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六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六張DVD

  翻開義貫,[雲何二種?阿難,一者、無始生死根本:則汝今者,與諸衆生,用攀緣心爲自性者。二者、無始菩提涅槃,元清淨體:則汝今者,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。由諸衆生遺此本明,雖終日行而不自覺,枉入諸趣。]

  注釋:[無始生死根本]:[根本],所依之義。所謂根本,就是所依的。也就是衆生是依于六識妄心;而佛陀是依于如來藏性,所依的不一樣,妄識則有生死、則有輪回、則有顛倒。所以無始劫來,遭受無量生死的根本所依,那就是六識妄心,以此妄心種種顛倒,故受輪轉。諸位!這個輪轉,遠程來講叫做輪回;近的距離來講,現在這一念來講,叫做心有生滅就是輪回、情緒有高低就是輪回、每天重複就叫做輪回。不一定說講六道輪回,它這個輪轉,就是心有增有減、有生有滅、有來有去,統統叫做輪回,回歸這一念。[則汝今者,與諸衆生,用攀緣心爲自性者]:[則],即,那就是。[今者],現前,目前。[與諸衆生],不但是你,所有的衆生都是這樣。[用],以,認,當。[攀緣心],第六意識,因爲第六意識于外攀緣前五識所得五塵落謝之影子。

  諸位!爲什麼分一個前五識?爲什麼分一個第六意識?又分一個第七意識?一個第八意識?底下這一句話是很重要的,意思是:一個怎麼會弄成八個呢?本性是一個意識,意識爲什麼八個呢?意識就是就功能來分類的,前五識就是對外境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是對外境的。第六意識的功能就是分別心,第七意識的功能就是強烈的我法二執,第八意識的功能就像倉庫一樣的,儲存一切的種子。現在我們就了解了,爲什麼八個識?就是因爲從功能上來分辨。于內攀緣第七末那識,所以,第七末那識叫做意根,叫做意識的根本。故稱第六意識爲攀緣心,因此我們有分別心,就是指第六意識;我們有微細的執著,這個執著分先天跟後天的。先天叫做俱生我法二執,第六意識也是一樣,有俱生的,也就是先天,還有後天的。

  [自性],真心,本性。此言,什麼是無始生死的根本呢?那就是現前你與一般衆生,錯把第六識攀緣心當作是自己的真心本性。諸位!全世界上至皇帝,下至販夫走卒,只要沒有聽到正法,統統用這樣的心,包括哲學家、心理學家、藝術學家、音樂學家,都不能離開第六意識攀緣心的範疇,自己靠想象、靠分別。所以,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,因爲他不是從清淨自性湧出來的般若智慧。後天所學習的,總是不堪斷煩惱。什麼叫做後天所學習的呢?就是所謂語言、所謂文字、所謂意識型態。後天學習的總是不堪使用,因爲沒辦法斷煩惱。所以,諸佛妙理,無關文字、無關語言,就是這個道理。悟的人講經說法,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;不悟的人說法,是會根據語言、文字這樣解釋一下,就象在解釋佛學大辭典一樣的。講經說法是要啓發衆生的般若智慧的覺性,這個是悟道的人他才有辦法;但是,不悟的人解釋一下,說無生,他不知道無生是什麼;說般若,他也不知道般若是什麼,爲什麼呢?因爲他沒有親證到內證的東西,沒有回到故鄉,所以,講不出故鄉的哪一個椅子擺在哪裏、哪一個桌子擺在哪裏、哪一個圖騰挂在哪裏。要像明心見性的人,他就悟到了本地的風光,講什麼他都符合佛的本意。一般你也有辦法講經說法,但是,如果你不悟,就像隔靴搔癢一樣,很想要抓到重點來講;可是,因爲你沒有見性、沒有內證的功夫,你就不知道那個是什麼東西。因此講起經來,他就會很生硬,因爲他都是用猜的,就象瞎子摸象一樣,沒有內證,或者是沒有親證佛性是什麼,他就會用這樣子方式。那麼悟道了,你用任何的語言都沒有關系,爲什麼?他完全掌握在清淨心裏面。清淨自性的般若智慧裏面,流露無量無邊的語言、無量無邊的文字運用、也無量無邊的意識型態,爲衆生來解答。

  說:師父!那您如果悟道,您需要准備嗎?當然需要了,因爲這個語言、文字是針對衆生來講的,所以,我一定要准備了。准備就是說我完全看得懂,但是,我在這一段,我應當怎麼講,你才聽得懂。所以,准備不是爲我准備的,我看經典只是遮遮眼睛而已喔;可是,就是爲了大家的根器。爲了大家,我才這樣的辛苦來准備。爲我,我需要准備什麼呢?所以,我講到這一段,我應當怎麼講,來讓你明了,更進一層的去體會。

