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五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阿难之意为,若佛速开示我等奢摩他大定之路,不但我等得成定力,甚至可以制伏魔外,而令不信三宝之人,摧毁其恶知见,建立其正知见。

  [五体投地]:又称五轮投地或五轮着地,此为敬礼中之最上者。《阿含经》云:[二肘、二膝、顶名轮也。][倾渴翘伫]:[倾],倾心,全心全意。[渴],渴望,渴仰,非常希望,非常期待之义。[翘],举也,亦即翘企,举踵企望,就是直立、脚根抬起,颠着脚尖,向前方、远方企盼地望着。[伫],等待。此言,与会大众都倾心渴望、翘企地等待如来开示。[钦闻示诲]:[钦],敬。很恭敬地要听如来的开示教诲。所以,来这里听经闻法的人,哪一种人会最受益?用恭敬心来听法的人,那一种人最受用!如果抱着一个玩一玩的、热闹一下的,那也不错,叫做结缘。能跨进文殊讲堂,这样坐的底下的,听得懂、听不懂,这个善根都种下去了,金刚种子都种下去了,是不是?这个也不得了,不要说全部都贯通了。

  诠论:阿难于七处全都被破之后,现在已无计可施,于是再度请法。因为是要请法,所以必须如法如仪、起立顶礼,长跪承听,这不但表示尊重如来,最主要还是表示尊重法,及为庄严法故。(近世由于电话方便,许多人不懂事,请教法师佛法时,不但不亲自去,顶礼如仪、长跪承听——还用打电话问哩!实在太过[方便]了,也太随便了些。如此不尊重法,如何能增长智慧!?)讲是这样讲,很好;但是,如果大家都跑到文殊讲堂来,也麻烦很大!所以,我们讲堂设了一个方法,就是说有问题写信来。

  阿难此次请法,一开始时是说:[我是如来最小之弟,蒙佛慈爱,虽今出家,犹恃憍怜……。]这段用意是什么?即是西方辩论术所说的:诉诸感情。中国的文章学中论说文之作法也说:论辩之法有两种:一者说之以理、二者动之以情。因为阿难在这之前,已词穷理尽,因此在说理这条路上已行不通了,于是转而欲动之以情;不但诉诸情感,而且还诉诸怜悯呢!诸位如果问说:出家人怎么可以在论辩中诉诸感情呢?诸位须知,阿难在此时仍未得道,故还是凡夫之身,所以凡夫的习气还在,即如前面论辩中,亦一直使用世俗的逻辑推理之法,来谈论佛法,也是这个凡夫习气的原因。如果您问:因阿难仍未证道,是凡夫身,所以论辩之中使用[诉诸感情]的方式,但佛是无上正等正觉,凡夫习气已断,为何佛在七处徵心一开始时也是用类似的方法?世尊说:[汝我同气,情均天伦……。]这又是为什么?答:这不是因为世尊爱诉诸感情的关系,而是因为对象的关系:由于当机的阿难仍未证道,犹有凡夫习气,而凡夫人最重的还是感情,尤其是亲情(所以凡夫众生称为有情)。

  有一个居士问,说:师父,您的修行过程当中,您认为在凡夫的角度,哪一种事情最难断?二种:一种是感情;一个是男女的欲望,凡夫俗子这二种最难!为什么?它是与生俱来的,称为本能。一出生,家庭就是这样,爸爸、妈妈,谁不执着自己的亲情?长大了以后,他有本能啊,他要结婚啊,他很自然的要繁衍后代。凡夫就是这二种,有生物的本能,就是繁衍后代。所以,一切的生物,如果不是人类,一切的动物,差不多只有二种功能:一、就是吃,觅食,就是寻找食物;二、就是繁衍后代,一切众生来到这个世间,差不多为这二种事情在忙。没有像人类说有高超的智慧来学佛、超越跟解脱,没有的!一切的生物,几乎都是为了这二种事情,老鼠也好、猫也好、狗也好,都是为了食物,差不多!非洲赛伦盖原,牛羚也是为了食物跑,大象、河马、鳄鱼,不管什么生物,出生就是为了吃,要活下去啊!长大了,本能发挥,他就是要结婚。

  凡夫俗子,二种力道最难:就是感情上的执着、欲望上的需求,最难断!到了一个相当功夫的时候,什么就会最难断呢?就是微细的我慢。他对感情上也没有什么执着,对欲望上也无所要求。可是,那种强烈的自我意识非常强,包括学佛的都是一样,跟自己意见不同的,马上就把对方列为敌人,学佛也是这样子。一个人也不情执,也没什么欲望,但是,他那个微细的我慢,那很难断的,一碰到就是我对,你就一定不对的,最难断的。所以是因为对象的关系,由于阿难当机仍未证道,犹有凡夫的习气,而凡夫最重的还是感情,尤其是亲情,所以凡夫众生称为有情。因为凡夫情重、智昏,所以不容易晓之以理,若动之以情,则比较容易引他说出真话。(那是为说出真正出家的动机),所以那不是如来贪爱,而是一时权便诱导,令发直心之言,以便知病源所在,应病与药。

