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全部被围起来,断粮,没有东西吃,活活地饿死。所以,梁武帝也是死得很惨。立简文帝,分兵破吴郡、会稽等地,烧杀掠夺,南朝文物尽遭破坏,后自立建国称汉帝,侯景自立为帝,自称为汉帝,后为陈霸先、王僧辩等讨平(事见《梁书》五十六,《南史》八十,侯景之乱)。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多少研究一下。)所以,遂潜行南归,算了、算了,反正刚好碰到战乱,就逃、逃……,往南边一直走,辗转游历,经过今天的江苏、浙江,赣是指江西,闽就是福建、广州等地,就是真谛三藏也是游了不少,游了不少地方,而所到的地方就一直翻译不停,除了翻译以外,然后,撰疏就是写疏,就是注解,写注解来解释经论,自己翻译,翻译以后写注解,然后,解释这个经论,陈太建元年示寂,世寿七十一岁。从梁武帝末到陈太建元年,共翻译经论,这个传记64部278卷,现在仅存的30部,大都是佛教研究重要的典籍。四大翻译家,你们一定要了解:第一个鸠摩罗什,第二个玄奘大师,这两个你们都知道,第三个义净大师,第四个就是真谛三藏。学佛的人应该认识这四个,所有的经典,几乎都是他们四个翻译的,当然也有很多人,是其他人翻译的,但是,占的数量是有限,他翻译的方法跟学识,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的泰斗,主要译作除了《转识论》、《大乘唯识论》等唯识论典外,另外有《金光明经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摄大乘论释》、《律二十二明了论》、《中边分别论》、《十七地论》(《十七地论》是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别出本)、《俱舍论释》、《大乘起信论》等,其中以《摄大乘论》、《摄大乘论释》影响最大,此二论乃是南朝摄论学派,主要的理论根据,真谛三藏也因此被尊为摄论宗的祖师。)
梵语波罗末陀(波罗末陀,他当然是印度人)。华言(中国话叫做)真谛。(这个三藏法师)契悟真如谛理(悟到真如的本性,是大彻大悟)。阐扬大乘奥义(奥就是深。弘扬大乘的深入道理)。西印度优禅尼国人(优禅尼国人就是中印度,在中印度,优禅尼国在摩揭陀国西南的古国的名字,也是以都城来命名,是古代印度优禅尼国的首都,就是中印度的地方。优禅尼国稍微介绍一下:《大唐西域记》卷十一:该国有六千余里,当然这是以前的计算,跟我们现在不太一样,不可能那么大,六千余里不得了,以前,可能里数是比较小一点,它的城围有三十余里,国家是六千余里;城围:城墙围起来,三十余里。居民殷盛就是很热忱,家室富饶,每一家都很富有,有寺庙数十所,就是僧伽蓝数十所,出家众三百余人。在优禅尼国,小乘、小乘都有,兼习大、小二乘,像我们台湾全部都是大乘,泰国全部都是小乘,佛的大弟子迦旃延,以及《楞严经》里面讲的,莲花色比丘尼,以及译经的三藏真谛,还有月婆首那,月婆首那是优禅尼国的太子,太子也出家,后面会讲到,都是优禅尼国的人。这个地方就是阿育王时代的卑提写村,阿育王还没有登五位的时候,曾经在这个地方当官,负责这个地方的行政,娶一个长者的女儿,阿育王生了两个儿子,“二子”就是一个男的,一个女的,后来一个比丘,一个比丘尼,两个都出家,儿子女儿统统出家,也就是阿育王的两个子,就是一个儿子,一个女儿统统出家,这个二子出家,为锡兰佛教的开创,他的儿子叫做摩哂陀,他的女儿叫做伽密多,大家念一下,这是一个观念,优禅尼国这个地方稍微认识一下,西印度,因为算是接近中印度,所以,人家讲西印度的话,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讲,西印度优禅尼国人,也就是接近摩竭陀国的西南边,摩竭陀国是在中印度,所以,它偏于西部)。性天高朗(“高朗”就是明亮的意思。天性就是很明亮)。气宇澄明(气宇就是他的气概,有男子气概,有度量的人,眼睛很大,我们以前看过眼睛很小的人,大部分器量都很小,所以,这个器量很大,大概眼睛也很大,也许。气宇澄明,澄是清澄,明就是明亮,很清澄、很明亮)。风神(风神就是所谓他的格调,我们讲的风度。风度怎么样?)超拔(超就是超俗,拔叫做拔群。超俗拔群就是超出众人之上,而无可相比:超拔,风神超拔,简单讲就是他的态度、格调,就像我们现在讲的风度翩翩,而且他的神韵,风格、神韵超俗拔群)。博览群藏。而于大乘。偏洞深远(“洞”就是透彻,特别,偏就是特别。特别的透彻,特别的深远)。游历诸国。(真谛三藏)随机利见(“机”就是众生。“利见”就是利益众生之见,随一切众生的根器,然后,强化他的正知正见。利见就是能够知见,自己本身有智慧,而且又可以利益众生的见地)。于梁武帝太清二年(公元548年)入华(公元548年来到中国)。(来到中国)与瞿昙及多(就是跟一个侍者。瞿昙及多)侍从(就是真谛三藏是师父,瞿昙及多侍从是他的徒弟,就是跟随在旁边一个侍从)。