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六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現在無量無邊的煩惱,還有將來無量億劫以後的法身慧命。當一個人開般若智慧的時候,這個人就是真正地在成長,叫做法身般若智慧在長大。所以,當你有辦法對境寂然的時候,這個人法身慧命就一直在增長……。學佛它是有次第的:第一個,你一定要放下財色名食睡,這是第一點,看淡泊一點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不再貪著,貪外境的這一些什麼珍珠、項鏈、珠寶、名牌;或者幹到總統,統統一點都不羨慕。第一點要先做到這樣子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統統看得很淡。第二點,要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;第叁點,要掌控自己的念頭;第四點,連微細的動念都可以知道,這樣是不對的!因爲內心裏面的我執會很頑強,他會借機會、借理由來美化自己,明明是執著跟痛苦,他也會美化,把自己美化。爲什麼?人是兩面的動物,汙染的東西,他會……。佛法是合法的,合法會掩護非法的。知道嗎?內心的無明就是非法。人類的我執、法執的微細缺點,他不願意去面對它。不願意去面對它的時候,他就會假借種種的理由來掩飾自己,明明是在生氣,他就說:我哪裏有生氣?明明在起煩惱,就說:我哪裏有?哼!他算什麼?學佛十年、二十年,一講到不愉快的:他算老幾?如果我叫大家有這種習慣的舉手,統統會舉手,我不騙你的,一個都逃不掉!那個叫做內心深處的頑強意識,是很難的!

  諸位!坦誠面對自己是很重要的,如果你肯面對自己,你就有機會解脫。你肯面對自己就是:這個四大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風的假相,你很清楚的,這個腦部剖開來,就像豆腐腦一樣,醫學上講:我們的腦部,就像果凍一樣的硬度,果凍,你拿一個果凍,人家常常拿茶凍給師父吃,我們的腦部就像果凍這樣子,你只要把果凍往下一放,啪!就散開來,所有全身地方都可以醫;只要撞到腦部,啪!沒有救,它是最重要的部位,撞到都沒有救了!是不是?所以,那個時候變成植物人!所以,有時候車禍死亡,有時候這個事情比較好解決;一撞到,腦部受重創,爬不起來,醒不過來,活的人很痛苦!是不是?爲什麼?大家都苦啊,那個變成植物人,也很痛苦啊,他爬不起來,他心有余力不足,他腦部受重創,有時候,兩個眼睛只能這樣眨一眨,眨一眨,手則稍微動一動。諸位!你想想看,你回去躺在床鋪上,把雙手、雙腳綁起來,綁一天,還不准你講話,人家說:你要不要吃飯?你只能眨眼;要不要喝水?不能講話喔;你是一個正常人,你只要一天,來跟我領一千塊,綁在那個地方。就是你嘗試看看,那個植物人是什麼滋味,有多麼的痛苦!

  我告訴你新聞報導的:家裏的人都很忙,有一個阿公是植物人,因爲他的嘴巴張開合不起來,因爲裝管子,有時候拔起來,有時候自己能夠呼吸,植物人就放這樣,結果蚊子在這邊叮的時候,他有一點知道;可是沒有辦法!蒼蠅爬到他的口中去産卵,産卵後就會有蛹,有幼蟲啊!結果後來被他家人發現了,從他嘴巴裏面挾會蠕動的蟲出來。這個蛹,你只要軟的肉,這個就是好孵化,因爲有營養,它就會名孵化。他嘴巴因爲閉不起來,蒼蠅飛進去以後,這個蟲長在裏面。所以,這個植物人,還必需常常跟他清嘴巴呢!你想想看,如果我們碰上了這樣子,你看怎麼辦呢?你就知道人生的不幸。那麼就回光返照說:你想想看,我們今天要面對這個,時常面對這個色身,時常想到:我們也會有生老病死、時常想到:萬法都是敗壞之相、時常想到:把這個色身分開來的時候,到底[我]在哪裏?如果你肯面對它,你就有解脫的機會。如果你裝迷糊,你就永遠沒有解脫的機會,因爲你不敢面對它,你不敢面對這個緣起的假相。你就永遠不能覺悟,會繼續貪染。底下說,除非他心髒有問題。衆生連自己所擁有、且一直在用,一刻都少不得的眼耳鼻、四肢等,都不知不覺,更何況心肺等內髒,更不用說六識、七識、八識了!全都是打從出娘胎開始,即終日用而從不自覺知。所以,師父說:沒有學佛的人,誰能夠醒過來?誰能夠醒得過來?

  [枉入諸趣]:因不自覺本具之妙明,所以不知自珍自貴,而自染汙,妄造衆業,因此很冤枉地入了六道,累世奔波受苦——結果都是白苦的!就像有人沒事一時興起,從臺北到高雄玩,到了高雄,竟丟了荷包中的五千元,身上頓成一文不名,而事實上他是把錢塞在一件大衣的暗袋裏,自己忘了,遍尋不著,以爲丟了。又無親朋在彼,只好走路回臺北,一路餐風飲露,露宿田野,又餓又累,受盡折磨,好不辛苦。好不容易到了臺北,回到家脫衣服要洗澡時,才發現:諾!這不是那五千塊現大洋嗎!您說這人不是白白受了好多辛苦,好冤枉、好不值得是不是?衆生忘了自心中本具之寶,流浪六趣,冤枉受盡無量劫貧窮奔波之苦,亦複如是。

