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切寶珠之影,每一個寶珠都映現自己以及他人寶珠的影像,那麼每一個影像中,也都是映現出自己以及一切寶珠的影,如是寶珠無限交錯反映,就是這樣子,重重的影現,互顯互隱,有的顯現,有的隱,重重無盡,《華嚴經》以因陀羅網譬喻諸法之一、多相即相入,相即相入,重重無盡,一跟多同時都具足,若依境界而言,稱爲因陀羅網境,依定而言,叫做因陀羅網定,依土而言,叫做因陀羅網土,此皆爲顯示事事無礙圓融的法門,所以,這個帝網就是這個意思)。
最勝業遍知叁句。歸佛寶也(叁句是指底下“最勝業遍知,色無礙自在,救世大悲者”這叁句。這是指先歸依佛寶)。佛以叁輪應物(叁輪就是身、口、意,指身輪、口輪、意輪)。業。即身口意叁輪業用。(佛當然是叁輪,身、口、意)皆最殊勝。顯非應化身。乃從法垂報(是從法)之身(依慈悲心,這個“垂”字本意是自上施予下,上:從上面布施給底下就是垂。施:施予,施舍底下,現在的意思是說慈悲,然後變化,慈悲變化這個色身來普度衆生,從法身慈悲化爲報身,或者是應化身,來普度衆生)。不雲法身者。以法身人法寶攝故(法身是無相入法寶,所以,在這裏不講法身)。遍知。意業最勝也(因爲是正遍、正遍知)。凡夫妄知。外道邪知。二乘偏知。菩薩分知。唯佛(是)遍知。以真智證理(用真正的大智慧證得我們原本具足的無生之理)。理無不徹(這個道理沒有不顯現出來的)。以俗智鑒機(“鑒”就是判斷,判斷力叫做鑒,拿來鑒定看看)。機無不宜(根機沒有一個不適合)。乃至緣起差別等(種種的差別相)。無不盡知。故雲遍知也。
色無礙自在。(什麼叫做“色無礙自在”?)身業最勝也。如來色身。自在無礙。乃有多端(“多端”就是多種)。(哪幾種呢?講到佛的色身)今略辨四種。一(、)大(身)小(身)無礙。(六根的)一一根皆遍法界。而不壞諸根之性。又不雜諸根之相(一根的能力就周遍法界,但是又不壞諸根之性)。二(、)互用無礙。一根能作諸根用。諸根能作一根用。自在相作。而不相礙(一切的相都不罣礙)。叁(、佛的色身是)理事無礙。現色炳然(“炳bǐng”是顯著的意思,俗家人名這個“炳”字,可能也是很多,像李炳南老居士,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在家的大德)。而不礙舉體性空(現象一直起來,但是,當體就是空性)。妙理湛然(道理是很光明的)。而不礙業用無方(雖是空性,妙理湛然,清清楚楚空性的道理,全體就是空,但是,不妨礙它的業用,“無方”就是沒有一個定向,哪裏都不受到限製,“無方”就是遍十方,如果有方的話,你到東方去,南方就不能來,你到南方來,北方就不能去,“無方”就是沒有固定的方向,哪裏都可以去,這意思是君子不器,沒有什麼兩樣)。下文(底下)雲。色即智(這個是對衆生來說的話,衆生色就是障,色就是現象,色身也是一種現象,外境也是一種色法,我們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,可是,諸佛菩薩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智慧,就差這麼多,只要我們能夠把一切事相融歸到我們自性清淨心,以我們自性清淨心散發出來的智慧,色法就會無礙,我們這個色對衆生來講是障道,看什麼,看什麼都不順眼,看什麼,看什麼就是牢騷抱怨,釋迦牟尼佛的胸量,他看什麼,他都是以慈悲心去關懷,像佛經典裏面記載的:一個媳婦很潑辣,公公、婆婆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,佛就去度她,這個媳婦,如果對她家人來講的話,是一種痛苦、一種負擔,一種沒有辦法講道理,碰到的那個,你實在是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,佛不一樣,佛認爲一切境界都是修福的機會,有因緣他就造福人群,沒有因緣,隨緣,所以,他的智慧就充滿著一種悲心,我們的智慧充滿著我執,所以,就變成世智辯聰,我們的智慧充滿著我相,我相:我很用功、我很執著、我怎麼樣持咒、我怎麼樣念佛、我怎麼樣對,你們統統不對,所以,我們透過無明所講出來的,雖然講智慧,其實那是一種世智辯聰,我們講智慧,實在是高估了自己,根本沒有所謂的智慧,智是平等相,智慧是平等相,我們哪裏有真正的智慧,講了二、叁句話,統統別人不對,我們統統對,哪裏有真的平等相,沒有!)。說名智身等(說明智身,所以,佛很偉大,色法一切無礙)。四(、)應機無礙。一身不分而普現(一切衆生,他可以不必分身,色身就是:你看他,他就在前面,可是,無量的虛空,都有佛的化身)。多機(“多機”就是多種衆生)齊應(“齊應”就是同時。同時應現在他前面)而無乖(“無乖”就是不會互相違逆)。在彼不礙此。在此不礙彼。故雲色無礙自在。
