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 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
應不住六塵、六識,不住十八界,不住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不住生死、涅槃,無住而住,不與萬法爲侶,所謂萬丈光中獨露身,便是清淨心。譬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汙泥,日月行空而不住空,照萬物而不住萬物,菩薩心,在塵而不染塵,在欲而離欲,在世而出世,布施時,不住布施相而生其清淨心,修禅定,不住禅定相而生其清淨心,忍辱,不住忍辱相而生其清淨心,菩薩應一切法不住,而生其清淨心,清淨心,就是法身佛。
須菩提,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,于意雲何,是身爲大不。須菩提言,甚大,世尊,何以故,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 得法是見道,萬行莊嚴是修道,修至功德圓滿,成報身佛是爲證道。 報身佛有多大呢?叁界之內,以須彌山王爲最大,高八萬四千由旬,是故文中以須爾山王來譬喻報身佛,但報身功德離相,離相功德與法身相等,故經雲:“報與法等。”所以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 縱觀上來之文: 然燈佛所——大乘見道,得法。 莊嚴佛土即非莊嚴——大乘修道,莊嚴法身。 身如須彌山王——大乘佛果證報身佛。 大乘見、修、證,叁法不離般若。 須菩提,如恒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恒河,于意雲何,是諸恒河沙,甯爲多不。須菩提言,甚多,世尊,但諸恒河,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。 此乃金剛經較量功德之文。 佛法講有爲及無爲,世間法完全是有所作爲,稱有爲法,有爲則有人天的福報,或叁惡道之罪報。法身無爲,無爲則無相,不墮諸數,所以謂“佛真法身,猶如虛空,無可表量。” 有爲法有叁相:生相、住相、滅相,有生住滅叁相就是無常,無常是不實在,所以世間法如幻如化,雖有不實,不實就是無常,無常是苦,苦就是衆生,佛願一切衆生離無常的苦,得真常之樂,因此講般若經,若世間法看不破,就不會求真常般若之法,所以一定先要把世間法放下,是故世尊先請有爲世間法,再講無爲法之功德,有爲法在此段經文中講得很清楚。 佛問須菩提,如一條恒河的沙,以一粒沙爲一條恒河,所有恒河中的沙,共爲多否? 須菩提答:“甚多,世尊,但諸恒河,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。”此是有爲法,有數有量。 須菩提,我今實言告汝。 世尊雲:“我不以世間法說,我以真實的法告訴汝。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。須菩提言,甚多,世尊。 七寶就是金、銀、琉璃、砗磲、瑪瑙、珊瑚、琥珀;以恒河沙數的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寶物雖然多,但仍然有數可計、有量可量,是有爲法,屬人天福,所以佛問須菩提:“其福多否?” 一個世界的七寶布施已很多,何況恒河沙數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其福更多,故須菩提言甚多。 佛告須菩提,若善男子善女人,于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。 以法施于人,勝過財施,財施有盡,法施無窮,財施有相,法施無形,財施有爲,有增有減,法施乃無爲法,無增無減;受持一四句偈,能空四相,見自己的本來面目,就是清淨法身佛,從清淨心起修六度萬行,莊嚴法身,功德莊嚴圓滿,就是報身佛,法報和合,就是應身佛,叁身佛都是從受持一四句偈的功德而來,所以受持一四句偈,其福德勝于前者。 爲他人演說四句偈,亦可令人得證叁身佛,自利利他,功德更大。 有相布施的人天福不能了生死,見性的福可以成佛道,所以謂而此福德,勝前以恒河沙七寶布施的福德。 複次須菩提,隨說是經,乃至四句偈等,當知此處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。 “隨”即隨順,隨順其理、隨順其義、其解、其行,是故能解能行般若,才稱爲隨順;能解能行般若的法師代表佛,法華經雲:“當知此人,則如來使,如來所遣,行如來事。”世間天人,均要恭敬供養能解能行般若之法師。 “如佛塔廟”者,塔供佛舍利,廟供佛像,此善男子善女人能說能解能行般若,般若在心,即此身內有如來法身舍利,猶如佛塔,心內有如來法身,猶如佛廟。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,須菩提,當知是人,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,當知是人,圓滿最上第一稀有之佛法,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多,從摩诃般若波羅蜜多,護大般涅槃。 