并(“并”就是一起)送苏合(“苏合”:即苏合香。苏合香是一种供佛的香,苏合就是供佛的香。以及)佛像来朝(来到中国。“朝”我们是讲朝贡,来供养我们中国)。至未经旬(“至”就是到达。“未”就是尚未。“经旬”就是十天。到达、来到中国还不到十天)。便值侯景侵扰(碰到侯景之乱,没有福报的人,每次都遇到战乱,没有福报的人,战乱是很痛苦的,在大陆或者是……,以前经过战乱,越战的人,南韩、北韩都知道战争是很残酷的,是很残酷的)。迨(等到)承圣三年(“承圣三年”是梁元帝,公元554年)九月十日。与慧显智恺昙振慧旻等。并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公勃(“萧公勃”就是萧勃。太保是古代的官名,是三公之一,位置仅次于太傅,太保很大了。跟这些黄鉞大将军以及太保萧勃,那个太保不是我们现在的小太保,不是这个意思)。于衡州(衡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省的英德县西边75里的地方)建兴寺所译(一起翻译的)。沙门智恺笔受(智恺:518到568,这个人活了51岁,这个智恺要稍微简单讲一下:智恺:518到568,这个人活了51岁,南朝陈代,陈代僧就是陈代出家人,俗姓曹,籍贯不详,陈天嘉四年,就是公元563年,在广州的制旨寺,礼请真谛三藏翻译《摄大乘论以及翻论,以及《释论》,这个智恺自任笔受之职,就是他翻译,拿笔记起来,他讲,然后记起来,未久:没有经过多久,又帮助翻译《俱舍论》,智恺法师又作两论的疏,《摄大乘论》的疏,就是注解,以及《俱舍论》的注解,尔后颇受真谛的器视,器视就是很器重他,当真谛翻译《大乘起信论》,以及《侓二十二明了论》的时候,斯,就是智恺,皆任笔受的职务,光大二年在智慧寺讲说《俱舍论》,《俱舍论》还没讲完就死了,世寿51岁,生命很短,51岁就走了,讲《俱舍论》还没讲完就走了,我这《楞严经》也不晓得讲得完讲不完。所以,法师什么时候要走都不知道,世事无常,51岁。著有《摄大乘论疏》八卷,《俱舍论疏》五十三卷。好!再看沙门智恺笔受)。月婆首那(优禅尼国王子,王子出家,月婆首那就是刚刚讲的优禅尼国,刚刚我们讲的西印度的优禅尼国人,月婆首那就是那个国家的太子,所以,那个出家都是很了不起,太子,不是没有饭吃才出家,)等译语。并翻论旨玄文(就是这个论的宗旨以及玄文就是深奥的地方)二十卷(翻这个论的宗旨,而且深奥的地方,总共翻了二十卷)。马鸣冲旨。更曜于时(“冲”就是说把马鸣的精神,冲就是向上,把这个宗旨更向上一层,冲满了水,冲:往上,使马鸣菩萨所讲的道理,“更曜于时”,“曜”就是光明照耀)。邪见之流。伏从正化。
本论前后二译(第一个是真谛三藏翻译的,本论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,《大乘起信论》有两种翻译本,一个是真谛三藏所翻译的)。(另外)一(个是)于阗国沙门(“于阗国”在新疆的西部,这是西域的古国名,位于新疆西部,也就是今天的和阗国。沙门)实叉难陀。此云喜学(实叉难陀中国话叫做喜学,很欢喜地学习,这个实叉难陀,我们这里有一点资料,念一念让大家更加了解:实叉难陀,652到710,这个人活了59岁,实叉难陀翻译成中文叫做学喜,学习喜欢或者是喜欢学习,实叉难陀是唐代译经三藏,就是通达三藏,于阗是新疆和阗人,实叉难陀通达大、小乘人,通达大、小二乘的一个法师,旁通异学:就是还有其他的,他都有学到,证圣元年就是公元695年,持梵本《华严经》到洛阳,奉武则天的命令跟菩提流支、义净三藏法师,在东都的大内大遍空寺共同翻译成汉文,也就是新翻译的《华严经八十卷》,我们现在所研究的《八十华严》,就是实叉难陀这个人翻译的,此外,另译 《大乘入楞伽经》,《楞伽经》深,佛陀在楞伽山讲的,对大慧菩萨所讲的,《文殊授记经》共19部107卷,长安四年也就是公元705年归国,后经再三地迎请,在中宗景龙二年,公元708年,再度来到中国,皇帝亲自迎请在郊外,就是走出去几步就把他迎请过来,未几罹疾就是患病,没有经过多久得了病,景云元年,十月示寂,十月就往生,世寿59岁,荼毘后,荼毘就是火化以后,其舌不坏,实叉难陀跟鸠摩罗什,两个人火化以后舌根不坏,这个不得了,可见做一个高僧大德,通过三藏要真的有功夫,像我们这个哪能舌根不坏,开玩笑,一烧下去,一无所有,不可能!一无所有,门人悲智等,就是悲智比丘,把他的灵骨以及舌根,送回到他原来的地方,于阗国就是新疆省的地方,起塔供养,所以,我们现在去的话,可能还可以看到实叉难陀的塔,后人并在荼毘的地方,建立七重塔,称为华严三藏塔,华严三藏是指实叉难陀,实叉难陀这个人也是不得了,怎么会那么伟大呢!听起来好像我们没什么用,怎么大家都这么行,舌根不坏,喜学,诸位看!)。大周圣历三年(公元692年)十月八日。于东都(“东都”:河南的洛阳)佛授记寺(唐代武则天的时候,白马寺的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