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 題:
圓瑛法彙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十番顯見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第叁張DVD
昨天調查,有90%幾的人都聽得懂,只有少數人聽不來,爲了全面性利益衆生,所以,只好把師父做的筆記發給大家,也沒有准備說要發給大家,要不師父把字寫好一點,給大家印象好一點。後來發現,這些出學佛法聽起來很困難,摸不著門,我們就簡單再介紹一下。
[八識與四分關系圖],八識就是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第六、第七、第八識。四分就是:相分、見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。
這個第八識,師父寫的:如大海水,這是初能變,從本性一念不覺,産生阿賴耶識,所謂的第八識。轉識成智不是把第八意識轉掉。如果把第八意識轉掉,那就不能成佛了。是轉染成淨,是這個意思,第八意識的體,都是不生、都是不滅的。所以,轉識成智不是把第八意識轉掉;如果把第八意識轉掉,那你用什麼來成佛?連那個清淨的體都沒有了!轉識成智的意思是說:把汙染的轉成清淨的。
這一張表非常的重要,是爲什麼呢?因爲它跟《楞嚴經》的如來藏所討論的息息相關,所以,這一張講義就是特別重要!這一張講義,是對[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]的加強解釋,爲什麼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?最重要的它是在解釋,我們一念不覺以後,就初能變、二能變、叁能變,就一直迷……,由微細的變成粗惑,然後一直攀緣外境,一直返回不了真如,回不去。
諸位看!第八意識的右邊:相分的本質,見分的本質。這是什麼意思?也就是說:第八意識在微細的時候,它這個見分跟相分出來的時候,本來還是非常微細的,精神跟物質還不是分得很清楚。後來經過了初能變、二能變、叁能變以後,就愈來愈強烈地執著。
我們第八意識裏面,是什麼種子統統有,後面加一個(種),也就是說:它什麼種子統統有,如果沒有種子,就不能起現行,所以,第八識有第八識的種子,前五識有前五識的種子,第六、第七也是如此。
看第八識的中間,圓圈內的:這個表示什麼種子統統有,五識的能緣種,有了種子,它才可以起現行,經過了因緣成長,它就會顯現出來。所以,有了五識的能緣種,你將來就會發展成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五識的相分種是什麼呢?五識的相分種要借重于第八意識的相分本質。所以,那個相分本質,諸位看,相分本質旁邊有一個:六塵出于第八識的相分本質,也就是你現在看到的山河大地,是再一次地攝取整個宇宙當中的少許的相分,爲你所依靠的依報,譬如看到一些樹,或者是花、草、山、河、大地等等。所以這個a1的相分,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因此,這個相分由二種轉換,由第八意識的相分種,轉化成五識的相分種,所以,爲前五識所緣。
前五識的見分,是心緣這個相分,緣這個相分,由第八意識變現出來的,這個是以心緣色。所以,這個相分,有本質相分,有影像相分,有二種:帶有第八意識相分的本質,這個叫做本質相分;沒有這個相分的本質,稱爲影像相分。相分有兩種:一種是心緣物,一種是心緣心。
看前五識的左邊見分。見分從哪裏來?就是五識能緣種子,也就是第八意識蘊藏著發展前五識的潛能,只要他出生成爲一個人,他那個前五識就會産生、顯現出來。
看第六識左邊有一個見分,就是能緣的分別心,也看到了相分,就是能緣是見分,所緣是相分。看到這個相分從哪來的呢?虛線引出來的,也是二股力量,使第六意識看到自己的相分。怎麼來的呢?這個相分,也是依據,你看,第八意識和相分種子,還是要依靠第八意識的相分種。然後,第八意識的相分種影現出來的時候,第六意識自己取相,所以就變成第六相分種。第六意識的見分是能緣,相分是所緣,而這個相分,是從第八意識的相分本質,再一次的轉化,就是範圍再縮小。所以,每一個人所看到的感覺,統統不一樣。
這個第六意識的見分,看左邊的虛線……,引到中間來,就是第六能緣(種)。所以,第六意識它也有種子;前五識有前五識的種子,前五識的見分,有前五識見分的種子;前五識相分,有前五識相分的種子;第六意識的見分,有第六意識見分的種子;第六意識的相分,有第六意識相分的種子;而這個見分,由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叁能變來的;而這個相分,卻是從第八意識的相分本質再變化出來的。
第六意識左邊的見分,上面是心緣色。下面這一段討論的是心緣心,心緣心就是二個都是見分。第六意識左邊下邊那個見分,緣第八意識見分的本質,起精神作用。就是自我想相了,沒有攀緣外境,內心裏面就會看到自己的相,而這個相卻是來自于精神,不是來自于外境。所以,以心緣心,所以,這個相是心中的相,不是外境。
