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瑛法汇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十番显见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第五张DVD
把《义贯》请出来,为什么我们不厌其烦的,要把《楞严经》用一次文言文讲过,接着还要再讲一次白话文的《义贯》注解呢?最主要的就是要利益更多的众生。因为《楞严经》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,希望初学佛法的人,或者是刚接触正法的人,都能够受益;如果一下子讲得太深,他领悟不来,不受益。所以,师父觉得说,这本《义贯》写得挺好,又是白话文,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,我们不厌其烦的再一次地讲。虽然是重复,但是,内容不太一样。也就是说《义贯》有《义贯》的资料,《讲义》有《讲义》的注解可取的资料,因此结合起来,就会变成很完美的一部经典,只是讲的人会比较辛苦,因为花的时间相当的长。
第六节 阿难再度请法
经文,[尔时阿难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我是如来最小之弟,蒙佛慈爱,虽今出家,犹恃憍怜,所以多闻,未得无漏,不能折伏娑毘罗咒,为彼所转,溺於淫舍。当由不知真际所诣。惟愿世尊大慈哀愍,开示我等奢摩他路;令诸阐提隳弥戾车。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及诸大众,倾渴翘伫,钦闻示诲。]
注释,[偏袒右肩]:在印度,出家众平常袈裟为覆双肩,在印度,出家众平常着袈裟是盖着两肩的。礼佛时,为表示敬意,露出右肩,以右方为大,故裸露右肩表示极其赤诚恭敬。跟我们中国的仪式不太一样,我们中国认为祼露是不敬的;在印度是恭敬的,就是这边全部都是露出来。[右膝着地]:印度之敬礼法。据《释门皈敬仪》卷下载,此礼又称为互跪,或胡跪,为有所启请,或悔过授受之仪,且云:[僧是丈夫,刚干事立,故制互跪]。[僧]就是比丘了。尼是女弱,[尼]指比丘尼、女众。翘苦易劳,故令长跪,就是因为体力的关系。故在西域请法时或忏悔的时候为男众胡跪,女众长跪。但是在中土,就是中国,除了真言宗。[真言宗]就是密宗,就是专门持咒的,叫做真言宗。某些仪轨以外,一般全是长跪为多。在福报比较大一点了,以前的出家人就很苦了,受戒的时候跑下来,没有蒲团的,哪来的蒲团。在我们还坐得舒舒服服的,拜的时候,有的人还腰酸背痛呢!现在的人吃的苦,比以前的修行人差太多了,以前的人是很能吃苦的。
[来最小之弟]佛父有四个弟,四王共有八子,阿难是八个堂兄弟中年龄最小的。[蒙佛慈爱]指佛摄受他出家。[犹恃憍怜]:[恃],依靠,倚。[憍jiāo],同骄,恣也,矜也。就是有一点骄傲的意思,在此为宠之义。太宠爱了、太溺爱了。[怜],爱也。此言,靠着佛对我的宠爱,故有恃无恐。
这一点就是告诉你:如果你一直赞叹佛。譬如说:我们一个学生,每天都赞叹老师,可是自己不用功。假设说平常我们对老师拍马屁,也许都是平常作业给你分数高一点;可是,有一关碰到的时候,你就过不了,哪一关呢?就是联考,大学联考要靠实力的。这个联考比喻什么?联考比喻你临命终,临命终的时候,就是真枪实弹的,不是靠赞叹佛有办法解决的。赞叹佛、赞叹法、赞叹僧,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一个礼貌而已。修行是真枪实弹的东西,他要面对的是生老病死,一切顺逆二境、是非、恩怨都能够放得下,平常他就要这们训练的,不是到临命终的。你可以常常任何一个道场,听任何一个法师或居士常常作如是说:我要往生极乐世界……,每一个都是这样讲。
有一次我到一个道场,二个居士吵起来,他看到我过去很不好意思,我就叫他们二个过来,我就说:你们不是常常嘴巴讲要往生极乐世界吗?为了这一点小事就吵起来,平常都没有办法作得了主,临命终再加上病苦。活着的时候,你都控制不了这种情绪,只是为了这一丁点小事,就争得面红耳赤,又跟生死没有关系,智慧不捡,捡一堆垃圾回来,嘴巴每次都讲:我要往生极乐世界!你想想看活着健康的时候,都控制不了这个念头,哪来临命终可以生死自在呢?我们一般修行都是交差,不是真枪实弹的在打,交差就是:我早课有参加、我晚课有参加,那平常行住坐卧的烦恼呢?那不关我的事,吵架还是继续吵架、烦恼还是继续烦恼,反正修行就像打卡一样,佛陀!我有来,你有看到啊!交差了,不知道修行是二十四个小时的。
