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瑛法彙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十番顯見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第五張DVD
把《義貫》請出來,爲什麼我們不厭其煩的,要把《楞嚴經》用一次文言文講過,接著還要再講一次白話文的《義貫》注解呢?最主要的就是要利益更多的衆生。因爲《楞嚴經》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,希望初學佛法的人,或者是剛接觸正法的人,都能夠受益;如果一下子講得太深,他領悟不來,不受益。所以,師父覺得說,這本《義貫》寫得挺好,又是白話文,爲了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,我們不厭其煩的再一次地講。雖然是重複,但是,內容不太一樣。也就是說《義貫》有《義貫》的資料,《講義》有《講義》的注解可取的資料,因此結合起來,就會變成很完美的一部經典,只是講的人會比較辛苦,因爲花的時間相當的長。
第六節 阿難再度請法
經文,[爾時阿難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我是如來最小之弟,蒙佛慈愛,雖今出家,猶恃憍憐,所以多聞,未得無漏,不能折伏娑毘羅咒,爲彼所轉,溺於淫舍。當由不知真際所詣。惟願世尊大慈哀愍,開示我等奢摩他路;令諸闡提隳彌戾車。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及諸大衆,傾渴翹伫,欽聞示誨。]
注釋,[偏袒右肩]:在印度,出家衆平常袈裟爲覆雙肩,在印度,出家衆平常著袈裟是蓋著兩肩的。禮佛時,爲表示敬意,露出右肩,以右方爲大,故裸露右肩表示極其赤誠恭敬。跟我們中國的儀式不太一樣,我們中國認爲祼露是不敬的;在印度是恭敬的,就是這邊全部都是露出來。[右膝著地]:印度之敬禮法。據《釋門皈敬儀》卷下載,此禮又稱爲互跪,或胡跪,爲有所啓請,或悔過授受之儀,且雲:[僧是丈夫,剛幹事立,故製互跪]。[僧]就是比丘了。尼是女弱,[尼]指比丘尼、女衆。翹苦易勞,故令長跪,就是因爲體力的關系。故在西域請法時或忏悔的時候爲男衆胡跪,女衆長跪。但是在中土,就是中國,除了真言宗。[真言宗]就是密宗,就是專門持咒的,叫做真言宗。某些儀軌以外,一般全是長跪爲多。在福報比較大一點了,以前的出家人就很苦了,受戒的時候跑下來,沒有蒲團的,哪來的蒲團。在我們還坐得舒舒服服的,拜的時候,有的人還腰酸背痛呢!現在的人吃的苦,比以前的修行人差太多了,以前的人是很能吃苦的。
[來最小之弟]佛父有四個弟,四王共有八子,阿難是八個堂兄弟中年齡最小的。[蒙佛慈愛]指佛攝受他出家。[猶恃憍憐]:[恃],依靠,倚。[憍jiāo],同驕,恣也,矜也。就是有一點驕傲的意思,在此爲寵之義。太寵愛了、太溺愛了。[憐],愛也。此言,靠著佛對我的寵愛,故有恃無恐。
這一點就是告訴你:如果你一直贊歎佛。譬如說:我們一個學生,每天都贊歎老師,可是自己不用功。假設說平常我們對老師拍馬屁,也許都是平常作業給你分數高一點;可是,有一關碰到的時候,你就過不了,哪一關呢?就是聯考,大學聯考要靠實力的。這個聯考比喻什麼?聯考比喻你臨命終,臨命終的時候,就是真槍實彈的,不是靠贊歎佛有辦法解決的。贊歎佛、贊歎法、贊歎僧,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一個禮貌而已。修行是真槍實彈的東西,他要面對的是生老病死,一切順逆二境、是非、恩怨都能夠放得下,平常他就要這們訓練的,不是到臨命終的。你可以常常任何一個道場,聽任何一個法師或居士常常作如是說:我要往生極樂世界……,每一個都是這樣講。
有一次我到一個道場,二個居士吵起來,他看到我過去很不好意思,我就叫他們二個過來,我就說:你們不是常常嘴巴講要往生極樂世界嗎?爲了這一點小事就吵起來,平常都沒有辦法作得了主,臨命終再加上病苦。活著的時候,你都控製不了這種情緒,只是爲了這一丁點小事,就爭得面紅耳赤,又跟生死沒有關系,智慧不撿,撿一堆垃圾回來,嘴巴每次都講:我要往生極樂世界!你想想看活著健康的時候,都控製不了這個念頭,哪來臨命終可以生死自在呢?我們一般修行都是交差,不是真槍實彈的在打,交差就是:我早課有參加、我晚課有參加,那平常行住坐臥的煩惱呢?那不關我的事,吵架還是繼續吵架、煩惱還是繼續煩惱,反正修行就像打卡一樣,佛陀!我有來,你有看到啊!交差了,不知道修行是二十四個小時的。
