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六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時候,妄執也不存在了,妄分別也不存在了,無明也打破了,恢複如來藏性的時候,當你看這個世間:喔!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

  見一切相,就是本性的展現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無非都是藏性啊,五陰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;六入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;十二處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;十八界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。所以,《傳心法要》裏面那一句話,你一定要牢牢記住,黃檗斷際禅師:萬法總不用學,但學無所住,這個就是叁藏十二部經典的開關,就是你學佛的人,你什麼統統不要學,就學這一招,這一招叫做無所住。就是什麼統統不能執著,沒有一樣東西,值得你這樣執著的,放下!眼睛的毛病,當你放下的時候,妄執放下,正常的心就顯現。你要找到你的真心嗎?你要找到你的佛性嗎?你每天都跟佛睡在一起,你不知道嗎?要怎麼樣能夠見佛呢?眼睛沒有毛病就見啊,見到世間的真相啊!心破了無明,妄執放下、妄分別放下,就是一顆清淨心。六根門頭,見一切相,知道一切相空;聽一切音聲,一切音聲都是空,你不管它車水馬龍,你的心總是如如不動。修學佛道,你沒抓住這一點,看你怎麼念佛?你念佛念一念,你就會爲你的兄弟姊妹、親戚朋友煩惱;念佛念一念,你就會爲別人的是非恩怨起煩惱,這個跟你的生死有什麼關系呢?學佛要學聰明、學智慧一點,自己的生死比較重要了,當然要關心自己的生死了,就關心自己的心性了。

  [惑汝真性]:[惑],使迷惑,惑亂。惑亂了你的真心本性。[認賊作子]:[賊],六賊,即六識。以六識能欺诳、劫奪自心法財,故有如賊人。而凡夫不知情,多誤認此六賊爲自己的真子,十分寶愛。[子]者,乃真正由己所出,形同己有,且珍視異常,所謂心肝寶貝之義,什麼都隨他,什麼都聽他,十分疼惜,萬分憐愛,即使整個家産被他蕩盡了,也舍不得斥責。凡夫之視六識妄心,便即如是。所以,所有的凡夫,都每天一直忙、一直奔馳。什麼都由他,任它十方叁際攀緣徵逐,累積塵垢,耗盡本心清淨本明,自心非但不喝責、製止,令不放逸,還樣樣隨它,事事依它,念念由它,于是此賊子終于把老子給賣了,典當質押出去(——[二胎]、[叁胎]、乃至無數[胎]),盡是高利貸;于是乎本心累劫以來,債臺高築,賣身于五欲、六塵、六根、六識之中,遂墮爲根塵識及五欲之奴仆。所以,柏拉圖說: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的牢獄,沒有一種現象,不把我們關得死死的,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。衆生看一切相,什麼統統執著!所以,不是牢房裏面的犯人才失去自由。諸位!著于五欲六塵的人,就跟牢獄裏面的人沒有什麼兩樣,也是失去了自由,心也沒有辦法自在,沒有辦法不挂礙。爲彼終日驅使,然以財源耗盡,贖身無門,解脫無日矣;如是之殃,皆是由于[沒認清人],妄認、妄信六賊,妄依、妄隨六賊之咎,是故生死ZHAI難永無盡期矣。

  [失汝元常]:[失],迷失、忘失、失去。[元],本。[常],常住,指真心。此言,因此失去了你本來常住之真心。此是依相而言,若從性上說,則本自不失,而于相上,卻[非失而失],猶如[懷金不知],以不自覺知故,不能得其受用,故如同失去;然雖不得受用、如同失去,金體實猶常在,隨衣而行。[衣]者,五蘊身也。

  義貫:阿難瞿然(驚懼),[避座](起座)[合掌,起立白佛:此非我心,當名何等?!]佛告阿難:[此]乃[是]現[前]的[塵]境,于心海中所投射的[虛妄]影[相]而引起之分別心[想],而[惑]亂[汝]之[真]心本[性];然而之所以會有此惑亂之因,完全是[由]于[汝]自[無始]來[至于今生],生生世世皆是妄[認]六識之[賊爲]骨肉真[子],更進而妄隨之起惑造業,因而迷[失汝]之本[元常]住之性,[故]于六道[受輪]回輾[轉]不息。

  套用現在一句話:六塵就是詐騙集團!你只要牢牢記住一句話:不要被它騙了!這樣就OK了!被它騙了就是情緒一直高漲、貪嗔癡一直起來,這個你就是被騙了!現在你面前的一切事情,沒有一件事情是真實的,用這個觀念來學佛,見一切相,心如如不動。用另外一個角度說:這個世間不管發生天大的事情,平常心就是道。所以,悟道的人,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,大徹悟的人,天下沒事,沒事!不悟道的人,是隨時隨地都有事,沒有一件事情沒事!這不悟道的。所以,吃好東西的吃,知道就好;現在你面前的金銀財寶,內心了解就好。世間爲我所用,非我所有,冷靜一下。也許你現在剛好受到感情的重創而痛苦;也許你現在家裏剛好碰到小偷而憤怒!確實是這樣子。也許你現在爲某一種公關而苦惱,上面的領導跟底下的人不配合,你活得很辛苦。但是,如果你學會了這一招:認了就是你的,這個就是業嘛,你既然沒有辦法轉換這個時空的跑道,你只有接受它。

