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七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七張DVD

  第九節 真心有體

  這個真心有體特別的重要,前面講:妄識無處,妄識非心,妄識無體,現在講:真心有體,它這個含義是什麼?它的重點就是說: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如自性是存在的,有體就是:它確實存在的,只是它沒有形相,般若智慧是存在的,它是有體性的,的的確確是存在的。所以,真心有體的意思就是說:我們的如來藏性是的確存在的,般若智慧是有體性,的確存在的,只是因爲它沒有形相。但是,用的時候清清楚楚,要找的話找不出來,不在相,不離相;不是相,也不可以遠離相,即相離相,這個就是真心有體。

  經文,[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衆,欲令心入無生法忍。於師子座摩阿難頂,而告之言:如來常說:“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,一切因果、世界、微塵,因心成體”。阿難,若諸世界一切所有,其中乃至草葉縷結,诘其根元,鹹有體性,縱令虛空,亦有名貌,何況清淨、妙淨明心,性一切心,而自無體?]

  注釋:[無生法忍]:直截了當地講:就是內證到無生,一切法無生,[忍]就是印可,就是真正地親證到那一種無生、不生不滅的境界。所以,這個[忍],你如果要解釋[忍耐],那麼,就比較膚淺一點;要講證量那就很貼切了。簡單講:無生法忍就是證量,證到無生,這樣诠釋就是非常的深,而且符合佛意。[忍],忍可于心而不動。此忍是一種極高之智慧成就之相。並不是說像世間人:我要忍耐,我要忍耐!到最後,忍不住他就會爆炸。所以,衆生忍耐是用壓抑的;聖人的忍辱是證到無生,不需要忍,自然能夠忍。一切法,能緣空,所緣境還是空,沒有能緣、沒有所緣,當然,一切法就是無生。所以,聖人的那種忍辱,不是用壓抑的,是從內在裏面爆發出般若的智慧,體悟到無生的忍。小乘修四谛之叁十二緣觀,成就八忍八智。諸位!我們在天臺宗《教觀綱宗》,已經講過叁十二緣觀,成就八忍八智,我們只念一遍:(八忍:苦法忍、苦類忍、集法忍、集類忍、滅法忍、滅類忍、道法忍、道類忍。爲什麼後面一個[類]字呢?[類]字是指上二界一起討論,也就是說:色界、無色界一起討論,叫做類;八智:苦法智、苦類智、集法智、集類智、滅法智、滅類智、道法智、道類智)。這個在天臺宗的《教觀綱宗》,我們都講得很詳細了。

  大乘則有兩種叁忍:一、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;二、耐怨害忍、安受苦忍、谛察法忍。耐怨害也就是說:所有害你的,你要忍耐,這個世間就是冤冤相報的因果,環環相扣的世間。所以,前世如果有傷害衆生,今生今世人家來要回去,所以,有怨害要忍下來。安受苦忍:要接受一切苦,身心俱苦的世界。谛察法忍:就是觀照的意思,觀照一切法:喔!原來一切法如夢幻泡影。又有五忍:伏忍、信忍、順忍、無生忍、寂滅忍,這個出自《仁王經》。以及十忍:音聲忍、順忍、無生忍、如幻忍、如焰忍、如夢忍、如響忍、如影忍、如化忍、如空忍,這個出自《華嚴經》。此中之無生法忍,爲以智證知一切法皆悉不生不滅。諸位!這不生不滅是指心體,不是指相,說:證知一切皆悉不生不滅,所以,不生不滅在哪裏討論呢?就在心性上討論。

  而于十法界中如實知見叁界內之六凡法界、及叁界外之四聖法界,不見有少法生,亦不見有少法滅。不見有少法生在形容什麼?在形容如如不動的本性,沒有所謂的生;也不見有少法的滅,也就是也在強調如如不動的清淨自性,沒有一種東西滅。其一一法,皆當體如如。爲什麼當體如如呢?內在的妄識不可得,外面的境界是緣起性空,哪一樣不如呢?說: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無有少法可得,如是如實知見,而得成于忍。爲什麼講:如是如實知見呢?就是完全看到究竟處,叫做如實知見,不是靠意識的思惟模式,是靠深層的證量,見到的究竟實相,叫做如實知見,而得成于忍。所以,聖人的忍是無忍,沒有忍的觀念。于是法中安忍不動,稱爲悟入無生法忍。

  [師子座]:[師子],即獅子,這兩個字是一樣的。這是如來說法之座,此座並非畫或雕刻了獅子之像,也不是以一頭真的獅子爲座,而是譬喻之詞,比喻如來說法無所畏,他就是沒有畏懼。爲什麼如來說法沒有畏懼呢?因爲他是一切智者。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,有很多外道,也自己稱爲一切智者,就像我們末法時期,各個都說有通天的本領。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,就有很多外道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說:我才是一切智者!佛如如不動,默然不答。所以,印度當時候那些外道,都自己認爲是最高超,悟到最究竟的,碰到了有機會,佛陀跟他辯論的時候,他都啞口無言,一切智者不怕辯論的。因此我們要了解。如來說法無所畏,因爲他是一切智者,是真正的一切智者),且如來所說法,一切邪魔外道皆悉恐懼懾shè伏,猶如獅子,爲百獸之王,獅子一吼,百獸鎮恐驚伏,嚇得腳都軟了,無法動彈。

