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世界空,“即非世界”;微尘清净,世界亦清净,故如来说非世界,是名清净世界,是故如来于十方诸国土,无刹不现身。

   “非”者,空也,世界空,是名世界,世界不空,不名世界。

  

须菩提,于意云何,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。不也,世尊,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,何以故,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

   须菩提满以为,世间的因果就是微尘世界,以般若观之,一切皆空,生死大梦醒,得证实相,但出世间法,如来以三十二相,应现人间,说法度众生,可不应空。

   然以般若观照,不论世间或出世间法,均是平等,皆应空却,才可证实相,实相是诸法的实相,无世出世间两个。

   佛问须菩提,可否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,须菩提猛然醒悟,答言:“不也,世尊,三十二相是佛的应身,应身的三十二相不空,不能见法身如来。”

   应身是由法身所现,所谓从本垂迹,因迹见本;本,是法身佛,法身本来就是佛,无有成与不成,迹,是应身佛,若以般若时计,应身佛是在四十年前,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,今日世尊从法身起应身,应身佛有三十二相,见到三十二相,是否就是见到法身如来呢?

   须菩提认为法身无相,应身有相,所以云不应以三十二相,见法身如来。

   着相迷性,不能见法身如来,相空,离相见性,即见法身如来。

   三十二相从缘而起,依他而生,所以三十二相无有自性,故云“即非三十二相”,若不着三十二相,三十二相空,证实相般若,即见法身如来,法身无相而现三十二相,所以“是名三十二相。”

  

须菩提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,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。

   凡夫未空五蕴,虽以五蕴之身命来布施,有能施所施之妄心,只可得人天福,不能了生死,更何况成佛。菩萨空五蕴,不见五蕴,不见身命,无能所之妄心,以智慧布施,是无相施,得涅槃果。

   若有人受持此经,照见五蕴皆空,实相现前,见法身如来,从实相起修,成报身佛,从报而起应,成应身佛。

   受持此经乃至一四句偈,三身如来便已具足,自证三身如来,又教人证三身如来,法、报、应,三身如来是无漏福,胜过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有漏人天福。

  

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,而白佛言,希有世尊,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

   此乃须菩提悟道之文。

   须菩提闻说此经名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,乃悟闻法之心空,是故如来问有所说法否,即答如来无所说,又闻微尘非微尘,世界非世界,即悟世间法自性空,更闻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,了悟出世间法亦自性空,如是尽觉一切法自性空,大悟诸法的真实相,远离一切虚妄相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。

   须菩提是一位罗汉,未得菩萨无生法忍,未见法身,所以上不求佛道,下不化众生。

   声闻人只是断了烦恼障,未断所知障,是故我执已破,但法执未除,今日在般若会上,得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,深解第一义谛之理,不但空了我执,法执亦空,法空见法身,亦见诸法的实相,故云深解义趣。

   须菩提深悟般若经义之所趣,趣于诸法实相,远离虚妄相,恨闻太迟——阿含十二年已过,方广八年亦已过,般若二十年才解般若之义——所以流泪,叹佛稀有,既自得实相之义,又令他人得解,是故稀有。

   须菩提是阿罗汉,于五百弟子中,解空第一,已曾勤奉多佛,岂得不闻如是深法?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之?

   须菩提于往昔所得,乃声闻慧眼,只见我空,未见诸法空,未悟第一义实相之理,即与不闻等,至今方悟大乘第一义谛之道,故言昔来未曾得闻如是深经,悲昔未悟,故涕泪悲泣。

   须菩提因悟道而涕泪悲泣,我们在生死轮回中,尚未悟道,又不知应怎么说!

   世尊,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,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

   这段文是须菩提证道之后,借别人来说明自己的境界。须菩提云:“若有人闻到般若经,信心清净。”何谓信心清净?不见有一法可当情,就是心清净,从清净信心得见诸法的实相、微尘的实相、世界的实相、三十二相的实相,得见如来法身,故云即生实相。

   “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”这句话是须菩提的悟境,意谓见实相后,从实相般若流出诸佛功德|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法等所有一切佛的功德。

  

世尊,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

   诸法的实相,非有非无、非生非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、非一非二、无生死相、无涅槃相、不可破、不可坏,是故如来说名为实相。

   世尊,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,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

   须菩提谓,我现在从佛亲闻般若,佛以加持三昧力加庇于我,令我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说般若,在后五百岁的斗诤坚固时,若有众生闻经生信,进而能解能行能持般若,是人如火里红莲,最为第一稀有。

  

何以故,此人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

   为什么呢?此人离四相:无我相故,不受生死,无四大假合的人相,亦无八万四千尘劳烦恼的众生相,更无长寿短寿的寿者相。

   所以者何,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。

   何以他能无我相,因为我相本来就是空,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本来是空,空,就是“非相”。

  

何以故,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

   一切相都是虚妄,着一切相,生一切妄,若离一切相,便生一切智,得一切智,即名为佛。

  

佛告须菩提,如是如是,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不惊不怖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。

   此乃如来印可须菩提之文。

   我相乃无始劫以来便有,若人依此经修行得力,忽见无我的境界现前,不敢直下承当,便惊恐起来,于是我相又重现出来,所以修行不易达无我的境界,无我则到彼岸,有我仍是此岸,若见无我的境界,直下承当,不惊不怖不畏,则见法身如来,可惜很多人在此情况下都会惊恐起来,若有良师在旁,给他常头一棒,前后际断,便能直下承当。

