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亦即六尘不现前之时。[色香味触],以此四尘代表六尘,声尘与法尘亦包括在其中。[事业],业即作业、造作之义。诸尘之事业即为诸尘于心中投射其影像,令心攀缘、执取、分别见闻觉知、而起爱憎等等,皆称为此心依于诸尘所造作之事业。[全性],独立完全之自性。这一句的重点就是说:清净自性不管尘现前不现前都存在,它是亘古以来,就是不生不灭,真如的心体一直存在,就是这个意思。此句义言,如果此心是真心的话,则此心应该即使在不依六尘造诸见闻觉知分别爱憎等事业的时候,依然有自己独立完全的自性,而不是说一定要有六尘现前,它才能显现其自性,若无六尘现前,它便没有自性可得,这样一来,它的自性就完全在于六尘,依六尘的有无而存殁。举个例子,就像我们起贪瞋痴,贪瞋痴就是因为六尘引起的,六尘引起以后,变成我们的习气,这习气又作为我们将来贪瞋痴的依靠,又起现行。现行又薰成种子,种子又起现行,无量亿劫以来,就是难断难了,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。因此,它的自性便根本就是依尘而起的依他起性,且既是依尘而有无,它的自性也变成是尘性,而非自心本具、昂然独立之性。
[纵灭一切见、闻、觉、知,内守幽闲]:[灭],离灭。由远离而息灭,或压伏。[见闻觉知],指前五识及第六识之同时意识。什么叫做同时?就是跟前五识同时起分别心,这个叫做同时意识。简言之,即一般之前六识:[见]指眼识,[闻]指耳、鼻二识,[觉],指身识,[知],指舌、意二识。[幽闲],寂静之相。此言,纵使你因离去或压伏了六尘于心所起的六识见、闻、觉、知等作用,令不起现行。就像我们现在讲的:见闻觉知都不起作用,跑到山上去,自己去静一静;意思就是:问题还是没解决,那还是意识心的意思。这些贪瞋痴暂时不起现行,而达到一种寂静的境界,譬如说:你去六龟;去阿里山住住一下木屋;去日月潭;找一个宁静的地方、草原,半山腰上的草原;半山腰寂静的地方,又有一栋木屋,看起来很别致,你就在那边静一个晚上,那个叫做意识心。就是见闻觉知暂时统统不攀缘外境,跑到湖边、山上、草原,住个木屋,欣赏一下风景,静一静。而达到一种寂静的境界,于是你便在自心中守着这一片寂静之境,而以为你是守着自心的法性。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,没破无明。
[犹为法尘分别影事],就算你跑到日月潭旁边,去租一栋木屋,什么都不理人家,暂时放下,那个仍然是落入意识的法尘。犹为法尘分别影事,意思就是说:那个暂时静一静,还不是真心,真心是动静一如的。[犹],仍然。[影事],尘影之事。承前,这种寂静之境,仍然不是你的真心之本相,仍然是定中之第六意识依于寂静的法尘,所作的分别之尘影之事。这个就讲得更深了,不但不攀缘外境,内心还有一点定;佛陀说:就算内心一点点定,就算定在那个地方,仍然不是真心。因为依佛法,寂静也是一种尘,只是没有声音的静。车水马龙我们说动;到深山没有人、没有车水马龙,我们就是静,一般人认为这个是动;没有车水马龙,那个叫做静。
在《圆觉经》讲:悟到无生,此是真道场。这个才是真正的道场,叫做一乘寂灭道场。诸位比丘、诸位法师,出了家以后东奔西跑,你不是也想要找到真正的道场吗?一乘寂灭才是真正的道场,你找到了真如自性,你就找到了道场。因为到哪里都是寂灭,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你的道场,山林、树下、水边,自己一个人住也是道场,自性就是佛嘛!跟大众住,也不会跟人家起冲突,也是道场。所以,出家人找来找去要找道场,没有明心见性,你就永远找不到真正的一乘寂灭的道场。《圆觉经》翻开看一看,一乘寂灭才是真正的道场。称为[静尘]:有声音的尘叫声尘,而与之相反,无声音的也是一种尘,叫静尘。又,静尘不只是指没有[音声相],乃至没有[动相]的也叫静尘。所以,我们在文殊高雄讲堂这个地方,一般来讲,外面有车子跑来跑去,那个叫[动],我们文殊讲堂在嘉陵街里面,这个叫做[静]。如果我们这个嘉陵街文殊讲堂,再跟我们南投在日月潭的旁边那个道场来比较一下,这个就变成动,木屋那又变成静了。比看看没有声音的,那是真的静吗?诸位!没有大彻大悟、没有悟,就永远找不到静,因为他的内心里面喧哗、内心里面妄动、内心里面妄执、内心里面妄分别、内心里面微细的无明,它都一直存在啊!意思就是说:他的烦恼随时会起来,埋藏在内心里面深处的种子,它随时会爆发,什么时候爆发不知道,那是真正地寂灭的道场吗?你以为跑到山上没有人的地方,就是真的道场吗?那可不!没有明心见性,你永远找不到真正的道场;你才知道什么叫做不生不灭,大智慧打破无明,处处都是道场。什么道场?处处相,处处无相。如果说:我们出家人,在我们功夫还不够的时候,佛陀所讲的:住在兰若,兰若就是说离城市远一点,也不是很远,也不是很近,住兰若。
[我非敕汝执为非心]:我并不是要强迫、命令你一定要坚执这不是你的心。因为你用的是妄识心,妄识当体即空,就是真心的显现。[微细揣摩]:[微细],详细。[揣摩],斟酌思虑。即是要阿难自己好好地想一想下面这两件事:[若离前尘有分别性,即真汝心]:此心若离开现前的六尘,而仍有[能分别]的体性,那就许你说那是你的真心。亦即,此心不须依附六尘而存在:能不依附他人,其[自性]才是真的,才是茕然(qiónɡ rán)独立。用这句话就可以检验判别所证者究竟是不是[真心]。修行人要用真心修行,多计较,快乐就少;少计较,快乐就多。妄多,真心就少;妄灭了,真心就显,修行就是:对生灭的无常法,你放得下吗?要有那么多的意见吗?
