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 題:
圓瑛法彙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十番顯見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第四張DVD
[寅二 如來安慰顯發 (分四)]
[卯初 標垂教深意 二 示常說妙心 叁 況真心有體 四 顯妄識無體]
[今初 標垂教深意]
[爾時世尊開示阿難,及諸大衆,欲令心入無生法忍]這個無生法忍,忍不是忍耐,這是內心印證無生的意思。也就是禅宗裏面所講的:自性若不解脫,千佛出世,不可救拔;證得無生,那麼就一切法都解脫。爲什麼一切法無生呢?因爲一切法盡皆不可得,唯心所現。
我們修行找對了方向,如果用真心修行,這個就叫做真金;如果用妄心,也就是意識心修行,這個叫做鍍金。譬如說:這一個(撫尺)都是金子做的,那麼,無論你把它切開來,它哪裏都是金。用清淨自性修行也是這樣子,即一切處,就是一切性;即一切相,就離一切相。因此我們了解,相妄性真,佛法,你只要找到了重點切入,就知道 修行也不是很困難。意思就是:凡所有相,都是虛妄,徹底的否定這些假相,然後,一定要肯定真心是存在的,也就是真如自性是存在的。
我們不能期盼任何人來救度我們;如果佛能救度衆生,爲什麼佛在世不叫徒弟們:你們統統不要修行,我來就好!佛陀爲什麼不這樣做?那就表示說你自性一定要自度。你自性若不解脫,千佛出世,不可救拔,你不肯放下,佛現前也沒轍,也沒辦法的!因爲我們一定要了解佛的心。所以,這個欲令心入無生法忍,也就是最高的境界了。
[此許示真心有體],有體就是有體性,也就是存在般若的智慧體性。諸位,體即真如,用即般若。我們一定要了解一念無生,見聞覺知,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,體即真如,用即般若,體用一如,這個就是正法。因此我們了解說真心有體,這個有體用現在的語言來講,叫做它是存在的,不是像妄心、妄識,境有隨有,境無則隨無,它沒有體性的,貪瞋癡就是這樣子,無體性的妄想。真心不一樣:你境有,它可以顯現般若;境無,我們的智慧心還是存在,也就是般若的智慧心本性還是存在的。這個是真心有體,那麼,真心有體,它的重點意思放在哪兒呢?也就是不管境現前不現前,它都存在。也就是說:我們的般若智慧的體性一直存在,亘古以來,無量億劫,乃至未來,它一直存在,無關于境界;境界是真心的展現的舞臺而已,如果不用,不用就是真如,站在體的角度講:用,它就是般若。所以,此許示真心有體。
[以慰無心之驚疑]。前面阿難被佛說:咄!此非汝心。阿難嚇一跳!他說:這不是我的心,那我則無心。佛陀就安慰他,以慰無心之驚疑,不是無心,你那個是妄想意識心,真心是有體性的。[乃先安慰,而後開導。欲令悟見性爲真心]。你可知道,明心見性,見性才能成佛,可見開悟有多麼的重要!
自古以來,修行人撞破頭,就是要找大徹大悟的大善知識,因爲什麼?那是明眼人啊!沒有見性叫做盲人;明心見性、大悟的人,他是明眼人,這條路怎麼走,他很清楚。在禅宗就講得更嚴苛,也就是:修行人這一輩子沒有碰到大善知識,零!沒有用的,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所以,禅宗把依止大善知識認爲是成就的關鍵,而且是最重要的關鍵。意思就是說:你不識明師,那底下就不用講了,你這一輩子是不可能成就的!所以,親近善知識有如此的重要,如此的般若智慧的覺者,是不能小觑的。環境很重要的,環境不對了,你就跟著學,可是,你也不知道什麼意思。
我聽了一個笑話:說有一只鹦鹉,人家來買那個鹦鹉,鹦鹉,它就念這個dā……吽!說:你們這一只鹦鹉會念咒喔!會念咒,那我買回去可以消災,因爲這常常念:dā……吽!說:老板,老板!你們這只鹦鹉,是不是有跟喇嘛學過咒語啊?他說:沒有喔。那你們這一只鹦鹉放在哪裏呢?他(老板)就帶他去看,結果放在哪裏呢?放在那個水點火的熱火器旁邊,這水點火的瓦斯爐(熱水器),那個老板,每次主人要洗澡的時候,他就一開,那個水點火還沒有點燃的時候,它就dā……然後,一點的時候:hōng!喔!那一只鹦鹉就學會了,每次老板去洗澡的時候,一開,開水的時候,水自動點火的,還沒有點燃以前,就dā……然後最後一個:hōng!就點燃了,鹦鹉就學會了這一句話。這個故事就告訴你說:環境是很重要的,要不然就是會像那一只鹦鹉一樣。
