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寂靜,寂靜也是一種塵啊!講來講去就是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了,明心見性以後,管你是動是靜,如是則離自心與正道更遠:因爲此種習禅,雖名爲習禅,實是[往外馳逐],以往外馳逐,故其心是向外奔逸的,故與禅法實相違背。是故佛道甚深甚難,差之毫厘、謬以千裏。也因此之故,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亦開示雲:汝等慎勿[觀靜],及[空其心]。此心本淨,無可取舍。這講得多好啊!
又,[內守幽閑]其實就是一般[凡夫禅]及[外道禅]的境界,因爲凡夫、外道不了真心,故只能依于六識妄心,乃至雖有心離于愦鬧,息心取靜,但仍看不透自心獨頭意識的作用,而以爲自己已修到了[清淨心],其實仍在六識妄心的範疇內。因此時下有些人提倡工作之余,靜下來,享受片刻的放松與寂靜,乃至前述的[觀靜],都是屬[凡夫禅]所攝。至于坐到一片寂靜,而覺[與萬化冥合],則是獨頭意識遍緣內外寂靜之相的[外道禅],是故禅者于此須萬般留意,一不小心,即落入凡夫、外道境界!
複次,此段經文十分重要,除了上面教我們如何判別凡夫禅、外道禅的[內守幽閑]之境界外,又教我們如何分辨[真心]與[妄心]最基本的條件:妄心是依前塵而起滅的;而真心的了了分明之性,則是常住不變,不依塵而有無。所以經文說:[若離前塵有分別性,即汝真心]。所以,我們的真心也是有分別的,能作分別,但是不著分別,雖分別,不作分別想;雖分別,絕不取相。佛如果不能分別,沒有分別的能力,怎麼有智慧抉擇呢?所以,這個分別性就是智慧性,佛的分別,是從般若智慧起智慧的抉擇分別,雖分別,不作分別想,雖說分別,其實是真如性,意思:真如、真心本身就有分別,有能力分別,但不是凡夫的執著、分別。
據此而言,欲親見此離塵而有分別性的真心,還須得先離于六塵虛妄之境,方能[微細揣摩]並深心直接體取。又,判別心之真妄,是一切修行的總根本,是故我們須對此節經文細加玩味、體察,且應用于日常及禅坐中自心之觀察,方是活的佛法。所以,禅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什麼是禅?入萬人之中,如入無人之境。什麼是禅?于刹那中即見永恒,就是禅。刹那等同永恒,每一個刹那統統是永恒,沒有刹那,也沒有永恒,刹那方便說,永恒方便說,不存在刹那,也不存在永恒,只是如實知、如實見、如實無所住、如實無所著,如如不動。無所謂過去、無所謂未來、無所謂現、無所謂當下、無所謂刹那、也無所謂永恒,刹那、永恒統統方便說,慢慢地體會。
經文,[即時阿難與諸大衆,默然自失。]
诠論:[默然],是因爲妄心被破,無言可對,不敢再辯解,故默然。然而,妄心雖破,真心仍未悟,無依無靠,所以叫做[自失]。往前,悟不了真心;往後的依靠,佛陀說:那是妄,不可依。真還沒有開發,妄又不可依,所以,即時阿難與諸大衆,默然自失,頓失所依,平常所依靠的,那個能推論的、能思想的,佛陀說竟然不是我們的心!這個就是沒有悟,就覺得很落寞了,不曉得怎麼辦?進不去,下不來,卡在中間。
經文,[佛告阿難:世間一切諸修學人,現前雖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盡成阿羅漢,皆由執此生死妄想,誤爲真實。是故汝今雖得多聞,不成聖果。]
注釋:[九次第定]:叁乘凡聖共修之禅定分爲叁大階次(見表):一、四禅,二定,叁、第九次第定。第一、四禅——①“離生喜樂地”得初禅;②“定生喜樂地”得二禅;③“離喜妙樂地”得叁禅;④“舍念清淨地”得四禅。這我們在《十四講表》都解釋過了。第二、四定——①空無邊處定;②識無邊處定;③無所有處定;④非想非非想處定。第叁、第九次第定。因爲前兩種合稱爲四禅八定,且其中諸定都是由低而高、次第而入,故修到四禅八定後,便可進一步修第九個次第之定。
