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裏?重點就是佛性要能用。諸位!佛法不能用,或者是用不出來,這個人學佛一輩子,都摸不到佛的根本。當你在煩惱的時候,正好用,用佛法;當你在困境的時候,正好用佛法;當你在耍脾氣、個性的時候,正好要用佛法;當你在得意的時候,正好用佛法;當你沒結婚的時候,正好用佛法;當你結婚以後,正好用佛法,佛法二六時中,沒有一樣不可以用。當你很貧窮的時候,正好可以用佛法;當你幹到總統的時候,正好可以用佛法。爲什麼?它就是用啊!佛法的可貴處在哪裏?就叫做用。而不是聽了佛法以後,把這些背成名相。
諸位!每一種逆境,它都是一種考試,你要在所有的境界裏面忍,般若智慧就現前。不是今天你來念念佛、來拜拜佛,就樣就可以解決問題的,修行它叫做真槍實彈的,就是碰到境界,你真的能夠控製自己,完全解脫,用般若的智慧,往正面的角度去想,往正面的角度。凡事從正面的角度考量,那個人就是最有智慧的,因爲任何東西它都會有兩面體,一個人往壞的一個角度去考量,這個人的煩惱就永遠不斷;碰到事情,往好的一個角度一直考量,這個人心靈愈來就愈健康……,貌相就會愈來愈轉變,相隨心轉嘛!
[則汝今者,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]:[今者],當前,當下。[識],第八識,亦即阿賴耶識。[精],精明體。[識精],第八識之精明體。[元明],就是本明。你現今當下的第八識的精明之體,本來明淨。若依唯識法相,則第八阿賴耶識爲[真妄和合],以第八識體本真。第八識有一個重點很重要,就是帶有少許的妄。真心帶有少許的妄,就是第八意識,諸位!你只要背這一句話,你對第八意識的理解就會更深刻。所以,把第八意識的妄除掉,真就顯現。第八意識雖然不是本性,但是,叫做第二月,就是接近月亮了。以第八識體本真,由于受無始一念無明所熏,即當下不思議轉成染汙之相,而得[阿賴耶]之名(原本未受熏轉之前,只稱第八識——第八識爲中性之名,這個我們講過了。而沒有阿賴耶之名)。阿賴耶有受染汙義,阿賴耶簡單講就是染汙了清淨自性的名詞。自此,其體雖真,然其相是妄,故稱之爲真妄和合,也就是真心裏面當有妄,而妄心除掉卻回歸到真,有如銅上長銅綠。此爲依唯識而言。然唯識雖爲大乘,但仍是權教,那只是方便教,若以實教言之,則阿賴耶當體清淨,實無妄相可得。實教就是根據真實之教,叫做究竟教,不講方便,因爲叫做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,妄本來就不存在的,是衆生不知道,迷了不覺悟,所以才有妄,而妄本來就不存在的。更無真妄和合之事,以八識、賴耶,全是如來藏清淨本體之用。
諸位!剛剛師父已經講了:學佛就是貴爲能用,你要牢牢記住這句一話。用就是:你的生活裏面就是要充滿佛法,知道吧!佛法就是般若的化身。因此所有的佛法,統統叫你開智慧,也要叫你能夠用,當你會用的時候,諸位!你就是閑人了,閑人,安閑無事,閑人非等閑人,你就是不簡單的人物了!心能夠閑的人,那個人就是不簡單。心能夠放得下的人,那個人就是不簡單的人。凡跟聖的判別是什麼?就是聖人放得下;而凡呢?凡什麼都放不下,就這樣子。
故稱[識精元明],此爲如來了義之教,再無權教之依相分別,而直指當體,是故本經之經題爲[如來密因]。如來密因是什麼?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就是如來密因。所以,爲什麼叫大家修行要用本性修行……。禅宗:什麼叫做禅心?禅心就是佛的心。什麼叫禅?禅就是:佛的心就是禅。所以,不可以把八大宗派打成二段的,是因爲時空不同、所依的經典不同、各人根機不同,所以才有八大宗派的,究竟都是一佛乘的。如來密因……修多羅了義經,學人至此,須頓舍一切教下之思議。思議就是什麼?就是語言、文字、觀念啊。頓舍!乃能頓契佛心宗門之奧旨。
[能生諸緣]:[諸緣],諸緣識,即七轉識(前七識)。諸位!這個七轉識從哪來?就是從第八意識轉出來的,第八意識就像母體,轉出來前七識以後,轉不回去了!所以,一切衆生都是往外攀緣,認爲妄識是實在的,認爲妄境也是實在的。而佛陀說:妄心不可得、妄境也不可得,唯一就是如來藏性。所以,衆生就是轉出來以後,轉不回去,這七轉識就是前七識了。第八識受熏轉爲阿賴耶後,即稱爲[自證分]。這個自證分是體,證自證分就是用。自證分是什麼意思?就是自體分,就是般若的自體分。所以,因此禅宗有一句話,說:一念無生,見聞覺知,即體即用,體即真如,用即般若,體用一如,這個就是佛。一念無生,它在解釋什麼?就是離染無垢的自體,證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;證悟到即于生滅,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。此自證分便立即生起[見分]與[相分]。見分就是能緣,相分就是所緣。
