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主人、住持叫做怀义法师所建,来华的三藏法师就是从印度来到中国的三藏法师,大部分的人都住在这个地方翻译经典,所以,佛授记寺是翻译的场所,翻译的地方,那个时候都是用国库,所以,这个佛授记寺,你不能不了解,不得不了解一下,你不了解的话,不行,佛授记寺:专门有印度的法师来到这个地方住下来,住下来的时候开始翻译,统统在这个地方,大部份的印度人,通达三藏的法师都在这个地方)译。沙门复礼笔受(也要了解一下复礼大师:复礼大师,唐代的出家人,京兆人就是陕西人,俗姓皇甫,生年不详,复礼大师年少就出家,住在大兴善寺,曾随地婆诃罗、实叉难陀等译出经典,高宗永隆二年,公元681年,有一个太子文学,太子文学是官名,唐代管理经典的官吏叫做权无二,这个名字也是很奇怪,这个人对佛教提出二十条质疑、疑问,复礼大师就这个写了《十门辩惑论》来答覆他,这个权无二遂折服,所以,做一个法师,你要折服人家很不容易,不要人家一问你就静默,睁大眼睛一直看,你怎么这样问,他说:你怎么无法回答。所以,复礼大师也是辩才无碍,纵横无碍,对不对?后来,这个权无二作为复礼大师的弟子。另著有《真妄颂》,论真心跟妄心的关系,并征求当时候,这些大法师的回答。复礼笔受,就是复礼大师笔受)。今行前译(“行”就更遵照。现在遵照前(前译就是真谛三藏所翻译的,不是遵照后译,后译是实叉难陀翻译的)真谛三藏翻译的来研究这本译本,不按照实叉难陀所翻译的译本就是今行前译)。三翻译人时竟。(上面是半介绍性的,对历史渊源、译论的人了解一下,不错。有的人说不喜欢研究这一段,不行,不研究这一段,你不晓得历史的渊源是什么,虽然,师父有念得稍微快一点,但是,大家至少有一个观念,了解人家的伟大是什么,给大家一个警惕、一个鼓励作用)
甲四 归敬述意(归敬就是先尊敬三宝,然后为什么要造论,归敬就是“归敬三宝”,述意就是说我为什么“后述造论意”)
二 A乙先 归敬三宝 B 后 述造论意
A乙先 归敬三宝
【(造论的人)归命尽十方(你要造论,先归依十方诸佛,尽十方的三宝)。最胜业遍知(最殊胜的三业的一个正遍知,这是指佛宝,先归依佛宝。最胜业,这个“业”就是指三业,身、口、意业最殊胜的,哪一种人呢?正遍(遍:biān)知就是佛,最胜业遍知,这是指佛宝)。色无碍自在(是指佛的身业最胜,)。救世大悲者(是指佛的口业最胜。他对色法一切无碍,就是指这个色身,身业千变万化,救世大悲者,你要救世,你就要说法,那就是口业最胜,意业,当然是无形的,所以,他就是在身业以及口业里面显现,所以,最胜业遍知,色无碍自在,救世大悲者,这是指归依佛宝)。(底下是法宝)及彼身体相。法性真如海。无量功德藏(这个是指法宝)。如实修行等(这个是指僧宝。及彼身体相,这个“彼”字也就是指诸佛,指佛身体相,这个“身”:诸佛以法为身,诸佛菩萨以这个法、这个真理来当作身,不是我们一般以父母所生的色身为身,诸佛以法,就是以真理,简单讲就是智慧,法的显现就是智慧,有形的叫做慈悲,无形的叫做般若。“及彼身体相”,“体”是指我们真如,相是我们无量的体相。“法性真如海”,这个就是解释上面那个“体”字,“体”是什么意思?体就是法性真如海,“相”呢?相就是底下,无量功德藏。“法性真如海”是解释佛的体,“无量功德藏”是解释佛的体相。“法性真如海”法性空一切法,真如海就是无所不在,广大无比;“无量功德藏”就是说虽然是空一切法,但是,具足了无量的功德藏。“如实”就是以不生灭的心,见道无为的心去修行,这是专指初地菩萨以上的修行,才能称为如实修行,如果,不是初地以上见无为的真如,不能称为如实修行。“如”:自性清净心之真实,不是相似境,是真实境,真实境就是所悟的跟诸佛一样叫做如实。“如实修行等”,这句是指归依僧宝,等智(等智:从初地到十地,“等”就表示说从初地的如实修行境,无为的真如自性开始算起,到十地菩萨都离不开如实修行,所以,这个“等”字因为没有办法一地一地的列出来,干脆写一个“等”字就包括了十地菩萨,“等”包括从初地到十地,就不必再多说明)。如实修行等”,修什么?修两种智慧,第一个修正体智,也就是所谓的修根本智,第二,修后得智。根本智专指空,后得智专指有,也就是所谓的如实修行,离不开这两种智慧,正体智也就是所谓的根本智,后得智也就是所谓的妙有。好!再简单地念一遍:“归命尽十方”,要造这部论先归依,“最胜业遍知,色无碍自在,救世大悲者”,先归依佛宝,这三句是指佛宝,最殊胜的三业,一个正遍知者,他的色就是所谓的身业无碍自在,辩才无碍,口业最殊胜,所以,他是个救世的大悲者。底下三句是法宝:“及彼身体相”,这个“彼”字是指诸佛。“身”:诸佛以法为身,我们常常讲:法身、法身。“体”、“相”:用下面两句解释体跟相,“体”就是真如体,“相”就是无量功德藏。“法性真如海”,这句是解释诸佛的体。“无量功德藏”是解释诸佛的相。“及彼身体相,法性真如海,无量功德藏”,这是归依法宝。“如实修行等”,这是指归依三宝,归敬三宝,僧宝。“如实”是指入于真如的无为,从实地菩萨到十地菩萨所修行的,修两种智,正体智也就是根本智,以及后得智,等是指初地到十地,统统是修这个,只是说力量的强跟弱而已)。】
