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浅易
圣一法师 主讲
弟子衍轮 辑录
各位善知识:
今日大好因缘,与各位大德研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。
在今天末法时代,能够深入研究三世诸佛的妙理,的确是因缘难逢难遇,本人非常高兴,亦非常乐意与共。
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此乃经题之文,金刚是譬喻,般若波罗蜜是法,此经以法、喻而立题。 金刚譬喻般若,能破众生的执着,众生的执着,从无始劫以来,到现在都未能破,所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,若破了我执,谁也不受生死,我执不易破,惟金刚般若能破。 什么是我执呢? 我们死了以后,到地府受审的那个,就是“我”,不是我们的身体去,是“我”去,“我”,执则有,不执则无,所以,是“我相”到地府受审,判罪后,到地狱处受苦的,也是“我”,不是我们的身体去受,身体已死了,埋葬了,没有受与不受,只有“我”去受。地狱罪毕后,投胎时,也是“我”去投胎,无我,不会入胎,有我,才入胎;或入人胎,入胎后,出生为人,长大后造罪,谁造罪?不是身体造罪,是“我”造罪。 一切罪都是由我而造,例如行路时,不知不觉,踏死了一只蚁子,不知道——无我——无罪,若见到一只蚁子,故意踏死它,有我,有杀蚁罪,所以一切罪都是从我而生。 不但一切罪从我而生,一切贪嗔痴烦恼,亦是由我而起,所谓我贪、我嗔、我痴、我嫉忌、我谄曲、我憍慢,无我,一切烦恼无所从起。 烦恼因我而生、业因我而作、轮回因我而受,都是因为“我”,称为我执。“我执”非常厉害,亦不易断,惟有金刚般若,可以断我执,若不断除我执,生死无有了期。 昔日摩登伽女,因执着五百世的姻缘,是故五百世皆为女人,后来在楞严会上,得楞严咒的力量,把我执消除,证阿那含果。 因五阴而起我,破了五阴的我,则无我起烦恼、无我造罪、无我受生死,是谓了生死。声闻缘觉,只不过以般若力破了我执,无我,不再起烦恼,无我,不作业,无我,不受生死,出三界火宅,免受轮回。 声闻缘觉虽然认为五阴无我,但仍认为有五阴之法、有生死之法、有涅槃之法,称为法执,既执有法,便盖覆佛性,是故二乘人虽然生死已了,但仍未见佛性,既未见佛性,不懂得从性起修,又焉能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呢? 凡夫不但我执未空,法执亦未空,有我执,所以受生死轮回,有法执,所以不见佛性;菩萨以金刚般若智破我执,出生死苦海,不受轮回,再破法执,见佛性,从性起修六度万行,功德圆满即成佛。 何谓般若? “般若是一法,佛说种种名,随诸众生力,为之立异字。”般若是一法,佛以种种的名字而说,或说圆觉、或说实相、法界、涅槃、法身,坛经云:“般若无形相,智慧心即是,若作如是解,是名般若智。” 般若又分文字般若、观照般若、及实相般若三种,一切经典、陀罗尼咒等,都是文字般若,念阿弥陀佛,亦是文字般若,戒律,亦是文字般若,乃至禅宗大德参“念佛是谁”,亦是文字般若,文字般若的范围很广,文字般若多者,成一部经,少者,是一四句偈,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,就是观照般若。 例如持大悲咒,大悲咒是文字般若,持得纯熟,观照般若现在眼前;念佛,是文字般若,念得纯熟,观照般若亦现出来,从文字般若修行,决定得观照般若。 何谓观照般若?观照就是观一切法空,例如持大悲咒,持至相应时,观照般若现前,空了时间性,本来念一遍大悲咒须两三分钟,现在只须一弹指顷;又例如禅宗大德坐香,但觉一弹指顷便开静,皆因观照般若力,若无观照般若,坐香时,会觉得时间很长,若起观照,不但时间空,文字般若亦空,甚至一切法空,虚空粉碎,大地平沉,一刹那间黑暗消除,光明现前,这都是观照般若之力。 从文字般若生观照般若——一切法即非一切法:布施,不见有布施相可得;持戒,不见有持戒相可得;念佛,不觉自己有佛可念——再由观照般若生实相般若,实相就是到彼岸。 又例如,念阿弥陀佛,是文字般若,念至妄想伏,烦恼薄,阿弥陀佛放光明,是观照般若;一心不乱,心不颠倒,亦是观照般若,再精进念,命终时,生到极乐世界,花开见佛悟无生,就是实相般若。 实相般若者,诸法实实在在就是“这样”——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——实相般若就是彼岸。 不论我们用什么功,必定先从文字般若下手,从文字般若而起行,行起解绝,就是观照般若——照色,色空;照受想行识,受想行识空;五蕴空时,众生亦空,众生空即无生,无生就是佛,就是到了彼岸。 用功至观照般若起现行时,欲罢不能,观照般若得力,即起实相般若,实相,就是我们的佛性,佛性最真实,除了佛性以外,一切都是虚妄,都不真实,都可以舍。 