佛法不離叁德秘藏: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叁德名爲大般涅槃。“最上”是法身德,“第一”是般若德,“稀有”是解脫德;如來所證,不外是叁德秘藏,叁德也是常寂光淨土,法身是常,般若是光,解脫就是寂。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則爲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 自心誦得此經,自心解得經義,自心體會無著無相之理,所在之處,常修佛行,念念無有間歇,即自心是佛,故言所在之處,則爲有佛。 經典是法寶,含實相的妙理,得法名爲佛寶,佛、法和合,出生功德,名爲僧寶,佛在世時,所有弟子都是佛法和合的僧寶,均爲天人所尊重。 若是般若經典所在之處,有人盡能受持,其心是佛、是法、是僧,大乘叁寶,常住世間。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,世尊,當何名此經,我等雲何奉持。 須菩提聽到世尊說,般若能令小乘人證四果,又令大乘菩薩得法,莊嚴佛土,成報身佛,有人隨順說般若,猶如塔廟,經典所在之處,若有人受持,即有大乘常住叁寶出現世間,欣歎之余,于是請世尊爲法安名,以便尋名得體,故雲“我等雲何奉持”。 名是假名,假名之下,必有實體。 佛告須菩提,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。 般若是智慧,猶如金剛,能蕩相破執;波羅蜜是梵語,此雲到彼岸,意即清淨圓滿,不生不滅,到諸法的彼岸。 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 金剛般若波羅蜜,只是一個名字,不是法,顧名思義,便可得法;顧這個名,解名中之義,得般若之法,所以雲:“以是名字,汝常奉持。” 求法不是在名字中求,在義上求,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——奉其名而持其義。所以誦經若不思惟,不能解第一義,應該從文字般若,觀照其義,是爲觀照般若,由觀照般若而解其義,到了涅槃彼岸,就是實相般若,就是波羅蜜。 所以者何,須菩提,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 此乃歸根得旨之文。 佛說般若波羅蜜,是文字般若,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照見萬法皆空,般若亦空,故雲“即非般若波羅蜜”;般若空時,見到諸法的實相,就是實相般若波羅蜜,故雲“是名般若波羅蜜”,叁般若次第而來。 須菩提,于意雲何,如來有所說法不。 般若不但空一切法,般若亦自空,所以般若波羅蜜義,法空心亦空,如來證般若時,一切法空,佛心亦空,故佛問須菩提:“如來有所說法否?”若有心則有法,便是有所說,惟是如來法空心亦空,那麼如來有所說法嗎? 須菩提白佛言,世尊,如來無所說。 須菩提直心而答,如來心空無所說,如來法空無所得,一切心、法俱空,始終無所說,所以佛臨入涅槃時,文殊請佛再轉*輪,佛問文殊:“汝曾見我轉*輪耶?吾成佛至今四十九年,未曾說著一字。” 如來心空、法空,無所得心即無所說矣。 須菩提,于意雲何,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,是爲多不。須菩提言,甚多,世尊。 佛告須菩提,汝既已知如來心空,無所說,一切法空,就是般若,那麼大千世界的微塵空時,還可說多否? 須菩提初不解佛意,未見微塵性空,所以答言甚多。 猶如夢中見有黃金、有山有水、有飲有食,醒來後,別人問:“黃金多否?”此人答言黃金甚多,山水甚美,飲食可口,當知此人,猶未夢醒,尚說夢中話。 須菩提亦複如是,若解般若,一切法空,大千微塵亦空,則不應答言甚多。 須菩提,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,如來說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 世界屬果報,無果報不成世界,娑婆世界是五濁的果報,是由衆生過去種種妄念所成,凡夫的妄念,多如微塵,由妄念的微塵作種種業,結成今世妄念的果報,善妄念微塵造天的世界,惡妄念微塵造地獄世界,亦善亦惡的妄念微塵造人的世界,好勝微塵造阿修羅的世界,以嗔恨的微塵布施,造龍的世界,所以大千世界的果報,都是由妄念微塵造成。 以般若觀照之,妄念微塵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,微塵性空——善妄念、惡妄念、憍慢等妄念微塵,一切空空如也,妄念微塵空,即非微塵。 妄念空,是爲無念,無念則清淨,妄念微塵轉爲清淨微塵,故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清淨微塵,所以如來在微塵裏轉大*輪。 微塵空,世界亦空,… 《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