因此,記得!你今天做一個學生,重要的他就是要依教奉行,這個才是被佛所贊歎的好學生,依教奉行,不是每天只有贊歎佛、贊歎法、贊歎僧,而自己碰到煩惱,一點辦法都沒有。修行不是靠拍馬屁而可以成就的,就是所有的人都不認識你,可是你面對一切順逆二境,都可以寬恕、都可以原諒、都可以作得了主,你臨命終就有辦法。所以,放下就接近佛道,放下、再放下,就接近阿羅漢;放下,再放下,徹底放下,就接近菩薩;最後,沒有東西可以放下,就成佛。體悟到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那就沒有東西可以放下,心境本一如,何來住無住?那個時候就是成佛,沒有東西可以放下,放什麼呢?自性本來就空,什麼東西要放下呢?喔!成佛。修行,說困難非常困難;說簡單也很簡單,問題是肯不肯?你一定要找到一個修行的中心點,抓到一個重點,這個重點就是放下,你就真正地找到了佛的這一條路線了。
[所以多聞,未得無漏]:叁聖學(就是叁無漏學)爲聞、思、修,叁無漏學不是聞、思、修,是戒、定、慧。諸位!叁聖學、叁無漏學統統叫做戒、定、慧。聞、思、修是叁慧,法師寫得太快了。叁聖學、叁無漏學都是指戒、定、慧;而聞、思、修,後面都要加一個[慧],叫做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這是叁慧,不是叁學。爲什麼[聞]後加一個慧?就是聽經聞法可以開智慧;[思]有正確的思惟,可以開智慧的;[修]後面爲什麼要加一個慧?就是你肯除掉那個頑強的習氣,你的智慧就開展。所以,你能保持心靜如水,告訴你:你就慢慢可以體會什麼是涅槃,真正的幸福就到來了。當你看一切相完全不貪著,諸位!幸福就降臨了、解脫就接近了、自在的日子就在我們的前面了,離我們不遠了,對境寂然,常不離佛。阿難在修行上,只止于多聞,未能再進一步,而求得無漏道果。
[爲彼所轉]:[轉],動也,影響、左右也。因阿難未得無漏道果,爲什麼叫[漏]呢?[漏]就是煩惱的別名,一個碗下挖一個洞,水就會漏掉;修善執著,就是有漏善,修善的時候到處宣揚,就是著一個我相在修善。因爲阿難未得無漏道果,故道共戒未成,定力不足,定共戒、道共戒,已經解釋過了。故能爲邪咒之力所轉動。
[溺于淫舍]:[溺],沈溺、汩沒。因爲邪咒咒力所攝,所以昏昏忱忱,全身與心皆無力,猶如人溺于水中,無力抵擋流水之力。阿難于淫舍中,無力自恃,故稱爲[溺]。所以,很多人到海邊去就溺水而死。又,溺水者將死,而僧人溺于淫舍,法身慧命將盡,故亦稱爲[溺]。其實不是溺水而死而已,只要一不小心,他就會死。
今天新聞報導的:有一團去到北海道,北海道剛好下七十公分的雪,這一團硬要爬山,滿山都是雪,結果就爬,整團都上去。上到半山腰的時候,冰層斷裂,一半的雪整個斷裂,上面整座山的雪全部都蓋下來,十一個人全部活埋!我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;阿彌陀佛!還好這一團不是我帶的。所以,我帶的地方,出國第一個考慮的就是安全問題,你看!都是年輕人。很多事情不能硬幹的,不行就是不行的!修行也是這樣子的,自己一個人要去修行,住茅蓬,你沒有那種能力,沒有辦法就是沒有辦法的。就像這些登山隊,下了七十公分這麼厚厚的一層雪,等于到我的腰部。下雪的時候,那個重量還沒有說完全穩定,蓬松蓬松,松松的,雪是很容易崩的。昨天發生的事情,北海道,看了就是怵目驚心,很難過,爲了玩,就不顧一切安全的問題。
[當由不知真際所詣]:[真際],真如實際之理地,也就是真心。[詣],往,至。此言,定當是由于不知真心何往,(不知真心到哪裏去了,以迷失真心故不知其所至之處)才會如此。阿難之意爲,若知道真心到哪裏去了,(知道真心在哪裏),便知怎麼修,也才能把握住它。所以,諸位!只有明心見性人、開悟的人,才知道怎麼修行;如果不開悟,有一種情形就是要學老太婆,你跟她講:有極樂世界、有南無阿彌陀佛,統統不懷疑。從此以後拿著念珠,年歲也大了,經教也不是很通達,就完全信任佛陀、信任善知識,就一直念南無阿彌陀佛……。一個是開悟,大徹大悟可以了生死;一個要學習老太婆的精神,統統放下,反正年歲也大了,就這樣一心念佛,也可以了生死的。當然,有智慧更好了,但是,有的人年歲實在是太大了,聽到佛法已經八十五了!說:老鄉!你今年多少?俺八十五了!八十五,再來聽《楞嚴經》還來得及嗎?來不及了!所以,能坐在這裏的人,福報是很大的。
[奢摩他路]:[奢摩他],止也,定也。即阿難在前面所請的叁種定名中的第一個。[路],道,法門。[闡提]:梵文叫做[一闡提](iccantika),信不具(就是信心不具足,叫做信不具),亦即沒有信根之人,佛在《涅槃經》中稱一闡提人爲斷善根種性。以此類人不信叁寶、不信正理,故不能修行善法,因此一切善根皆斷,如此種性之人,名爲斷善根種性。那麼,在座諸位是什麼種性呢?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,諸佛贊歎。在座諸位啊!你不要太小看坐在文殊講堂這裏,在底下聽《楞嚴經》這樣的因緣,這樣的因緣坐在底下,是諸佛歡喜啊、諸佛贊歎。
[隳彌戾車]:[隳],壞,破壞,摧毀。[彌戾車],翻譯成中文叫做垢濁種,下賤種,惡知見。諸位,這個惡知見就是彌戾車,所以,不必看那麼多,彌戾車就是惡知見的意思。以此類人于印度生于邊地(也就是北方或西方),全不信佛法。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