罗汉道,便是依真起妄——着我得阿罗汉道的我相,执我是圣人的人相,有能得所得的妄心生起,是为众生相,执着自己得阿罗汉道是寿者相,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。

  

世尊,佛说我得无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

   此乃须菩提以自己证明之文。

   须菩提解空第一,不与人相诤,得无诤三昧,别人嫌他坐,他便立,别人嫌他立,他便坐,别人嫌他坐立,他便行,绝不与人相诤,故佛说须菩提得无诤三昧。一切罗汉都证无诤三昧,却是一切罗汉都见有三昧可证,惟须菩提不见有无诤三昧可得,故须菩提是阿罗汉人中,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。

   一切罗汉均离欲,惟是一切罗汉都见有欲可离,但是须菩提不见有欲可离,是故一切离欲罗汉人之中,须菩提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

  

世尊,我不作是念,我是离欲阿罗汉。

   心不动念,则我、法二空,我空…

《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