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七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亦即六塵不現前之時。[色香味觸],以此四塵代表六塵,聲塵與法塵亦包括在其中。[事業],業即作業、造作之義。諸塵之事業即爲諸塵于心中投射其影像,令心攀緣、執取、分別見聞覺知、而起愛憎等等,皆稱爲此心依于諸塵所造作之事業。[全性],獨立完全之自性。這一句的重點就是說:清淨自性不管塵現前不現前都存在,它是亘古以來,就是不生不滅,真如的心體一直存在,就是這個意思。此句義言,如果此心是真心的話,則此心應該即使在不依六塵造諸見聞覺知分別愛憎等事業的時候,依然有自己獨立完全的自性,而不是說一定要有六塵現前,它才能顯現其自性,若無六塵現前,它便沒有自性可得,這樣一來,它的自性就完全在于六塵,依六塵的有無而存殁。舉個例子,就像我們起貪瞋癡,貪瞋癡就是因爲六塵引起的,六塵引起以後,變成我們的習氣,這習氣又作爲我們將來貪瞋癡的依靠,又起現行。現行又薰成種子,種子又起現行,無量億劫以來,就是難斷難了,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。因此,它的自性便根本就是依塵而起的依他起性,且既是依塵而有無,它的自性也變成是塵性,而非自心本具、昂然獨立之性。

  [縱滅一切見、聞、覺、知,內守幽閑]:[滅],離滅。由遠離而息滅,或壓伏。[見聞覺知],指前五識及第六識之同時意識。什麼叫做同時?就是跟前五識同時起分別心,這個叫做同時意識。簡言之,即一般之前六識:[見]指眼識,[聞]指耳、鼻二識,[覺],指身識,[知],指舌、意二識。[幽閑],寂靜之相。此言,縱使你因離去或壓伏了六塵于心所起的六識見、聞、覺、知等作用,令不起現行。就像我們現在講的:見聞覺知都不起作用,跑到山上去,自己去靜一靜;意思就是:問題還是沒解決,那還是意識心的意思。這些貪瞋癡暫時不起現行,而達到一種寂靜的境界,譬如說:你去六龜;去阿裏山住住一下木屋;去日月潭;找一個甯靜的地方、草原,半山腰上的草原;半山腰寂靜的地方,又有一棟木屋,看起來很別致,你就在那邊靜一個晚上,那個叫做意識心。就是見聞覺知暫時統統不攀緣外境,跑到湖邊、山上、草原,住個木屋,欣賞一下風景,靜一靜。而達到一種寂靜的境界,于是你便在自心中守著這一片寂靜之境,而以爲你是守著自心的法性。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地方,沒破無明。

  [猶爲法塵分別影事],就算你跑到日月潭旁邊,去租一棟木屋,什麼都不理人家,暫時放下,那個仍然是落入意識的法塵。猶爲法塵分別影事,意思就是說:那個暫時靜一靜,還不是真心,真心是動靜一如的。[猶],仍然。[影事],塵影之事。承前,這種寂靜之境,仍然不是你的真心之本相,仍然是定中之第六意識依于寂靜的法塵,所作的分別之塵影之事。這個就講得更深了,不但不攀緣外境,內心還有一點定;佛陀說:就算內心一點點定,就算定在那個地方,仍然不是真心。因爲依佛法,寂靜也是一種塵,只是沒有聲音的靜。車水馬龍我們說動;到深山沒有人、沒有車水馬龍,我們就是靜,一般人認爲這個是動;沒有車水馬龍,那個叫做靜。

  在《圓覺經》講:悟到無生,此是真道場。這個才是真正的道場,叫做一乘寂滅道場。諸位比丘、諸位法師,出了家以後東奔西跑,你不是也想要找到真正的道場嗎?一乘寂滅才是真正的道場,你找到了真如自性,你就找到了道場。因爲到哪裏都是寂滅,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你的道場,山林、樹下、水邊,自己一個人住也是道場,自性就是佛嘛!跟大衆住,也不會跟人家起沖突,也是道場。所以,出家人找來找去要找道場,沒有明心見性,你就永遠找不到真正的一乘寂滅的道場。《圓覺經》翻開看一看,一乘寂滅才是真正的道場。稱爲[靜塵]:有聲音的塵叫聲塵,而與之相反,無聲音的也是一種塵,叫靜塵。又,靜塵不只是指沒有[音聲相],乃至沒有[動相]的也叫靜塵。所以,我們在文殊高雄講堂這個地方,一般來講,外面有車子跑來跑去,那個叫[動],我們文殊講堂在嘉陵街裏面,這個叫做[靜]。如果我們這個嘉陵街文殊講堂,再跟我們南投在日月潭的旁邊那個道場來比較一下,這個就變成動,木屋那又變成靜了。比看看沒有聲音的,那是真的靜嗎?諸位!沒有大徹大悟、沒有悟,就永遠找不到靜,因爲他的內心裏面喧嘩、內心裏面妄動、內心裏面妄執、內心裏面妄分別、內心裏面微細的無明,它都一直存在啊!意思就是說:他的煩惱隨時會起來,埋藏在內心裏面深處的種子,它隨時會爆發,什麼時候爆發不知道,那是真正地寂滅的道場嗎?你以爲跑到山上沒有人的地方,就是真的道場嗎?那可不!沒有明心見性,你永遠找不到真正的道場;你才知道什麼叫做不生不滅,大智慧打破無明,處處都是道場。什麼道場?處處相,處處無相。如果說:我們出家人,在我們功夫還不夠的時候,佛陀所講的:住在蘭若,蘭若就是說離城市遠一點,也不是很遠,也不是很近,住蘭若。

