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我,法空,無欲可離,既無我亦無欲可離,雲何能作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

  

世尊,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。

   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是爲有我而得阿羅漢道,有我則有生死,阿羅漢是無生,若有我,無生變爲有生,是故須菩提不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。

  

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,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

   阿蘭那行就是無诤行,亦稱爲無怨行、寂靜行。須菩提若見有阿羅漢道可得,便有诤——有我、有得,有我有得,便與人相诤,有诤便不是無诤行者——然須菩提實實在在不與人相诤,亦實實在在不見有無诤行可得,所以世尊贊歎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

  

佛告須菩提,于意雲何,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。不也,世尊,如來于然燈佛所,于法實無所得。

   般若爲大小二乘所共,小乘以般若斷惑證真,大乘以般若得法修行。前文講小乘聖人,得果而無得果之心,此文講諸佛得法而無得法之心。

   何謂法?性淨之理,名之爲法,性即自性,自性清淨之真理,就是宇宙間的真理,宇宙間之真理,迷時是生死,悟時是涅槃,迷、是衆生,悟、是諸佛。“法”若以教下來解釋,名爲軌物生解,任持自性,“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”,“有佛無佛,性相常住”,法是衆生本具,法華經喻之爲衣裏明珠,得此珠可以成佛、可以度衆生。

   如來在古釋迦佛發菩提心後,經叁大阿僧祇劫修行:第一個阿僧祇劫值遇屍棄如來,授記“汝當得作佛”;第二個阿僧只劫,值遇然燈佛,授記“汝于來世,當得作佛”;第叁個阿僧祇劫,值遇迦葉佛,授記補處作佛。

   可知釋迦佛是在然燈佛所得法,是故然燈古佛,爲釋迦佛授記之師,然世尊于然燈佛所得法之時,有得法之心否?若有得法之心,就是于法有所得,若無得法之心,便是于法無所得。

   有得就是有心,有心不稱爲得,無得就是無心,無心方可以得。譬如虛空,你是有得虛空否?當然是無得,惟是人人都得虛空,未有一人不得空虛者,此乃無得而得虛空,亦未有一人自謂我得虛空,若有得,就是有能得的我,所得的虛空,究竟你是如何得虛空?

   無所得的虛空,無能得的我,每個人都得虛空,是無得而得。

   又例如黃金,可以勤力工作而求得,是有得而得,臨命終時,一絲毫也帶不走,所以有得而得,實是不得。

   無得即無心,無心則合道,所以無得才名之爲得法;有得即有心,有心就是妄想,不實在,所以有得,不名爲得,因此佛問須菩提,如來于然燈佛所,于法有所得否?

   然燈古佛對大衆說法時,大衆以有所得心而聽法,有所得心,與法不相應,所以大衆不得法,惟有釋迦如來,以無所得心聽法,無所得心即空心,心空則得法,有所得心是有心,有心有生有滅、有能有所,生滅心、能所心,即是妄心,妄心雲何得法,惟有能所心滅、所得心盡,就是無所得心,無所得心就是真心,真心不生不滅、無名無相,就是般若,無所得心于法當然無所得,故雲“于法實無所得”。

   如來因然燈佛開示,見自性清淨,本無塵勞,寂而常照,于法何曾有所得、何曾有能得、又何曾有不得,是爲無得而得,與清淨之法相應,是真得法。

   所以我們修行,應以無心爲道,以無布施之心相而布施、無持戒之心相而持戒、無修禅定之心相而修禅定,說法,無說法之心可得,出家,無出家之心可得,誦經,無誦經之心可得,一切無心,即與法相應,名爲無得而得,得如來無上之法。

   然則,凡夫如何從受持金剛經求法呢?

   法就是自性清淨的佛性,人人本有,那佛性又在什麼地方呢?

   譬喻一座山,山中有金礦,但山本身不知有金礦,金礦亦不知有山,因爲山與金礦都是無性的;衆生知道山中有金礦,要破山取金。山喻“人我”,礦喻無明煩惱,金喻佛性,若想見佛性,先要除人我之山,人我山空,便見到無明煩惱礦,礦中有金,表無明之側是佛性,佛性是無始,無明亦無始,所以有礦即有金,有金亦即有礦,見金時,亦同時見到礦。

   衆生若想除無明,一定先要除人我相,人我相空,便見到無明,亦見到佛性,若不除人我山,見不到無明礦,又如何能去掉無明,衆生不能斷無明,皆因被人我相蓋覆了無明,若能見到無明,亦能同時見到佛性,故雲“無明寶性即佛性”,所以金剛經一開始,不講斷煩惱,先講除人我相,破了人我相,便見到無明之礦、佛性之寶,那時便是覺悟,悟後重修,以開悟後之智慧煉無明礦,無明礦遇煉即爛,佛性寶越煉越清淨。

   古人修行不簡單,六祖在五祖處得法後,十五年隱獵人隊中,南泉在馬祖處得法後,住在南泉叁十年,所以曆代祖師得法後,必定是水邊林下,保養聖胎,把無始無明,煉得幹幹淨淨,然後才出來度衆生。

  

