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

  大乘起信論講義

  (1993年 2月27日文殊講堂)

  (請合掌!)

  (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)

  (今天是1993年2月27日,我們講《大乘起信論》,《大乘起信論》在佛教界可以說是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,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論典,它是融通空、有的思想的一部論典,尤其真谛叁藏所翻譯的,這個詞句非常之美!很美!所以,《起信論》在佛教界裏面所占的地位,一直都是屹立不搖,所有研究佛法的人,沒有一個不研究《大乘起信論》,所以,《大乘起信論》,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,《大乘起信論》在佛教,只要是弘法的法師,或者是佛學院,或者是有心深入經藏的人,想對真如跟生滅了解的人,都一定會了解、一定會深入的,但是,《大乘起信論》的注解非常多,包括日本人,也對這部論典非常有興趣,所以,如果你打開《大藏經》或者是過去祖師的注解,太多,無所適從,我們選擇圓瑛法師的這本講義,說深不是很深,說淺也不是白話,深淺適中,很適合現代的人研究,所以,我們放輕松,慢慢、慢慢的……,一步一步來研究,我們就會發現這部論典的重要跟詞句優美的地方,可以增加我們很深厚的文學的底子。)

  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上

  

  四明接待講寺佛教講習所圓瑛弘悟述

  (這樣一段一段念,就讓大家知道段落是在哪裏分開來。“四明”就是四明山,比如說,我們現在的什麼,菩提山什麼寺,光明寺,什麼山什麼寺,都是這樣子,所以,四明它是山,是個屬于地方,因爲,這裏是浙江鄞縣西南方,浙江的鄞縣,這個鄞縣西南方,它是天臺山北方山麓這一帶,統統稱爲四明山,四明山接近浙江的奉化縣交界處的地方,老總統住的地方,我們講浙江奉化縣,這個地方有數百裏都是山,總共有二百八十個高峰,其中芙蓉五峰的頂有四個穴,天氣晴朗的時候,就像日光、月光的照射,所以,稱爲四明山,自古是我國佛教勝地之一。師父這裏有一些資料,我們簡單念一念,大家對四明山就比較容易:以杖錫之杖錫寺,雪窦山資聖寺,天童山之景德寺,阿育王山這阿育王寺。念一下,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,這個四明山簡單講就是佛教勝地。“接待”:這個接待,老一輩的人會比較了解,布施給過路來往的人所需要的,比如說,奉茶,在門口寫個:奉茶,或者是有的人,像印度有人喜歡修福,修福,他就供養來往的旅客住宿、吃的東西,像中國、日本都設有義井,以提供清水,或者是在路旁,或者是門前供應茶水、桌椅以便利行旅者,以便利行者就是旅行的人休憩飲用的地方,所以,這個接待在以前,這個名詞並不是陌生,但是,在我們現代沒有,現代都是旅社hotel,沒有這種接待的地方,以前的人,大部分是比較淳樸、善良,如果說,我們現在設一個接待,明天去,鍋、竈都空無一物,統統沒有,連煎匙(鍋鏟)也順手拿去,現代人沒有設接待的地方,所以,接待這個名詞,在幾十年前是大家都了解,不是很陌生的名詞。“講寺”,也就是在這個地方四明山接待,講寺就是專門弘法用的,你像我們這裏的講堂一樣。“佛教講習所”,佛教講習的地方。(下面一段摘自《佛光大辭典》)

