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3、怖魔,比丘受具足戒後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以智慧斷煩惱,出叁界,了生死,不再是魔王的子孫,故比丘登壇受戒時,魔宮震動,天魔怖畏。
“衆”即僧,梵語僧伽耶,華言和合衆,四位以上的比丘和合,稱爲衆,大衆和合成一力量,可令佛法久住,若比丘個別而住,很容易被魔王逐一擊倒,所以比丘衆亦稱爲和合衆,分事和及理和兩種,理和者,同證擇滅無爲之理,擇者,揀擇煩惱,證寂滅涅槃。事和又有六種: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诤、意和同悅、戒和同修、利和同均、見和同解,以六和爲因,證擇滅無爲之果。
“千二百五十人俱”,“千”,指叁迦葉及其弟子一千人,“二百”,指舍利弗、目犍連及其二百弟子,“五十”,指耶舍長者子及其五十友人出家,共成一千二百五十人,與佛同住于此金剛道場,聽佛說般若波羅蜜經。
爾時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,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 此乃別序之文,別在此經,故雲別序。 由“如是我聞”至“千二百五十人俱”,名爲通序,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典,都有如上六種成就,故名通;別,則指發起講經之緣起,每一次均不同,故名別。 “爾時”,即時間到了,“世尊”,乃如來十號之一,如來智慧福德,超勝叁界,天上天下,惟佛獨尊,更無有上,故名世尊。 “食時”,分四種,賭天早晨食,所以供天應該是寅時,巳至午乃佛食時,下午畜牲食,戌亥二時鬼食,是故佛過午不食,不但佛如是,佛弟子亦然,故雲食時。 “著衣”,出家人有叁件衣:五衣、七衣及大衣,著衣者,指著大衣;有叁處地方,一定要著大衣:1、入皇宮見國王,2、升座說法,3、乞食。 “持缽”,缽分鐵缽及瓦缽兩種,惟佛的缽是石缽,乃四大天王于釋迦佛成道時,各獻青石之缽,佛受之,以四缽重疊,按爲一缽。後因石缽重,不便攜帶,故佛製弟子,不可用石缽,只可用已熏之瓦缽及鐵缽。 舍衛城橫六十裏,縱二十裏,居民九億,故稱大城。世尊入城乞食有二種因緣:1、令城中不能外出的婦女,得見如來,供養求福,2、如來本不需食,爲了令衆生得福,如來不食而食。智者大師有偈頌曰: 法身本非食, 應化亦複然, 爲長人天福, 慈悲作福田。 既然要令人人得福,故佛乞食並不揀擇貧富,沿門托缽,次第而乞,令人人均可見佛,以乞至缽滿爲止,缽未滿,只可乞七家,故雲次第乞爾。 “敷座”者,展具而坐,比丘展具,趺坐其上如寶塔,其如地基,所謂“臥具尼師壇,長養心苗性,展開登聖地,奉持如來命。”智者大師亦有偈頌曰: 收衣息勞慮, 洗足離塵緣, 欲證叁空理, 跏趺示入禅。 比丘結跏趺坐後,身端正,心清淨,容易悟道,可知跏趺坐是一種用功的法門。 叢林上,禅堂有四正四開,每天坐四支香:早粥後至午時是一支,午飯後趺坐至晚上,晚上趺坐至睡眠時,清早起來趺坐至天亮,是謂四正四開,後人改爲四止八開,或四正十開,坐香的時間因此縮短了,其實修行人應該要坐長香,坐長香,心比較容易安定下來,人定後,就不知道時間長短,所以應該要坐長香。 此段文名爲發起序,即發起般若經之序,古德解釋此文各有不同,大致如下: 著衣持缽,入舍衛城乞食——表戒, 結跏趺坐——表定, 說金剛經——表慧。 以我本人所解,佛法平常,佛法在眼前,無一法不是佛法,所以不能領會者,皆因無明。趙州問南泉:“何謂道?”南泉曰:“平常心是道。”平常心者,穿衣吃飯、出入往還、舉首動足、行住坐臥,都未離開這個道。看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城,次第乞食,然後返回本處,食飯畢,收衣缽,洗足,敷座而坐,根本未動絲毫一念,如如而作,如如而去,一切不離道,這就是平常心是道,所謂粗言及細語,皆歸第一義。 如來把此微妙之法,在平常日用中,表露出來,古人雲:“原來佛法無多子,只在平常日用中,穿衣食飯親認得,千差萬別體皆同。”世尊在行住坐臥中,不需言說,便把般若表露出來,誰是知音者?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。 須菩提,此雲空生,出生時其家寶藏全空,父母認爲是瑞相,故名空生,相士說他既善且吉,故又稱善吉,七日以後,其家寶藏重現,故又名善現。須菩提德高臘長,所以稱爲長老,十大弟子中,解空第一。 須菩提窺到世尊從行住坐臥中,不離般若,欲請世尊演說妙法,故從大衆中起立。“偏袒右肩”,表以右手執勞侍役的弟子禮,“右膝著地”即長跪,“合掌”,表內一心、外恭敬,而請法。 希有世尊。 須菩提先行贊歎世尊稀有,依六祖解釋:1、世尊若不出家便作金輪王,王一四天下,惟世尊能舍金輪王位而出家,故雲稀有。2、如來身長丈六,紫磨金色,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,身相稀有。