諸位!自體分如果一念不覺,就化作意識心,這個意識心就會攀緣外境,自體分産生了見分,見分就會自動去緣相分,很主動,而且識的功能就是能所不斷,因此白天攀緣外境;晚上躺在床鋪上休息,在夢境裏面,也是能所不斷。夢境,你會去出國旅遊、你會吃東西、會撿到錢,統統會的。明明身體在休息,意識就是沒辦法休息,這一點可以證明,人死後絕對不是毀滅的。見分即[能見分],相分即[所見分],亦即能緣與所緣。能緣即前七識,而所緣即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,是故能緣與所緣皆是阿賴耶自所變現,故實唯有識,而無外塵,故此教法名爲[唯識],而示[萬法唯識]之義。意識就是:萬法只有心,沒有塵境。故依唯識學,即萬法唯有識,且確定內識的確是有,並非沒有,所以才叫[唯識]。相對的,外塵爲虛妄幻假,以唯識所現故。然依如來最究竟了義之教如本經者,則唯一真,更無一法可厭可忻(xīn)、可取可舍。爲什麼?本來就空啊,忻厭、取舍,統統是生滅的東西。
[緣所遺者]:[緣],即諸緣識,亦即前七識。[遺],遺失,遺忘,遺落,迷失。七轉識本是從阿賴耶體所轉生出來的,但七識生起後,便好象遺忘了阿賴耶那個母體一樣,便就幾乎各自獨立。各自獨立什麼意思?就是:眼只能見;耳只能聞,名自獨立了。眼識只能見;耳,耳識只能聞,獨當一面,各司其所攀緣集取之業。這集取之業放在哪兒去呢?放到第八意識,第八意識就是倉庫,我們常常稱:八識田中,就是這樣子,這個輪回的主體性,就是第八意識,阿賴耶識。可說念念忙碌得不遑後顧;就有如孩子長大了,離家去各自創業,各奔前程,因此便忘了本家的爹娘一樣。前七識就是這樣,無始來便一直奔奔競競,緣取前塵,而忘失本心本識,所以在此經文說第八識是[七緣識]所遺忘者。
[遺此本明]:遺忘此自本有之妙明體。(翻開《楞嚴經表解》,看下表:
能生諸緣緣所遺者
(有二釋)
八識“能生”見相二分
八識“能生”
前七轉識,有能緣之功
一切萬法,爲所緣之境
見分爲能緣
相分爲所緣
唯不能緣本生識海,故曰緣所遺也。
雖遍緣一切,不能反緣本識故曰緣所遺也。
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,有二種解釋——八識[能生]見相二分,意思就是說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第六、第七、第八,統統有見相二分的意思。那一張表:《八識與四分關系圖》,師父已經解釋過了。八識就是八個識,八識[能生]見相二分——見分爲能緣,相分爲所緣——唯不能緣本生識海,意思就是:轉出去以後轉不回來,他不懂得歇即是菩提。所以,什麼事情應當冷靜一下,愈冷靜愈放得下,愈接近佛。故曰緣所遺者,所以,我們攀緣本性所遺落的、所遺失的。八識[能生]——前七轉識,有能緣之功,因爲前五識攀緣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;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心;第七意識就是執著心。所以,前七轉識,有能緣之功,一切萬法,爲所緣之境,所以,七轉識能造善、惡、無記業,所以,遍緣一切,不能反緣本識,故曰緣所遺者。
翻開《義貫》,[雖終日行,而不自覺],這一句就是答案。我們每天都有如來本性,但是,不會用,就像向人乞討幸福一樣。諸位!大徹大悟以後,幸福就在心中;大徹大悟以後,幸福不必向人乞討,快樂無窮。悟道的人,快樂不必向人乞討,像乞丐一樣向人乞請,不需要。爲什麼?覺悟了,自己就是佛了。雖然日行,而不自覺,可惜了,衆生不知道,每天都跟佛生活在一起,夜夜抱佛眠,卻不認識佛,佛弟子每天都在找佛,一覺醒過來,聽經聞法,恍然大悟:我就是佛![終日],就是整天。[行]就是用。雖然整天沒有一刻不用它,但卻一直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。例如整天每一刻都在用眼、耳、鼻等,但從來也沒有覺得我有一雙眼、一個鼻子、兩只耳朵。幾乎沒有人在聽的時候,同時覺得[我有一副耳朵,而且我正在用它!]五官如是;至于心、肺、胃、腸等,乃至牙齒、舌頭等;平常幾乎沒有人有覺知說:[我有個心,而且我正在用它]。所以,爲什麼佛法稱爲內觀法?叫做往內觀。
我們從小的教育叫做往外緣,從小的教育就是這樣,你學了很多的英文,譬如說:你英文很溜,你可以考到托福,申請到一個美國很好的學校,最多跟美國人做一做生意,你英文很溜!對不對?Conversation很強,再接下來怎麼樣?了解一下美國的文化,那麼棒的英文做什麼?就賺錢謀生了,賺一些錢,跟美國人打交道,坐飛機,很好啊!坐飛機,全世界任你跑,你不會丟掉啊,你懂英文啊!但是,佛法不是這樣子,佛法不是知識的領域,它是覺悟、是解脫。你懂英文跟解脫是兩碼事,你懂日文,日語很強,那跟解脫又是兩碼事情呢!你日語講得很好,最多跟日本人做生意啊!或者嫁個日本人,或到日本買東西方便,最多就是這樣,了解一下日本文化。佛法可不是這樣的,佛法不是日文,佛法不是英文,佛法是心法,無關于語言,諸佛妙理,無關于語言。
佛法是要解決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