又,四禅八定爲凡夫定,甚至印度某些外道亦修此定,故其果報還是在叁界之內,無法滅煩惱。而第九次第定則是小乘聖位所修,以其能以定力伏滅[受想]二蘊。諸位!伏滅這個[受想]就很難了,苦受、樂受、憂受、喜受、舍受,舍就是不苦不樂、不憂不喜。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,這五個受統統要放下。一般人覺得世間是苦,他就會掉眼淚,他覺得他的命不好,他就開始牢騷、抱怨了。碰到了喜受就忘我了,輕飄飄了!你可以看看那個世界的贊美大會,他從第叁名、第二名開始宣布,看到要宣布第一名的時候:Miss Argentina,阿根廷!阿根廷小姐她就感動,因爲他要宣布以前,大家都不知道誰是第一名,就感動喔、掉眼淚,然後手就……(法師做飛吻動作)很感動,就開始掉……,高興到哭!如果在座諸位!以你們現在的心境,你們這些漂亮的小姐,去參加世界小姐選美,得到第一名的時候:臺灣,Miss Taiwan ,剛好你得到第一名了,你也會像木頭一樣沒感覺。爲什麼?你會想到:難道我不會老嗎?難道我不會死、不會臭、不會生蟲?不會只剩下一堆骨頭嗎?因爲你真的有智慧,就會一直推論……,的確如此,所講的每一句,句句都是真實。所以,你就不會迷著、執迷在現在所有的成就和錯覺。所有的感覺都是錯覺,不足取,那也沒有什麼。
用英文那一句就一直參,你得到了世界選美大會第一名,然後,接下去你就問:And so what?又如何呢?接下來呢?不會老嗎?不會病嗎?不會死嗎?不會生病嗎?不會長蟲嗎?死了以後不必火化嗎?說:哎呀!你們佛教真沒趣,才講到一股浪漫的選美氣氛的時候,就全部都被你們澆熄了!唉!跟你們這些佛弟子講話真沒趣,每次都講到不淨觀、白骨觀。所以,全世界只有佛陀講真話,全世界的人都講假話。全世界的人都講騙你的話,只有世尊講的統統是真話;可是,真話大家都不要聽,大家要聽的:小姐,你好漂亮喔!怎麼個漂亮法呢?小姐,你好漂亮喔!她就喜歡聽這個。你若說:小姐!你剩下一堆骨頭喔!她會說:你去死啦!你找死啦!對不對?她那種感覺就不一樣了。所以,他講真相,人家不要聽;講假相,大家都要,這個就是世間了。
要伏滅受、想二蘊,故又稱爲[滅受想定]。放下種種的感受,放下種種的妄想,心就定。若受想滅,則行蘊亦息,行蘊就是叁業造作,叫做生滅無常,身、口、意生滅無常的造作,叫作行蘊,亦息。因爲色、受、想都歇了,故亦稱滅盡定。若得滅盡定,便得斷煩惱,[我生已盡、梵行已立、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]。我生已盡:我今生今世已經辦完了,斷煩惱了。梵行已立:包括男女、欲望,包括妄想,男女的,影現出來的,那個頭腦裏面動念,都沒有了。梵行已立就是清淨,男女完全清淨,包括內心的那個微細的欲、念頭,統統沒有!所作已辦:該做的已經結束了,身口意清淨。不受後有:就不再輪回了,諸位!這是何等的境界啊!而證阿羅漢,得入涅槃。還有我們有一個淨土法門,好好念佛,一樣可以了生死。
然而,雖稱爲“滅盡定”,其實並不滅盡。爲什麼呢?因爲最微細的生滅心還在,以八識還在。什麼八識呢?以八識最微細的生滅心,中間加這幾個字,你才看得懂,以八識[微細之生滅心]還在。都滅盡,八識亦滅,連微細的八識都沒有了,誰入涅槃,沒有涅槃可入了?生死涅槃就等同空華了,就是因爲八識的微細還存在,才叫做有入涅槃。然二乘人以不發度生大願,故如來慈悲,教令入化城止息。化城就是只是方便的,你證阿羅漢果,還沒有究竟菩提,還要繼續前進,暫時給你休息一下。化城就是方便,到達一定的水平了,但是,不究竟,化城就是方便而已。
