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子。清閑絕累。正好自嗟薄命。夫婦同修。稱念彌陀。求生淨土。疾趣菩提。爲大悲父。則盡大地衆生。無非是佛之子。豈不快哉。舉世之人。無一人不可念佛。是念佛一法。可以普攝群機也。
十一念佛可度衆生
法門無量。而有大小乘之分。小乘但求自利。獨善其身。大乘志在利他。廣度群品。或問念佛之人。厭苦求樂。願生淨土。舍此娑婆。取彼極樂。但求己利。是爲小乘。而菩薩發心廣大。舍己利他。不辭勞苦。不求安樂。涉世度生。大作佛事。不懂人中勤修萬行。乃至泥犁(地獄)苦趣。餓鬼道中。馬腹驢胎。時出時入。苦樂情亡。取舍見泯。方合大乘之道。大小比較。何啻滄海蹄涔。念佛者,何不善擇也。
答曰:念佛修行。正是最穩當大乘之行。可以報答四恩。而能濟度叁有。若不發心念佛。即欲救度衆生。只恐于他無益。于己有損。譬如有人。不能渡水。便欲入海救人。不特不能救人。而反自取沈溺。其危險孰甚。今之徒慕大乘。便欲度生。不修念佛法門。求生淨土者。亦複如是。
大凡欲修大乘者。發心則易。不退爲難。經中有雲:“魚子庵羅花。(此二譬喻因多果少)菩薩發大心。叁事因中多。及其成就少。”
舍利弗過去劫中,曾發大心,欲修菩薩利他之行。
是時天人知而試之,化一婆羅門,從途中號泣而來。
菩薩問曰:爲何悲傷?
答曰:吾母有病。
乃告雲:母病則請醫診治,何須大哭?
答曰:醫已請,藥不可得。
又雲:有方必有藥,如何不可得?
答曰:醫雲我母之病,須用發道心人之眼珠,煎湯服之,方能得救,否則必死。因求此藥不得,是以痛哭。
菩薩心思:如來累劫行施,舍頭目腦髓,救度衆生。我今已發大心,當施我眼,而救其母。即告之曰:汝不須哭,我今發大乘心,修菩薩行,當施我眼,爲汝母作藥。
婆羅門曰:感謝。
菩薩即以手,將右眼取出付之。(此難行能行也)
婆羅門曰:取錯了,醫雲左眼方可,右眼用不得。
菩薩暗想:右眼既不可用,應當早說,何待取出方說。又想既欲利他,當勿吝惜。
複將左眼取出與之。(此難舍能舍也)
婆羅門接向鼻中一嗅曰:此眼臭氣如是,安可做藥。
遂將此眼抛擲于地。
菩薩心中動念,(此難忍而不能忍也)歎曰:衆生難度,衆生難度。
于是退失大心。
此皆由末得無生法忍。雖然欲學菩薩。難行能行。難舍能舍。而難忍則不能忍。遂致六心墮落。塵劫聲聞。(小乘)由是未敢再發大乘之心。若欲修行大乘。廣度衆生。必須念佛。求生淨土。見佛聞法。得無生忍。然後普入十方塵刹。發四無量心。修六波羅密。饒益有情。同出苦輪。同生極樂。此雖先求己利者。實正欲利他也。豈彼小乘求出叁界。求證涅槃者。所可比耶。
夫念佛法門。以一心念佛。求生淨土。離苦得樂。一往觀之。似屬小乘。但爲自利。實際論之。正是大乘。可以利他。何以故。念佛往生。花開見佛。親聞佛法。證無生忍。得身、口、意、叁輪不思議業。普入塵刹。廣度衆生。而因中厭苦者。正欲拔衆生之苦也。即菩薩之大悲心。因中求樂者。正欲與衆生以樂也。即菩薩之大慈心。何得謂念佛是小乘。而非大乘耶。
叁輪不思議業者。一身輪現通。一身能現無量身。或現佛身。或現菩薩身。或現辟支佛身。或現聲聞身。或現六道等身。或慈或威。或定或慧。遍入十方佛土。饒益無量有情。二口輪說法。具四無礙辯。說六波羅密。四谛、十二因緣。十善五戒。世出世間。一切諸法。隨機教化。拔濟衆生。叁意輪鑒機。能鑒衆生。根機大小。智慧淺深。易度不易度。應以何身得度。即現何身。應以何法得度。即說何法。如觀世音菩薩。應機示現。無作妙力。自在成就。一身不分而普現。萬機鹹應以無違。是爲不思議業。得是業已。自可報答四恩。濟度叁有。
若不念佛求生淨土。雖發心廣大。自救尚且不了。安能救度衆生。惟有念佛修行。專心勵志。畢命爲期。內仗自心之念力。外仗彌陀之願力。會二力于一時。收成功于一念。往生淨土。見佛聞法。證無生忍已。然後乘大願輪。回入娑婆世界。以及微塵刹土。顯六神通。行四攝法。廣度有情。同生極樂。去來自在。不被業牽。方能大作佛事。報答四恩。
一者、可以報答佛恩。佛爲我故。于無量劫來。不曾棄舍于我。我昏迷時。佛則指示于我。我作業時。佛則憐愍于我。我沈淪時。佛則救拔于我。我得人身。佛則忻慰。此恩此德。莫可言喻。若肯念佛修行。自度已畢。然後度他。廣宣淨土法門。代佛宏化。普令衆生。念佛往生。橫超叁界。而暢佛懷。則真報佛恩也。《內典》雲:“假使頂戴恒沙劫。身爲床座遍叁千。若不說法度衆生。是則不名報恩者。”
二者、可以報答親恩。哀哀父母。生我劬勞。所有恩德。昊天罔極。父也、養我教我。一生經營。無非爲我。愛我如掌上之珠。望我若凶年之谷。母也、十月懷胎。叁年乳哺。咽苦吐甘。移幹就濕。鞠育顧複。無微不至。若但生奉甘旨之供。死盡喪葬之禮。均未足以爲報恩。必須念佛。求生淨土。然後還來此土。度脫親靈。永出苦輪。得生樂國。方得報答親恩。又我等自無量劫來。舍身受身。生生皆有父母。或生人中。或墮苦趣。肉眼不知。無由報答。若念佛往生。得六神通。不獨可度此生父母。且能度脫生生父母。其爲孝也乃大。則真是報答親恩。
叁者、可以報答師恩。父母生我。爲生身父母。師長教我。爲法身父母。若無師長。我之智識。無由開發。我之學問。無由增進。我之道德。無由成就。師恩浩大。更有過于父母。若欲報答。惟有念佛。求生西方。自度已畢。然後度他。如鸠摩羅什法師。初從槃頭達多法師。學小乘。後從蘇利耶須摩法師。學大乘。深明法性理體。自悔從前學小乘之非。因念舊師。歸爲演說大乘真理。令師得悟。而沾勝益。其師反拜爲師。羅什不敢受。師曰。我是汝小乘師。汝是我大乘師。如羅什者。可謂真真報師恩也。
四者、可以報答衆生恩。
或問:衆生于我,何以有恩?
