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阿難之意爲,若佛速開示我等奢摩他大定之路,不但我等得成定力,甚至可以製伏魔外,而令不信叁寶之人,摧毀其惡知見,建立其正知見。
[五體投地]:又稱五輪投地或五輪著地,此爲敬禮中之最上者。《阿含經》雲:[二肘、二膝、頂名輪也。][傾渴翹伫]:[傾],傾心,全心全意。[渴],渴望,渴仰,非常希望,非常期待之義。[翹],舉也,亦即翹企,舉踵企望,就是直立、腳根擡起,顛著腳尖,向前方、遠方企盼地望著。[伫],等待。此言,與會大衆都傾心渴望、翹企地等待如來開示。[欽聞示誨]:[欽],敬。很恭敬地要聽如來的開示教誨。所以,來這裏聽經聞法的人,哪一種人會最受益?用恭敬心來聽法的人,那一種人最受用!如果抱著一個玩一玩的、熱鬧一下的,那也不錯,叫做結緣。能跨進文殊講堂,這樣坐的底下的,聽得懂、聽不懂,這個善根都種下去了,金剛種子都種下去了,是不是?這個也不得了,不要說全部都貫通了。
诠論:阿難于七處全都被破之後,現在已無計可施,于是再度請法。因爲是要請法,所以必須如法如儀、起立頂禮,長跪承聽,這不但表示尊重如來,最主要還是表示尊重法,及爲莊嚴法故。(近世由于電話方便,許多人不懂事,請教法師佛法時,不但不親自去,頂禮如儀、長跪承聽——還用打電話問哩!實在太過[方便]了,也太隨便了些。如此不尊重法,如何能增長智慧!?)講是這樣講,很好;但是,如果大家都跑到文殊講堂來,也麻煩很大!所以,我們講堂設了一個方法,就是說有問題寫信來。
阿難此次請法,一開始時是說:[我是如來最小之弟,蒙佛慈愛,雖今出家,猶恃憍憐……。]這段用意是什麼?即是西方辯論術所說的:訴諸感情。中國的文章學中論說文之作法也說:論辯之法有兩種:一者說之以理、二者動之以情。因爲阿難在這之前,已詞窮理盡,因此在說理這條路上已行不通了,于是轉而欲動之以情;不但訴諸情感,而且還訴諸憐憫呢!諸位如果問說:出家人怎麼可以在論辯中訴諸感情呢?諸位須知,阿難在此時仍未得道,故還是凡夫之身,所以凡夫的習氣還在,即如前面論辯中,亦一直使用世俗的邏輯推理之法,來談論佛法,也是這個凡夫習氣的原因。如果您問:因阿難仍未證道,是凡夫身,所以論辯之中使用[訴諸感情]的方式,但佛是無上正等正覺,凡夫習氣已斷,爲何佛在七處徵心一開始時也是用類似的方法?世尊說:[汝我同氣,情均天倫……。]這又是爲什麼?答:這不是因爲世尊愛訴諸感情的關系,而是因爲對象的關系:由于當機的阿難仍未證道,猶有凡夫習氣,而凡夫人最重的還是感情,尤其是親情(所以凡夫衆生稱爲有情)。
有一個居士問,說:師父,您的修行過程當中,您認爲在凡夫的角度,哪一種事情最難斷?二種:一種是感情;一個是男女的欲望,凡夫俗子這二種最難!爲什麼?它是與生俱來的,稱爲本能。一出生,家庭就是這樣,爸爸、媽媽,誰不執著自己的親情?長大了以後,他有本能啊,他要結婚啊,他很自然的要繁衍後代。凡夫就是這二種,有生物的本能,就是繁衍後代。所以,一切的生物,如果不是人類,一切的動物,差不多只有二種功能:一、就是吃,覓食,就是尋找食物;二、就是繁衍後代,一切衆生來到這個世間,差不多爲這二種事情在忙。沒有像人類說有高超的智慧來學佛、超越跟解脫,沒有的!一切的生物,幾乎都是爲了這二種事情,老鼠也好、貓也好、狗也好,都是爲了食物,差不多!非洲賽倫蓋原,牛羚也是爲了食物跑,大象、河馬、鳄魚,不管什麼生物,出生就是爲了吃,要活下去啊!長大了,本能發揮,他就是要結婚。
凡夫俗子,二種力道最難:就是感情上的執著、欲望上的需求,最難斷!到了一個相當功夫的時候,什麼就會最難斷呢?就是微細的我慢。他對感情上也沒有什麼執著,對欲望上也無所要求。可是,那種強烈的自我意識非常強,包括學佛的都是一樣,跟自己意見不同的,馬上就把對方列爲敵人,學佛也是這樣子。一個人也不情執,也沒什麼欲望,但是,他那個微細的我慢,那很難斷的,一碰到就是我對,你就一定不對的,最難斷的。所以是因爲對象的關系,由于阿難當機仍未證道,猶有凡夫的習氣,而凡夫最重的還是感情,尤其是親情,所以凡夫衆生稱爲有情。因爲凡夫情重、智昏,所以不容易曉之以理,若動之以情,則比較容易引他說出真話。(那是爲說出真正出家的動機),所以那不是如來貪愛,而是一時權便誘導,令發直心之言,以便知病源所在,應病與藥。
經文,[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,其光晃耀,如百千日,普佛世界六種震動,如是十方微塵國土,一時開現。佛之威神,令諸世界合成一界。其世界中,所有一切諸大菩薩,皆住本國,合掌承聽。]
