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年人,像师妈那一种年龄的,都是发苍苍,视茫茫,而齿牙动摇的,参加合唱团,年岁那么大了,都快往生了,还在唱歌?就是这样子。还穿旗袍,那个老人已经满脸皱纹,还开双边的,穿旗袍,还排排站,第一排站底下,第二排、第三排……,然后那个指挥,唱:独夜无伴守灯下,冷风对面吹……(法师边唱边学指挥打手势),我看到那电视新闻差点昏倒,阿嬤!你也该醒一醒了!她们不知道要做什么,就是不知道要做什么,生命完全没有依靠,真的!就是唱歌。反正众生没有学佛,就是要搞一种东西来依靠,这个叫做悲哀了!
[则汝法身同于断灭]:承前,既然你的心已随同前尘一起灭去,那么你的法身不就形同断灭了吗?因为既没有[心体],何来[法身]?[其谁修证无生法忍]:承前,又,既然心已随尘而灭,法身也断灭了。既无心体亦无法身,那么谁来修证无生法忍,乃至成就佛道、菩萨道、罗汉道?因此,诸位能够进入佛门,是值得赞叹的,你今生今世没有白来的,你找对路了,就是学佛,准没错的!
义贯:佛告阿难:[若汝]坚[执吝]惜不舍那取尘[分别]而起的粗心之[觉]与细心之[观所]能[了]别觉[知]之[性],坚持说此[必为]汝[心者],则[此心即应离]于依[诸一切色、]声、[香、味、触]、法等[诸尘]而造作的见闻觉知、分别爱憎等种种[事业](意业),而[别有]独立完[全]之自[性]才对。[如汝今者]正在[承听我]说[法,此则因]所听到的[声]音[而有分别]之性。离尘毕竟无体,[纵]使你止[灭]了[一切]前六识的[见、闻、觉、知]之作用,不令现行,并以定中独头意识于[内]心中[守]着[幽闲]寂静之境,那片寂静之境,仍然不是你本心的真相,[犹为]意识对[法尘]所作的[分别]尘[影]之[事],故岂可认之为真?[我]并[非]强[敕]令[汝]一定要[执]此缘尘分别之相[为非心]。因为真心也在这个时候可以发现,[但汝]现[於]自[心]中,稍作[微细]之[揣摩]斟酌(好好地想一想):此心[若离]于现[前]六[尘]而仍能[有分别]之体[性,即]可说[真]正是[汝心],而非依他起性;然而,[若]此能[分别]之[性离]于被分别之六[尘]则[无]自[体]可得,所以[斯则]为依于现[前]六[尘]所作之[分别]尘[影]之[事],非是常住真心。常住真心不受六尘的影响,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就是这个道理。然而六[尘]并[非常住]不变的,此被攀缘分别的六尘[若变]异坏[灭时],则[此心]即与之俱灭,如是此心岂非变成如[同龟毛兔角],子虚乌有,并无实体?这么一来,[则汝]之[法身]即[同於断]尽坏[灭],如是,既无心体,又无法身,[其谁]来[修证无生法忍],而入不生不灭之三乘佛道?
诠论:这一节就是教我们如何观我们的[自心相],亦即是坐禅的[观心法门]之一。在学如何观真心本性以前,先要能观察及判别妄心,妄心就是六识心。而这第六意识有点复杂,它大类可分为两种:
一、五俱意识:就是跟前五识同量起分别的,眼见,随即分别;耳闻声,随即分别;鼻嗅香、臭,随即分别;舌尝味,随即分别;身触,身体接触,立刻分别,叫做五俱意识。二、独头意识,也就是没有尘,但是,它单独起来的,独头顾名思义,就是自己作用,没有尘境,没有外境。兹列表于右:
第六意识——五俱意识(同时意识、又称为明了意识)独头意识⒈散位独头意识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妄想、发呆。⒉狂乱独头,就是发狂。⒊梦中独头,作梦。⒋定中独头意识。修行到某一阵子,有相当的功夫,无论佛道或者是外道,都有定。但是,佛教更高超,他有无漏的慧,能究竟断烦恼,外道没有办法,所以,外道没有办法出三界。
在正常的状况下,第六意识就是[五俱意识],意思是:此意识是与前五识同时俱起,亦即五根取五尘境,于心中生起前五识,以作最初级的了别,但此等了别,了解独头的内涵之后,并非加入价值判断及个人爱憎等,然而就几乎在前五识生起的第二刹那,意根便生起第六识去执取这前五识落谢的影子来分别。意根是什么意思?意根就是第七意识,第七意识对内,缘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;对外,为前六识的依靠,所以,第七意识就像通内、外一个桥梁。并加上价值判断及个人好恶、爱憎、取舍等。意思就是: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像;而凡夫不知道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影像,不实在的影像,我们却为它爱、却为它恨、却为它起伏,一直到死亡。所以第六意识之生起,为依前五识、缘前五识,而与前五识俱起,故称为[五俱意识]。但第六意识之生起时间虽比前五识晚约一刹那,而事实上,以凡夫之智实无法觉察其时序之差别,两者几乎是同时生起,故又名为[同时意识]。又在第六意识生起前,前五识虽能对外尘有所觉知,但对于彼我关系、内外、好丑、是非、高下等相,皆不作如是判别,这些相皆须由第六意识来判别,方能明白,故第六意识又称为[明了意识]。这是意识在日常生活、正常的状况下的情形。
