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全部被圍起來,斷糧,沒有東西吃,活活地餓死。所以,梁武帝也是死得很慘。立簡文帝,分兵破吳郡、會稽等地,燒殺掠奪,南朝文物盡遭破壞,後自立建國稱漢帝,侯景自立爲帝,自稱爲漢帝,後爲陳霸先、王僧辯等討平(事見《梁書》五十六,《南史》八十,侯景之亂)。我們中國人對這個多少研究一下。)所以,遂潛行南歸,算了、算了,反正剛好碰到戰亂,就逃、逃……,往南邊一直走,輾轉遊曆,經過今天的江蘇、浙江,贛是指江西,閩就是福建、廣州等地,就是真谛叁藏也是遊了不少,遊了不少地方,而所到的地方就一直翻譯不停,除了翻譯以外,然後,撰疏就是寫疏,就是注解,寫注解來解釋經論,自己翻譯,翻譯以後寫注解,然後,解釋這個經論,陳太建元年示寂,世壽七十一歲。從梁武帝末到陳太建元年,共翻譯經論,這個傳記64部278卷,現在僅存的30部,大都是佛教研究重要的典籍。四大翻譯家,你們一定要了解:第一個鸠摩羅什,第二個玄奘大師,這兩個你們都知道,第叁個義淨大師,第四個就是真谛叁藏。學佛的人應該認識這四個,所有的經典,幾乎都是他們四個翻譯的,當然也有很多人,是其他人翻譯的,但是,占的數量是有限,他翻譯的方法跟學識,爲我國佛教傳譯史上的泰鬥,主要譯作除了《轉識論》、《大乘唯識論》等唯識論典外,另外有《金光明經》、《攝大乘論》、《攝大乘論釋》、《律二十二明了論》、《中邊分別論》、《十七地論》(《十七地論》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別出本)、《俱舍論釋》、《大乘起信論》等,其中以《攝大乘論》、《攝大乘論釋》影響最大,此二論乃是南朝攝論學派,主要的理論根據,真谛叁藏也因此被尊爲攝論宗的祖師。)
梵語波羅末陀(波羅末陀,他當然是印度人)。華言(中國話叫做)真谛。(這個叁藏法師)契悟真如谛理(悟到真如的本性,是大徹大悟)。闡揚大乘奧義(奧就是深。弘揚大乘的深入道理)。西印度優禅尼國人(優禅尼國人就是中印度,在中印度,優禅尼國在摩揭陀國西南的古國的名字,也是以都城來命名,是古代印度優禅尼國的首都,就是中印度的地方。優禅尼國稍微介紹一下:《大唐西域記》卷十一:該國有六千余裏,當然這是以前的計算,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,不可能那麼大,六千余裏不得了,以前,可能裏數是比較小一點,它的城圍有叁十余裏,國家是六千余裏;城圍:城牆圍起來,叁十余裏。居民殷盛就是很熱忱,家室富饒,每一家都很富有,有寺廟數十所,就是僧伽藍數十所,出家衆叁百余人。在優禅尼國,小乘、小乘都有,兼習大、小二乘,像我們臺灣全部都是大乘,泰國全部都是小乘,佛的大弟子迦旃延,以及《楞嚴經》裏面講的,蓮花色比丘尼,以及譯經的叁藏真谛,還有月婆首那,月婆首那是優禅尼國的太子,太子也出家,後面會講到,都是優禅尼國的人。這個地方就是阿育王時代的卑提寫村,阿育王還沒有登五位的時候,曾經在這個地方當官,負責這個地方的行政,娶一個長者的女兒,阿育王生了兩個兒子,“二子”就是一個男的,一個女的,後來一個比丘,一個比丘尼,兩個都出家,兒子女兒統統出家,也就是阿育王的兩個子,就是一個兒子,一個女兒統統出家,這個二子出家,爲錫蘭佛教的開創,他的兒子叫做摩哂陀,他的女兒叫做伽密多,大家念一下,這是一個觀念,優禅尼國這個地方稍微認識一下,西印度,因爲算是接近中印度,所以,人家講西印度的話,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講,西印度優禅尼國人,也就是接近摩竭陀國的西南邊,摩竭陀國是在中印度,所以,它偏于西部)。性天高朗(“高朗”就是明亮的意思。天性就是很明亮)。氣宇澄明(氣宇就是他的氣概,有男子氣概,有度量的人,眼睛很大,我們以前看過眼睛很小的人,大部分器量都很小,所以,這個器量很大,大概眼睛也很大,也許。氣宇澄明,澄是清澄,明就是明亮,很清澄、很明亮)。風神(風神就是所謂他的格調,我們講的風度。風度怎麼樣?)超拔(超就是超俗,拔叫做拔群。超俗拔群就是超出衆人之上,而無可相比:超拔,風神超拔,簡單講就是他的態度、格調,就像我們現在講的風度翩翩,而且他的神韻,風格、神韻超俗拔群)。博覽群藏。而于大乘。偏洞深遠(“洞”就是透徹,特別,偏就是特別。特別的透徹,特別的深遠)。遊曆諸國。(真谛叁藏)隨機利見(“機”就是衆生。“利見”就是利益衆生之見,隨一切衆生的根器,然後,強化他的正知正見。利見就是能夠知見,自己本身有智慧,而且又可以利益衆生的見地)。于梁武帝太清二年(公元548年)入華(公元548年來到中國)。(來到中國)與瞿昙及多(就是跟一個侍者。瞿昙及多)侍從(就是真谛叁藏是師父,瞿昙及多侍從是他的徒弟,就是跟隨在旁邊一個侍從)。