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七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年人,像師媽那一種年齡的,都是發蒼蒼,視茫茫,而齒牙動搖的,參加合唱團,年歲那麼大了,都快往生了,還在唱歌?就是這樣子。還穿旗袍,那個老人已經滿臉皺紋,還開雙邊的,穿旗袍,還排排站,第一排站底下,第二排、第叁排……,然後那個指揮,唱:獨夜無伴守燈下,冷風對面吹……(法師邊唱邊學指揮打手勢),我看到那電視新聞差點昏倒,阿嬤!你也該醒一醒了!她們不知道要做什麼,就是不知道要做什麼,生命完全沒有依靠,真的!就是唱歌。反正衆生沒有學佛,就是要搞一種東西來依靠,這個叫做悲哀了!

  [則汝法身同于斷滅]:承前,既然你的心已隨同前塵一起滅去,那麼你的法身不就形同斷滅了嗎?因爲既沒有[心體],何來[法身]?[其誰修證無生法忍]:承前,又,既然心已隨塵而滅,法身也斷滅了。既無心體亦無法身,那麼誰來修證無生法忍,乃至成就佛道、菩薩道、羅漢道?因此,諸位能夠進入佛門,是值得贊歎的,你今生今世沒有白來的,你找對路了,就是學佛,准沒錯的!

  義貫:佛告阿難:[若汝]堅[執吝]惜不舍那取塵[分別]而起的粗心之[覺]與細心之[觀所]能[了]別覺[知]之[性],堅持說此[必爲]汝[心者],則[此心即應離]于依[諸一切色、]聲、[香、味、觸]、法等[諸塵]而造作的見聞覺知、分別愛憎等種種[事業](意業),而[別有]獨立完[全]之自[性]才對。[如汝今者]正在[承聽我]說[法,此則因]所聽到的[聲]音[而有分別]之性。離塵畢竟無體,[縱]使你止[滅]了[一切]前六識的[見、聞、覺、知]之作用,不令現行,並以定中獨頭意識于[內]心中[守]著[幽閑]寂靜之境,那片寂靜之境,仍然不是你本心的真相,[猶爲]意識對[法塵]所作的[分別]塵[影]之[事],故豈可認之爲真?[我]並[非]強[敕]令[汝]一定要[執]此緣塵分別之相[爲非心]。因爲真心也在這個時候可以發現,[但汝]現[於]自[心]中,稍作[微細]之[揣摩]斟酌(好好地想一想):此心[若離]于現[前]六[塵]而仍能[有分別]之體[性,即]可說[真]正是[汝心],而非依他起性;然而,[若]此能[分別]之[性離]于被分別之六[塵]則[無]自[體]可得,所以[斯則]爲依于現[前]六[塵]所作之[分別]塵[影]之[事],非是常住真心。常住真心不受六塵的影響,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,就是這個道理。然而六[塵]並[非常住]不變的,此被攀緣分別的六塵[若變]異壞[滅時],則[此心]即與之俱滅,如是此心豈非變成如[同龜毛兔角],子虛烏有,並無實體?這麼一來,[則汝]之[法身]即[同於斷]盡壞[滅],如是,既無心體,又無法身,[其誰]來[修證無生法忍],而入不生不滅之叁乘佛道?

  诠論:這一節就是教我們如何觀我們的[自心相],亦即是坐禅的[觀心法門]之一。在學如何觀真心本性以前,先要能觀察及判別妄心,妄心就是六識心。而這第六意識有點複雜,它大類可分爲兩種:

  一、五俱意識:就是跟前五識同量起分別的,眼見,隨即分別;耳聞聲,隨即分別;鼻嗅香、臭,隨即分別;舌嘗味,隨即分別;身觸,身體接觸,立刻分別,叫做五俱意識。二、獨頭意識,也就是沒有塵,但是,它單獨起來的,獨頭顧名思義,就是自己作用,沒有塵境,沒有外境。茲列表于右:

  第六意識——五俱意識(同時意識、又稱爲明了意識)獨頭意識⒈散位獨頭意識,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妄想、發呆。⒉狂亂獨頭,就是發狂。⒊夢中獨頭,作夢。⒋定中獨頭意識。修行到某一陣子,有相當的功夫,無論佛道或者是外道,都有定。但是,佛教更高超,他有無漏的慧,能究竟斷煩惱,外道沒有辦法,所以,外道沒有辦法出叁界。

  在正常的狀況下,第六意識就是[五俱意識],意思是:此意識是與前五識同時俱起,亦即五根取五塵境,于心中生起前五識,以作最初級的了別,但此等了別,了解獨頭的內涵之後,並非加入價值判斷及個人愛憎等,然而就幾乎在前五識生起的第二刹那,意根便生起第六識去執取這前五識落謝的影子來分別。意根是什麼意思?意根就是第七意識,第七意識對內,緣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自我;對外,爲前六識的依靠,所以,第七意識就像通內、外一個橋梁。並加上價值判斷及個人好惡、愛憎、取舍等。意思就是:我們看到的只是影像;而凡夫不知道說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種影像,不實在的影像,我們卻爲它愛、卻爲它恨、卻爲它起伏,一直到死亡。所以第六意識之生起,爲依前五識、緣前五識,而與前五識俱起,故稱爲[五俱意識]。但第六意識之生起時間雖比前五識晚約一刹那,而事實上,以凡夫之智實無法覺察其時序之差別,兩者幾乎是同時生起,故又名爲[同時意識]。又在第六意識生起前,前五識雖能對外塵有所覺知,但對于彼我關系、內外、好醜、是非、高下等相,皆不作如是判別,這些相皆須由第六意識來判別,方能明白,故第六意識又稱爲[明了意識]。這是意識在日常生活、正常的狀況下的情形。

