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一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座——慧律法師主講

  講 題: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一張DVD

  諸位,請翻開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

  [醜二 斥妄識非心 (分二)]

  [今初 阿難責躬請教 二如來顯發非心]

  前面是破斥所執七處皆非,方便說:七處征心。現在是斥妄識非心,非心就是不是真心。識就是根攀緣這個塵,所産生的那個執著的意識、分別的意識,還有顛倒的知見,這個是不實在的。這個識會建立時間、空間的觀念;這個識會建立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的觀念;這個識會建立敵對、人我是非;這個識會推測;但是這個識也可以種種的學習。而一切的衆生,大部分沒有學佛的,完全沒有辦法逃脫這個意識心,包括大學裏面的學者、教授,所用的邏輯、推論、理則學,都沒有辦法超越這個意識心,都沒有辦法。非心,不是我們的真心,所以要放下它。

  底下,經文,[爾時阿難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]。

  這個[袒],偏袒右肩就是身體裸露一部分,這個是印度認爲裸露右肩是表示非常恭敬;在咱們中國,認爲裸露是不恭敬的。所以,這只是時空、禮節的不同。底下說阿難所計七處,皆已被破(被破就是山窮水盡了)。至此乃欲舍妄處(放下虛妄的意識心),而求示真處,這個[真]就是我們講的如來藏,找到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,也就是所謂的涅槃。涅槃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,離開了涅槃的思想,佛教就會變成生滅的因果無常相,有增有減。所以,這個真心是不增不減。因此涅槃是修行的重點,是佛教的中心思想。佛教的中心思想,不同于其他外道,正因爲我們有涅槃可得、涅槃可求;但是,得也無所得,求也是無所求。

  而求示真處,還是未達佛意,佛破無處,無處就是意識根本不存在,叫做無處。是欲其了悟,無體非心矣。這個意識是沒有體性的,爲什麼沒有體性呢?它的重點是什麼?因爲是刹那生、刹那滅、刹那執著、刹那妄計,這個就是無體。譬如說:你看到金錢,起貪愛心。而這個貪愛心,佛陀說:這顆貪愛心,變成了心靈的負擔、變成了真心的遮蔽,而這個貪愛心,其實本身並不存在的。或者是你愛一個人、或者是你恨一個人,佛陀說:你的愛的對象,他會化成一堆白骨;你所恨的對象,他也會變成一堆白骨;而愛、恨,它本身這個相是不存在的,叫做不相在,不能錯用心!我們世間,不知道這個真心是離一切妄心,所以,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。因此說:貪瞋癡、排斥、攻擊、驕傲、我慢,包括晚上作夢,這個都是沒有體性的,沒有體性就是不實在的意識心。

  而非心就是不是真心,不是我們每一個的佛性、如來藏性、涅槃的妙性。今依舊求佛說處,要說出一個可修的。足見仍然認識爲心,認分別的意識爲真心,認識有體,認爲刹那生刹那滅的執著性、分別性、可以推測的意識心,認爲是有體性的,諸位!一切衆生都是這樣。所以,佛法不能當作世間的學問來研究,它必須單刀直入的切入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,這樣才受益。世間法爲什麼不究竟?世間法,只要你立一個點,它就有左右,你很清楚的,這個意識心,它是很強烈的對立的。世間人就像打乒乓球一樣,右邊打過來,左邊刮過去;右邊打過來,左邊就拍回去,他就是互殺,叫做比賽,世間法很殘酷,意識心就是這樣子。當你定位某一個時間、某一個空間、某一個背景的時候,你落入是,或者是非,你就是像在打乒乓球一樣,沒完沒了!

  什麼是佛法?佛法是連那個乒乓球的桌子都沒有、連那個拍子都沒有、連那個乒乓球都沒有,因爲他沒有定位。一定位,比賽就要殘酷了!意識心就是定位,意識心就是把自己定位,我!一定位起來,我就有我所擁有,你的就是你的,有我就開始自私自利。我什麼都對,你什麼都不對!人我是非還是不斷。所以說:世間人著于五欲六塵而有輪回;修行人著于知見而繼續輪回。修行人最怕什麼?最怕自己說自己很有修行,這個是很可怕的!爲什麼?這個也是落入知見,[我很有修!]那就表示你的修行停頓了!爲什麼?你滿足現況啊、你貢高我慢啊、你自以爲是啊!所以,爲什麼禅宗講:二六時中,不倚一物?這是什麼道理?就是二六時中,心性都是獨立存在的,不可以靠任何東西;靠任何東西就是能所不斷、煩惱不斷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,一切相破不了的!所以,佛法它要直接受益,也就是不能有敵對。爲什麼六祖講:不思善,不思惡,就這麼時,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?參參看!意思就是:不能落入意識型態的對立。

  有一次我去文化大學上課,找到哲學系很高超的、很有名望的學者,我們就在陽明山草皮上坐下來,跟這些所謂的哲學的權威談一談,發現他們就是這樣辯論。我說:那你們學哲學是什麼?學哲學就是用邏輯的觀念啊!我說:那你們邏輯觀念是什麼?就是各個角度,就是很會講話,思惟、邏輯理念很強,邏輯,它就是要定位啊。由A這個點推測到B;由B這個點推測到C,你定位這個A,A 就是不對,A不存在嘛!是不是?那時候已經出家了,我就跟他講說:系主任!你們學這個哲學,還是不是很究竟的,還是沒有辦法解脫生死、解脫煩惱的,沒有辦法的!所以一切的衆生都是這樣子。