将造斯论(预备要造《大乘起信论》)。先归三宝(先归敬三宝)。具有三意(具有三种意义)。一为荷恩故(“荷”就是承受,荷担如来的家业就是承受,因为承受了恩)。若无佛说。法无由起(没有佛来说法,法没有一个源头,没有一个开始)。若无有法(没有这个法)。解无从生(我们也无法去解它。无佛,法无有起,无法,解无从生,我们没有办法解悟)。若无僧传(僧宝来传)。闻无所自(你要听经闻法就困难)。由荷三恩(因为承受了这三种的恩德,所谓三宝的恩)。方成慧悟(才成一个有智慧、觉悟的人)。今传此法。理宜致敬(现在要传这个法,我们应当致敬,对三宝致敬)。二求加被故。浊恶世中。传化不易(要传达佛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,智慧不够也没有办法,智慧够了,众生不接受也没有办法,所以,传化这个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尤其是在娑婆世界,碰到了三宝,那是千幸万幸)。若不仰请三宝。威力加被。难以自利利人。故应致敬。三令生信故。如率已造论(“率已”也就是说草率,轻易而不慎重。如果,轻易而不慎重造这个论)。恐人不信(恐怕人会不相信,因为,你随随便便造论)。要归三宝。法有所宗(“宗”就是依循。法有所依循)。庶使论义(希望使《起信论》这个道理)。印契佛心(符合佛的意思、符合佛的心)。易启信从(容易开启信心及依从)。故应致敬(如果,一个出家人他见佛就顶礼,见到长老就顶礼,那么,他就会做模范给在家居士看,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僧宝,都是对三宝、对佛宝这么恭敬,他就有一个模范,无形当中他就会感化众生,让众生对三宝起信心,一样的道理,所以,这个归敬是很重要的工作)。
归命。表能归之心。尽十方。即所归分际(“分际”就是境界,它的境界到哪里?到十方。它的界限到哪里?也就是十方。表示一切三宝,十方的三宝统统归命)。最胜下七句。举三宝德。归命有二释。一归向义。(我们的)命谓命根。乃六根之总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总合叫做命根)。一身之要(最重要的)。万生所重(万就是一切,生就是众生,一切众生所最贵重的就是他的生命,没有命就什么都不用谈,对不对?所以,杀生的罪最重就是这样子,你去杀一个人,你要判死刑,你去强暴一个女孩子,你只要不杀死她,不会判死刑,五戒里面,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,你看看!你去偷人家的东西也不会判死刑,强暴女孩子,他也不会判死刑,除非你再杀死她,对不对?你打妄语,你不影响法律的话,打妄语那也不是很重的罪,喝酒只是说害了自己的身体,所以,你怎么讲就是杀生的罪最重,你怎么讲,没有命就什么都不必谈,要是没有这个色身,你怎么学佛呢?所以,断了众生的生命就等于断了他的一切,所以,列为第一个根本重戒就是这样:杀生)。莫此为先。今举之以奉三尊(我们说皈依佛,两足尊,皈依法,离欲尊,皈依僧,众中尊,是不是?)。表信敬之极也(以春三尊,所以,归向的意思就是这样子,归向的意思,用我们的生命侍奉三宝)。(第)二(归命有第二种意思,就是)还源义(前面第一个是指外在的,第二个是指自性的,不一样。“还源”,就是回到本来的根源,你只要往内回光返照就是归命自性三宝)。众生六根。从一心起。而背本逐末(违背了根本的觉悟、悟性。“逐末”:追逐五欲六尘)。奔驰六尘(上面)。今举命则总摄诸根(讲到一个命字,举出一个命字,那就是包括了六根)。还归其本源一心。一心。即自性三宝也。
尽十方。即极尽十方法界之分量。所有帝网刹中之无尽三宝也(“帝网”:就是所谓的事事无碍, 这个帝网,从以前到现在,都专门指华严的思想,我们这里有一点点资料:帝网又叫做因陀罗网,为帝释天的宝网,乃是庄严帝释天宫的网,网的一一结附宝珠,皆附宝珠,其数无量,你就把它观想,我们这四个角落用一条绳子,就像网球的网一样,把它倒吊起来,然后,每一个结都挂一个珠,那个珠可以反光,一颗珠就可以映现无量的珠,每一颗都是这样,一颗珠就是具足一切,但是,又分得很开,若说一珠就是无量珠,也对,无量珠说它是一珠,也对,而且,珠珠分开,所以,这叫做事事无碍,一一宝珠皆映现他一切宝珠的影,就是这样子,又一一影中也皆映现自他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