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深淺,故有差別。”叁乘所證悟的無爲法空性無深淺,但能證智慧方面有差別,菩薩智慧較深,佛的證悟最究竟圓滿。六祖在解釋差別的時候與此以無爲法解釋差別很相合,江味農居士也是從見解的深淺方面講差別。聖者智慧的差別,從所證的無爲法方面不成立,僅從聖者有境智慧方面而言。如果所證空性的反體有差別,那麼無爲法就變成無常的法,我們所說的無常也應該成了無爲法了。
“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甯爲多不?”
須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。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”
佛說:“須菩提,你是怎麼認爲的?如果有人將整個叁千大千世界盛滿金、銀、珍珠、瑪瑙、水晶等珍奇寶物,在長時間中,對無邊無際的一切有情,做慷慨布施,此人所得的福德,難道不是很多嗎?”須菩提說:“是很多,世尊,爲什麼說福德多呢?因爲福德本體爲空性,而非實有存在,可以隨因緣增長變化的原故,如來說此人所得福德多。”
財布施的功德雖然很大,但與法布施相比還有較大的差別,法布施的功德更加圓滿,更不可思議。尤其是依靠這部經以殊勝方式作法布施,功德更是無法衡量。
《百業經》、《賢愚經》等佛經,都已宣說在佛陀乃至在乞丐面前供養一頓飯或者布施一分錢,也有很大功德。如果用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珍寶,作上供下施,福德當然無法想象,所以須菩提回答:此人福德非常多。福德真正的本性非實有法,非恒常不變。它的本性是空性,以本體空性的緣故,福德可以輾轉增上。如果福德是成實不變的或是實有性的一個東西,那麼可以思維其量,但福德本體是空性的緣故,所以如來也贊歎福德非常多。以比喻而言,叁千大千世界用七寶裝滿,然後供養或布施叁界衆生。一般人肯定不具足這麼大的福德,現在的人僅僅在自己碗裏裝滿七寶,供養上師的福報都不夠,何況用盛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。世間人認爲財布施有很大功德,法布施不一定有這麼大的功德,這種說法並不正確。叁界教主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法布施的功德,財布施遠不能及。
須彌山、日月、四大部洲以及天界是一個小世界,這樣的一千個世界稱爲一個小千世界,這樣一千個小千世界算一個中千世界,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。有集曆算學家佛學家天文學家于一身的專家,說叁千大千世界是十億個太陽系。在數量這樣多的世界中裝滿七寶,以清淨心布施無數衆生,如此多的財物,時間也是多生累劫,這樣供養所得福德肯定很大。《妙法蓮華經》中雲:“若人散亂心,乃至以一華,供養于畫像,漸見無數佛。”以清淨心供養一朵花將來也能逐漸獲得成佛,故此功德不可想象。
還有一個原因福德本性空性,如果它的本性不是空性,則不可言說有大福德。嘎瑪拉希拉亦雲:勝義當中如果有一個真實的自性,則不可言說。一切法在勝義中自性本空離戲,無任何一個自性實有法存在,福德亦如幻化一般,勝義當中不成立,名言中依緣起成熟的時候,供養和布施的功德也可以幻化般出現。《入行論》中雲:“幻佛出幻德,如實佛實德,幻人生幻福,如供實有佛。”義爲在幻化般佛陀面前供養,幻化功德可以出現,就象小乘行人認爲在實有的佛前可以獲得實有的福德一樣。勝義谛當中,一切法自性本空離戲,無任何一個自性實有法,以真實空性緣起雙運故,名言中依緣起法福德可以顯現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
辯證勝義谛與世俗谛在文中經常出現,目的是爲了加強對勝義谛真正認識,令學者進一步懂得不管福德、法身等,對于任何法不應有相狀執著,而了悟諸法自性本空。
“若複有人,于此經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”
如果有人受持此經,經常專心致志念誦受持,乃至于給他人講解僅四句偈的法義,他們的福德已超勝于前人以七寶布施的福德。
藏文和漢文翻譯本經時並非以偈文方式而是以散文方式翻譯的,在印度梵文中原來是偈頌的方式,因此當時譯者譯爲四句偈。四句偈是四個句子組成的一個偈文,如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做如是觀”四句稱爲一偈。爲人宣說般若一偈的福德已經超勝前人七寶布施的福德,《般若八千頌》中也經常說,如果善男子善女子讀誦、受持、言說般若法門,其功德超勝于財布施。如果讓他人讀誦、聽聞、修持金剛般若法門,也有不可思議功德。釋迦牟尼佛曾對阿難說,兩人一起所能造的最殊勝功德,是一個人聽聞,一個人講經。《法華經》中亦雲:“若有聞法者,無一不成佛。”《虛空藏經》中雲:“雖說俱胝劫,佛智無有量,如是持佛法,福德亦無量。”《獅吼經》也說:以七寶遍滿叁千大千世界供養和布施的功德,與在濁世之時爲別人宣說四句偈的功德相比較,說法的功德更大。《慧海請問經》、《般若八千頌》中世尊對阿難也宣示過種種般若空性法的功德。