答曰:農人種植,而我得食。女人紡織,而我得衣。百工技藝,所成衆器。而我得以受用。
或曰:我以錢財購得,何足稱恩?
答曰:雖有錢財。若非彼等勞力所成,何從購得,而受用耶?又一切衆生,或是我過去父母師長、親朋眷屬,不過改形易報,不能認識。未可謂衆生,與我全無關系?乃至耕田之牛,守夜之犬,于我亦皆有恩,應當報答。
念佛求生淨土。雖則自度。實欲普度衆生。而報其恩。若以此現前。未得無漏之身。欲學菩薩。度生之行。誠非易事。譬如破船拯溺。非但不能救人。而反自遭沈溺。生淨土已。見佛聞法。證無生忍。如前所說。得身口意叁輪。不思議業用。可以廣度十方。一切衆生。則真報衆生恩也。既能報答四恩。自可濟度叁有。其勝益殊勳。豈語言之所能盡耶。
叁有者、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。即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是也。叁界、何以曰叁有。因叁界之內。六道衆生。隨善惡以升沈。善業則升。生天、人、阿修羅(譯非天福報不及天)、叁善道。而受福樂。惡業則沈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叁惡道。而受痛苦。若善業更兼禅定不動之業。則生色界無色界。因善惡不動叁業。起輪回性。有因必定有果。因果不亡。故謂之曰有。若以叁界九地論。則名九有。九地者、六欲天以下。名五趣雜居地。五趣衆生。混雜而居。例如人間。人鬼禽畜同居故。初禅天、名離生喜樂地。二禅天、名定生喜樂地。叁禅天、名離喜妙樂地。四禅天、名舍念清淨地。並四空天。空無邊處地。識無邊處地。無所有處地。非想非非想處地。廣名二十五有。都是有因有果。隨業受報。念佛之人。自度已畢。發心度他。乘願利生。豎窮叁界。如金剛經所雲:“若卵生。若胎生。若濕生。若化生。若有色。若無色。若有想。若無想。若非有想非無想。我皆令入無余涅槃。而滅度之。”是謂濟度叁有。故曰念佛可度衆生。
十二念佛得成佛道
或問:念佛本極易之事。而成佛爲甚難之事。佛道長遠。經中所雲。必經叁大阿僧祇劫。勤修六度萬行。方可得成。何以念佛即得成佛?
答曰:修行法門。頓漸不同。漸則叁祇煉行。百劫修因。方成佛道。頓則不曆僧祇。可獲法身。未可一概論也。
念佛、乃是橫超生死。疾趣菩提。圓頓法門也。只怕大家不肯念佛。不怕不得成佛。如果一生精進不懈。自然佛果可期。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雲:“願一切人等。善自思惟。行住坐臥。必須厲心克己。晝夜莫廢。畢命爲期。前念命終。後念即生。永劫受無爲之樂。乃至成佛。豈不快哉。”善導大師。一生專修念佛法門。念一佛、口放一光。念百佛、千佛、其光亦然。如上開示之言。自應深信。加以切願實行也。
又文殊菩薩告蓮宗四祖五會法照大師曰:“諸修行門。無過念佛。”一日四祖至五臺山。大聖竹林寺。親見文殊普賢二大士。分坐左右。同舒金臂。摩四祖頂曰:“汝以念佛故。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。若善男女等。願疾成佛者。無過念佛。則能速證無上菩提。”觀此二大士之言。分明指示念佛。可以成佛。何疑之有?
念佛之人。而得諸佛慈悲之所護念。彌陀願力之所攝持。命終往生。徑登不退。任運進修。直至成佛。《彌陀經》雲:“衆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(候補成佛之位)其數甚多。”觀一生補處之句。一經往生。即是最後身。豈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。此乃約事而言。若約理說。念佛功深。無念而念。念而無念。心佛圓融。自他不二。一念相應。一念佛。念念相應。念念佛。證惟心淨土。見自性彌陀。不待往生。即成佛道。其圓頓爲何如耶。
或曰:念佛往生。其事確否。
答曰:信、願、行叁種資糧具足。往生必矣。
永明大…
《勸修念佛法門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