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寂静,寂静也是一种尘啊!讲来讲去就是明心见性是最重要的了,明心见性以后,管你是动是静,如是则离自心与正道更远:因为此种习禅,虽名为习禅,实是[往外驰逐],以往外驰逐,故其心是向外奔逸的,故与禅法实相违背。是故佛道甚深甚难,差之毫厘、谬以千里。也因此之故,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亦开示云:汝等慎勿[观静],及[空其心]。此心本净,无可取舍。这讲得多好啊!
又,[内守幽闲]其实就是一般[凡夫禅]及[外道禅]的境界,因为凡夫、外道不了真心,故只能依于六识妄心,乃至虽有心离于愦闹,息心取静,但仍看不透自心独头意识的作用,而以为自己已修到了[清净心],其实仍在六识妄心的范畴内。因此时下有些人提倡工作之余,静下来,享受片刻的放松与寂静,乃至前述的[观静],都是属[凡夫禅]所摄。至于坐到一片寂静,而觉[与万化冥合],则是独头意识遍缘内外寂静之相的[外道禅],是故禅者于此须万般留意,一不小心,即落入凡夫、外道境界!
复次,此段经文十分重要,除了上面教我们如何判别凡夫禅、外道禅的[内守幽闲]之境界外,又教我们如何分辨[真心]与[妄心]最基本的条件:妄心是依前尘而起灭的;而真心的了了分明之性,则是常住不变,不依尘而有无。所以经文说:[若离前尘有分别性,即汝真心]。所以,我们的真心也是有分别的,能作分别,但是不着分别,虽分别,不作分别想;虽分别,绝不取相。佛如果不能分别,没有分别的能力,怎么有智慧抉择呢?所以,这个分别性就是智慧性,佛的分别,是从般若智慧起智慧的抉择分别,虽分别,不作分别想,虽说分别,其实是真如性,意思:真如、真心本身就有分别,有能力分别,但不是凡夫的执着、分别。
据此而言,欲亲见此离尘而有分别性的真心,还须得先离于六尘虚妄之境,方能[微细揣摩]并深心直接体取。又,判别心之真妄,是一切修行的总根本,是故我们须对此节经文细加玩味、体察,且应用于日常及禅坐中自心之观察,方是活的佛法。所以,禅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什么是禅?入万人之中,如入无人之境。什么是禅?于刹那中即见永恒,就是禅。刹那等同永恒,每一个刹那统统是永恒,没有刹那,也没有永恒,刹那方便说,永恒方便说,不存在刹那,也不存在永恒,只是如实知、如实见、如实无所住、如实无所着,如如不动。无所谓过去、无所谓未来、无所谓现、无所谓当下、无所谓刹那、也无所谓永恒,刹那、永恒统统方便说,慢慢地体会。
经文,[即时阿难与诸大众,默然自失。]
诠论:[默然],是因为妄心被破,无言可对,不敢再辩解,故默然。然而,妄心虽破,真心仍未悟,无依无靠,所以叫做[自失]。往前,悟不了真心;往后的依靠,佛陀说:那是妄,不可依。真还没有开发,妄又不可依,所以,即时阿难与诸大众,默然自失,顿失所依,平常所依靠的,那个能推论的、能思想的,佛陀说竟然不是我们的心!这个就是没有悟,就觉得很落寞了,不晓得怎么办?进不去,下不来,卡在中间。
经文,[佛告阿难:世间一切诸修学人,现前虽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尽成阿罗汉,皆由执此生死妄想,误为真实。是故汝今虽得多闻,不成圣果。]
注释:[九次第定]:三乘凡圣共修之禅定分为三大阶次(见表):一、四禅,二定,三、第九次第定。第一、四禅——①“离生喜乐地”得初禅;②“定生喜乐地”得二禅;③“离喜妙乐地”得三禅;④“舍念清净地”得四禅。这我们在《十四讲表》都解释过了。第二、四定——①空无边处定;②识无边处定;③无所有处定;④非想非非想处定。第三、第九次第定。因为前两种合称为四禅八定,且其中诸定都是由低而高、次第而入,故修到四禅八定后,便可进一步修第九个次第之定。