因此,记得!你今天做一个学生,重要的他就是要依教奉行,这个才是被佛所赞叹的好学生,依教奉行,不是每天只有赞叹佛、赞叹法、赞叹僧,而自己碰到烦恼,一点办法都没有。修行不是靠拍马屁而可以成就的,就是所有的人都不认识你,可是你面对一切顺逆二境,都可以宽恕、都可以原谅、都可以作得了主,你临命终就有办法。所以,放下就接近佛道,放下、再放下,就接近阿罗汉;放下,再放下,彻底放下,就接近菩萨;最后,没有东西可以放下,就成佛。体悟到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那就没有东西可以放下,心境本一如,何来住无住?那个时候就是成佛,没有东西可以放下,放什么呢?自性本来就空,什么东西要放下呢?喔!成佛。修行,说困难非常困难;说简单也很简单,问题是肯不肯?你一定要找到一个修行的中心点,抓到一个重点,这个重点就是放下,你就真正地找到了佛的这一条路线了。
[所以多闻,未得无漏]:三圣学(就是三无漏学)为闻、思、修,三无漏学不是闻、思、修,是戒、定、慧。诸位!三圣学、三无漏学统统叫做戒、定、慧。闻、思、修是三慧,法师写得太快了。三圣学、三无漏学都是指戒、定、慧;而闻、思、修,后面都要加一个[慧],叫做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这是三慧,不是三学。为什么[闻]后加一个慧?就是听经闻法可以开智慧;[思]有正确的思惟,可以开智慧的;[修]后面为什么要加一个慧?就是你肯除掉那个顽强的习气,你的智慧就开展。所以,你能保持心静如水,告诉你:你就慢慢可以体会什么是涅槃,真正的幸福就到来了。当你看一切相完全不贪着,诸位!幸福就降临了、解脱就接近了、自在的日子就在我们的前面了,离我们不远了,对境寂然,常不离佛。阿难在修行上,只止于多闻,未能再进一步,而求得无漏道果。
[为彼所转]:[转],动也,影响、左右也。因阿难未得无漏道果,为什么叫[漏]呢?[漏]就是烦恼的别名,一个碗下挖一个洞,水就会漏掉;修善执着,就是有漏善,修善的时候到处宣扬,就是着一个我相在修善。因为阿难未得无漏道果,故道共戒未成,定力不足,定共戒、道共戒,已经解释过了。故能为邪咒之力所转动。
[溺于淫舍]:[溺],沉溺、汩没。因为邪咒咒力所摄,所以昏昏忱忱,全身与心皆无力,犹如人溺于水中,无力抵挡流水之力。阿难于淫舍中,无力自恃,故称为[溺]。所以,很多人到海边去就溺水而死。又,溺水者将死,而僧人溺于淫舍,法身慧命将尽,故亦称为[溺]。其实不是溺水而死而已,只要一不小心,他就会死。
今天新闻报导的:有一团去到北海道,北海道刚好下七十公分的雪,这一团硬要爬山,满山都是雪,结果就爬,整团都上去。上到半山腰的时候,冰层断裂,一半的雪整个断裂,上面整座山的雪全部都盖下来,十一个人全部活埋!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;阿弥陀佛!还好这一团不是我带的。所以,我带的地方,出国第一个考虑的就是安全问题,你看!都是年轻人。很多事情不能硬干的,不行就是不行的!修行也是这样子的,自己一个人要去修行,住茅蓬,你没有那种能力,没有办法就是没有办法的。就像这些登山队,下了七十公分这么厚厚的一层雪,等于到我的腰部。下雪的时候,那个重量还没有说完全稳定,蓬松蓬松,松松的,雪是很容易崩的。昨天发生的事情,北海道,看了就是怵目惊心,很难过,为了玩,就不顾一切安全的问题。
[当由不知真际所诣]:[真际],真如实际之理地,也就是真心。[诣],往,至。此言,定当是由于不知真心何往,(不知真心到哪里去了,以迷失真心故不知其所至之处)才会如此。阿难之意为,若知道真心到哪里去了,(知道真心在哪里),便知怎么修,也才能把握住它。所以,诸位!只有明心见性人、开悟的人,才知道怎么修行;如果不开悟,有一种情形就是要学老太婆,你跟她讲:有极乐世界、有南无阿弥陀佛,统统不怀疑。从此以后拿着念珠,年岁也大了,经教也不是很通达,就完全信任佛陀、信任善知识,就一直念南无阿弥陀佛……。一个是开悟,大彻大悟可以了生死;一个要学习老太婆的精神,统统放下,反正年岁也大了,就这样一心念佛,也可以了生死的。当然,有智慧更好了,但是,有的人年岁实在是太大了,听到佛法已经八十五了!说:老乡!你今年多少?俺八十五了!八十五,再来听《楞严经》还来得及吗?来不及了!所以,能坐在这里的人,福报是很大的。
[奢摩他路]:[奢摩他],止也,定也。即阿难在前面所请的三种定名中的第一个。[路],道,法门。[阐提]:梵文叫做[一阐提](iccantika),信不具(就是信心不具足,叫做信不具),亦即没有信根之人,佛在《涅槃经》中称一阐提人为断善根种性。以此类人不信三宝、不信正理,故不能修行善法,因此一切善根皆断,如此种性之人,名为断善根种性。那么,在座诸位是什么种性呢?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,诸佛赞叹。在座诸位啊!你不要太小看坐在文殊讲堂这里,在底下听《楞严经》这样的因缘,这样的因缘坐在底下,是诸佛欢喜啊、诸佛赞叹。
[隳弥戾车]:[隳],坏,破坏,摧毁。[弥戾车],翻译成中文叫做垢浊种,下贱种,恶知见。诸位,这个恶知见就是弥戾车,所以,不必看那么多,弥戾车就是恶知见的意思。以此类人于印度生于边地(也就是北方或西方),全不信佛法。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