又,雖得第九次第定,但不斷煩惱,只是壓伏六識,令不現行。所以,在座諸位!如果你不攀緣外境、不攀緣色聲香味觸法,不代表你內心裏面就有辦法定,如果你沒有開般若智慧,內心的微細的沖力還是很大,修行是點滴功夫,在這裏可以看得出來。你也不貪財色名食睡,也不貪著色聲香味觸法。但是,問題來了,你內心裏面那種微細、強烈的動力,煩惱都一直存在。因此師父爲什麼勸你,你要執持佛號?接下來,我們講堂可要打佛七啦,這個可是大好的機會!爲什麼要勸你要修學淨土法門?這是最穩當的道路,開大般若智慧,煩惱減少了、欲望減少了,正好修淨土法門,萬緣放下,一念提起,單提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不是更好嗎?所以,研討《楞嚴》,只有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,幫助你了生死。此第九定即稱爲[無心定],此爲凡夫定,以不斷煩惱,故不能證聖果,入涅槃。
[阿羅漢]:有應供、殺賊、無生叁義,詳如前釋。二乘之阿羅漢之無生,爲煩惱不再生起。我們講:衆生,衆生,就是煩惱一直生,叫做衆生。以及不再來叁界受生之義,然此非諸佛所證一切法畢竟不生不滅之[無生]。所以如來十號中亦有阿羅诃(就是應供)。我們誦八十八佛,都一定會念到佛的十種名號。此是真不生,爲如來境界;而阿羅漢之不生爲化城之權不生。[權]就是方便說而已,以其智、願皆不堪遠行,故令止化城暫息;化城者,黃蘖大師所謂的[爲止小兒啼者是也]。小孩子哭了,暫時拿一樣東西:不哭,不哭了!他就不哭了。
“生死妄想”:生死有兩種:一、分段生死,爲一切凡夫衆生所受一期一期之生死果報,以其分段而受,故稱分段生死。這個很苦的,苦不堪言的!這一輩子做人已經很苦了,下輩子再來轉世投胎,又更苦!二、變易生死,爲菩薩及二乘所受者,以八識中仍有微細之生滅變異,《楞伽經》所說之[流注生滅]。這個流注生滅就像瀑布一樣,以經典比喻,流注就是很深層的微細。[流注]就是微細的意思,故稱爲變易生死。唯有諸佛如來究竟斷一切生死,證不生不滅、二死永亡。二死就是: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。諸位!分段實是生死;變易只是境界的轉變而已。諸位!切記這一句話,分段生死的確是六道輪回一直轉;變易生死是菩薩境界上一直轉變,其實每一種轉變方便說叫做生死,其實沒有。
義貫:[佛告阿難:世間一切]凡、外、權、小[諸修學]之[人,現前雖成]就了第[九次第定],而仍[不得]諸[漏]滅[盡]而[成阿羅漢]道的原因,[皆由]計[執此生死妄想]之第六識心,而[誤]以[爲]是[真實]之常住真心。[是故汝今雖得多聞],亦因不能判別真妄,未見自己常住真心,以爲本修因,故仍[不]能[成]就[聖果]。所以,諸位,修行下手處一定要對,就是用真心,記得!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。
诠論:因正則果正,如是因、如是果。若不得本性爲本修因,則盡管再怎麼努力習禅,修到能得非想非非想定,乃至于第九次第定,也只落于無心定,仍居凡位,而與聖道菩提無緣。因此可知此本修因之重要及可貴難得,故稱爲[如來密因],或[本起因地]。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,《圓覺經》講的。所以,你的下手處如果不對,就完了!
今生今世修行也是一樣,你跟錯了師父,也很麻煩,跟了十年,二十年,要轉回來,諸位!轉不回來,那種牢不可破的思想已經捆住你了!連親近善知識也是要很智慧的抉擇,這個當然要靠福報、福德因緣。如果沒有福德、沒有因緣,就碰不到正法、正確的善知識。當然,你今生今世如果努力地推廣正法、努力地擁護正法,假設說你沒了生死,下輩子你要走入邪道、外道,也很難!因爲你種的都是正法的因,你擁護的都是正法,下輩子你本來要走偏路了,冥冥當中,就會有人把你拉進正法的道場,這個就是你下的因夠強,就會影響到下輩子。護持正法,是所有出家、在家的責任,你今天聽聞正法、推廣正法,受益的是你自己。下輩子你碰到了外道,無論你怎麼碰,其他的外道不正確的思想,很奇怪,自自然然,就有人把你引進到正法的道場,因爲你那個正法的因太強了。我們教授講的:自自然然,下的因強,果就強。所以,在這個地方,諸位所下的正法的因,叫做功不唐捐。好!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