  [我非敕汝執爲非心]:我並不是要強迫、命令你一定要堅執這不是你的心。因爲你用的是妄識心,妄識當體即空,就是真心的顯現。[微細揣摩]:[微細],詳細。[揣摩],斟酌思慮。即是要阿難自己好好地想一想下面這兩件事:[若離前塵有分別性,即真汝心]:此心若離開現前的六塵,而仍有[能分別]的體性,那就許你說那是你的真心。亦即,此心不須依附六塵而存在:能不依附他人,其[自性]才是真的,才是茕然(qiónɡ rán)獨立。用這句話就可以檢驗判別所證者究竟是不是[真心]。修行人要用真心修行,多計較,快樂就少;少計較,快樂就多。妄多,真心就少;妄滅了,真心就顯,修行就是:對生滅的無常法,你放得下嗎?要有那麼多的意見嗎?

  [若分別性離塵無體,斯則前塵分別影事]:如果這個[能分別](能了別)的性,一旦離了六塵,就沒有自體性可得——塵起則有,塵滅則無——那麼你那[能了別]的性則系依于前塵所作的[分別塵影]之事,並非常住真心。因爲塵生滅,你的心跟著生滅;塵生滅,你的情緒跟著生滅、跟著動念,那不是常住的。所以,佛爲什麼一直強調:應無所住而生其心?應當于一切法無所執著,而生清淨心;應當于六塵無所分別跟執著,而生清淨心,這個就一直在告訴你:離塵有體性,有一顆般若心在背後,你用得出來嗎?就是這樣子。並非常住真心,用這句話就能判別什麼是[妄心]什麼是“妄心”?簡單講就是:依于六塵而起滅,就是妄心;不隨六塵起滅,就是真心。所以,簡單講:歇即是菩提,放下的人就是見到真心。

  [塵非常住,若變滅時,此心則同龜毛兔角]:[變滅],就是四相(生、住、異、滅)中的異相與滅相;因爲一切法要滅時,須先有變化或改變,然後才壞散、滅去。此言,六塵及其塵影並非常住不變的。如果這六塵變異、壞滅的時候,則依此六塵而生的識心。這個識包括二種力道:一個執著,一個分別。修行從哪裏下手?從第六意識下手、從第七意識下手,無關于前五識,也無關于第八意識。第八意識只是個倉庫,儲存種子而已,真正造善造惡、解脫生死要斷什麼?就是第六的分別心、第七的執著心,朝這二個猛然砍下去,動念即乖,動到執著的念頭,就不是真心。你要起念,可以,念南無阿彌陀佛,集中火力求生極樂世界,妄相愈來愈少,煩惱愈來愈少,佛號愈來愈專,你修的法就對了。如果你的煩惱愈來愈多,佛號念不下去,執著愈來愈強,那你的修行的法門就有一點問題了!自己跟自己比較一下,叁年前、五年前、十年前那個心境,跟今天來聽經聞法的心境,是不是差很多?如果你覺得說:我真的放下很多!那就對了,你走對路了,恭喜你!如果你說你叁年前、五年前的煩惱今年還在,那種斤斤計較、煩惱的執著還在,那就表示你退步了,你走錯路了!用自己的心境可以檢視自己。

  此言,六塵及其塵影並非常住不變的。如果這六塵變異、壞滅的時候,則依此六塵而生的識心,就會跟著滅去,那麼這個心不就變成跟龜毛兔角一樣有名無實、子虛烏有了嗎?電視報道的:有時候看了衆生很可憐的,沒有佛法很可憐的!諸位!有的人執著那個石頭,跑到深山裏面撿石頭;跑到海邊撿石頭,愛那個石頭,變成愚癡的人,每天都在撿石頭,因爲衆生沒有依靠,撿石頭……,愛石成癡,愛那個石頭,變成愚癡,變成癡迷在這個石頭裏面。那要撿石頭撿到什麼時候呢?沒有學佛,他就是這麼辛苦。以前說集郵可以賣錢,我也集郵一陣子,是爲了賣錢,因爲家窮。後來沒有這個耐性,人家郵票也不給我,好的都自己拿走,都不給我,不曉得爲什麼?都自己集郵,後來也沒有了。如果說我們沒有學佛,就集郵。

  還有電視報導的:一個男衆集芭比娃娃,一個大男人喔,叫做big man 喔!他集芭比娃娃,大的、小的,統統……,他還用櫃子擺起來,大的,小尊的,只要以前出來的芭比那娃娃,他還會自己去把它做衣服,給它換衣服起來穿,然後集中。結果一進去他一個大男人的房間,一看,全部都是娃娃!諸位!你有沒有辦法想像,一個人沒有學佛的時候,他就是要依靠某一種東西過日子,集芭比娃娃;不曉得你們是集什麼?有的人去收集茶葉、收集石頭、郵票、收集芭比娃娃,不知道爲什麼?

  如果我們沒有學佛,很簡單,集什麼?集名牌。電視報導的:有一個女衆,身上有五十幾個包包,她的床鋪一散開來,從床鋪的這一端看到那一邊統統是包包,大的包,小的包,她就是集包包。還有的人集鞋子,象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的夫人,有多少雙鞋子呢?叁千多雙鞋子,一天[穿一雙……,要穿十年才穿得完,十年,ten years,後面加s,加s就是表示很嚴重的意思。一個人他沒有學佛,他的生命觀有多麼的痛苦、多麼的悲哀、多麼的無助,因爲他不曉得要做什麼?

  有一群老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