“何以故?須菩提!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”
爲什麼受持般若經爲他人說有如此大的功德呢?佛自問自答說:“須菩提,這是因爲一切諸佛及諸佛所依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法,都是從這部經的意義裏産生的。
一切叁世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多出生而顯現正等覺,般若空性智慧也稱爲佛母,一切佛陀之母就是空性智慧。《入中論》雲:“聲聞中佛能王生,諸佛複從菩薩生,大悲心與無二慧,菩提心是佛子因。”佛陀是從菩薩出生,菩薩的因是大悲心、無二智慧和菩提心。由此推論,諸佛實際是從般若無二智慧當中産生的。《現觀莊嚴論》中頂禮偈也雲:“具爲聲聞菩薩佛,四聖衆母我敬禮。”諸佛菩薩先修空性,證悟空性智慧以後才現前功德和果位智慧,因此稱般若爲佛母。世間兒子的來源是母親,同樣,一切叁世諸佛聖者之因,超凡入聖的根本依靠就是般若空性。此處經文直接闡述佛由般若空性中産生,間接引申出法也是依靠般若空性産生,《佛子行》亦如是雲:“利樂之源諸圓覺,從修正法即出生。”因此應該知道一切佛法全部依般若經而出生,所以佛說從《金剛經》中出生諸佛和諸佛成就之法,此般若空性智慧功德極大。
“須菩提!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”
須菩提!所謂的佛法,其本性並非實有,故非佛法。
在名言現相中,釋迦牟尼佛在衆生面前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,這些都如陽焰、水月般存在,實相中無任何所謂的佛法存在。而名言顯現法中,所謂的佛法也是衆生通過積累資糧因緣才得以遇見。
以勝義谛解釋佛法即是非法,爲什麼呢?佛身莊嚴色身、言行等,通過布施等因緣可得,但在勝義中這些法猶如兔角與石女兒,是本體空性。《寶性論》雲:“善逝如虛空,六根現受因,所見無大色,所聞淨妙語,所嗅佛戒氣,所嘗聖法味,所受等持樂,所證深性理,若細思維者,則受勝義樂,善逝如虛空,遠離諸法相。”另一種理解方法:內道弟子共同承認佛法是滅除衆生痛苦的妙雨甘露,但以勝義理論深入細致抉擇時,彼等僅僅是世俗中的假相,是引導衆生的方便法而已,真正的法是離一切戲論邊執的實相無爲法。如《中論》雲:“何者耽余法,有實或無實,彼等佛教中,並未見真谛。”又雲:“若有爲自相,及無爲自相,彼由彼性空,是爲自相空。”《現觀莊嚴論》中雲:“不執著諸法,不見自相故,智慧所觀察,一切無所得。”六祖也曾認定:佛經並非真正了義的佛法,因爲這是肉眼的境界,而肉眼的境界並不究竟,了義佛經的內涵是慧眼境界。此外義淨法師譯文爲“佛法者,如來說非佛法,是名佛法”,詞句上稍異,而意趣一味。
下文闡述小乘聖果與般若空性的關系,小乘聖者與凡夫不同,其特點是證悟了人我空性,破除了實執。小乘預流果到阿羅漢果之間,如果未證悟般若空性,那麼沙門四果也是不能得到。麥彭仁波切在《辨答日光論》和對沙格西的辨論書等論著依靠教理再叁重申:大乘所抉擇的緣起空性,聲聞、緣覺也必須要通達,如果沒有通達般若波羅蜜多,那麼聲聞自宗所承認的果位也無法建立。般若經雲:“凡執實相者,皆無叁菩提之解脫。”《般若攝頌》中亦雲:“誰求聲聞獨覺果,乃至法王如來果,皆依般若法忍得,離此恒時不可得。”甯瑪自宗並非認定聲聞緣覺必須通達全部法無我空性,但如果法無我的一分也未通達則不能超離叁界。
小乘聖果指沙門四果或者沙門八果。四果爲預流果、一來果、不還果和羅漢果,八種果位分別爲:預流向和預流果,一來向和一來果,無來向和無來果,阿羅漢向和阿羅漢果。向指的是即將到達而尚未到達,正朝果地前進,如預流向還未得預流果,時正向果的方面努力,是在凡夫人的基礎上向預流果方面修,稱爲預流向。預流果則已經遠離了凡夫的庸俗分別境界,已超凡入聖獲得了小乘見道聖果,余者類推。
“須菩提!于意雲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:“我得須陀洹果不?””
須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須陀洹名爲入流,而無所入,不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是名須陀洹。”
“須菩提,你是怎麼想的,你的心中有什麼看法或觀點,你認爲得到須陀洹聖果的人,他會不會生起名相執著的意念“我已經得到了須陀洹的果位了”。”須菩提回答說:“不會的,世尊。爲什麼不會有執著?因爲須陀洹之名,即是已遠離凡夫境界,趣入聖者出世之流,不爲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所轉,證悟對五欲六塵無有執著的境界,所以才稱爲須陀洹。”
須陀洹是指小乘見道果位——預流果。有些大德認爲“流”字應該是“生”字,一果應該稱爲預生;也有解釋爲入流,表示逆生死流,不入六塵,入出世聖者之流的意思。小乘行者通過四念處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的修習,于苦集等四…
《金剛經釋(索達吉堪布 著疏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