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道,就是般若,所以云三千里路逢人,不可错说。

   “以是义故”,以不取二边的中道义故,“如来常说”,如来于方等八年、般若二十二年,说的也是这个道理,对谁说呢?对比丘说,因为比丘求了生死,在家二众未必求了生死,故云:“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如来所说的法,都能度人离生死苦海,到涅槃彼岸,到了彼岸后,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要舍,何况世间法,更要舍。

   其实舍法即是舍心,法舍至极点,心亦舍,心与法相连,法尽,心亦尽,法绝,心亦绝,所以舍法就是舍心,若还有一法在,即是未肯舍心,例如要保护黄金,不是有一法保护黄金,是你的心要保护黄金,若肯舍黄金,你的心亦舍掉,是故舍法即舍心,舍心即舍法,心法俱舍,心空法尽,即到彼岸。到了彼岸,船要舍,心亦要舍,法穷心尽,即见如来;修行无别法,惟“舍”而矣。

  

须菩提,于意云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。

   道,只有一个,悟,亦无两个,众生悟道,与佛无异,如何能悟道呢?先要认识清楚何为道?道是不生不灭,无来无去,非一切法,清净本然周遍法界。道是无相,若想求道,一定要达无相的境界,方能与道相合,若著有相,任汝无量劫修行,以有相求觅无相的道,如何能求到呢?所以一定要舍离有相,修无相行。

   无相即无为,有相即有为,以无相的心,求无相的道,能求的(心)是无相,所求的(道)亦是无相,无相与无相合为一体,便悟道。有与空是合不来,一定要以空,才能与空相合,空与空相合,便成一体;再举一例,若想与水和合,一定要用水,水与水合,便合为一体,若用泥,泥与水是合不来,一定是水合水,空合空。

   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,句句无为,未曾以有为法系缚众生,所谓戒定慧三无漏学,以无漏法度众生:戒是无相,定是寂灭,慧是无住,以此戒定慧,才能出苦海,所以应修无为法。例如念佛,念至无念而念,才算有点进步,但还有“我”在,有我仍是有为法,要念至无我念佛,才是无为,才能悟无生忍,若还有我相在,有我便有生,那又如何可以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呢?所以念佛是从有念而念、无念而念、再进一步无我而念,即念佛时无我相,无我相,心即空,以无相念佛的心,才可以求无相的道。

   此段文是说得菩提道,得道时没有能得所得,如空与空合时,没有能合所合,既无能合所合,则无能得所得,但亦不能说无得,彼空与此空相合不能说无合,得道时就是这个境界,得时无能得所得,是为无得而得,是真真得无上道,此文的大意就在此。

   须菩提闻说修行至法极心尽时,便到彼岸,心内便起疑问:“既无心又无法,到彼岸时得个什么菩提法?若是无心,谁人得法?如来是得法才说法,有得才有说,无得又以何说法?究竟如来有没有得法?若有得才说法,不应要我们舍法,若无得无说,才可以叫我们舍,究竟如来有没有得菩提?”

   佛知须菩提有此疑,故问须菩提:“如来有否得菩提?”

   如来得菩提,不是从外而得,如水合水,如空合空,无能合所合,如来得菩提,菩提无相,如来亦无相,无相与无相合,名为得菩提。

   何以如来无相?如来心空寂,能所心灭,故得菩提,凡夫能所心未灭——“能”是知,“所”是妄想——例如聪明的人,“知”道自己心内“想”什么,便是有能有所,既有能所便有相,有相又如何得无相的菩提?如来亦不过修行用功,至能所心灭,心空,心空即无相,无相的智慧就是无相的菩提,所以能所心灭,便是菩提,那么如来得个什么?

   水流入大海,何曾得大海,水就是大海,大海就是水,无能得所得,如来得菩提是无为法,无为法无两个——得、不得。

   菩提不能说有得,有得就是妄想,又不可说无得,无得亦是妄想,妄想不空,不能得菩提,妄想空,就是菩提,若妄想已空,更不能说得与不得,这就是不二法门,故云“如来得阿耨菩提耶?”

   其实此段文所讲的,是菩提无得之文,免得众生依真起妄。依真,妄亦起,真若不立,妄亦不生,闻说真,便依真起妄,所以得菩提是无得,不令众生依真起妄。

   这部是般若经,般若是大火聚,一点也不能执,古人云:“太末虫,处处能着,独不能着火焰之上;众生心,处处能缘,独不能缘般若上。”般若不能被攀缘,从前依生死起执着,起烦恼作业,现在岂能依般若起惑作业?