  [摩阿難頂]:如來摩頂有叁義:一、因授記而摩頂;二、因安慰而摩頂;叁、因加持而摩頂。在此屬于後二義。因爲阿難聞妄識非心,以爲自己變成無心之人,嚇壞了,所以如來摩頂安慰他。又,本經亦屬密部所攝,故亦有加持之義。[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]:一切諸法之所以生起者,爲唯一真心之所現,非有別物。所以,我們清淨自性,六根門頭,無時無刻不在作用,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。這一句話什麼意思呢?說:諸法所生,其實爲真心所現。但是,我們卡到一層無明,就會變成妄心所現,而妄心是無體的。師父昨天已經講了:就像樹木,一棵大樹在湖邊,在湖中會倒映著樹的影子,這個樹的影子就是指意識,微細意識;而衆生能緣的心,看到的其實只是落入心中的影像,他不知道能夠影像出來的背後,還有更深一層的就是如來藏性,我們通常不知道。所以,師父以前用兩只手來比喻,譬如說:左手就是樹的根、根本,是真樹,前面卡到一層意識(師父的右手代表意識,師父把右手放在左手前面)。這個真的樹,這個就是倒映在湖中的樹。所以,衆生後面這一層如來藏性已經沒有在用了,用的全部都是意識心(師父拿回左手,只把右手讓大家看),意識心就是湖旁邊那一棵樹的倒影,你在水中也可以看到那一棵樹;但是,那一棵樹只是樹的影子。而雖然說那是一棵樹的影子,可是,背後就是一棵真樹啊!意識雖然不是真心,雖然是如來藏性影現出來的意識,但是,直下無心便是道,把意識放下,清淨自性就顯,歇即是菩提。

  我們因爲意識型態動得太厲害,也就是衆生的執著,執著到二十四小時,包括睡覺,那個[我]統統甩不掉,沒有一時一刻,不是用影像意識在做事情,這個就是輪回心。把輪回心放下,歇即是菩提,就用這一顆心,叫做明心見性。意識的背後有更深一層的,如如不動的心性,我們沒有看到。我們看到的都是晃動的執著、晃動的分別,哪裏好玩、哪裏好吃!就是這樣子。有的佛弟子,看了那個政治性的討論節目,看到入迷了,佛忘記了,這個也是意識心。因此,如果我們能夠體會這樣子,我們就知道說,爲什麼佛講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?喔!原來一切相只是映現在心中的影像。所以,我們看到湖中的那個影子,你只要記得,不要執著,再往深處看,你就看到真樹。也就是說:在你日常生活當中,影現出來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,說:萬法無有真,離假一切真,這六祖講的,你就見道了,恍然大悟:喔!原來就在眼前。

  師父,您體悟了叁叁十年,體悟哪一句話呢?我的體悟也是這樣:萬法皆如幻,無有一法真,放下即見真,見真自如如。要不然,哪一樣是真的呢?所以,我們生長在錯覺當中不知道,我們不了解生命,生命對我們來講是一種懲罰,很痛苦的!我們今天看完了棒球,看看星光大道歌舞比賽,看完了星光大道唱歌比賽,再來看什麼?看政治;再來,韓國要選總統,關心一下;它每天都會有事情發生……,可是,在你十年前發生的事情,到現在有什麼意義?你十年前很執著的,考試考幾分。你十年前爲了一點小事情,跟你的親朋,或者是好友、摯友,因爲一言怒目相視、反目成仇,你冷靜想一想,沒有學佛以前,所做的動作、語言,在生命當中,完全是一種負擔,而且毫無意義,你不知道怎麼過活。擁有了佛法才真正地懂得生命;擁有了佛法,才知道怎麼樣活下來。如果沒有佛法,我們會把自己逼死到牆角!爲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自殺?有錢人自殺、名人自殺,爲什麼這麼多人得到憂郁症,爲什麼有這麼多人活不下去?除了沒有錢以外,重要的是什麼?沒有智慧。所以,佛法是救人、救世,可以救整個社會,可以救整個國家,也可以救整個人類的,最究竟和真理就是佛法,要不然,師父也不要找好幾十年了!

  [一切因果、世界、微塵,因心成體]:一切凡聖正報之因與果,依報之大如一佛世界,小如一微塵,皆是因此真如本心,而得成其體性。因爲心、物皆源自于第八識,第八識源自于如來藏性,就是真如本心。[草葉縷結]:[縷],絲、線。[結],草木成實(所結果實)。此謂:即使一草、一葉、一絲、一小果實。[诘其根元]:[诘],究,深究,推究。[元],它的來源。推究其根源,就是王陽明所講的格物,窮究一切事物的究竟處,叫做格物;致知,致良知,就是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因此窮究一切事物的究竟之處,就是所謂的格物致知。其實王陽明的思想是抄襲佛經的,他只是換一個名詞而已,只有佛陀窮究、窮盡衆生跟宇宙的真理。所以,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發明的,那其實都是佛學的思想,把它變質變成自己的。

  [鹹]:皆。[縱令虛空,亦有名貌]:[名貌],名稱及相貌。[何況清淨、妙淨明心,性一切心,而自無體]:[性一切心],[性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