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六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世俗称之为思想家或哲学家。阿难所说的[即能推者,我将为心],这个说法,正好与法国启蒙运动时的先驱哲学家笛卡尔所说一致;笛卡尔的名言:[我思故我在]。这是笛卡尔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,也是其巨著[方法论]的主旨,其义为:由于我在思考,所以可证明我是存在的。因此,[我在思考]这个事实,是[我存在]的一个明证。换言之,我若不思考,或我不觉得我在思考,则我等于没有活着一样,因为那样等于只有一具躯壳在活着:只有躯壳存在的生命,不能说是真正的存在;唯独我有思考、有思想的时候,才表示我的存在。因此,对笛卡尔来说,[能思考]是灵魂的意义,以动物没有灵魂(这是传统基督教的教义),所以他们不能思考。这是西洋唯心论的说法。但它有别于其他的唯心论,在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反动:它质疑十六世纪以前的传统[经院哲学],说一切都是神的意旨,或神的恩典,人能不能得救赎或下地狱,乃至宇宙万物之或生或灭,皆是神的意旨,因此,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;因此人只要靠神的意旨便可,人自己甚至可以不用思考。

  基督徒就这样子:我相信神的!祷告,一直祷告……,完全靠神,跟佛教大不相同,佛法回归理性;佛法回归智慧;佛法回归如来藏性,自己作得了主的。更有进者,人若想要有自由意志的话,那是违背神的意旨的,因为人是神创造出来的,神要怎么样,人没有权力过问的。别人就信得下,可是,我信不下去!而笛卡尔由于受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,甚为怀疑这种说法,他觉得人应[有思想],他主张人是有自由意志的,而这自由意志就从人自己[有思想]或[能思想]体现出来;依其意,人唯有自己能思考,才表示自己真正活着,这个自我思考的自由意志,即是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,不是任何人可以取代,也不是任何威权或体制可以抑制、箝制或控制。由于这个理论,因此笛卡尔成为开启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先河之一。(附及,由于启蒙运动的影响,后来才带动了欧洲全面性一连串惊天动地的大变革:宗教革命、政治革命、浪漫主义运动、产业革命,因而造成了近代世界)。就是笛卡尔这一句话:我思故我在,这思想的力量有多么的大!

  现在来看笛卡尔这句话与阿难所说的话,两者之间的关系,及其谬误所在。阿难所说的[推](就是推理、推论、推测),就是唯识百法里的[思],而笛卡尔的[我思故我在]的[思],也正是同一个东西。这个[思],就是[思心所],是属于六类[心所有法]里的第一类[遍行心所]中的一个。六类也就是五十一个心所里面分成六类,这个《百法明门论》我们已经讲过了,不再重复。(遍行心所共有五个:触、受、想、思、作意。)触,作意是排在第二,触、作意、受想、思。什么是[心所有法]呢?唯识学把[心]分为两大类:心法和心所有法。心法或称[心王]即是八种识,为心之体;而心所有法即心之用(作用),因为这些作用(共五十一种)是[属于]心的。为什么[属于]心的?就是附属,加一个[附带]的话,更清楚!说:师范大学附属中学,就是师大附中;心王附带五十一种心所,所以,这五十一种是属于心的,所以称之为心所有法。因此可知[思]只是心的一个作用,它不是心体本身,故不可把[用]当作[体];所以[思]不是心体——因此,此[能思者]非心,它是第六意识的作用之一。若把第六意识的[作用]当作是心的[本体],那就大错了,如同把[树影]当作是[树]本身一样。所以我们就知道,为什么凡情所计者,与实际相距,不可以道里计。当知,[思心所]乃第六意识缘六尘而起的作用,故此思心所,《圆觉经》中称之为[六尘缘影]。

  攀缘六尘的影子,诸位看,这一句很有意思:诸位!你看看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那是因缘凑合起来的,凑合起来就有相。好!我举一个例子:你远远看一座山,这一座山把它推开来,是岩石、沙、树木。从《楞伽经》的角度说:将你见到的相碎为微尘,如是观照,碎为微尘以后,你会发现只有颗粒微尘,把树的水抽掉,硬的用机器把它绞掉,一棵树晒干以后,变成一堆灰,就像人死后,变成一堆骨灰,而且也一定会变成一堆骨灰。用如是来观看的话,山无山相;人无人相;树无树相;牛无牛相,大象无大象之相,见到一切相,都可以把它碎为微尘,如是观照,把它集合起来,就像一个相;把它碎为微尘,相不存在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所以,我们看到的就是集合起来的,眼睛透视不了,没有办法一眼透视进去,所以,我们看到的,就是一个具体的相的影像,然后把这个相印在脑海里面,来分别、执着,这个就是实在的!众生就认为这是实在的。