救世大悲(你要救度衆生,你就是要運用口才,去救度衆生,口才我們統統有,每一個統統有,只是我們發揮的口才是建立在我見裏面,學佛的也是一樣,不到證阿羅漢果,我執不斷,講出來的話還是我執,主觀意識太重,不斷法執的人,太愛自己所修的法,修密宗的人說叁業最清淨,即身成佛,我修密修了四、五年,是不是?修禅宗的人說:即刻開悟,即心即佛,以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本來面目,修淨土的人說帶業往生,所以,就會産生宗教的狂熱分子,攻擊別人,然後認爲自己所修的是最殊勝,人一定會在生命當中迷糊一陣子,我這句話你要冷靜,當我們一個人修淨土法門修一修,他覺得很平淡的時候,他就會搞一搞密宗,自己買一個鈴杵……(法師做搖的鈴杵樣子),我們很了解,我也買過,我總共灌了十幾個頂,持咒持了算百萬遍,開過頂的,吉祥草都透過頂部,我到現在還是恢複念佛,因爲,他那個感應力很強,會很吸引人家,我們雖然有正見,但是受不起誘惑的時候,一下子就栽進去了,以爲自己很有修行,就是這樣子,人在一生當中他在迷糊的時候,他會覺得很聰明,禅宗也是這樣子,當他去打一次禅七的時候,他覺得心很法喜,可是,他忘記了他還是凡夫,參禅、參禅的時候我們悟道:即心即佛,內心裏面就産生一種觀念:我就是佛,我今生今世死了以後,就可以盡虛空遍法界,就是我的生命,但事實不然,他忘記了他是凡夫,所以,參禅到最後會變成我慢,會無慢,生大我慢,什麼都不在意,抽煙、喝酒、打牌,他認爲那是無所罣礙的事情,參到最後戒也不持,什麼都沒有,他什麼都開緣,他什麼都是無所住,所以說,我們人的一生裏面,他一定要迷糊過一陣子,成熟的代價就是不成熟,一定的道理,當一個人在迷惑的時候,你怎麼跟他講,他會認爲你是啰嗦的,你很無聊,我現在念咒念得那麼好,你認爲你修密宗不好,他參禅參得……,參禅參得好,念佛才念得定,對不對?他內心裏面就是這樣想,參了以後,他不會念佛,參禅的人不會念佛,然後,他內心裏面充滿著喜悅,噢!原來的本來面目,他不曉得悟離了生死還十萬八千裏,他不曉得。所以,像我活到41歲的人,我們什麼都體會得出來,所以,我們如果看到衆生,現在很著迷某一種法門的時候,我跟他講:還早得很,因爲,他年齡還不夠,體會得還不是很深,他現在認爲他這樣最好,他認爲刹那的喜悅,以爲是永恒的方向,錯就是錯在這個地方,修這個法門喜悅的時候,他以爲這就是了生死。我告訴你,再重複地告訴你:離開念佛法門,你要了生死out,零,一個都沒有,不相信!你試試看!看你臨命終自在,還是念佛的人自在,You can try and test.你敢試試看嗎?)。(所以,我們要救世大悲)口業最勝也(但透過凡夫沒有平等、沒有般若智慧,所講出來的話一樣是無明)。世謂世間。乃叁種世間中之有情世間也。即所救之機。大悲爲能救之心(大悲就是我們能救的心)。揀非生緣悲(這個“生緣悲”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權教菩薩的慈悲)。法緣悲(整句來講就是生緣慈悲、法緣慈悲、無緣大悲,這樣講才是整句的意思。我們現在少一個慈,應該講生緣慈悲、法緣慈悲、無緣大慈悲,法緣慈悲是二乘人以及初地菩薩所修的)。由無緣大悲(無緣大悲就是佛。我們來解釋一下: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九:將慈、悲赅攝在四無量心中,而分別稱爲慈無量與悲無量,另據《大智度論》卷四十:《北本大般涅槃經》卷十五等記載慈悲有叁種,第一個生緣慈悲,又作有情緣慈、衆生緣慈,也就是觀一切衆生猶如赤子,而與樂拔苦,此乃凡夫之慈悲。然叁乘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最初的慈悲,也是屬于此種,所以,也稱爲小悲;第二叫做法緣慈悲,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,系無學:無常阿羅漢,指二乘以及初地以上菩薩的慈悲,又稱爲中悲;第叁叫做無緣慈悲,是遠離差別的見解,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,絕對的慈悲,這個是佛獨具的大悲,不是凡夫、二乘等所能起的,所以,特稱爲大慈大悲。所以,由無緣大悲)內熏。說法度生。因衆生根性不一。故如來巧說不同。大小頓漸(大乘、小乘、頓教、漸教,)。偏圓顯密(“偏”就是偏空,是指二乘。圓就是圓滿,就是指大乘。顯教以及密教)。無非隨機利導。對症施方。佛說一切法。一一皆從大悲心中流出。故曰救世大悲。
者字(是)指人。即上叁輪最勝之佛。佛德無量。難以盡舉。略舉叁業。以表所歸也。
及彼身體相叁句。歸敬法寶也。及者並及。言不但歸佛。亦歸于法也。法寶有四。謂教理行果(如果你每個字加一個“法”,可能比較更清楚,你講教理行果,有時候念一念,不曉得在念什麼,教理行果是指法寶,叁寶裏面的法寶,教法、理法、行法、果法)。今但歸果理(歸于果法以及理法兩個)。彼即指佛。約彼佛身。而明法寶(佛的身來說明法寶)。是果法也。又約身之體相(體相是空性)。是理法也。及之雲者。顯佛與法。(佛跟法)是非一義(它不能講一個,佛是覺悟的人,法是永恒的真理)。彼身體相。顯佛與法。是非異義(也不能說不同,法由佛悟,悟的人也就是符合這個法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