其次,在某些特殊或特定状况下,第六意识的运作方式又不一样了,在这些状况下,第六意识可以不用依前五识、或缘前五识而起,它可以独立作业,单独而起,而不与前五识俱,故称为[独头意识]:一、散位独头意识——又称独散意识,如人作白日梦、或发呆时,此时独头意识系缘自心现所造境,或缘过去记忆之影像,而分别取著,想入非非;此时虽不缘现行前五识,但也能见色、闻声,乃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俱全。为什么?譬如说:你去听音乐会,或者是听民歌,去听歌星唱歌;这歌星唱歌以后,好!你回来了,坐在公车或者捷运上面,没有人对你唱歌啊,可是,他这个歌声,在你的意识里面自己唱,自己唱歌。就像我们拜三千佛一样。以前带领拜三千佛的时候,有一个居士说:喔!慧律法师!您知道吗?拜三千佛回去,时时刻刻都是三千佛的声音,南无……,每次都这样;至心归命礼……。她说这个没办法停止,因为三千佛唱得庄严、好听!你看,没有在拜三千佛,她内心里面也就一直哼……,哼到她先生说:疯子!说她有病;我老婆去拜那个三千佛回来,连炒菜都:至心归命礼……就好像在打鼓一样的,这个独头意识很强的!当然,此时所见之色,所闻之声,都不是现前所有,也就是说,他此时所见、所闻等事,在外在现实环境中,并没有这些事物于现前发生或存在。就像刚刚师父比喻的,听音乐会以后,坐在公车或者捷运上,脑筋里面自己现色声香味触法。故都不是他人所能共见、共闻者,而唯有此人本身能见、能闻,因为那些色声等尘,全都是此人独头意识所造境,或缘过去记忆之影像。这便是散位独头意识的作用。
二、梦中独头,这个大家都有经验,每一个人都做过梦——即人于睡梦时,因前五识暂不起现行,于是独头意识便独自造境,自造境后再自攀缘此等境而生分别,或亦缘取过去记忆之影像而生分别等。所以,白天身口意造什么业,晚上有时候就会影现出来,日有所思,夜就有所梦。
三、狂乱独头——即人于失心、错乱、疯狂时,独头意识虽于醒时,亦能依自想象而造出种种尘境,然后再去缘、取、分别此等自所造境,这是狂乱独头。所以,一个人狂乱独头的时候,他就会一直怀疑别人、一直误会别人、一直扭曲别人,别人没有这个意思,二个人在讲话的时候,他就说:嗯!他们二个人一定在讲我的坏话!那个人如果到你家门口探望一下,你就说:嗯!这个可能要偷我家的东西!因为自己生病自己不知道。所以,这个狂乱独头意识,大部分都是服用药物,或者是有遗传,遗传也会,服用药物也会,还有业障现前也会。
四、定中独头——即修行禅定之人,于其定中,其前五识虽不缘现前五尘境,但其独头意识即依于净心之观想而造境,并缘取其所现之五尘境,再加以分别、觉知。如定中所见种种胜相、瑞相、佛菩萨相、乃至净土相等,皆是定中独头意识之作用。这就是为什么修行无上禅者,即须离一切见闻觉知,即使是定中所见、所闻之一切,全不得执着,因为在定中所有的见闻觉知,即使是清净胜瑞之相,也仍是自心定中独头之作用。故《楞伽经》说需[觉自心现量、离心意意识]。这个要:心、意、[心]就是指第八识;[意]就是指第七意识;[意识]是指第六意识。所以,离心、意、意识,这个就是指第八意识、第七意识、第六意识。故《金刚经》云:[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。]可见这个离相有多难!
了解[独头意识]的内涵之后,再来看这段经文,就应会比较明白;经云:[纵灭一切见、闻、觉、知,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。]此义为:即使你在静坐时、于禅寂中,虽然你能把前六识的现行作用,如见、闻、觉、知等都止息了,而心中只有一片幽闲安静之相,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寂静之相就是你的[清净心]。那只是暂时静一下,或清净的本性之相——换句话说,这不是你的真心之相,仍然只是你的定中独头意识分别心中寂静的法尘的尘影之事。只是环境比较静一点,是故莫认妄为真,千万不要认妄心为真心!
附带提及,近世有人教人坐禅时说要[观静],须知这是不正确的,因为如前所说,[静]也是一种尘,名为静尘。这是对动来讲的,动是尘,静当然也是尘;如果是开大般若智慧,动是如,静还是如啊,那是心的问题,不是静的问题。习禅者所应观者不是[尘境],而是观[自心];若是观尘,即随尘而劳动,逐尘生灭,反成尘劳。再说,依此段经文而言,即使得定后,以定中独头去取心中寂静的法尘来分别,都是错用心了。更何况还没得定,而去观静,只不过是倾耳听取外界寂静之相而已。只是耳朵听到没有声音而已,我们听到车水马龙,到山上去,没有声音,一片寂静,就听到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