   得菩提者,如寤时人,说梦中事,心纵精明,总不能将梦中事指示于人,是故得菩提是无得而得,不可执、不可着、不可取,若取菩提,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则现前。

   烦恼是沿真而有,金刚经中,处处指出依真起妄,亦剖析得最透彻,所以真尚不立,何况是妄,真妄两亡,就是到家之日,因此得菩提,是无得而得。

  

如来有所说法耶。

   如来说法的目的,是去除众生烦恼,若有众生烦恼尽,那么如来无所说,若众生烦恼未空,如来便要说法治众生烦恼病,所以不能谓如来无所说。

  

  须菩提言,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

   菩提即是觉,觉有,有灭,有灭即非有;觉无,无灭,无灭即非无;如是觉生非生、觉灭非灭、觉一乘非一乘、觉三乘非三乘,是故无有定法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若有定法,众生便执着菩提是有,取有,四相亦跟着生起;若云菩提是无,众生便取着无,四相亦跟着生起,取有取无,执大执小,都是依真起妄,所以菩提是无定,不可执、不可着、不可取,故云“无有定法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

   无有定法又是什么呢?就是无为法,若有定法,定于恶着恶,定于善,着善,定于有,执有,定于无,着无,定于小乘,执小乘,定于大乘,执大乘,无定,则无执,故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

   菩提只是一个假名,如来说种种法逗众生种种机,对业障重的众生教以念佛观,对散乱的众生教以数息观,多欲的众生教以不净观,愚痴的众生教以因缘觊,嗔恚众生教以慈悲观,是故如来无有定法可说,维摩经云:“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,皆谓世尊同其语,斯则神力不共法。”佛以一音说法,小乘人听到的是小乘法,大乘人听到的是大乘法,所以佛初转*轮时,五比丘证阿罗汉果——是小乘法;八万诸天证无生法忍——是大乘法。

  

何以故,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,不可说,非法、非非法,所以者何,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

   如来得菩提是无为法——无得而得;如来说法,也是无为——无说而说,所以如来所说的法,皆不可取。

   取,即心取,如来所说的法,过凡心境界,心行处灭,才可领会,心行未尽,不能领会。凡心的境界是有为,有生死,有生灭,无为的境界才是涅槃,所以凡夫以妄想心不能取如来的法,若果念佛念至心灭,当下即能领会,或是持咒至心空,亦能领会,法华经云:“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。”不可以思量心、分别心,取如来的法,思量分别心尽,便能领会如来的法,若思量分别心未尽,你还未能领会如来的法,故云“皆不可取”。

   心如何才灭?念佛念至心法两亡,就是心行处灭。

   如来所说的法既不可以妄心取,那么可以口说吗?亦不可以口宣说,如来所说的法,超过凡夫言语界,不能用凡夫言语表达出来,是为不可说,惟有语言道断,才可以明白如来的法,语言未断之时,就是用多劫的时间,也讲不出来。法华经云:“是法不可示,言辞相寂灭。”一乘之法,不可以指示,更不可以言辞表达出来,法华经又云:“诸法寂灭相,不可以言宣。”诸法的寂灭相,不可以用言语宣说出来。

   既不可以说,那么就不说吗?又不是不说,语言道断,就是说法,古人云:“达摩西来一字无,全凭心里用功夫,若以纸上谈佛法,笔尖点干洞庭湖。”

   法眼祖师未悟道以前,很喜欢研究肇论,曾到处参学,有一次,因雪阻,在罗汉琛禅师处挂单,琛禅师与他谈肇论,禅师说:“肇论云,天地与我同根,请问上座与山河大地,是同是别?”法眼说:“别!”琛禅师竖起两个指头,法眼改说:“同!”琛禅师又竖起两个指头。

   两个指头,不能说同,又不能说异,两个指头不一样,所以不能说同,两个指头同一掌出,所以又不能说别;意思是,山河大地与我,不可以说同,又不可以说别。

   第二天,雪停了,法眼向琛禅师告假,禅师送他到门外,说:“佛法说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,对么?”“对!”琛禅师指着门外一块大石说:“那一块石,究竟是在你心内,抑或是在你心外?”法眼说:“在我心内。”琛禅师说:“行者,何苦把石头放在心内!”法眼哑口无言,立即放下衣包,依止琛禅师。

   法眼用三十天讲言说道理,琛禅师不认可,说:“佛法不是这个。”法眼云:“某甲辞穷理极。”琛禅师说:“若论佛法,一切现成。”法眼当下开悟。

   辞穷就是语言道断,理极,就是心行处灭。修行至心尽言绝之时,才能够明白佛法,心行未尽,未解佛法,更不会说法,所以云如来所说的法,不可以心取,更不可以口说。

   语言道断就是不可说,心行处灭就是不可取,那又是什么呢?就是非法、非非法。

   如来所说的法,不是有(非法),又不是无(非非法),黄檗禅师云:“法本不有,莫作无观,法本不无,莫作有观。”法不是有、不是无、不是亦有亦无、不是非有非无,离四句,绝百非,就能见到诸法的实相,诸法的实相亦即无为法,无为法不可以说有——有生死;更不可以说无——无生死。无为法内既…

《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