須菩提,于意雲何,菩薩莊嚴佛土不。不也,世尊,何以故,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

   得法之時,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,本心內含有恒河沙稱性功德:有智慧、禅定、六度萬行等,無量功德本自具足,此乃性德,雖然具足,但還要運用,要練習,所謂莊嚴者,于清淨心中練習禅定、智慧等功德,以禅定、智慧等功德,莊嚴清淨心,亦稱爲修道。

   得法後,必須從性起修,修定修慧,莊嚴佛性,定與佛性相合,能千百億化身,應以何身得度,即現何身而度之,慧與佛性相合,能說一切法,應以何法得度,即說何法而度之。所以菩薩必定先要見佛性,然後從佛性修定修慧,以定慧莊嚴佛性,現種種身、說種種法,佛性就是佛土,佛土亦是心土,莊嚴佛性者,亦即是莊嚴佛土。

   是故釋迦佛得法後修六度萬行,莊嚴清淨心,究竟是有莊嚴抑或是無莊嚴?因此世尊問須菩提:“菩薩有莊嚴佛土之心否?”

   須菩提明白到,得法是無得而得,是以無心得法,是故莊嚴也是無心,所以雲:“不也,世尊。”

   莊嚴佛土者,不見有莊嚴而莊嚴,若見有莊嚴而莊嚴,即有莊嚴之心可得,有能莊嚴,所莊嚴,是有爲法,不見有莊嚴之心可得,是無爲法,與般若相應。

   莊嚴佛土,依六祖解釋,有叁種莊嚴:

   1、莊嚴世間佛土:如築塔建寺、印經、布施供養叁寶等。

   2、莊嚴見佛土:見者,知見,知見要正,正知正見,見一切衆生是未來佛,普行恭敬,是爲莊嚴見佛土。

   3、莊嚴心佛土。

   明心見性後,從自性修定修慧,以定慧莊嚴自性,定慧是能莊嚴,自性是所莊嚴,然定與慧等功德是自性本具,以自性定慧莊嚴自性,無能莊嚴,以自性出生定慧莊嚴自性,無所莊嚴。無能莊嚴、無所莊嚴,即非莊嚴,是名真莊嚴。

   例如用黃金塑佛像,以佛像莊嚴黃金,但佛像本來就是黃金,故無能莊嚴,黃金亦即是佛像,故無所莊嚴,若離佛像以外有黃金,便有能莊嚴,若離黃金以外有佛像,便有所莊嚴,惟是離黃金無佛像,離佛像亦無黃金,黃金就是佛像,佛像就是黃金,是故佛像不是能莊嚴,黃金亦不是所莊嚴,無能莊嚴、無所莊嚴,即非莊嚴,是名真莊嚴。

   菩薩修行亦複如是,從性起修六度萬行,莊嚴佛性,六度也是佛性,無能莊嚴,佛性也是六度,無所莊嚴,名非莊嚴,是謂真莊嚴。

   何以非莊嚴是名真莊嚴呢?例如凡夫喜歡以衣裳飾物莊嚴身體,衣裳不是身體,衣裳爲能莊嚴;身體不是衣裳,身體爲所莊嚴;有能莊嚴、所莊嚴,靠不住,若遇到賊人,所有衣裳飾物盡被奪去,那時便沒有莊嚴,所以有能莊嚴所莊嚴,是假莊嚴,不名莊嚴,真莊嚴者,如如來俱生叁十二相,莊岩身體,叁十二相就是身體,身體就是叁十二相,離身體無叁十二相,離叁十二相無身體,無能莊嚴、無所莊嚴,即非莊嚴,是謂真莊嚴。

   凡夫未見性,不是從性起修,例如修福,是世間癡福,福盡歸無,更何況以貪嗔癡的染汙心修福,還增貪嗔癡;修慧,是世間假聰明,終會失掉。若從清淨的自性修福,自性的福不會盡,從性修慧即般若,亦永遠不會滅,是真莊岩,所以菩薩悟道後,從性起修萬行,莊嚴自性,一莊嚴,永遠莊嚴,萬行莊嚴圓滿,成報身佛。

  

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。

   欲想莊嚴佛土,先清淨其心,只有清淨心方可莊嚴,從煩惱心修行,只會增加煩惱。

   從自性流出,不離自性,是名清淨心,若不從自性流出,會被六塵所染,不名清淨心,從自性流出,一定不會染六塵,譬喻日放光明,光明不離日,光明照世間而不著世間,若著世間便離開日。從自性而修萬行,萬行不離自性,所以萬行不染塵勞煩惱,是故無能所心,即是清淨心。

   諸菩薩摩诃薩,欲想莊嚴,先求見清淨心,從清淨心修清淨行,清淨行莊嚴清淨心,能莊嚴是清淨,所莊嚴亦清淨,如水合水,如空合空,不見有莊嚴相可得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,如是方能盡行諸佛無量道法。

   如何生清淨心呢?——   不應住色生心。

   見色而不起分別,是謂見色離色,就是不住色生心,是生什麼心呢?是智慧心、是清淨心,可以莊嚴,若見色著色,是住色生染汙心,名爲惑,便是妄想心,妄心不可以莊嚴。

   見色住色,是迷人,見色而離色,是悟人。

  

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

   聞聲而離聲,贊我不喜,謗我不嗔,是清淨心二,若聞聲而住聲生分別心,是爲妄念。香味觸法亦如是,不應住香味觸法而生妄想心,應不住聲香味觸法而生清淨心。

  

《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