  其次,在某些特殊或特定狀況下,第六意識的運作方式又不一樣了,在這些狀況下,第六意識可以不用依前五識、或緣前五識而起,它可以獨立作業,單獨而起,而不與前五識俱,故稱爲[獨頭意識]:一、散位獨頭意識——又稱獨散意識,如人作白日夢、或發呆時,此時獨頭意識系緣自心現所造境,或緣過去記憶之影像,而分別取著,想入非非;此時雖不緣現行前五識,但也能見色、聞聲,乃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俱全。爲什麼?譬如說:你去聽音樂會,或者是聽民歌,去聽歌星唱歌;這歌星唱歌以後,好!你回來了,坐在公車或者捷運上面,沒有人對你唱歌啊,可是,他這個歌聲,在你的意識裏面自己唱,自己唱歌。就像我們拜叁千佛一樣。以前帶領拜叁千佛的時候,有一個居士說:喔!慧律法師!您知道嗎?拜叁千佛回去,時時刻刻都是叁千佛的聲音,南無……,每次都這樣;至心歸命禮……。她說這個沒辦法停止,因爲叁千佛唱得莊嚴、好聽!你看,沒有在拜叁千佛,她內心裏面也就一直哼……,哼到她先生說:瘋子!說她有病;我老婆去拜那個叁千佛回來,連炒菜都:至心歸命禮……就好像在打鼓一樣的,這個獨頭意識很強的!當然,此時所見之色,所聞之聲,都不是現前所有,也就是說,他此時所見、所聞等事,在外在現實環境中,並沒有這些事物于現前發生或存在。就像剛剛師父比喻的,聽音樂會以後,坐在公車或者捷運上,腦筋裏面自己現色聲香味觸法。故都不是他人所能共見、共聞者,而唯有此人本身能見、能聞,因爲那些色聲等塵,全都是此人獨頭意識所造境,或緣過去記憶之影像。這便是散位獨頭意識的作用。

  二、夢中獨頭,這個大家都有經驗,每一個人都做過夢——即人于睡夢時,因前五識暫不起現行,于是獨頭意識便獨自造境,自造境後再自攀緣此等境而生分別,或亦緣取過去記憶之影像而生分別等。所以,白天身口意造什麼業,晚上有時候就會影現出來,日有所思,夜就有所夢。

  叁、狂亂獨頭——即人于失心、錯亂、瘋狂時,獨頭意識雖于醒時,亦能依自想象而造出種種塵境,然後再去緣、取、分別此等自所造境,這是狂亂獨頭。所以,一個人狂亂獨頭的時候,他就會一直懷疑別人、一直誤會別人、一直扭曲別人,別人沒有這個意思,二個人在講話的時候,他就說:嗯!他們二個人一定在講我的壞話!那個人如果到你家門口探望一下,你就說:嗯!這個可能要偷我家的東西!因爲自己生病自己不知道。所以,這個狂亂獨頭意識,大部分都是服用藥物,或者是有遺傳,遺傳也會,服用藥物也會,還有業障現前也會。

  四、定中獨頭——即修行禅定之人,于其定中,其前五識雖不緣現前五塵境,但其獨頭意識即依于淨心之觀想而造境,並緣取其所現之五塵境,再加以分別、覺知。如定中所見種種勝相、瑞相、佛菩薩相、乃至淨土相等,皆是定中獨頭意識之作用。這就是爲什麼修行無上禅者,即須離一切見聞覺知,即使是定中所見、所聞之一切,全不得執著,因爲在定中所有的見聞覺知,即使是清淨勝瑞之相,也仍是自心定中獨頭之作用。故《楞伽經》說需[覺自心現量、離心意意識]。這個要:心、意、[心]就是指第八識;[意]就是指第七意識;[意識]是指第六意識。所以,離心、意、意識,這個就是指第八意識、第七意識、第六意識。故《金剛經》雲:[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。]可見這個離相有多難!

  了解[獨頭意識]的內涵之後,再來看這段經文,就應會比較明白;經雲:[縱滅一切見、聞、覺、知,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分別影事。]此義爲:即使你在靜坐時、于禅寂中,雖然你能把前六識的現行作用,如見、聞、覺、知等都止息了,而心中只有一片幽閑安靜之相,你千萬不要認爲這寂靜之相就是你的[清淨心]。那只是暫時靜一下,或清淨的本性之相——換句話說,這不是你的真心之相,仍然只是你的定中獨頭意識分別心中寂靜的法塵的塵影之事。只是環境比較靜一點,是故莫認妄爲真,千萬不要認妄心爲真心!

  附帶提及,近世有人教人坐禅時說要[觀靜],須知這是不正確的,因爲如前所說,[靜]也是一種塵,名爲靜塵。這是對動來講的,動是塵,靜當然也是塵;如果是開大般若智慧,動是如,靜還是如啊,那是心的問題,不是靜的問題。習禅者所應觀者不是[塵境],而是觀[自心];若是觀塵,即隨塵而勞動,逐塵生滅,反成塵勞。再說,依此段經文而言,即使得定後,以定中獨頭去取心中寂靜的法塵來分別,都是錯用心了。更何況還沒得定,而去觀靜,只不過是傾耳聽取外界寂靜之相而已。只是耳朵聽到沒有聲音而已,我們聽到車水馬龍,到山上去,沒有聲音,一片寂靜,就聽到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