  有一個法師來講說:慧律法師!我來講經講了很久;但是,那個[法執],世尊所講的那個[法執],我始終體會不出來,那個[法執]到底是什麼意思?你看,他本人就在講經了!我說:[法執]就是進一層的破除修行人的我慢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所建立的一十八界,一個平常沒有修行的人,他沒有聽到佛法,我執跟法執都存在。修行人,他知道四大本空,五陰無我,可是,他有一個觀念,也就是:我學佛了,比別人更高一層了!他懂得佛教的很多名相,而把這些名相拿來驕傲自己,自負就化作自己的個性。以前就有我慢的個性,現在懂一點解脫的道理,又變成法上執著,不知道《金剛經》所講的: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?所以,我法二執,其實它是一體兩面的東西,如果你照見四大本空,五陰無我,其實本來就沒有法執,[法執]其實只是個名詞而已。但是,因爲修行人從我執、斷我執,再斷法執這個過程當中,會起驕傲,也就是老修行脾氣大,老修行的個性很難改的!諸位!你可以看到,他皈依十年、十五年、二十年,人家一講一句的時候,他內心裏面馬上起反抗的心,啪!就彈回去了!這個就是說:佛法講很容易。但是,要碰到你那個痛處,就是所謂的個性、我慢,我慢就是要把那個個性降伏,就很難,那個就是法執。聽聞了佛法,懂了一些佛教的名相、一些法,然後拿這一些去輕視沒有學佛的人,來狂妄那一些沒有見性的人,這個就是悲哀!也就是佛所講的,你只要動任何的念頭。

  我們的平等心就是說:你在修行當中,你只要卻任何一個念頭,就錯!這個人很沒有修行,憐愍他、寬恕他,我們自己明心見性,能夠聽聞到佛法,看到這個修學佛道的人,還在執著某一個角度,我們要憐愍他、要同情他。所以,你只要動一個念頭,去攻擊任何一個正法的法師、任何一個道場,把自己擡得很高。諸位!這個就是束縛。究竟解脫的,沒有這樣子的。究竟解脫的人,是一口吞無量無邊的宇宙世界,都在這一念裏面包容了,何況是佛弟子,不能互相包容?這是真正的入佛道的人。入佛道就是路愈走愈寬愈大,佛教愈興盛。

  什麼時候佛教會滅亡呢?佛弟子胸量愈來愈小……,只容許我們這一宗宗派存在,其他的宗派,都批判得一文一值。佛教要走向滅亡,就是各自爲政,路愈走愈小,就是佛教要崩盤的時候了!如果佛弟子也懂得佛的心,路愈走愈寬,能夠包容八大宗派,包容任何一個正法的法師、其他的道場。那麼,路愈走愈遠,看到跟自己意見不一樣的,那就隨喜,沒有動到任何我比別人行的念頭!我們要了解,我們現在的佛弟子,有時候講起來很辛苦的,他都是依人,他不依法。依人就是:這個法師對我很好、這個道場對我很好,你看!拜拜完的水果也讓我拿回來。你看,我去的時候,師父也泡茶給我喝;中午的時候,師父也叫我吃飯,去的時候對我們很好!沒有錯。可是,沒有法,沒有正法,道場就是直接宣布死亡,就是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了。

  一個道場沒有正法,或者是整個佛教都沒有正法,直接就是宣布佛教死亡的日子到了,因爲沒有辦法呼吸啊,沒有正法,佛教怎麼呼吸呢?沒有命脈嘛!因此我們了解,修學佛道,後天所學習的,只是語言、文字、觀念。可是,佛性是啓發你,而你自己爆發出來的,就像湧泉一樣的般若智慧,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人。知道吧!所以,釋迦牟尼佛說:我說法四十九年,從來沒有說一個字。都在指什麼?統統在指本性啊!釋迦牟尼佛說法,說了四十九年,沒說一個字,你看!若說佛有說法,即是謗佛;若說佛入涅槃,即是謗佛,這《大般涅槃經》裏面講的。所以,佛陀從頭到尾,都在指出每一個人的本性是什麼。爲什麼說法四十九年,沒說一個字?本性本來就沒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哪有一個字、二個字呢?好好地理解一下。

  [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]:[菩提],覺,覺性。[涅槃],不生滅;涅槃有兩種:有馀依涅槃(即二乘之涅槃)及無馀依涅槃(即佛之涅槃)。[無始菩提涅槃],無始以來,其性本自菩提、本自涅槃。[元],同[原],原來,原本。[元清淨體],本來清淨之體。此言,從無始以來,本自菩提、本自涅槃,原來清淨之體,亦即佛性本體。言[原來清淨之體]者,爲指在此體中,究竟清淨,縱然已經隨著衆生經過無央數劫之生死,然其本體究竟清淨,一毫不染,不但毫無染汙之相,連菩提涅槃之相亦無,故究竟清淨,故稱[元清淨體],以其如是究竟清淨,故是究竟之菩提(就是明覺)、涅槃(究竟不生不滅)。

  又,[生死根本]與此[元清淨體]皆稱[無始],是由于衆生[相]有生死,而[性]實不生死。這個畫雙紅線。諸位!這一句體會得出來,叁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!這一句什麼意思?記得!生死就是生滅,不生死就是不生死,也就是:即于生滅,就是當體即空,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清淨自性。你只要牢牢記住:歇即是菩提,生滅的東西,就不值得執著。以是由于衆生[相]有生死,所以,佛陀講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爲什麼這樣講?就是要開采每一個人的真心,就是性。爲什麼講:性相一如呢?相不可得,是不是?性就是真心。故其清淨乃無始以來本然。

  又,以衆生有生死相,故亦有菩提相、涅槃相,然以究竟實法而言,即此生死相,並菩提相皆是究竟一相、一性,如真金與礦中之金,非有二性。所以,今天學佛重點在哪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