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四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跟你敲門不知道,當他敲叁聲的時候,你就要跟著走,死神就住在你家隔壁的,隨時環繞在我們身旁的。衆生執著認爲有這個色身,而佛陀說:這個[我]是不存在的。衆生認爲一切有我;佛陀說:一切法本來是無我的,不能錯用心,哪裏一切法有我呢?佛陀所體悟的。衆生認爲這個世間是永恒的,所以,他就不會去想到生老病死的問題;佛陀告訴你:你要提早做准備,無常隨時都會來到,一切法本來就無我。

  所以,佛陀所體悟的真理,跟衆生所看到的是相反的,衆生所看到的這個世間,是有五欲六塵可以追求的;佛陀說:那個是虛妄、不實在的東西。你唱歌、跳舞,你要唱到什麼時候、要跳到什麼時候,那個快樂唱得出來、跳得出來呢?當然唱歌跟跳舞,對陶冶人類的身心是有一些幫助,這個是凡夫的角度講的。音樂學家就告訴我們說:音樂是生命的靈魂,全世界不管走到哪裏,原住民他都有音樂的,但是,因爲他沒有佛法,當然是這樣講了。如果有佛法,就不是這樣子的,緣起如幻的東西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放下那個虛妄的,真,它就是顯現的,同時你要堅持到底。

  所以,要成就佛道,是一個很勇敢的人,很有堅定意志的人,而且知道生命的方向是什麼,當他碰到善知識的時候,他一輩子不可能離開的。爲什麼?他知道要成就是一定要明眼人。自己要撞…,沒有辦法的!所以,有一個法師,他就說:我要象慧律法師您這樣!結果他就把這個《大藏經》運到山上去。我跟那法師講說:法師!這樣不好!我有宿世的善根,也吃盡了苦頭,才有今天少許的成就。他說他自己有辦法。他去到杉林,進去深山裏面,二、叁十年前,一、二十年前,那個地方沒有開發,就算現在來講,某些地方也是很偏遠。交通也不方便,他東西要用扛的上去,要扛二個鍾頭,也就是說,他要走山區要走二個鍾頭,才有交通,才有車子。

  好,上去了,剛開始發願要看《大藏經》,結果就請人家幫忙搬,喔!大家都走到累死人了,結果搬上去以後,經過一、二年,《大藏經》第一本都沒看完。看不懂,因爲他只有念小學,大藏經裏面沒有標點符號,都是之、乎、也、者,虛字用法,完全看不懂。下來我告訴他,我說:我早就告訴你了,《大藏經》不是這麼簡單的!要有宿世的善根、要有善知識。他說:我要像慧律法師這樣!好吧!又上去了!又上去的時候,結果胃大量出血,要走到山下要走一、二個鍾頭。走到山下的時候,倒在路上,奄奄一息。後來救起來的時候,他還是上去!他那種觀念就是:我要用某一種方式才叫做修行。又上去,再出血,來不及了,死了!叫做出師未捷身先死,常使英雄淚滿襟,就是這樣。

  他只知道:我要拼!至于要怎麼拼呢?毫無頭緒,而我們的拼是清楚方法的。沒有錯啊,就住茅蓬,山頂上,那個要有相當的心性啊!慧律法師!那讓您一個到山上去住,您敢嗎?我說:我不怕鬼。但是,怕什麼?怕送急診,就是像這樣啊,胃出血啊,怕高血壓啊,送醫院本來是可以救的,可是,來不及!這樣平白的一個法師,很有志氣的、骨氣的法師,就這樣消逝在這個生命當中,消逝在這個地球當中;很想爲佛教做一點事,也很想去做事。

  我比較聰明,我所住的地方,一定要先看看路有沒有開通?送急診方不方便?對不對?電話一打的時候,歐咿……,馬上就到了!要不然,白白一個法師,這樣辛苦了幾十年,這樣的死掉,你不覺得很可惜嗎?要度無量無邊的衆生的法師,因爲這樣子錯失急救的時間,很可惜啦!所以,我爲了無量無邊的衆生,要保住這一條生命。你們不認識慧律法師沒有關系,這小事。可是,不認識佛陀的正法,就很悲哀了!師父宣揚佛陀的正法,當然師父的生命就變成很重要的,非常重要的。[此斷執吝分別者非也,即破意識緣佛聲教之勝善功能也]。

  [縱滅一切見、聞、覺、知,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,分別影事]。

  這句話的重點在哪裏?你算你不動攀緣外境,就是見、聞、覺、知都不緣外境,把它守住裏面那一顆意識心,仍然是妄識,仍然是微細的分別,猶是法塵。什麼是法塵呢?就是一分是心法,一分是色法,構成法塵。也就是說:前五塵所落卸的影像被內心所執著,叫做法塵。也可以講:半分是心法,半分是色法,各一半,這個叫做分別影事。

  [縱滅二字,承前。縱使能把前五識,及同時意識],同時意識就是跟前五識同時起作用的。[不緣外面五塵境界,滅其見、聞、覺、知之用。但由定中獨頭意識],什麼叫做獨頭?獨頭就是沒有境界現前,單獨的意識作用,叫做獨頭意識。[內守幽閑,寂靜之境,此境即凡外],就是凡夫還有外道[在定所守之境],也就是沒有般若的智慧,不能透視妄心是不存在;不能透視妄境是不存在的。