3、如來心中,含吐八萬四千法門,叁身圓滿具足,故雲稀有。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 梵語菩提薩埵,簡稱菩薩,華言道心衆生,亦雲覺有情,覺即不迷,有情即衆生之意。道心者,常行恭敬,乃至蠢動含靈,普敬愛之,無輕慢心,故名菩薩。 菩薩修六度萬行,荷擔如來家業,續佛慧命,受記當來成佛,故如來善巧護念諸菩薩。 如來有善巧方便,護持憶念菩薩,令彼等不退轉,直至能繼承佛位,故雲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 如來以般若護念菩薩,若身若心不起妄念,不動念則心清淨,清淨心中,具有恒坷沙諸佛功德,古德雲:“一念不生全體現。”一念不生是善護念,叁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等功德全體現前,是善付囑,只要護念至心清淨,所有無相功德,不求自得,受記作佛,是謂善付囑。 世尊,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 于叁寶中,得聞佛法,種諸善根者,稱爲善男子、善女人,“善”指善根而言,男人善表正定心,能成就一切功德,所往無礙,女人善表正慧心,能出生有爲無爲功德,如是善男子表定,善女人表慧,定慧具足,即可發菩提心。 定是慧的體,慧是定的用,從體起用是慧,攝用歸體是定,有定無慧,心未清淨,不見佛性,有慧無定,心亦未清淨,亦不見佛性,惟有定慧等持,心清淨,清淨心就是菩提心。 聲聞人定多慧少,不見佛性,所以不發菩提心,權教菩薩慧多定少,亦不見佛性,所以亦不發菩提心,惟有實教菩薩,定慧等持,見性,發菩提心。 “阿耨多羅”即無上之意,無上心是佛心,“叁藐”即正等,“叁菩提”即正覺。凡夫所以不覺皆因有我,有我則有你,有你有我,便有是有非,有是非則有取舍,有取舍便有憎愛,如是煩惱隨來,業障亦起,所以一定要覺,覺,則無我,無我則無煩惱,無煩惱則無業,無業則無生死,如是覺一切法無我便是正覺。 正等者,不起法執,若有法執便有礙——此法不是彼法,彼法不是此法,法法有礙,法法不能周遍法界——若無法執,法法猶如虛空,法法平等,布施遍法界,忍辱、禅定遍法界,法法平等便是正等。 正等破法執,正覺破我執,我法二空是佛因,得無上的佛果,因不離果,果不離心,因果惟是一心,故稱發菩提心。 一切心之中,以菩提心最妙,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,所以無一衆生而不度,無一法而不知,無一淨土而不莊嚴,無一佛而不供養,是故菩提心最上,更無有上。華嚴經賢首菩薩曰:“十方佛異口同音贊歎菩提心的功德,亦贊之不盡。” 初發菩提心的人,“了一切法即心自性,成就慧心不從他悟。”涅槃經雲:“發心究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先心難。”發心指發菩提心,究竟指成佛,發心與究竟成佛無異,若將兩者比較一下,發菩提心較難,成佛的心不難。涅槃經又雲:“初發已爲天人師,超出聲聞及緣覺。” 六祖于五祖處初發菩提心雲:“何其自性本來清淨,何其自性本不動搖,何其自性本自具足,何其自性本不生滅,何其自性能生萬法。”五祖聞後贊歎曰:“若不識自心,不見本性,學法無益,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天人師、佛。”只要發菩提心,便是天人師、佛。 我們凡夫未明心以前,所發的心,稱爲菩提願,菩提願者,所謂“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”名爲發菩提願心,也是功德無量,亦爲諸佛所稱歎,亦能超出聲聞及緣覺。 從菩提願起修,先降服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習氣心,然後住于菩提,就是發菩提心。 雲何應住,雲何降服其心。 菩提心易發,長遠心難持,雖然現在發了菩提心,但過去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煩惱習氣很多,會令我們退失菩提心。 譬如陽光照入室中,只見微塵搖動不停,凡夫未發心前,其心相亦如是煩燥而動搖不停,這是妄心,亦稱塵勞心,發心後,要降服這個動搖的妄心,然後才可以住于菩提心、修菩提行、證菩提果,因此須菩提長者請教世尊:“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後,如何住于菩提而不退心?如何降服未發心以前,妄想顛倒的狂心?” 佛言:善哉善哉,須菩提,如汝所說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,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 佛贊歎… 《金剛經淺易(聖一法師 主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