[若分别性离尘无体,斯则前尘分别影事]:如果这个[能分别](能了别)的性,一旦离了六尘,就没有自体性可得——尘起则有,尘灭则无——那么你那[能了别]的性则系依于前尘所作的[分别尘影]之事,并非常住真心。因为尘生灭,你的心跟着生灭;尘生灭,你的情绪跟着生灭、跟着动念,那不是常住的。所以,佛为什么一直强调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?应当于一切法无所执着,而生清净心;应当于六尘无所分别跟执着,而生清净心,这个就一直在告诉你:离尘有体性,有一颗般若心在背后,你用得出来吗?就是这样子。并非常住真心,用这句话就能判别什么是[妄心]什么是“妄心”?简单讲就是:依于六尘而起灭,就是妄心;不随六尘起灭,就是真心。所以,简单讲:歇即是菩提,放下的人就是见到真心。
[尘非常住,若变灭时,此心则同龟毛兔角]:[变灭],就是四相(生、住、异、灭)中的异相与灭相;因为一切法要灭时,须先有变化或改变,然后才坏散、灭去。此言,六尘及其尘影并非常住不变的。如果这六尘变异、坏灭的时候,则依此六尘而生的识心。这个识包括二种力道:一个执着,一个分别。修行从哪里下手?从第六意识下手、从第七意识下手,无关于前五识,也无关于第八意识。第八意识只是个仓库,储存种子而已,真正造善造恶、解脱生死要断什么?就是第六的分别心、第七的执着心,朝这二个猛然砍下去,动念即乖,动到执着的念头,就不是真心。你要起念,可以,念南无阿弥陀佛,集中火力求生极乐世界,妄相愈来愈少,烦恼愈来愈少,佛号愈来愈专,你修的法就对了。如果你的烦恼愈来愈多,佛号念不下去,执着愈来愈强,那你的修行的法门就有一点问题了!自己跟自己比较一下,三年前、五年前、十年前那个心境,跟今天来听经闻法的心境,是不是差很多?如果你觉得说:我真的放下很多!那就对了,你走对路了,恭喜你!如果你说你三年前、五年前的烦恼今年还在,那种斤斤计较、烦恼的执着还在,那就表示你退步了,你走错路了!用自己的心境可以检视自己。
此言,六尘及其尘影并非常住不变的。如果这六尘变异、坏灭的时候,则依此六尘而生的识心,就会跟着灭去,那么这个心不就变成跟龟毛兔角一样有名无实、子虚乌有了吗?电视报道的:有时候看了众生很可怜的,没有佛法很可怜的!诸位!有的人执着那个石头,跑到深山里面捡石头;跑到海边捡石头,爱那个石头,变成愚痴的人,每天都在捡石头,因为众生没有依靠,捡石头……,爱石成痴,爱那个石头,变成愚痴,变成痴迷在这个石头里面。那要捡石头捡到什么时候呢?没有学佛,他就是这么辛苦。以前说集邮可以卖钱,我也集邮一阵子,是为了卖钱,因为家穷。后来没有这个耐性,人家邮票也不给我,好的都自己拿走,都不给我,不晓得为什么?都自己集邮,后来也没有了。如果说我们没有学佛,就集邮。
还有电视报导的:一个男众集芭比娃娃,一个大男人喔,叫做big man 喔!他集芭比娃娃,大的、小的,统统……,他还用柜子摆起来,大的,小尊的,只要以前出来的芭比那娃娃,他还会自己去把它做衣服,给它换衣服起来穿,然后集中。结果一进去他一个大男人的房间,一看,全部都是娃娃!诸位!你有没有办法想像,一个人没有学佛的时候,他就是要依靠某一种东西过日子,集芭比娃娃;不晓得你们是集什么?有的人去收集茶叶、收集石头、邮票、收集芭比娃娃,不知道为什么?
如果我们没有学佛,很简单,集什么?集名牌。电视报导的:有一个女众,身上有五十几个包包,她的床铺一散开来,从床铺的这一端看到那一边统统是包包,大的包,小的包,她就是集包包。还有的人集鞋子,象菲律宾前总统马可仕的夫人,有多少双鞋子呢?三千多双鞋子,一天[穿一双……,要穿十年才穿得完,十年,ten years,后面加s,加s就是表示很严重的意思。一个人他没有学佛,他的生命观有多么的痛苦、多么的悲哀、多么的无助,因为他不晓得要做什么?
有一群老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