  義貫,佛言:[雲何二種]根本?[阿難,一者,無始生死]之[根本],此[則]是[汝今者](當下)[與諸衆生]皆[用]第六意識[攀緣心]妄認[爲]你們自己的自心[自性者],這就是生死的根本。[二者]、爲[無始]世來本自[菩提]、本自[涅槃],本[元清淨]之[體]。此體爲何?[則]是[汝今者](當前)之第八[識]之[精],[元]本[明]淨,此識精明之體,且[能生]起[諸緣]識(前七識),然後即爲此七能[緣]之識[所遺]忘[者]。[由]于[諸衆生,遺]忘[此本]具之妙[明]之體,故[雖終日]依之而[行]于一切,[而不自覺]自己擁有這麼一個妙明之體,因此于無量世中[枉入諸趣]受生死苦。

  诠論:在此,佛即點出了兩種根本。簡言之,即凡、聖二種根本。然此二種根本皆是一心所成,一心所有,亦即,這兩種根本,一切衆生皆是自無始來即已有之,只是依與不依,隨與不隨而已。這二種根本,既然都是一心,則相互之關系爲何,一爲心之體,一爲心之相;其體本淨,其相非實,但是依據幻現。譬如以真金打造淫女相,或爲牛、馬、豬、狗相、乃至男女交媾或男根女根相,以及以真金打造諸佛菩薩、羅漢相;不論其相如何,其體皆是真金,一相無二,然以金匠手藝、熔鑄、打造等因緣,而有如是相現,或染或淨。金體雖一,打造成淨相,即有淨用,見之令人起清淨心,乃至恭敬心、信心等;若打造成染相,即有染用,見之即不思議令人起染汙心、貪愛心、煩惱心。以法之體、相、用,法爾如是故。衆生亦如是,同是一如來藏清淨本性,若依其相(六識攀緣心),則自己將自己純金之心打造成凡夫相,故此六識攀緣心,即是一切衆生成凡之根本。若依其性(本清淨體),則是自已將自己純金之心打造成賢聖,故此清淨本體,即是一切衆生致聖之根本。然須知成凡、或致聖皆是一心之用。

  因此學佛要懂得用,用得出來就是佛法;用不出來就沒有力量,無明就會作用,般若不會用,就會變成無明用。若了相,即得離凡,了相就是衆相本空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如果了解相是妄,所以,應當放下,而且放得很徹底。若見性,即得致聖。然離凡、致聖皆須于此一心之體、相(二種根本),有知有見,若無知無見,即不得修學之根本;若不得修學之根本,則是盲修瞎煉。也就是沒有明心見性,叫做盲修瞎煉,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就是這樣子。不知在修什麼,亦不知爲何而修,故墮于凡、外、權、小、邪魔惡道。因此,明確覺了、知見此二根本,實是一切修行中,最重要最重要者。記得!一個是妄本,就是意識心;一個是真本,就是我們一生滅的如來藏性,就是真心。

  簡言之,若不了知此二種根本:就是真本跟妄本。什麼是真?什麼是妄?所以,記得,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,你就是用真心在修行,你也不必去看衆生的過失;也不必一直去講衆生的是非、恩怨,其實這個都沒有任何的意義,聖人所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死;凡夫所關心的是別人的是非。諸位!聖凡之差別就在這個地方。聖人每天都會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,是不是傷害自己的清淨心?他以自己的生死最爲重要!我講這一句,不是說叫大家學自私。而是說在你沒有成聖以前,你有那麼多時間去幹預別人的是非恩怨嗎?有嗎?是不是?初學佛法的人,是不是以降伏自我,來當作是最重要的功課呢?我們有能力,才去慢慢地感化衆生。衆生也不一定是讓你感化得了呢!沒有辦法的!一個衆生在執迷某一件事情的時候,不是用聖人的心就有辦法救他的,你要等他一直迷,一直迷……一直轉……,轉久了以後,他開始發現他不對了、很累了,經過了五年、十年以後,他發現說:十年前師父就告訴我:這樣是不對的!可是,我告訴他這一句話以後,他要十年後,他才能體會我這一句話,十年後,有因緣醒過來,還算不錯呢!所以,當一個人在執迷不悟的時候、他因緣不具足的時候,你只能點到爲止而已;除非那個上根利智的可以用硬的來,一般沒辦法的!所以,祖師大德要有所成就,哎呀!那個在禅堂裏面,都是吃盡苦頭的,不是像今天這樣的,輕輕松松的。所以,現在學佛的人多,成就的人少,答案就是吃不了苦,沒有辦法的,吃不了苦的!底下,走錯了路都不知道。佛子其致意焉,致意就是好好的注意一下。成觀法師大慈大悲,一直再叁地呼籲我們,佛弟子要用真心修行,就像佛一樣地憐愍衆生。

  [第八節 第二度徵(征)心]

  [阿難,汝今欲知奢摩他路,願出生死。今複問汝。即時如來舉金色臂,屈五輪指,語阿難言:汝今見不?阿難言:見。佛言:汝何所見?阿難言:我見如來舉臂屈指,爲光明拳,耀我心目。佛言:汝將誰見?阿難言:我與大衆同將眼見。佛告阿難:汝今答我,如來屈指爲光明拳,耀汝心目。汝目可見,以何爲心當我拳耀?阿難言:如來現今徵心所在,而我以心推窮尋逐,即能推者,我將爲心。佛言:咄!阿難,此非汝心]。後面這一句話就是:此非汝真心,你用的就是意識心,阿難!這個不是你的真心,你錯用心了!

  注釋: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