又,四禅八定为凡夫定,甚至印度某些外道亦修此定,故其果报还是在三界之内,无法灭烦恼。而第九次第定则是小乘圣位所修,以其能以定力伏灭[受想]二蕴。诸位!伏灭这个[受想]就很难了,苦受、乐受、忧受、喜受、舍受,舍就是不苦不乐、不忧不喜。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,这五个受统统要放下。一般人觉得世间是苦,他就会掉眼泪,他觉得他的命不好,他就开始牢骚、抱怨了。碰到了喜受就忘我了,轻飘飘了!你可以看看那个世界的赞美大会,他从第三名、第二名开始宣布,看到要宣布第一名的时候:Miss Argentina,阿根廷!阿根廷小姐她就感动,因为他要宣布以前,大家都不知道谁是第一名,就感动喔、掉眼泪,然后手就……(法师做飞吻动作)很感动,就开始掉……,高兴到哭!如果在座诸位!以你们现在的心境,你们这些漂亮的小姐,去参加世界小姐选美,得到第一名的时候:台湾,Miss Taiwan ,刚好你得到第一名了,你也会像木头一样没感觉。为什么?你会想到:难道我不会老吗?难道我不会死、不会臭、不会生虫?不会只剩下一堆骨头吗?因为你真的有智慧,就会一直推论……,的确如此,所讲的每一句,句句都是真实。所以,你就不会迷着、执迷在现在所有的成就和错觉。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,不足取,那也没有什么。
用英文那一句就一直参,你得到了世界选美大会第一名,然后,接下去你就问:And so what?又如何呢?接下来呢?不会老吗?不会病吗?不会死吗?不会生病吗?不会长虫吗?死了以后不必火化吗?说:哎呀!你们佛教真没趣,才讲到一股浪漫的选美气氛的时候,就全部都被你们浇熄了!唉!跟你们这些佛弟子讲话真没趣,每次都讲到不净观、白骨观。所以,全世界只有佛陀讲真话,全世界的人都讲假话。全世界的人都讲骗你的话,只有世尊讲的统统是真话;可是,真话大家都不要听,大家要听的:小姐,你好漂亮喔!怎么个漂亮法呢?小姐,你好漂亮喔!她就喜欢听这个。你若说:小姐!你剩下一堆骨头喔!她会说:你去死啦!你找死啦!对不对?她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。所以,他讲真相,人家不要听;讲假相,大家都要,这个就是世间了。
要伏灭受、想二蕴,故又称为[灭受想定]。放下种种的感受,放下种种的妄想,心就定。若受想灭,则行蕴亦息,行蕴就是三业造作,叫做生灭无常,身、口、意生灭无常的造作,叫作行蕴,亦息。因为色、受、想都歇了,故亦称灭尽定。若得灭尽定,便得断烦恼,[我生已尽、梵行已立、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]。我生已尽:我今生今世已经办完了,断烦恼了。梵行已立:包括男女、欲望,包括妄想,男女的,影现出来的,那个头脑里面动念,都没有了。梵行已立就是清净,男女完全清净,包括内心的那个微细的欲、念头,统统没有!所作已办:该做的已经结束了,身口意清净。不受后有:就不再轮回了,诸位!这是何等的境界啊!而证阿罗汉,得入涅槃。还有我们有一个净土法门,好好念佛,一样可以了生死。
然而,虽称为“灭尽定”,其实并不灭尽。为什么呢?因为最微细的生灭心还在,以八识还在。什么八识呢?以八识最微细的生灭心,中间加这几个字,你才看得懂,以八识[微细之生灭心]还在。都灭尽,八识亦灭,连微细的八识都没有了,谁入涅槃,没有涅槃可入了?生死涅槃就等同空华了,就是因为八识的微细还存在,才叫做有入涅槃。然二乘人以不发度生大愿,故如来慈悲,教令入化城止息。化城就是只是方便的,你证阿罗汉果,还没有究竟菩提,还要继续前进,暂时给你休息一下。化城就是方便,到达一定的水平了,但是,不究竟,化城就是方便而已。
又,虽得第九次第定,但不断烦恼,只是压伏六识,令不现行。所以,在座诸位!如果你不攀缘外境、不攀缘色声香味触法,不代表你内心里面就有办法定,如果你没有开般若智慧,内心的微细的冲力还是很大,修行是点滴功夫,在这里可以看得出来。你也不贪财色名食睡,也不贪着色声香味触法。但是,问题来了,你内心里面那种微细、强烈的动力,烦恼都一直存在。因此师父为什么劝你,你要执持佛号?接下来,我们讲堂可要打佛七啦,这个可是大好的机会!为什么要劝你要修学净土法门?这是最稳当的道路,开大般若智慧,烦恼减少了、欲望减少了,正好修净土法门,万缘放下,一念提起,单提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不是更好吗?所以,研讨《楞严》,只有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,帮助你了生死。此第九定即称为[无心定],此为凡夫定,以不断烦恼,故不能证圣果,入涅槃。