  [取爲所證法性者。不知此非法性,猶爲法塵,即能守境之覺觀,雖離外塵分別,亦非真心]。只要你沒開悟,就是用妄識,[猶屬定中獨頭意識,微細分別耳]。換句話說:一個人很悶,跑到深山裏面去坐,去看那個山上裏面的木屋啊、造景啊等等,在那邊獨自一個人冷靜一下,環境很好。可是,他如果沒有佛法的話,那個只是暫時停一下,那煩惱還是在。你像我們的國文老師說:我要看大海的時候,心就很定、很歡喜。我說:老師!那當你不看大海的時候,那你怎麼辦?在山上哪裏有海可以看呢?所以,這個就不是開悟人的境界了。開悟人的境界,在海邊、在山上、在繁華的熱鬧區當中,行住坐臥統統在定中,無一法不定,因爲萬法不可得。語默動靜體安然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[影事者:以法塵乃前五塵落卸影子],[卸]就是落下來的影子,[意識分別,亦屬緣影之心],注意看那個:緣影之心四個字,我們看到的只是影像,不真實。譬如說:你看的好象一個人真的在你的前面。但是,這個人你用X光一照射,他卻剩下一堆骨頭;再用機器把他絞碎,剩下一堆骨灰。實質的一個人,其實是影像。說:我們的感覺爲什麼真實呢?但是,真心也不能離開假相。所以,現在就看你用什麼心了。透視的心就是空;運用的心就是有,也就是般若智慧。

  也屬于緣影之心。[即此內守幽閑],就算不攀緣外境,內守幽閑,[定中獨頭意識,猶是微細法塵],仍然是染汙的微細意識,[分別緣影之事,豈可認之爲真乎]?一般的衆生都到這個地方就沒有辦法了,包括心理學家、哲學家,完全到這個地方就突不破了,他就靠想像。所以,這個世間它會诤論不休的。法律是人訂的,他就會開始一直執著某一個角度,憲法也是人訂的。所以,我告訴諸位:這個世間沒有是非才怪,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是非,人與人之間的紛爭,它是沒有辦法避免的。

  諸位!開悟的人懂得退讓;沒有開悟的人就是一直進,絕對不讓你的。在一個團體裏面,他心中有所悟他就懂得退讓,他希望一件事情圓滿;如果不悟的話,他就會在這個團體裏面興風作浪,小事就會變成大事,就會這樣子。所以,《金剛經》裏面那一句,所有修行人你都要背起來:無诤是人中第一。修行,他進入無诤,他才是修行人當中最可貴的,人中第一,就是無诤。無诤就是不比較、不計較,什麼都放得下,什麼都看得開,懂得退讓,可是凡夫沒辦法。凡夫你在一個團體裏面,學佛的團體也是一樣的,這個團體,如果是念佛……,突然有一個人提出說:我們要用般若智慧念佛,要懂一點禅。他馬上認爲你是魔,馬上排斥,這個就是知見立知,很可怕的!

  八大宗派其實不離佛的心;但是,因爲微細的法塵,分別的影事在作祟,就是死守某一個格子。佛法是沒有格的,佛法是絕對的、平等的,沒有開始,沒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是萬法一如的。可是,因爲人爲的因素,不懂得真理,把它設定在一個框框,認爲這樣叫做對,這樣叫做錯,違佛的教誡啊!我認爲我這樣叫做高,你那個叫低,這個是佛的心嗎?所以,我們不悟真心,你會修得很辛苦的;懂得真心,歇就是菩提,就這樣放下。

  [此斷定執吝覺觀者亦非],這個是判定執吝覺觀者也不對,[即破意識,止散入寂之勝善功能也]。止散,就是停止這個散亂心,入寂靜處的勝善功能。因此用意識心就是永遠沒有辦法成佛,你要進入首楞嚴大定,就是一定要用真如自性修行,舍識用根。

  [然此中根、塵、識叁,差別之處,應辨析明白,庶免疑誤],[庶]就是希望。不要懷疑和誤解:[一、見、聞、覺、知,有根性、識性之分]。根性是不分別,雖分別不作分別想,是不生不滅的;識性是意識心、是分別心。根性和識性這二個有共同點是什麼?就是精神作用,根性的精神作用是完全清淨的;識性的作用是染汙的、是對立的。根性是絕對的;識性是強烈對立的。所以,人與人之間會吵得不可開交,統統是意識心。一個團體裏面,進入無诤的狀態,大家都和樂融融,就知道他的師父的教育是成功的;但是,如果這個團體诤論不休,就表示他的親近的人所教育的方法有待商榷了。因爲佛法沒有搞對立的,沒有弄到你死我活的這種情形的,它是圓滿的、它是無相的、它是平等的、它是沒有分別的,沒有任何執著,是無我的。

  [二、法塵境界,有生塵,滅塵之異],緣起就生;緣滅就是滅塵,的差別,心的影像也是這樣。[叁、第六意識,有明了、獨頭之別]。明了是對境,叫做明了意識,也叫做五俱起意識;獨頭意識不借重境界,單獨起作用,叫做獨頭意識。如夢中獨頭意識、定中飽和獨頭意識,統統叫做獨頭意識。

  [唯識雲:愚者難分識與根],[愚者]是指阿羅漢,阿羅漢還沒有辦法分什麼是識心;[根]就是神經系統,還沒有辦法分什麼是識心跟微細的神經系統,很難![因根識同有見、聞、覺、知之用],一個是有形的,是根;一個是無形的,是識。所以,根、識,神經系統有見、聞、覺、知,沒有神經系統,我們怎麼起作用?所以,在佛法裏面講:神經系統只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