鹦鹉有時候學講話也是學得很糟糕,有一次說:也是笑話啦!這鹦鹉每次都念,老板因爲住在二樓,樓下一樓是瓦斯行,老板因爲很懶得去樓下,就在二樓直接喊:瓦斯一桶!樓下的瓦斯就送上來了。結果這個主人出去玩五天,因爲鹦鹉只會學。主人不在的時候,那鹦鹉每天都這樣學:瓦斯一桶!樓下的又弄一桶瓦斯來,去了五天叫了五桶。這個主人回來看了那五桶瓦斯,很火大了,眼睛就瞪著那一只鹦鹉,這樣一直看。那一只鹦鹉看到主人那麼凶,轉過牆壁來,看那個耶稣基督的像,那一只鹦鹉就這樣講了:我只有叫五桶瓦斯,主人對我這麼凶;耶稣,你到底叫幾桶,被人家釘在牆壁上呢?這雖然是一種笑話,就告訴你說:鹦鹉就只會學人講話,不知真正的道理、義理是什麼。所以,我們修學佛道,也不能說學這一只鹦鹉,要懂得它到底是在講什麼。
欲令悟見性爲真心,[得入無生法忍,若證此忍,于叁界內六凡法界,叁界外四聖法界,不見有少法生,有少法滅]。因爲真心是不增不減的。[于一一法,當體如如]。這個[如如]是什麼?第一個[如]叫做心如;第二個[如]叫做境如,心境一如,叫做當體如如。先講心如,爲什麼心如呢?妄心、妄執、妄分別,其實不可得。因爲它沒有體性的,是借境而顯的,境界現前的時候,才有貪瞋癡的,它不同于真如。真如自性,二六時中都存在的,叫做心如。第二個叫做境如,爲什麼境如呢?因爲境是緣起的,而緣起的它就是生滅的,生滅,它就是一定會敗壞的。所以,生滅無常,緣起緣滅,也就是衆相不可得的意思。
[而忍可于心,惟證相應],[證]也就是內證,只有證到不生不滅的心性的人才相應。[懷之于心,亦不能向人吐露],吐露就是方便說,[其謂無生法忍。問:現有十界諸法,何以不見少法生滅?答:都緣眼中有翳]。[緣]就是因爲。眼中有翳,就如同心中有無明,心中如果卡到無明,就會[妄見空華之十界]。空華就是空中的花,虛空當中本來沒有花,可是,眼睛痛的時候,就會看到虛空中的花。我們現在一樣,清淨心出了毛病,就變成了妄識,這個妄識就會看到種種的境界,而不知道各種的境界只是緣起的、緣滅的,空華之十界。
[若悟空華,即無少法生滅]。如果我們體悟到,虛空當中所妄現出來的花,意思就是說:如果你能悟到,空華就是虛空當中所顯現的花,是虛幻(虛妄)的,是不實在的,是因爲你眼睛有毛病。如果你也能夠體悟,真心是如如不動的,而妄識才會分別十法界,那是妄識、妄心、無明所顯現的緣起法。那麼,即無少法生滅。所以,沒有少法生滅是指真心,是指我們每一個人的涅槃妙心。所以,佛陀的偉大,是開采每一個人的清淨自性。
[翳眼見空華],也就是妄心就會見到妄境,[華實不曾生]。華實不曾生,也就是說:境界其實只是緣起的,緣生其實就是不生。你看到一棵樹,它是緣生;看到一座山,是緣生;看到一顆星球,也是緣生。[生既不生,滅何所滅]?這個都是指真心,不是指外境。[衆生雖見十界,實則涅槃生死等空華]。也就是實無涅槃可證,也無生死可得,爲什麼?萬法本自如如。[那有生滅之相可得]?所以,生滅之相,會引發生滅的妄執;緣起的生滅的假相,會引起妄心的分別,這個才可怕!所以,佛陀開采我們內心的世界,修行就是要認識我們每一個人的這一顆心,這個才是重點。
當你發現所有的境界都是妄,所有的境界,都會引起刹那生滅的妄執跟妄想跟妄分別,我們便了解、懂得,歇即是菩提的道理是什麼?換句話說:一件事情,你可以把它看作無事,因爲你證得一切法不可得。但是,一件小事,你可以把它看得很嚴重,吵翻天。[故不見有少法生滅,即一切事究竟堅固],所謂一切事究竟堅固,是把我們真心的顯露了。[首楞嚴大定]就顯現出來。首楞嚴大定,就是每一個人的寂滅的清淨自性的定。
[觀世音菩薩,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],生滅,所有的法都是生滅,這個[滅]不是滅除,是放下,是本無生滅那個滅。生滅既滅,意思就是:妄想心,如果體悟到妄心不可得,智慧的寂滅就現前。寂滅現前是什麼?就是我們的本體,如如不動的本體就顯露。所以,食衣住行,我們的體都會現前,二六時中都是我們本來面目。
[即入此忍。衆生所以不入者,正妄識障之也]。正是妄識所障住,而不見真心,叫正妄識障之,妄識就是我們每一念都顯現執著。諸位!如果不懂,看我這裏的比喻,看看你能不能了解,禅宗裏面所講的桶底脫落,到底它是什麼意思?譬如說:我這只左手它叫做真心,叫做清淨心,我這樣講,看看你能不能體悟出來?右手叫做貪瞋癡、叫做無明。我們一動念,就是禅宗裏面講:動念即乖,就……(法師右手蓋住了左手),清淨自性就被貪瞋癡的無明全部掩蓋住了。所有的衆生,都是用第一層,因爲他沒有脫落。妄識是無體性的,境界現前,妄識就現前,它沒有體性的。什麼桶底脫落呢?就是無明脫落了,脫落……(法師右手從左手慢慢離開、離開),清淨心就顯現出來。所以,有一種功課,你必需做得很徹底的,直接就進入佛陀的本懷,就是放下。
這個全世界哪一個人對不起你,你就記得一定要放下,你要觀想他在成就你的。這個世界有什麼不愉快的,告訴自己:那是過去心不可得。妄識,就執著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所以,我們從無量億劫來,就是一直卡到一層什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