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 題:
圓瑛法彙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十番顯見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第二張DVD
[辰二 征釋二本名體]
經文,[雲何二種?阿難:一者無始生死根本,則汝今者,與諸衆生,用攀緣心,爲自性者。]這一段是要徹底了解,什麼是妄本?什麼是真本?雲何二種?阿難,第一個是無始生死根本,爲什麼講無始呢?因爲時空是幻,對衆生來講,你講一個開始,那麼,開始又有一個之前。譬如基督教說:上帝在七千多年前創造天地萬物,有的人他就會繼續問下去說:七千年之前是什麼呢?所以,這個時空,本來它就是沒有一個開始,也沒有一個盡端。這個是站在衆生無明的角度來說,只好用無始來形容。
無始生死根本。則汝今者,與諸衆生,用攀緣心。意思就是:一切衆生用攀緣心。這個攀緣心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就是能所不斷,能緣的心,所緣境,它一直沒有間斷。諸位!您千萬不要誤會說相分就是物質世界,不一定的,有時候,我們不必境界現前,你一樣會有相分顯現的。譬如說:你晚上睡覺的時候,躺下去睡覺,你的六根並沒有攀緣六塵,躺下去的時候,休息,晚上作夢,那個夢中獨頭意識,意識一動念,它就能所不斷。所以,你在夢境當中,也會有喜悅、也會有恐懼、也會有悲哀、也會撿到錢、也會很急,急著要找廁所,剛好碰到要上廁所的時候,晚上夢境一直急著要去找廁所。你看看,你人是躺在睡覺了,爲什麼能所不斷?這個就是:識就是能變。知道嗎?說:萬法唯識,意思就是說:這個識就是能所不斷,而且識自己會變現境界出來。所以,萬法唯心所造,它就是萬法都是心所現量影現出來的,迷了就是以妄爲體;悟了就是以真爲體。妄本來就是無體,衆生就是用攀緣心,這個無自性的意識心來作爲主人,就是用攀緣心爲自性者。所以,衆生把意識心的觀念,推測心,這些能所不斷的,認爲:這個明明就是我們的心!不知道這個意識心、攀緣心,正是生死根本!
[初句總征,下別釋二本名體。先釋妄本。一者無始生死根本]:這個是說明,[此出妄本名]。[出]就是講出來,讓你了解。這個說出妄的根本在哪兒呢?[謂從無始無明妄動以來],爲什麼講無始無明呢?因爲不能講開始,因爲外道都講有一個開始;而佛陀爲了讓凡夫能夠了解這個無明,他不能講一個開始。講一個開始,就會落入人家的把柄。七千年前,上帝創造天地萬物,那麼七萬年前是誰創造的?七百萬年前、七億萬年前……。所以,它這個就會落入一種邏輯學上推論的一個矛盾。所以,開始,它是一種假設,而且是很不得已的。因此,佛陀就講:無始無明妄動以來,這個無始無明妄動以來,統統在討論叁細六粗,一念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,都在形容這個。簡單講:一切都在妄動,而且這個妄動閃動得快,快到你沒有辦法防止。
所以,[浩劫輪回,生死之根本,此本非他]。這個不是由他,就是由妄而來的,[就是汝現今與諸衆生,用攀緣心]。這個攀緣心一下去,它就會能所不斷,能緣的心,所緣的境,也就是見分攀緣這個相分,就會一直沒有辦法停止。所以,加了一層我執、加了一層法執,是用攀緣心。[爲自性者。此指妄本體],這個妄的本體,[乃無體之妄體]。這個妄體就是衆生妄認爲有自體性,我們現在這一顆攀緣心、意識心、分別心、執著心,一切衆生都是用這個妄,而只有如來證得了真如的本體。所以,爲什麼說:一切哲學家不究竟?這形而上的學問,一切玄學不究竟,一切種種的諸子百家也不究竟,爲什麼只有佛陀講的才究竟呢?因爲佛陀講的是真心之體。而一切衆生所依靠的,無論是畫家、無論是攝影家、或者是電影製片的,都是用這個東西。這個如果沒有佛陀來開示,實在不知道衆生本自虛妄,而妄現的境界,還是由自心所顯現的,都不知道!所以,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,就是這個道理。
無體乃妄體,爲什麼叫無體呢?因爲它刹那生刹那滅,叫做無體。無體的意思是什麼?因爲境有則現,境無則無。譬如說:很多的錢顯現在你的前面,你起貪愛心。而佛陀說:這個貪愛心本身並不存在,是因爲錢放在你的前面,而你生貪愛心;錢拿走了,你這個貪愛心就沒有了,但是,養成了習氣,習氣以後又落入更深一層的,叫做深層意識,或者叫做微細意識。這個又變成生死的貪的念頭,就變成生死的種子。所以,所謂無體,就是境有則現,境無則滅,而且會養成一種習性,而不知道這是刹那生刹那滅的一種妄心,沒有實體的東西,借境而顯現的,所以,這個叫做無體之妄體。