  圓瑛(1878~1953)(這個人總共活了七十六歲)我國近代僧(是近代有名的高僧。這個不困難記,因爲我是1953年出生的,所以,圓瑛的死造成我的出生(法師笑),所以,你要記圓瑛法師就記師父的年齡,我要是幾歲,圓瑛法師就死了幾年,我今天四十一歲,對不對?四十一歲,Fory-one years old. 所以,圓瑛法師就是距離我們今天四十一年前,很不幸,我算是倒楣(諧音接續)來出世的,我一出世,他就死了,所以,1953是我誕(蛋)生,然後,他就走了。慈航法師也是1952走的,好像是那個時候,所以,我是來接續的,出世之後總接,所以,記圓瑛法師,很好記,你要記師父幾歲,他就是離開這世間幾年,圓瑛法師,我這裏有一些《佛學大辭典》的資料,我們念一念,讓大家對他有一個印象,不是很長,短短的,用兩、叁分鍾的時間,我們對這個人崇拜、推崇、贊歎。圓瑛1878到1953年,是我國近代的出家人)。福建古田人(師父的祖先也是福建,跟我一樣是同樣一個省籍,福建省。當然,我們是在臺灣出生,福建古田人),俗姓吳(師媽也是姓吳)。法名宏悟(法名叫做弘悟,就是圓瑛跟弘悟是同一個人),號韬光(弘悟,號叫做韬光),以字行。生于清光緒四年(生在清光緒四年)。幼失怙恃(從小他就沒有雙親,沒有雙親),十九歲至鼓山出家(十九歲的時候到鼓山出家,十九歲出家,我是二十七,他是十九),主修天臺學。後至甯波天甯寺習禅(後來到甯波的天甯寺習禅,學習禅宗)。二十六歲參學于天童寺(二十六歲參學在天童寺)敬安和尚,並赴福建、浙江及南洋等地講經,聲譽極高(然後,又到福建、浙江、以及南洋等地講經,聲譽極高)。光緒叁十二年(1906),與太虛大師締交,訂定(就是兩個人訂定幾個原則:)“以心印心、白首如新(訂定第一個是以心印心、白首如新,就是說跟太虛大師結交,用禅的心:印心,它才不是我們一般在唱的:你的一顆心,我的一顆心,差太多啦,那個是迷惑顛倒,這個是以禅宗的大徹大悟的以心印心。白首如新,到百年我們的交情,就像新結交的一樣,就是不會喜新厭舊,永遠朋友,就是那麼好)、以善勸勉(用善來互相勸勉)、疾病相扶(有疾病的話互相幫助,互相幫助,這個在出家人,這個地方可以看到,比親兄弟更好,親兄弟,你要叫他照顧,他可能有點微詞,要是出家人生病,只要是真正在道上修行,都會盡心盡力地互相照顧)、安危與共(碰到困難我們用生命共同付出)、事必相商(碰到什麼事情互相商量)、各自立志(各自立志就是每一個人要立志向,決定我們今天的訂定)”等數條義規,共結兄弟之盟。時年二十九(那個時候圓瑛法師二十九歲),太虛十八(太虛大師十八歲而已,十八歲,近代的高僧:太虛大師)。其後致力于組織中國佛教會(虛大師最偉大的地方,如果,民國以來沒有太虛大師的話,我看佛教今天完蛋了,今天佛教沒有虛大師的話,佛教沒有辦法,整個佛教的改革,受太虛大師的影響最大,他開佛學院,然後,訂定出家人的製服、規矩、栽培僧才,這個觀念都是太虛大師創立的,所以,虛大師對我們近代,就是最近這幾十年來,佛教影響很大)與寺産保護運動(當時政府提倡廟産興學運動,主張以寺院財産充作振興教育之資)(那個時候他們發起寺産保護運動。當時候的政府提倡把寺廟的財産貢獻出來,寺廟的財産全部充公,充作什麼?興辦教育的資金,就是你這裏所有的供養,動産、不動産全部要捐贈,出家人趕出去,然後,興辦教育、學校,就是不准有宗教,簡單講就是破壞,破壞宗教,然後,假借名義辦學校,說起來也很悲哀。臺灣目前來講,宗教受到保護,所以,再怎麼樣始終臺灣是很有福報的地方)。民國二十年(1931)(就是1931年)四月于(在)上海舉行中國佛教會第叁次全國代表大會時(的時候),由于議決事項之(的)意見相左(相左就是意見不合,也就是圓瑛法師跟虛大師的,兩個大師的意見不合,大師級的意見也會不合,也沒有辦法,太虛大師他們比較進步派,他們希望改革,圓瑛法師比較希望保守,虛大師認爲這樣不行,這樣佛教不會興盛,虛大師認爲如果按照古來的這種方式,沒有統合整理整個佛教,佛教會因爲沒有辦法配合現代而變成沒落,一定要改革。所以,虛大師站在進步派這個地方,圓瑛法師他們是站在保守方面,結果,意見不合),太虛等進步派乃脫離該會(所以,太虛大師就脫離了中國佛教會),另于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(另外在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。所以,兩個人看法意見不一樣,但是,兩個都是高僧,虛大師火化出來幾千顆舍利子,圓瑛大師也不是弱者,火化以後,你看!整盤都是舍利子,能燒出舍利子的人,看法還是不一樣,所以,你不要:奇怪!唉!兩個出家人,怎麼看法不一樣,看法不一樣,有舍利子就好,有什麼關系!不是很有辦法,對不對?兩個都很了不起,是不是?見地不一樣。所以,另外在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)。師與王一亭等則繼續主持中國佛教會(圓瑛法師跟王一亭等則繼續主持中國佛教會)。抗戰軍興,師赴南洋募集醫藥費用(圓瑛法師後來去南洋,籌募醫藥費用,那時候戰亂,窮)。翌年(第二年),主持槟榔嶼極樂寺(就主持槟榔嶼的極樂寺。槟榔嶼一個島)。二十八年返上海,主持福建鼓山(的)湧泉寺、甯波天童寺,並于上海玉佛寺(同時在上海的玉佛寺。現在上海玉佛寺還在)、圓明講堂等處講經布教。其中,尤以《楞嚴經》之(的)注釋、宣講,傾四十余年之願力而廣說之(換句話說,圓瑛法師做那本《楞嚴經講義》是花四十年的時間,是花四十年的時間,我們現在印的到前面來,放在你的前面,你還不聽,那有什麼辦法,人家高僧大德是用四十年,所有的青春生命,都發揮在那本講義,而我們不去研究,沒有福報也沒有因緣,說起來很悲哀,他用四十年把《楞嚴經講義》整理出來,而我們現在還好碰到某某人,跟他講一講,要不然,那麼好的書,很可憐!排起來也看不太懂,因爲,裏面都是言文言,都看不懂,此外,都是文言文,因爲,我不講這句話,人家以爲我國文真的不懂,傳到大陸去,唉!臺灣的慧律法師怎麼這樣子,言文言,文言文都看不懂),機辯縱橫,饒益教界。此外,特重僧伽教育(此外,圓瑛法師特別重視僧伽的教育)、社會(的)福利事業、各地(的)寺刹複興、佛書(的)刊行、難民救濟等。四十二年九月于北京入寂(圓瑛法師是一九五叁年九月在北京入寂,九月,不曉得是不是農曆,我是農曆九月二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