  譬如說:你結婚的老公是不學佛,他就這樣子,他呢也沒善根,可是你已經結婚了,夫妻常常吵架,一會兒又不錯,感情又恢複了,又吵架、又恢複……。那你學佛覺得困擾,可是已經生了叁個孩子了,這個時候你怎麼辦?這個叫做業,被業“夾”住了,不然怎麼辦?有這樣的家庭,認了就是你的;要不認,又奈何呢?你說:我不認!不認命。不認命,你能怎麼樣呢?老公、孩子統統是現成的,難道還要恢複二、叁十年前,再來找一個嗎?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嗎?就是這樣,事實就是如此了。所以,記得!算命不如認命,很多東西是很無奈的,這個世間本來就是如此。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世間的真相。世間有許多的無奈,只要你肯接受它,任何的苦都願意接受它,它就會消弭于無形。所以,不要跟命運抗拒,跟命運抗拒的人,是不智之人,因爲那就是業嘛,強大的業力嘛!

  诠論:在此段中一開始,佛就教我們如何找心:[此是前塵虛妄相想。]要找真心之前,先要能辨認妄心,別認錯了,認錯了,就會成了宗門所謂[錯用心],因而[認賊爲子]。此中經文是說[認賊爲子],而不說[認賊作父],爲什麼?因爲世間之爲孝子者很稀有,但爲人父母者愛護自己的子女的,卻比比皆是,很少有例外。所以認賊作子表示:一、對此六賊無條件的愛;二、視此六識爲[我所有](如父之擁有子一樣);叁、因認賊作子,反而對真的兒子(真心)毫不顧視。意思就是:放任意識心一直作祟,我們也毫無怨言,剛好碰到一點逆境,要修這個真心,我們卻內心自我抗議,一下子要調整回來是很困難的!以前叫做順生死流,現在碰到了逆境,要回複真心,人家打擊我們,學習忍耐、退讓,可以獲得到真心。可是我們不願意這樣子,我們內心裏面還是一直在抗拒真心的顯現。四、因妄認賊人爲子,結果這賊子便成了[敗家子],蕩盡老父所有家財(善根法財),而不慚不愧、不厭不悔。

  其次,經文說[失汝元常](本元常住真心),此元常之心,從相上看,[不失而失](雖沒真的失去,但卻顯出有如失去的樣子)。因爲不會用啊!真心不會用,就像失去一樣,本性不會用。若依性而言,則[失而不失](依凡夫肉眼淺智而言,表面上看是失去了,但事實上還在,並未曾失去,只是不自覺知而迷失而已)。此即如《楞伽經》所說:[如來藏自性清淨,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,如大價寶、垢衣所纏;如來之藏常住不變,亦複如是,而陰界入垢衣所纏,貪欲、嗔恚、不實妄想塵勞所汙,一切諸佛之所演說。]這也與《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》中所言之浪子懷珠的譬喻故事,意義完全相同:本性猶[懷中珠],雖本自有之,亦未曾失去;然以不自覺知,故如同沒有,不得受用,因而淪落十方受苦。若不悟者,永無[複珠]、出苦之期。

  經文,[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佛寵弟,心愛佛故,令我出家;我心何獨供養如來,乃至遍曆恒沙國土,承事諸佛及善知識,發大勇猛,行諸一切難行法事,皆用此心;縱令謗法,永退善根,亦因此心。若此發明不是心者,我乃無心,同諸土木。離此覺知更無所有。雲何如來說此非心?我實驚怖!兼此大衆無不疑惑。惟垂大悲,開示未悟。]

  注釋:[我心何獨供養如來]:[獨],只,僅。我的心那裏只是想要供養如來您一人而已。[遍曆恒沙國土]:[曆],親往,親身到恒沙國土去供養。[善知識]:善知識有很多層次,最下乃至雖只有一知一識,而能導引衆生入善法者,皆稱爲善知識。其上者,或通達一經、一論之法,而能以之示導衆生入菩提道者,得名衆生之善知識。其再上者,通達一宗之法,能爲諸衆生開演,令入菩提者,名爲衆生之善知識。其最上者,爲萬法盡通,達第一谛,自能行,亦能教他,示教利喜,令入無上菩提道。如是之士,具如來最正知見,爲人天眼目,荷擔如來家業,續佛慧命,是爲衆生之大善知識。

  [若此發明不是心者]:[此],此心,即我當前這個能推、能愛、能修、能謗、能造善造惡之心。[發明],開發闡明,指如來在前一節中之開示。此言,如果我這個能推、能愛、能勇猛修行、能造善造惡之心,如來竟然開發闡明說不是我的心的話。[我乃無心]:我就變成跟沒有心一樣。[離此覺知,更無所有]:[離],除了。除了這個能覺知之心之外,再也沒有別的什麼可以說是我的心了。阿難在此所說之覺知,非真覺真知,實是六識取著、了別前塵之知。[我實驚怖]:小乘之人但知六識心,依之而建立四谛八道染淨一切法,而不知真如之法,今遽聞破斥,[遽]就是突然,被佛所破斥,即頓失所據。平常所依靠的那一顆意識心,被佛所破了,就是頓失所據。進退失所,莫知所之,故心生驚怖。《金剛經》雲:[若樂小法者,著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則與此經不能聽受讀誦。]又雲:[若複有人得聞是經,不驚不怖不畏,當知是人甚爲希有。]即是此義。[兼此大衆無不疑惑]: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