金刚经中,处处显露三般若:“般若波罗蜜多”,是文字般若,“即非般若波罗蜜多”,是观照般若,“是名般若波罗蜜多”,是宝相般若;“如来说微尘”,是文字般若,“即非微尘”,是观照般若,“是名微尘”,是实相般若。 金刚经处处显露三般若,若明白三般若,全部金刚经就容易清楚,三般若,的确是我们修行的路径,出苦海的宝筏,惟文字般若,仍是此岸,只有实相般若,才是彼岸。 心经亦具足三般若,不过比较简单些,只从空五蕴而见宝相,金刚经则从布施、忍辱、微尘、世界、说法、三十二相等法中见实相,范围比较广。 波罗蜜,意即“到实相的彼岸”,六祖云:“着境生灭起,如水有波浪,故名为此岸,离境无生灭,如水常流通,即名为彼岸,故号波罗蜜。” “着境生灭起,如水有波浪。”法执一天未除,布施不是般若,般若不是禅定,禅定不是忍辱,忍辱不是持戒,法法不同,而且法法互不相容,例如水不容火,火不容水,地不容风,风不容地,法执空时,布施就是般若,般若就是忍辱,忍辱就是持戒,水性就是火性,万法一如,万法打成一片,如水无波浪,是名波罗蜜;是故波罗蜜,就是实相般若。 经,即路径,从凡夫到成佛,以金刚经为路径,名之为经。 经题解释已竟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指姚兴,南北朝时秦国主,故称姚秦。 玄奘及鸠摩罗什两位法师,均有翻译经典,但后人多奉行鸠摩罗什的经典,一次,终南山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,为何后人多奉行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,天人言,鸠摩罗什是过去七佛翻译之师,深得佛意,人人欢喜受持。 梵语鸠摩罗,华语童寿,即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寿之德。三藏者即经藏(诠心法)、律藏(身口意三业持戒清净)、论藏(辨别邪正),以三藏之法而为人师,故称三藏法师。 鸠摩罗什智慧过人,七岁随母出家,每日诵一千首偈,有一罗汉对其母预言:“若此沙弥三十五岁前不破戒,可以大兴佛法,度人无量。”鸠摩罗什临命终时发愿言:“若我所译经典,合乎佛意,愿我死后,阇维时,舌根不坏。”果然阇维时全身坏尽,只剩下舌头,红如莲花,证明罗什法师以广长舌,翻译三世诸佛经典。 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 此段文称为通序,每一部经都是一样,亦称为证信序,有六种成就,证明为佛所说: 1、如是——是信成就,佛法大海,惟信能入,除了信心以外,有福者,未必了解佛法,有定,亦未必明白佛法,乃至持戒者亦然,惟有一念信心清净,才能明白自心,了解佛法。华严经中,所有菩萨位都是以十信位为始。 信属于心,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,信心若有疑、有烦恼、有执,不称为清净,就是求生极乐世界,也是以信心清净为主。 2、我闻——是闻成就,“我”指阿难尊者,亲从佛闻。 3、一时——时节到,其理自彰,是为时成就。 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生死已了,又经方等食上,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,诸阿罗汉悉舍小乘,学习大乘的善根成熟,时节既到,世尊便宣讲金刚经。又,一时者,悟道之时,得法之时也。 4、佛——六种成就中,说法主成就。 梵语佛陀耶,华言觉者,觉天地间之真理。觉,有二种解释:1、外觉,观诸法空,外不见人过,亦不被六尘所染。2、内觉,知心空寂,不被邪迷所惑,故名觉。 自己觉悟了后,称为自觉,令他人觉悟,名为觉他,自己究尽诸法实相,又令他人究尽实相,称为觉满,是故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名之为佛。 5、在舍卫国,祇树给孤独园——舍卫国乃波斯匿王的王都,只指只陀太子,其花园被给孤独长者以黄金布地而买了,惟有园中之树不能布金,仍属只陀太子所有,二人合力筑成精舍,供养世尊,故称祇树给孤独园,是讲经之处,乃六种成就中之处所成就。 6、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——六种成就中,听法者成就。大比丘指已证阿罗汉果的徒众,梵语比丘,含三义:1、乞士,上乞法以养慧命,下乞食以养色身。佛在世时,制诸比丘,不得弄食,必须沿门托钵,次第乞食,一方面舍离自己的憍慢,另方面体会苦谛,故云乞士。2、破恶,恶者,身有杀盗淫三种恶,口有妄言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四种恶;比丘出家,持戒清净,能破身口七支之恶,证阿罗汉果,出三界火宅,具六神通,故称为大比丘… 《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