  经文,[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,其光晃耀,如百千日,普佛世界六种震动,如是十方微尘国土,一时开现。佛之威神,令诸世界合成一界。其世界中,所有一切诸大菩萨,皆住本国,合掌承听。]

  注释:[从其面门放种种光]:佛在开示大法之前,常先放光。佛光代表佛的智慧光明,佛的智慧光明可照破世间众生的无明,令得开悟。所以,我高中的时候就在想: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什么?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?我们为什么要活下来?生从哪里来?死往哪里去?从高中就有这种疑惑。而看了、接触了种种,譬如说:接触了天主教,我也去天主教堂唱唱圣歌、祷告,还是不能相应,我认为这个还不够深。初中的时候参加过圣经函授班,也是基督教堂,还是不相应;也接触一贯道,道亲对师父也很好。后来长大一点,自己看《孔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,涉猎,当然里面也有很深的。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,讲得也是很好;儒家讲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为了这个佛法,也找了很久很久的时间,结果在大学碰到佛法,喔!这下哪可能放它走呢?这个就是我一辈子要找的,这个讲的才是究竟主嘛,诸法皆空,缘起缘灭,诸法缘起无自性,一切法无我,哎呀!讲得真是好啊!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讲得太好了,这个就是我要找的。因此你们今天福报大,有师父讲解,以前师父也是要自己找的。

  故佛放光,代表将破众生无明。这是佛第二次放光。第一次是在本经一开始,佛于祇桓精舍中,从无见顶相(佛顶)上放光。佛顶放光,表示其法至高无上,最有威力,为破邪外,并开示如来最为无上秘密法门,故从佛顶放光。现在从面门放光,面门代表生佛共见,不像佛顶,任何人,乃至十地大菩萨亦不得见佛顶,故称无见顶。以面门为生佛共见,故代表佛将开示心、佛、众生三平等之法门,亦即一切众生共具之清净本明之体。

  所以佛在开示什么?在开示每一个人的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的清净心。所以,在《贤首五教仪》那一段话,我们还是要重复再讲,舍利弗问世尊,说:世尊!令众生界减,佛界增加名为度众生否?世尊回答舍利弗:作此见者,名大邪见人。何以故?众生界者就是佛界;佛界者就是法界;法界就是众生界。为什么呢?众生界者毕竟空;佛界毕竟空;法界毕竟空。舍利弗!是故众生界者就是佛界;佛界者就是法界;法界就是众生界。舍利弗!众生界不增不减;佛界不增不减;法界不增不减,作此见者,是名佛见。喔!原来万法根本就是没有增跟没有减,增就是妄想增,减就是妄想减,增、减是生灭意识心。因此我们在这里很清楚的来理解佛,虽度无量无度众生,实无众生可度,因为自性本空,哪来众生?

  有一次,佛讲经到一半的时候,突然停止,佛的手就伸向虚空,然后,大动作地由右到左一抓,问底下的弟子:觉否?众弟子默然,没有人知道佛的含义是什么。佛再举第二次,大动作的,举得高高的,再往下一抓:觉否?了解这个道理吗?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。佛就说:诸法,色就是空,这个手举起来,就表示心的意思,心要像虚空一样,如果你说执着,其实这个世间没有东西可以让你执着,缘起的东西,它都会败坏,也就是说:你一定要面对死亡,你所拥有的东西,其实都是虚妄的东西,短暂的让你用。喔!所以,佛告诉你:手一举起来这个动作就表示说:世间没有任何一种东西,值得让你执着、让你痛苦,家财万贯也好,孝子贤孙也好,它都是无常的原则之下在推进的。

  为什么《金刚经》里面讲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?这句话就告诉你:佛就是把精神领域升华到万法如如不动。佛也一样是活着啊,佛陀的精神领域里面,没有任何的我执,没有任何的法执,也就是放无量的智慧光。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,就是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障碍,也就是没有一法可以执着。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就是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,生每一个人都有的清净心。我们为什么会执着?因为不能理解色就是空的道理、缘起性空的道理,所以,我们才会认为有东西可以执着,认为有东西可以快乐、依靠。佛陀说:错了!万法都是无常,在这个世间,是没有一种东西可以依靠的。只有依靠你的如来藏性,这个东西才可以依靠,叫做自依止,法依止,莫异依止,也就是完全要靠自己放下的功夫,朋友啊、亲戚啊,只能安慰安慰我们。

  所以,还是再一次劝导佛弟子:千万不要把不愉快的事情——哪一个人对不起你、哪一个人伤害过你、或者是你们彼此之间不愉快,一定要记得师父的话,从现在起,昨天发生的事情,不管前年……,前年,就更不应该了;那十年前,就更不应该了;就是昨天发生不愉快的事情,今天就要统统放到东流。江水东流,一去不复返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诸位!一个人活在过去,是没有未来的。一个人一直活在痛苦的阴影、不愉快的阴影,他根本就没有快乐、没有幸福的,我们一定要懂得这层道理:过去心不可得。所以,朋友之间有误会,赶快修好;兄弟之间有误会,赶快和好;姊妹、父母亲、师徒之间有误会,赶快化解,融入绝对,没有执着、没有分别,法法本来就是平等的。诸位!这样才叫做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