  底下說:認識有體,[但自恨未知其處,故自責而請益耳。即從座起:以聽法在座,請益故起;偏袒右肩:袒露肉也,我國以袒肉爲慢,印度以袒肉爲敬]。所以,兩邊的禮節、風俗、文化不怎麼相同。[故偏袒,但袒露右肩;右膝著地者:以右膝有力,跪能久安,又複易起]。易起就是起來的時候容易。因此,我們在這個地方,可以看得很清楚,在印度當時只有跑一腳的,佛在世的時候,只有跑一腳的。而來到中國,是爲了對法上的恭敬,就像對皇帝的恭敬,變成要五體投地了。你看電視的古裝劇就知道,要是老佛爺:小李子!喳!他馬上就伏下來。我以前都看不懂清朝,(法師做下跪的動作),就不知道這個到底是什麼,後來知道了,原來是看了很煩,就甩兩下袖子,喔!知道了,就是:你皇帝當了那麼大,我當這個小李子,李蓮英,不是電視劇很出名嗎?所以,中國後來就演變成現在的五體投地禮,見佛、見法、見僧,都行五體投地的頂禮,這跟咱們的中國習俗是有關系的

  又複易起,[合掌:乃合十指爪,上屬身業虔誠;恭敬者:嚴肅曰恭,尊重曰敬,屬意業虔誠;而白佛言,是仰白于佛,屬口業虔誠。此文是結集家,敘儀而置]。就是敘述這個禮儀,而置就是特別,連這些動作都要描述出來,表示對法上的恭敬。因此,由這個我們更可以了解說:理雖是無生,事相不可避免。所以,一切五倫綱常,都必需如法、如律、如佛所說,恭敬的禮節仍然不可避免。因此我們不要說,我們很有修行,就不敬佛、不敬法、不敬僧,不可以這樣子。我們受戒完,或者在家居士,我們本來就應該對長老、或者對叁寶佛、法、僧,行五體投地禮,這是咱們佛弟子最基本的禮數。

  底下說,[我是如來最小之弟,蒙佛慈愛,雖今出家,猶恃憍憐,所以多聞,未得無漏,不能折伏,娑毘羅咒,爲彼所轉,溺于淫舍。]這個文字都很簡單。

  [阿難是四王八子中,年齡最小,故曰我是如來最小之弟。蒙佛慈悲愛念,雖然今已出家,猶恃憍憐,心中恃佛憍愛憐惜,所以徒事多聞]。多聞,意思就是說:只有聽經聞法,而[不勤定力],這個定力怎麼下手呢?觀一切法空,心如如不動,定力就出現。我們之所以沒有定力,就是觀不空,碰到人家講一句好話,我們會很歡喜;碰到人家講一句逆耳的,我們會很煩惱,正因爲我們不了解順境、逆境都是空。

  古來高僧大德給我們一句很大的勉勵的話:能經過暴風雨摧殘,而能屹立不搖的,才是一棵真正的樹!意思就是說:一棵大樹要經過風吹雨打,而仍然屹立不搖,這才能稱爲一棵樹。我們今天修行也是這樣子的,親近了善知識,學佛以後,我們在生活當中,一定會碰到很多的逆境;一定會碰到很多的苦惱,不管是金錢、兒女,或者是感情,我們一定會碰到,這是生命必修的課題。當我們碰到的時候,我們對叁寶的堅固信心,仍然屹立不搖;對我們的般若智慧,深信我們將來可以成佛,也是屹立不搖;對求法堅固的道心,仍然屹立不搖,這個人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成就是易如反掌,因爲你有堅固的道心。但是,從佛經裏面說:開花的多,結果的少。也就是:學佛的人很多,真正能證果的、了生死的人很少。所以叫你走捷徑,就是念佛。要斷一切的無明煩惱,很困難,所以,我們求阿彌陀佛加被,我們自己有這樣往生極樂世界堅定的信心,對阿彌陀佛有信心,所以,自力、他力。因此,念這一句佛號,是方便,也是究竟。所以,自古以來,都勸大家要念佛,師父也不例外。

  底下,不勤定力,[故未得無漏。須證四果羅漢,無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]。這裏的[漏]就是煩惱的別名,沒有欲界;有漏就是色界;無明漏就是叁界的法執。[方稱無漏,阿難初果,未得無漏,定力不足,故不能拆伏娑毘羅咒,被邪咒所轉,溺于淫舍]。[當由不知,真際所詣!]爲什麼講真際呢?因爲在這個時候,阿難對真心不了解,不曉得那叫做首楞嚴大定,對這個名相不懂。所以,只好講真際所詣,[詣],就是在。[真際者,真如實際之理地,即真心之異名。亦即本經之如來藏,爲首楞嚴之定體]。所以,如來藏也可以稱爲是真如;有的稱爲佛性。如果一談到第八識的阿賴耶,也就是如來藏一念不覺,真如一念不覺,轉成阿賴耶識。所以,沒有世俗谛則沒有勝義谛,因此,就必需在第八意識、阿賴耶識,慢慢慢慢地去剖析,何者是妄?何者是真?所以,最高的如來藏性是不可言說,叫做無垢清淨識。我們有所說,都是被染汙了阿賴耶識、第八意識在討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