[攀緣心即第六意識心],爲什麼講第六意識心呢?因爲前面五識,面對境界,這個第六意識跟它同時起現行,所以,第六意識心又叫做五俱起意識。五俱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眼見一切物、耳聞一切聲等等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對一切境界,第六意識同時分別,第七意識同時執著,全部都在第一念、第二念,那時間是非常的短的,不是用分、秒來計算,是用刹那。第一眼,眼見,心即分別,同時強力的執著,開始講[我],[我]就開始設一個圍牆。胸量小的人,他會把自己關在牢籠裏面;胸量再大一點點的人,也是圍籬笆,他的心,胸量稍微大一點點,只要你動到一個[我],就是把自己關在牢獄裏面。所以,一切衆生都被關在這個[我]的觀念裏面。乃至于說:我是個國王!這個國王,他的注視的目標是在一個國家,他也是被關在一個國家的觀念裏面……譬如說:你爲臺灣奮鬥,你這個[我]就是一個臺灣大。你說:我們爲海峽兩岸!這個[我]稍微就大一點了。你說:我爲了全人類!那他的胸量就會像地球。然後:我爲無盡的虛空!無盡,那就是真如本性了,就無我了!所以,我們這個[我]卡得愈深,胸量就愈小,活得就愈痛苦。
亞裏斯多德說: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的牢獄。亞裏斯多德、柏拉圖都是西方的哲學家,觀念都是這樣的:我們看一切的現象,都會讓我們捆住的。只有佛陀: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。連這個我相都沒有了,那麼,爲誰來煩惱呢?所以,我們講經說法,是爲了說讓大家胸量愈來愈大,愈來愈大……,一下子統統放,他不知道要依靠什麼?所以,聽經聞法就是有這個好處,每天放一點,每天薰習一點,知道原來修學佛道,是提升我們的般若智慧,恢複我們每一個的本來面目,我們的佛性要展開。
[妄攀所緣諸塵之境],一切衆生都是這樣子。[妄起分別,妄生憎愛取舍]。爲什麼都加一個[妄]?妄就是不實在的,而一切衆生都是妄境裏面,而從來沒有覺悟,從來沒有醒過來。 [憎]就是恨,恨別人,痛苦的其實是自己;愛也是一樣,死執不放,取、舍。[時起時滅,塵有則有,塵無則無]。這句話在強調什麼?在強調借境而生的東西不實在,借著外境而起的種種的觀念,是靠不住的!譬如說:你書讀得很多,這靠不住的,因爲那個叫做觀念。譬如說:你是中文系畢業的,那跟解脫是兩碼事情,你只是中文觀念比較深,文字比較深。譬如說:你念了英文,教外文的,像那個這幾天登的是這樣子:美國人跟那個菲律賓的,二個都是教英文的,美國人、菲律賓那個都是來臺灣教英文的,二個都是英文老師。這個菲律賓的向臺灣的中介公司,這個被殺的、被害的,要借二百萬、叁百萬,借不到,刀子就刺進去了!她一直問她提款卡的密碼,這中介的女衆就不給她,她就刺了,刺殺她了,菲律賓的這個女孩子,在菲律賓有四個孩子。她說:爲了錢!可以什麼事都幹得出來!所以,我們就了解說,我們後天所學習的東西,包括語言、文字,包括觀念,這種東西都是靠不住的,它只是讓你一個謀生的工具而已。也就是說:讓你在某一個公司行號領一點薪水回來,使你的身心得有一個依靠,至少有這個薪水可以過活,跟這個解脫是兩碼事情的,解脫是要依照真實的智慧的。
我們要了解,不是說全部的後天的教育都不重要,也很重要,雖然是意識心,不過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。但是,問題就不究竟,不能究竟解脫我們的煩惱、生死。我們爲什麼要學佛?就是爲了要解脫煩惱、生死,不必等到臨命終,我們現在就受用。所以,我們要了解,這裏一直強調說:塵有則有,塵無則無,[塵]就是外境,外境所引起來的貪、瞋、癡,就叫做無體。虛妄無體,[本非真心],真心是什麼?就是如如不動。[亦非自性]所以,不是自性。爲什麼?虛妄無體嘛![一切衆生,皆迷認妄執,以爲心性]。把這個能夠妄執的心、妄分別的心,都認爲是自己心。所以,我們的般若智慧,全部都被掩蓋起來,[阿難亦然。前雲:即思惟體,實我心性。後雲:即能推者,我將爲心。今已分明指出,是生死本,阿難後猶不覺,仍認爲心,亦可悲矣]!
[二者無始菩提涅槃,元清淨體。則汝今者,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]。
解釋一下:二者是講真心。說:無始菩提涅槃,元清淨體。清淨體就是本來它就存在的,我們這一顆般若的涅槃妙心,本來就存在;無清淨體,我們的體性本來是清淨的。所以,禅宗講:但莫染汙,別無聖解。但莫汙染,別無聖解,沒有另外一條路的,只要你能抗拒境界的誘惑,不動心、不動念,歇即是菩提,就是這個時候,不離當下。那麼,有的人問說:我們本來就是佛,爲什麼我們不自覺知呢?因爲無明障蔽得太深、太重,修行又辛苦、太難!在《圓覺經》裏面有這樣的比喻,譬如說:金礦在深山裏面,可是如果沒有人知道、沒有人開采,這個金礦就會永遠放在那個地方。如果說有內行的人,知道這座山有金礦,行家就懂得去開采。這行家就是佛陀了,佛陀就是證語了:喔!原來每一個人內心裏面都是一座金礦,只是沒有開采出來而已。開采出來,經過了冶煉,冶煉就是修行,把習氣對治,修治到圓滿。所以,佛法講修行,就是在對治習氣。因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