[阿罗汉]:有应供、杀贼、无生三义,详如前释。二乘之阿罗汉之无生,为烦恼不再生起。我们讲:众生,众生,就是烦恼一直生,叫做众生。以及不再来三界受生之义,然此非诸佛所证一切法毕竟不生不灭之[无生]。所以如来十号中亦有阿罗诃(就是应供)。我们诵八十八佛,都一定会念到佛的十种名号。此是真不生,为如来境界;而阿罗汉之不生为化城之权不生。[权]就是方便说而已,以其智、愿皆不堪远行,故令止化城暂息;化城者,黄蘖大师所谓的[为止小儿啼者是也]。小孩子哭了,暂时拿一样东西:不哭,不哭了!他就不哭了。
“生死妄想”:生死有两种:一、分段生死,为一切凡夫众生所受一期一期之生死果报,以其分段而受,故称分段生死。这个很苦的,苦不堪言的!这一辈子做人已经很苦了,下辈子再来转世投胎,又更苦!二、变易生死,为菩萨及二乘所受者,以八识中仍有微细之生灭变异,《楞伽经》所说之[流注生灭]。这个流注生灭就像瀑布一样,以经典比喻,流注就是很深层的微细。[流注]就是微细的意思,故称为变易生死。唯有诸佛如来究竟断一切生死,证不生不灭、二死永亡。二死就是: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。诸位!分段实是生死;变易只是境界的转变而已。诸位!切记这一句话,分段生死的确是六道轮回一直转;变易生死是菩萨境界上一直转变,其实每一种转变方便说叫做生死,其实没有。
义贯:[佛告阿难:世间一切]凡、外、权、小[诸修学]之[人,现前虽成]就了第[九次第定],而仍[不得]诸[漏]灭[尽]而[成阿罗汉]道的原因,[皆由]计[执此生死妄想]之第六识心,而[误]以[为]是[真实]之常住真心。[是故汝今虽得多闻],亦因不能判别真妄,未见自己常住真心,以为本修因,故仍[不]能[成]就[圣果]。所以,诸位,修行下手处一定要对,就是用真心,记得!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。
诠论:因正则果正,如是因、如是果。若不得本性为本修因,则尽管再怎么努力习禅,修到能得非想非非想定,乃至于第九次第定,也只落于无心定,仍居凡位,而与圣道菩提无缘。因此可知此本修因之重要及可贵难得,故称为[如来密因],或[本起因地]。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,《圆觉经》讲的。所以,你的下手处如果不对,就完了!
今生今世修行也是一样,你跟错了师父,也很麻烦,跟了十年,二十年,要转回来,诸位!转不回来,那种牢不可破的思想已经捆住你了!连亲近善知识也是要很智慧的抉择,这个当然要靠福报、福德因缘。如果没有福德、没有因缘,就碰不到正法、正确的善知识。当然,你今生今世如果努力地推广正法、努力地拥护正法,假设说你没了生死,下辈子你要走入邪道、外道,也很难!因为你种的都是正法的因,你拥护的都是正法,下辈子你本来要走偏路了,冥冥当中,就会有人把你拉进正法的道场,这个就是你下的因够强,就会影响到下辈子。护持正法,是所有出家、在家的责任,你今天听闻正法、推广正法,受益的是你自己。下辈子你碰到了外道,无论你怎么碰,其他的外道不正确的思想,很奇怪,自自然然,就有人把你引进到正法的道场,因为你那个正法的因太强了。我们教授讲的:自自然然,下的因强,果就强。所以,在这个地方,诸位所下的正法的因,叫做功不唐捐。好!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。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七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