  众生以感觉为主导,譬如说:这是桌子,(师父用抚尺“铛、铛、铛”的敲桌子),这个就是硬梆梆的桌子啊,这个对没有学佛的人来讲:这个就是桌子,有什么好辩论的?没有好辩论的。(师父用抚尺“铛、铛、铛”的敲桌子)敲敲还有声音呢!声音,你看,这是实在的啊!众生凭着这一股感觉,就认为他没有错啊!佛陀告诉我们:我们要冷静一下,这个桌子哪来的呢?这桌子山上的木材砍下来,经过了加工以后,变成平面,工人再把它装钉起来,变成现在的桌子。这个桌子把它锯得一块一块,放火一烧,桌子跑到哪里去呢?世尊就是更进一层的了解:喔!这个桌子只是缘起的。对众生来讲,这个就是实在的;佛陀说:缘起,它就是生灭,就是它是因缘生的,在某一个时间、空间存在,未来就一定会败坏。所以,佛陀:空有二层的意义:一、生灭无常,所以,佛陀说它是空;二、缘起缘灭,所以,佛陀说它是空;第三点,自性本来就空,当体即空。所以,你这个桌子,你讲它不存在是不对的,因为它是缘起就存在;讲它存在也不对,因为它是败坏之相。它既然存在,就永远存在吗?没有办法永远存在。所以,你讲它存在,不对,讲它不存在,也不对。你讲它空也不对,因为它缘起嘛,你怎么可以讲空?你讲它缘起,却是性空。讲它有是不对,因为它是生灭无常,没有办法永远的有;讲它空,不对,为什么?缘起就是有啊!重点在哪里?重点在不着,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若见诸相,即见如来。

  我们今天你只要看到……你看到的其实都是六尘的影子,包括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都是影子,就是心的影子。记得!不必离开心的影子,你只要知道它是影子,是虚幻的、不实的,但莫住着,这个就得!如果你抛开了这个影子,要另外去找真心,那你找不到的!这样听,你不懂,好,诸位!这是一棵树,看这个来比喻,这里是湖边,这个树倒映在水中有影子。众生看到的就是影子;树就是如如不动的本体,知道吗?众生看到的就是意识心,意识心就是影子。众生看到的就是树的倒影,我们众生看到的就是缘起缘灭的假相,就是看到了假相而执着不放,就是看到了人生跟宇宙的影子,而我们误认为那个影子就是真实的。如果我们不要离开这个影子,看到水倒映那个影子,就知道有真的一棵树。离开了这个影子,能不能找到这一棵树呢?没有哇!你没有这一棵树,怎么会有这个影子?所以,虽然它是影子,但是,这是树影现、影射下来的。妄识虽然不是真心;但是,是真如本体起妄。真如本体因为起妄,所以就妄执、就妄分别,但是,你离开这个妄,你也找不到真心;离开了湖中的倒影,你就找不到这棵树。知道吗?离开了妄心,你也找不到真心。所以,放下妄,记得!不要去找湖中那个影子,放下那个影子,你就找到真正的这一棵树。我这样的比喻,你听得来吗?听不来也没办法了!然而凡情颠倒,以[六尘缘影为自心相],我们把六尘的影像认为:这个就是我的心相!其实我们的心相是清净的、是无为的、是无挂碍、是自在的、是慈悲、是喜舍的,我们把看到的六尘的影像,化作自己的心相,所以,起了种种的思惟、贪瞋痴,乃至包括一切行善,其实都是心的影像。把六识缘六尘所起的思心所相,当作是自己的真心(以影为树)!又,阿难在此所说的[推穷寻逐],正好合着《楞伽经》及唯识学的三性之一的[遍计所执性]。这我们讲过了,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。

  经文,[阿难矍然,避座合掌,起立白佛:此非我心,当名何等!?佛告阿难:此是前尘虚妄相想,惑汝真性,由汝无始至於今生,认贼为子,失汝元常,故受轮转。]

  注释:[矍然]:[矍](jué),惊动的样子。又,矍与瞿二字在此意义相同,故[矍然]与[瞿然]可通用。[避座]:与避席同,离座而起之义。[此是前尘虚妄相想]:[前尘],现前的尘境。[想],分别之心想。此言,这其实全是现前的尘境,在你的心中所投射的虚妄相之影子,而引起的种种分别心想。好!诸位注意看我这里比喻:当我们眼睛痛的时候,或者眼睛有毛病的时候,我们看出去这个虚空,空中,你看,师父,师父!这个虚空当中,有花落下来。眼睛有毛病不知道,是不是?正常人的眼睛看:咦!没有。可是,眼睛痛的时候,他就什么统统有,可以看到种种的影像,因为眼睛痛。眼睛疼就比喻意识心,用那一颗执着的心、分别心看这个世间,就什么统统有,确实有!好,当有一天我们的眼睛的病治好了,没有白内障,眼睛也不病痛了,眼睛恢复正常了,正常就是:有一天我们成佛了,心没有毛病的时候,看这个世间,哇!都是如梦幻泡影的。正常的眼睛就是比喻真如自性;眼睛痛就比喻我们的意识心。众生就是眼睛痛、众生就是心有毛病、众生就是心卡在无明,众生的心因为卡住无明,强烈的、虚妄的执着,追求、虚妄的分别,而有人生跟宇宙纷纷扰扰的复杂,种种的分别,你争我夺的世界。眼睛治好的时候,就是当我们一个人学佛,知道这个是妄,懂得放下,我们又找到一个好的医生。好的医生就是佛法,佛法把我们的心病治疗,完全恢复正常的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