並(“並”就是一起)送蘇合(“蘇合”:即蘇合香。蘇合香是一種供佛的香,蘇合就是供佛的香。以及)佛像來朝(來到中國。“朝”我們是講朝貢,來供養我們中國)。至未經旬(“至”就是到達。“未”就是尚未。“經旬”就是十天。到達、來到中國還不到十天)。便值侯景侵擾(碰到侯景之亂,沒有福報的人,每次都遇到戰亂,沒有福報的人,戰亂是很痛苦的,在大陸或者是……,以前經過戰亂,越戰的人,南韓、北韓都知道戰爭是很殘酷的,是很殘酷的)。迨(等到)承聖叁年(“承聖叁年”是梁元帝,公元554年)九月十日。與慧顯智恺昙振慧旻等。並黃钺大將軍太保蕭公勃(“蕭公勃”就是蕭勃。太保是古代的官名,是叁公之一,位置僅次于太傅,太保很大了。跟這些黃鉞大將軍以及太保蕭勃,那個太保不是我們現在的小太保,不是這個意思)。于衡州(衡州就是今天的廣東省的英德縣西邊75裏的地方)建興寺所譯(一起翻譯的)。沙門智恺筆受(智恺:518到568,這個人活了51歲,這個智恺要稍微簡單講一下:智恺:518到568,這個人活了51歲,南朝陳代,陳代僧就是陳代出家人,俗姓曹,籍貫不詳,陳天嘉四年,就是公元563年,在廣州的製旨寺,禮請真谛叁藏翻譯《攝大乘論以及翻論,以及《釋論》,這個智恺自任筆受之職,就是他翻譯,拿筆記起來,他講,然後記起來,未久:沒有經過多久,又幫助翻譯《俱舍論》,智恺法師又作兩論的疏,《攝大乘論》的疏,就是注解,以及《俱舍論》的注解,爾後頗受真谛的器視,器視就是很器重他,當真谛翻譯《大乘起信論》,以及《侓二十二明了論》的時候,斯,就是智恺,皆任筆受的職務,光大二年在智慧寺講說《俱舍論》,《俱舍論》還沒講完就死了,世壽51歲,生命很短,51歲就走了,講《俱舍論》還沒講完就走了,我這《楞嚴經》也不曉得講得完講不完。所以,法師什麼時候要走都不知道,世事無常,51歲。著有《攝大乘論疏》八卷,《俱舍論疏》五十叁卷。好!再看沙門智恺筆受)。月婆首那(優禅尼國王子,王子出家,月婆首那就是剛剛講的優禅尼國,剛剛我們講的西印度的優禅尼國人,月婆首那就是那個國家的太子,所以,那個出家都是很了不起,太子,不是沒有飯吃才出家,)等譯語。並翻論旨玄文(就是這個論的宗旨以及玄文就是深奧的地方)二十卷(翻這個論的宗旨,而且深奧的地方,總共翻了二十卷)。馬鳴沖旨。更曜于時(“沖”就是說把馬鳴的精神,沖就是向上,把這個宗旨更向上一層,沖滿了水,沖:往上,使馬鳴菩薩所講的道理,“更曜于時”,“曜”就是光明照耀)。邪見之流。伏從正化。
本論前後二譯(第一個是真谛叁藏翻譯的,本論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,《大乘起信論》有兩種翻譯本,一個是真谛叁藏所翻譯的)。(另外)一(個是)于阗國沙門(“于阗國”在新疆的西部,這是西域的古國名,位于新疆西部,也就是今天的和阗國。沙門)實叉難陀。此雲喜學(實叉難陀中國話叫做喜學,很歡喜地學習,這個實叉難陀,我們這裏有一點資料,念一念讓大家更加了解:實叉難陀,652到710,這個人活了59歲,實叉難陀翻譯成中文叫做學喜,學習喜歡或者是喜歡學習,實叉難陀是唐代譯經叁藏,就是通達叁藏,于阗是新疆和阗人,實叉難陀通達大、小乘人,通達大、小二乘的一個法師,旁通異學:就是還有其他的,他都有學到,證聖元年就是公元695年,持梵本《華嚴經》到洛陽,奉武則天的命令跟菩提流支、義淨叁藏法師,在東都的大內大遍空寺共同翻譯成漢文,也就是新翻譯的《華嚴經八十卷》,我們現在所研究的《八十華嚴》,就是實叉難陀這個人翻譯的,此外,另譯 《大乘入楞伽經》,《楞伽經》深,佛陀在楞伽山講的,對大慧菩薩所講的,《文殊授記經》共19部107卷,長安四年也就是公元705年歸國,後經再叁地迎請,在中宗景龍二年,公元708年,再度來到中國,皇帝親自迎請在郊外,就是走出去幾步就把他迎請過來,未幾罹疾就是患病,沒有經過多久得了病,景雲元年,十月示寂,十月就往生,世壽59歲,荼毘後,荼毘就是火化以後,其舌不壞,實叉難陀跟鸠摩羅什,兩個人火化以後舌根不壞,這個不得了,可見做一個高僧大德,通過叁藏要真的有功夫,像我們這個哪能舌根不壞,開玩笑,一燒下去,一無所有,不可能!一無所有,門人悲智等,就是悲智比丘,把他的靈骨以及舌根,送回到他原來的地方,于阗國就是新疆省的地方,起塔供養,所以,我們現在去的話,可能還可以看到實叉難陀的塔,後人並在荼毘的地方,建立七重塔,稱爲華嚴叁藏塔,華嚴叁藏是指實叉難陀,實叉難陀這個人也是不得了,怎麼會那麼偉大呢!聽起來好像我們沒什麼用,怎麼大家都這麼行,舌根不壞,喜學,諸位看!)。大周聖曆叁年(公元692年)十月八日。于東都(“東都”:河南的洛陽)佛授記寺(唐代武則天的時候,白馬寺的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