   无我的境界是如何呢?虚空粉碎,无东西南北之空间性;大地平沉,无过去现在未来之时间性;迥脱根尘,灵光独耀,我空、身空、世界空、一切法空,当此之时,若能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直下承当,是为初见道。

   直下承当不是易事,古人云:“临崖撒手,直下承当。”就是无我;“绝后再苏,欺君不得。”就是无我之后的境界。惟有无我相的人,才能临崖撤手,才会不惊不怖不畏,是故世尊说,当知是人甚为稀有。

   何以故,须菩提,如来说第一波罗蜜,即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

   无论布施或持戒等,若不能度到彼岸则不称为第一,惟有能到彼岸者才称为第一波罗蜜。在生死海中,有人以布施波罗蜜到彼岸,是故以布施波罗蜜为第一,但有些人不是以布施波罗蜜到彼岸,故不以布施为第一波罗蜜,他们是以戒波罗蜜到彼岸,是故以戒波罗蜜为第一。

   波罗蜜有十种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愿、力、智,众生无论证那一法均能到彼岸,所以第一波罗蜜,不一定是那一法,能到彼岸的便是第一,到了彼岸后,万法皆空,一法都不可立,即非第一波罗蜜。无相而有名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

   须菩提,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

   须菩提疑,佛在娑婆世界修行,究竟以那一法到彼岸。

   佛在娑婆世界,以忍辱波罗蜜悟道,因为娑婆世界,诸恶充满,非忍辱不行。忍是指心,是忍自己的嗔心不起,忍自己的烦恼不生,忍则无妄想、不作业、无烦恼,完全是忍自己,不忍则起嗔心,入生死。辱是指境,境是有生有灭,有生灭即不实在,即是空,若无辱境,何来忍心。

   若不见有能忍之心——忍心不可得;不见有所辱之境——辱境不可得;心境俱空,无忍无辱,即非忍辱波罗蜜。

   心境俱空,不见有忍辱可得,证忍辱的实相,是名忍辱波罗蜜。

  

何以故,须菩提,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

   世尊举一事例证明。

   世尊有一生在南天竺出家为婆罗门,有一天,在林中习定,恰巧歌利王带同大臣宫女等来游玩,疲极午睡,宫女采花林中,见到仙人,立即顶礼,仙人便向她们说法。歌利王醒来时不见宫女,入林中寻至仙人处,见众宫女围绕听法,王问他修何法,仙人云:“我以无嗔为戒。”王以剑割其耳朵试之,看他会否起嗔心,但仙人面不改容,其心如如不动,大臣即时劝谏:“此人是大菩萨,不应伤害。”王再割其鼻、手、及足试之,仙人仍如如不动,不起嗔心,此时四大天王下沙石以惩罚歌利王,王即向仙人求忏悔,仙人云:“我无嗔,汝不用向我求忏悔。”王问有何证明彼无嗔,仙人即时发愿云:“若我实无嗔心,愿我身体平复如故。”即时仙人身体平复如故,皆因福德智慧淳厚所致。王再忏悔,仙人云:“汝今日以无明剑割我身体,若我成佛,当以般若剑断汝烦恼。”歌利王就是后来的憍陈如尊者。

   世尊被割身体时,不见有我被割,不见有王来割的人相,不见有一念分别心起的众生相,不见自己性命被损害的寿者相,四相空,法身现前,内,守着法身,外,空却色身,所以当时释迦佛不觉得痛苦,无痛苦则无嗔心。

  

何以故,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

   若当时世尊见有我被割,见有人来割,要爱惜自己的寿命,便会起嗔心。

  

须菩提,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

   可能有些人起怀疑,仙人在林中习定,怎么一下子能空四相,世尊解释:在歌利王以前,已作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,证得无生法忍,所以四相不生。

   是故须菩提,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
   着相起惑,烦恼生,离相见性,菩提现前,因是之故,在娑婆世界的菩萨,欲想发菩提心,应离一切相。

  

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,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。

   然则发菩提心应从什么地方下手呢?

   眼见色,不应生心,着色生心是妄心,迷失菩提心,不着色而生心,是智慧心,又名菩提心,就是从这个地方下手。

   又,因声香味触法而生心,是为不清净之妄心,不因声香味触法而生心,是为清净心,清净心就是菩提心。

   何谓无所住心?譬如日月行空不住空,照山河大地而不着山河大地;心亦如是,于六尘之境不住,不住有、亦不住空,是为无所住心。若心住有,即为非住于菩提心,若住于空,亦为非住于菩提心。

   凡夫住有,二乘住无,两者皆非住于菩提心,故两者皆不发菩提心,若凡夫不住生死,二乘不住涅槃,心无所住,是为住于阿耨多罗三藐菩提心。

  

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

   因是之故,佛说菩萨心布施时,不应住色,住色起我相——我布施;起人相——见有人来受施;起物相——见有可施之物。住于我、住于人、住于物,是为住色布施,又名为着相布施,得着相的果报,生在人天路上享福。菩萨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怎可以着相布施,享人天福,所以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,见色离色,不见有能施的我相、不见有受施的人相、不见有所施的物相,人、我、物,三轮体空,才能与菩提心相应。

   须菩提,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,应如是布施。

《金刚经浅易(圣一法师 主讲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