這個第六意識的見分,攀緣第六意識的相分,這個相分是從哪來?是從第八意識的見分而來的。諸位!二個都是見分,又變成一個能所,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是很微細的;而第六意識的功能,就是強烈的分別心,就一直動念。所以,把這個精神,微弱顯現出來的精神,由強而有力的第六意識反內執著,變成往內執著。所以,每一個人的心中,閑著沒事就會幻化種種的相,晚上作夢也有相;念佛念久了,也有種種的瑞相。清淨心所顯現的相、定中的相,它不必借著境界。夢中相或者是散亂心自我的想相,都是見分攀緣見分,也就是精神強的功能,攀緣那個見分的本質,産生二個都是心法所顯現中的相,而這個相變成能跟所。本來二個見分都是能緣,但是,第六意識是強而有力的分別力,所以,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,爲分別的境界。二個都是精神的時候,第六意識就變成主導,就是能;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就變成所,而引發出來的相分,統統在自己的心中所顯現的。所以,你可以想像很多的心中的相,你可以寫很多的小說,自己想像夢中的相,這個叫做獨頭意識。
看,第六意識的見分,引出來的左邊,以心緣心的左邊畫虛線……,往左邊看,叫做第六能緣(種)。所以,這個第六意識,可以作爲前五識的依靠,就是五俱意識。也可以單獨起來作用,所以,這個第六意識的見分特別的強,所以,它有二個:一個是對外的見分,就是以心緣色,負責前五識的,叫做五俱意識,一個是對內的,心自己産生影像,自己攀緣,變成能所。所以,第六意識的見分,看左邊第六意識能緣(種),第六意識能緣(種)看出來的,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從哪來的呢?看,這個相分,第六意識的見分,看到第六意識的相分,這個相分從哪裏來的呢?從第八意識的能緣種變成被動,本來是能緣,後來被第六意識的見分所緣,就變成第六意識的相分了。所以,這個相分,變成第八意識的精神主體被反過來攀緣。
第八意識還有一個:見分的本質,産生這個相分,這相分從哪裏出來呢?諸位看最底下的,叫做第七意識,而這個第七意識它就是第二能變。爲什麼叫做第二能變呢?初能變是第八意識阿賴耶識,見相二分還不是很強烈的,現在加上強烈的執著。所以,第七意識就是我執、法執,我貪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,它老死不放手,也就是把第八意識的精神主體性強烈地加一個[我],這個就麻煩了!所以,你看到的這個相分是什麼呢?就是我相,第七意識的見分,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自我,用一句你聽得懂的名詞就是:染汙掉。我執跟法執徹底的染汙第八意識的見分,染汙了第八意識的見分,死執一個我,還有死執一個法,對人生觀不了解,所以,執著一個我執;對宇宙觀不了解,所以,執著一個法執,這個二能變。
看第七意識的見分的左下邊有幾個字就是: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自我,第七識強加第八識爲自我的觀念,這個就是第七意識最可怕的!所以,修行從哪裏下手?修行就是從第六意識下手、從第七意識下手,這修行的關鍵。而前五識只是附帶的,前五識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看到、聞到、聽到,或者觸碰到,其實重點都在後面的分別心跟執著心,而第六意識的分別心、第七意識的執著心所運作的種子:善、惡、無記,統統搬回來第八意識裏面放著。
我們要了解,修行從第六意識的分別心變成不分別,沒有分別心,見相二分就慢慢地放下來,能所就斷。第七意識的我法二執放下來,這外見相二分能所就斷。所以,爲什麼修行叫你講:放下,再放下,又放下?因爲無論是精神,精神就是八識見分;無論是物質,都是來自于我們的本體。因此,所謂的自證分分二種:自證分如果悟了,叫做真如;如果迷了,叫做妄心,就是阿賴耶。所以,如果是妄,它所依照的體性當然就是妄了;但是,妄跟真只差一念,妄放下就是真。那麼,這裏的自證分,就是所謂的自體分;證自證分就是用,也就是二個人是互爲依緣,自證分跟證自證分是一體兩面的意思。因此,既然第八意識影現出來的見分本質和相分本質,其實都是來自于阿賴耶識,那麼所有影現的物質跟精神,其實統統來自于阿賴耶,因此叫做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。
諸位看左下邊,什麼叫做帶質境?帶質境分兩種:一、真帶質:頌(偈頌)曰,師父做筆記寫得很草,你忍耐看一下:以心緣心真帶質,中間相分兩頭生。譬如說:末那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爲我,此我之相分,兩頭,從中間生起,七、八兩識皆是心法,較色法爲真,所以叫做真帶質。所以,看第七意識的見分,再看第八意識的見分,二個都是心,心緣心産生中間這個相,就是我執。所以,我們包括晚上作夢,都執著一個[我],沒有辦法休息,二六時中,恒審思量,這個[我]一定跟著,從來沒有放棄。白天執著有一個[我],不知道我們攝取了宇宙中少許的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個假相本來無我。當你證悟到一切法無我,你會發現,精神跟物質來自同一個本體,爲什麼來自一個本體?
譬如說:這個色身有精神作用,諸位!你不必吃飯嗎?你不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