注釋:[從其面門放種種光]:佛在開示大法之前,常先放光。佛光代表佛的智慧光明,佛的智慧光明可照破世間衆生的無明,令得開悟。所以,我高中的時候就在想:我們活著到底是爲什麼?人生的價值意義是什麼?我們爲什麼要活下來?生從哪裏來?死往哪裏去?從高中就有這種疑惑。而看了、接觸了種種,譬如說:接觸了天主教,我也去天主教堂唱唱聖歌、禱告,還是不能相應,我認爲這個還不夠深。初中的時候參加過聖經函授班,也是基督教堂,還是不相應;也接觸一貫道,道親對師父也很好。後來長大一點,自己看《孔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韓非子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學》,涉獵,當然裏面也有很深的。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,講得也是很好;儒家講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爲了這個佛法,也找了很久很久的時間,結果在大學碰到佛法,喔!這下哪可能放它走呢?這個就是我一輩子要找的,這個講的才是究竟主嘛,諸法皆空,緣起緣滅,諸法緣起無自性,一切法無我,哎呀!講得真是好啊!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講得太好了,這個就是我要找的。因此你們今天福報大,有師父講解,以前師父也是要自己找的。
故佛放光,代表將破衆生無明。這是佛第二次放光。第一次是在本經一開始,佛于祇桓精舍中,從無見頂相(佛頂)上放光。佛頂放光,表示其法至高無上,最有威力,爲破邪外,並開示如來最爲無上秘密法門,故從佛頂放光。現在從面門放光,面門代表生佛共見,不像佛頂,任何人,乃至十地大菩薩亦不得見佛頂,故稱無見頂。以面門爲生佛共見,故代表佛將開示心、佛、衆生叁平等之法門,亦即一切衆生共具之清淨本明之體。
所以佛在開示什麼?在開示每一個人的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的清淨心。所以,在《賢首五教儀》那一段話,我們還是要重複再講,舍利弗問世尊,說:世尊!令衆生界減,佛界增加名爲度衆生否?世尊回答舍利弗:作此見者,名大邪見人。何以故?衆生界者就是佛界;佛界者就是法界;法界就是衆生界。爲什麼呢?衆生界者畢竟空;佛界畢竟空;法界畢竟空。舍利弗!是故衆生界者就是佛界;佛界者就是法界;法界就是衆生界。舍利弗!衆生界不增不減;佛界不增不減;法界不增不減,作此見者,是名佛見。喔!原來萬法根本就是沒有增跟沒有減,增就是妄想增,減就是妄想減,增、減是生滅意識心。因此我們在這裏很清楚的來理解佛,雖度無量無度衆生,實無衆生可度,因爲自性本空,哪來衆生?
有一次,佛講經到一半的時候,突然停止,佛的手就伸向虛空,然後,大動作地由右到左一抓,問底下的弟子:覺否?衆弟子默然,沒有人知道佛的含義是什麼。佛再舉第二次,大動作的,舉得高高的,再往下一抓:覺否?了解這個道理嗎?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。佛就說:諸法,色就是空,這個手舉起來,就表示心的意思,心要像虛空一樣,如果你說執著,其實這個世間沒有東西可以讓你執著,緣起的東西,它都會敗壞,也就是說:你一定要面對死亡,你所擁有的東西,其實都是虛妄的東西,短暫的讓你用。喔!所以,佛告訴你:手一舉起來這個動作就表示說:世間沒有任何一種東西,值得讓你執著、讓你痛苦,家財萬貫也好,孝子賢孫也好,它都是無常的原則之下在推進的。
爲什麼《金剛經》裏面講:應無所住而生其心?這句話就告訴你:佛就是把精神領域升華到萬法如如不動。佛也一樣是活著啊,佛陀的精神領域裏面,沒有任何的我執,沒有任何的法執,也就是放無量的智慧光。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,就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障礙,也就是沒有一法可以執著。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就是應當無所執著而生清淨心,生每一個人都有的清淨心。我們爲什麼會執著?因爲不能理解色就是空的道理、緣起性空的道理,所以,我們才會認爲有東西可以執著,認爲有東西可以快樂、依靠。佛陀說:錯了!萬法都是無常,在這個世間,是沒有一種東西可以依靠的。只有依靠你的如來藏性,這個東西才可以依靠,叫做自依止,法依止,莫異依止,也就是完全要靠自己放下的功夫,朋友啊、親戚啊,只能安慰安慰我們。
所以,還是再一次勸導佛弟子:千萬不要把不愉快的事情——哪一個人對不起你、哪一個人傷害過你、或者是你們彼此之間不愉快,一定要記得師父的話,從現在起,昨天發生的事情,不管前年……,前年,就更不應該了;那十年前,就更不應該了;就是昨天發生不愉快的事情,今天就要統統放到東流。江水東流,一去不複返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諸位!一個人活在過去,是沒有未來的。一個人一直活在痛苦的陰影、不愉快的陰影,他根本就沒有快樂、沒有幸福的,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層道理:過去心不可得。所以,朋友之間有誤會,趕快修好;兄弟之間有誤會,趕快和好;姊妹、父母親、師徒之間有誤會,趕快化解,融入絕對,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,法法本來就是平等的。諸位!這樣才叫做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